深海沉積物中揭示出古代恆星爆炸

2020-09-23 老鐵一起嗨

由於在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超新星的證據,圍繞太陽系空間的一個謎正在展開。

該研究表明地球在過去33000年中一直通過微弱的放射性塵埃雲傳播。

這些雲可能是先前超新星爆炸的殘餘,是恆星強大而超亮的爆炸。

研究人員使用HIAF質譜儀的極高靈敏度,搜索了可追溯至33,000年的兩個不同地點的幾種深海沉積物,他們發現了60號同位素的清晰痕跡,該同位素是在超新星爆炸中恆星死亡時形成的。

超新星概念例證

鐵60具有放射性,在1500萬年內會完全消失,這意味著在地球上發現的任何鐵60的形成都必須比46億年前的其餘地球晚得多,並且必須先從附近的超新星到達此處才能定居。

科研人員先前在大約260萬年前發現了60號鐵的痕跡,可能在大約600萬年前發現了60號鐵的痕跡,這表明地球已經穿過附近超新星的輻射雲。

在過去的幾千年中,太陽系一直在密集的氣體和塵埃雲中移動,這被稱為本地星際雲(LIC),其起源尚不清楚,如果該雲團是在過去的幾百萬年中由超新星形成的,它將包含60號鐵,因此研究小組決定搜索更多最近的沉積物以進行探測。

果然,沉積物中鐵60的含量極低,相當於太空中的放射性水平遠遠低於地球的自然本底水平,鐵60的分布與地球最近通過當地星際雲的行程相匹配,但是60號鐵進一步向後延伸,並散布在整個33000年的測量期內。

在當前的本地星際雲中,與太陽系的時間缺乏相關性似乎提出了更多的問題而不是答案,首先,如果雲不是由超新星形成的,它是從哪裡來的?其次,為什麼有60號鐵如此均勻地分布在整個空間中?

最近有論文表明,被塵埃顆粒困住的鐵60可能會在星際介質中反彈。

因此,鐵60可能源自更老的超新星爆炸,他們測量的是某種回聲,需要更多數據來解決這些細節。

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相關焦點

  • 沉積物樣本揭示深海海溝有如「塑料牢籠」
    一項新研究揭示了深海海溝在塑料汙染移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其揭示了它們是如何充當牢籠、積累大量塑料微粒並將它們困在那裡。塑料汙染之所以難以在海洋環境中追蹤是因為海洋的力量會降解並撕裂塑料碎片,直到它們變成所謂的微塑料,即尺寸小於5毫米的微小碎片。
  • 120℃的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有機生命體
    據《科學》12月4日發表的最新研究,美國羅德島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120 ℃的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單細胞微生物。在大海中,海底沉積物的溫度和壓力隨著海洋深度而不斷增加,能量供應卻相應減少,而微生物種群密度在僅約 45 ℃ 的溫度下將面臨斷崖式下降,故深海沉積物一直被認為是生物的難以生存之地。
  • 過去3.3萬年裡,地球一直穿梭在恆星爆炸後的「塵埃雲」中
    過去3.3萬年裡,地球一直穿梭在恆星爆炸後的「塵埃雲」中  Winnie Lee • 2020-08-28 11:33:27 來源:前瞻網 E1593G0
  • 恆星曾在地球附近爆炸
    在大約250萬年前的地層中,研究人員發現鐵-60和錳-53水平升高。它們的出現是250萬年前一顆近地超新星的證據。幾個月前,當參宿四恆星的亮度急劇下降時,一些觀察家懷疑即將到來的超新星-一次也可能對地球造成破壞的恆星爆炸。
  • 地球似乎正在穿越古代超新星的殘骸
    由於在南極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超新星的證據,圍繞太陽系周圍空間的一個謎團正在揭開  由於在南極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超新星的證據Anton Wallner教授是澳洲國立大學的核物理學家,他領導的這項研究表明,在過去的3.3萬年裡,地球一直在穿過一團微弱的放射性塵埃雲,這些雲可能是以前超新星爆炸的殘骸。  研究人員利用希夫質譜儀 的極高靈敏度,從兩個不同的地點搜尋了幾個深海沉積物,這些沉積物可以追溯到3萬3000年前。
  • 從超新星爆炸前,發出的幾十個中微子中,發現了恆星死亡的秘密!
    最新對超新星爆炸前發出的中微子研究(極難探測的微小宇宙粒子),讓科學家們離了解恆星在爆炸和死亡之前發生了什麼又近了一步。這項研究由莫納什大學引力波發現(OzGrav)ARC卓越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Ryosuke Hirai共同撰寫,其研究發表在《arXiv》上,研究了恆星演化模型,以測試不確定的預測。
  • 科學:古代火山爆發揭示了水星的起源
    當熔巖從深處上升到地表時,溶解在其中的揮發物從液態變為氣態,並在此過程中膨脹。膨脹的壓力會導致上面的地殼像膨脹過度的氣球一樣爆裂。然而,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水銀的揮發性是極其乾燥的,沒有揮發性,就不可能有爆炸性的火山活動。但這種觀點在2008年NASA的信使號飛船首次飛越水星後開始改變。這些對火星表面的一瞥揭示了火山碎屑的沉積遍布地球表面。
  • 科學家在爆炸恆星中發現超流體的存在證據
    據美國太空網站報導,日前,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一顆爆炸恆星的超密集內核包含著叫做「超流體(superfluid)」的奇特超導體物質。兩支研究小組使用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探測發現仙后座A(Cassiopeia A)出現溫度驟降,仙后座A是一顆超大質量恆星以超新星爆炸結束生命的殘留物形成的中子星。
  • 深海端足類生物「浮出水面」
    生物學家劉誠剛展示「蛟龍」號生物誘捕裝置捕獲的端足類生物。  在深海撈蝦的經歷讓他印象深刻。在5000多米深海,一隻蝦遊到「蛟龍」附近,三位下潛人員十分激動,立即決定實施抓捕。結果花了好幾分鐘,蝦沒抓著,卻因大家呼吸粗重造成潛器內二氧化碳超標。  這次下潛頗有收穫,取得了以前沒抓到過的新品種海參、一隻杯狀海綿、一隻被囊類生物、一隻海蛇尾和一隻六腕海星,採集了4管柱狀沉積物,並觀測到20多種巨型底棲生物。
  • 恆星參宿四即將爆炸,爆炸將非常明亮,白天都可以看到
    研究人員說,這次恆星爆炸將非常明亮,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白天都可以看到。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天文學家給出了它爆炸時間的新數據,根據他們的說法,紅色超巨星宿四比之前認為的要小,離地球也更近。 雖然參宿四通常是天空中最亮的恆星之一,但它似乎在2019年底變暗——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意味著它即將爆炸。
  • 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地質效應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衛強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合作,在採薇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海山作為大洋中典型的突變地形,通過與深海環流相互作用,產生一系列複雜的動力響應,對深海物質及能量輸運有重要意義。
  • 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其地質效應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王衛強研究員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合作,在採薇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郭斌斌博士生為第一作者,王衛強、舒業強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 海洋沉積物檢測:海洋的沉積物分為哪幾種類型?
    海洋沉積物(marine sediments)是指各種海洋沉積作用所形成的海底沉積物的總稱。以海水為介質沉積在海底的物質。沉積作用一般可分為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3種不同過程,由於這些過程往往不是孤立地進行,所以沉積物可視為綜合作用產生的地質體。
  • 北京大學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元古代海底甲烷的釋放機制
    北京大學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元古代海底甲烷的釋放機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1-29 13:55 來源: 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號:41272017、41322021)的資助下,北京大學沈冰、董琳課題組近期在臼齒碳酸鹽巖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 美國宇航局的任務有助於揭示新星爆炸中衝擊波的威力
    三顆衛星(包括美國宇航局的兩個)對2018年發生的新星爆發進行了史無前例的觀測,首次得到了直接證據,證明爆炸的可見光大部分來自衝擊波,即爆炸碎片中形成的壓力和溫度的突變。「我們數據的高質量使我們能夠區分與光學和伽馬射線同時發生的耀斑,這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證明衝擊波在某些恆星爆炸中起主要作用。」2018年的爆發源於一個後來被稱為V906船底座的恆星系統,它位於船底座13000光年之外。
  • 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地質效應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衛強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合作,在採薇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超新星爆炸後恆星會呈現出的極限狀態
    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宇宙中有什麼力量或者方式能夠製造元素,宇宙中所有的元素都來自於大恆星的死亡,當我們披金戴銀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至少有一顆比太陽大8倍的恆星,為了它而粉身碎骨。宇宙中不管在哪兒發現了金或銀,一定能夠追溯到恆星爆炸的某一時刻,超新星雖然粉碎了整個恆星,但是這個恆星還會留下一個直徑很小的高度壓縮的物質核,這個也是恆星的屍體。
  • PNAS | 遷移的滲漏烴可將海底深部微生物帶到表層沉積物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流體如何影響海底表層微生物群落的組成,以及它們是否將深部生命輸送到表層沉積物。我們分析了來自墨西哥灣東部深水區的172個海洋表層沉積物,以評估烴遷移是否會導致微生物的向上擴散。儘管其中132個沉積物樣品中含有遷移的液態烴,只有11個沉積物樣品表現出持續的熱成因氣體烴運移。這些烴滲漏沉積物中棲息著獨特的微生物群落,以深部生物圈的細菌和古菌為主。
  • 宇宙「深海龍魚」狀恆星簇內充滿超大質量恆星
    高解析度的紅外圖像,顯示出熱氣體的外殼。,衝壓出一個進入太空的空殼,這個空殼大約100光年寬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最新觀測到最年輕的超大恆星簇,呈現「深海龍魚」狀,這些超大恆星簇曾在銀河系發現過,裡面充滿著數百個超大質量恆星,而且比太陽大幾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