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在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超新星的證據,圍繞太陽系空間的一個謎正在展開。
該研究表明地球在過去33000年中一直通過微弱的放射性塵埃雲傳播。
這些雲可能是先前超新星爆炸的殘餘,是恆星強大而超亮的爆炸。
研究人員使用HIAF質譜儀的極高靈敏度,搜索了可追溯至33,000年的兩個不同地點的幾種深海沉積物,他們發現了60號同位素的清晰痕跡,該同位素是在超新星爆炸中恆星死亡時形成的。
超新星概念例證
鐵60具有放射性,在1500萬年內會完全消失,這意味著在地球上發現的任何鐵60的形成都必須比46億年前的其餘地球晚得多,並且必須先從附近的超新星到達此處才能定居。
科研人員先前在大約260萬年前發現了60號鐵的痕跡,可能在大約600萬年前發現了60號鐵的痕跡,這表明地球已經穿過附近超新星的輻射雲。
在過去的幾千年中,太陽系一直在密集的氣體和塵埃雲中移動,這被稱為本地星際雲(LIC),其起源尚不清楚,如果該雲團是在過去的幾百萬年中由超新星形成的,它將包含60號鐵,因此研究小組決定搜索更多最近的沉積物以進行探測。
果然,沉積物中鐵60的含量極低,相當於太空中的放射性水平遠遠低於地球的自然本底水平,鐵60的分布與地球最近通過當地星際雲的行程相匹配,但是60號鐵進一步向後延伸,並散布在整個33000年的測量期內。
在當前的本地星際雲中,與太陽系的時間缺乏相關性似乎提出了更多的問題而不是答案,首先,如果雲不是由超新星形成的,它是從哪裡來的?其次,為什麼有60號鐵如此均勻地分布在整個空間中?
最近有論文表明,被塵埃顆粒困住的鐵60可能會在星際介質中反彈。
因此,鐵60可能源自更老的超新星爆炸,他們測量的是某種回聲,需要更多數據來解決這些細節。
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