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地質效應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衛強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合作,在採薇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

海山作為大洋中典型的突變地形,通過與深海環流相互作用,產生一系列複雜的動力響應,對深海物質及能量輸運有重要意義。其中,反氣旋帽(海山上方類似「帽子」的反氣旋環流結構)是最顯著的動力響應之一,大量基於錐形海山的數值模擬研究已揭示其經典模型,但其是否適用於近年廣受關注的深海平頂海山還不得而知。

研究人員利用持續3年的多套潛標觀測資料,揭示了覆蓋採薇平頂海山的深海反氣旋帽三維結構,發現反氣旋環流結構在山頂、斜坡及山腳有顯著差異。與經典反氣旋帽低溫異常形成於山頂中心上方不同,一個環狀的低溫異常出現在採薇平頂海山山頂邊緣上方。提出了背景流、半日潮與地形非線性相互作用共同激發深海繞海山反氣旋帽形的驅動機制;並定量其相對作用,發現在採薇海山,前者相對於後者對反氣旋帽產生的貢獻更大。

該研究還發現,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動力結構特徵對局地沉積物及富鈷結殼資源分布有重要的調控作用,這對富鈷結殼資源勘探與開發有重要的指示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JC01625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其地質效應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王衛強研究員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合作,在採薇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郭斌斌博士生為第一作者,王衛強、舒業強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 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地質效應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衛強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合作,在採薇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海山作為大洋中典型的突變地形,通過與深海環流相互作用,產生一系列複雜的動力響應,對深海物質及能量輸運有重要意義。
  •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獲新成果
    本報訊 近日,著名地學綜合性刊物《地球物理研究:海洋》發表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郭斌斌等關於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的最新研究成果。  「採薇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利用持續3年的多套潛標觀測資料,揭示了覆蓋採薇平頂海山的深海反氣旋帽三維結構。研究提出了背景流、半日潮與地形非線性相互作用共同激發深海繞海山反氣旋帽形的驅動機制。
  • 廣州海洋局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獲新發現
    ◎郭斌斌/文記者近日獲悉,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研人員在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著名地學綜合性刊物《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發現海底大型圓丘—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海洋和石油地質》。 研究海底地形對了解盆地內部地層結構和沉積演變過程有重要指示意義。研究團隊基於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採集的多道反射地震和多波束數據,對盆地地形地貌進行深入研究分析,發現盆地西北部普遍發育麻坑和衝溝等聚集流體運移相關地貌特徵,而盆地東北部中央坳陷內則發育大型圓丘。
  • 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新種的貝殼及齒舌(圖片來源:海洋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貝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組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深海研究》。 研究團隊對海洋所歷次海山航次採集的腹足類標本進行整理分類時發現了這兩種形態特徵獨特的馬蹄螺,標本分別採自馬裡亞納海山(水深865m)和卡羅琳海山(水深1332m)。研究發現,兩者無論是在貝殼形態、齒舌特徵以及軟體部分的解剖特徵方面,均與已知的馬蹄螺科種類存在明顯差別。
  • 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新聞—科學網
    海洋所紫柳珊瑚的骨片特徵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基礎臨床協同研究中心教授狄文團隊和研究員鄧劉福團隊揭示了免疫T細胞的「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的作用機制,
  •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體外實驗表明RNaseH1酶活位點單個胺基酸的點突變體(RNaseH1D209N)可以顯著抑制野生型RNaseH1對R-loop的消解作用。重編程實驗表明RNaseH1D209N可以改變R-loop水平進而影響體細胞重編程的進程。 因子篩選實驗表明Yamanaka四因子中只有Sox2可以回復因R-loop改變而被抑制的重編程。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從近海走向深海,在西太平洋海山、熱液和冷泉等深海的生物多樣性探測與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獲得大量新發現,已形成重要國際影響。 在此次發布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中,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高約33cm,呈扇狀,亮紫色,寓意「紫氣東來」,隸屬珊瑚綱、軟珊瑚目、紫柳珊瑚科。2019年發現於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1549米水深。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領銜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卡迪夫大學、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早白堊世反鳥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奇異食魚反鳥頭骨和椎體解剖特徵  奇異食魚反鳥歸入標本(王敏供圖) 9月12日,《古脊椎動物雜誌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發現反氣旋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新聞—科學網
    北半球順時針旋轉的渦旋稱為反氣旋渦(逆時針旋轉則稱為氣旋渦)。反氣旋渦內近表層海水輻聚下沉而具有較高的海表溫度,因此也常被稱為「暖渦」。這些渦旋會促進海氣熱量和水汽的交換,有利於雲和降水的形成,對局地海洋環境變化和海氣相互作用過程有重要影響。 然而,研究人員在分析孟加拉灣中尺度渦特徵的過程中發現,該海域反氣旋渦內海表溫度在冬季的時候明顯度低於周圍水體(平均約0.7℃)。
  • 新指示揭示地下石油流動方向和裡程—新聞—科學網
    在11月14日發表於《科學報告》的文章中,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與張劉平與合作者提出了石油流動中,極性化合物的相對吸附係數新概念與計算方法
  • 人類將如何應對未來溫室效應—新聞—科學網
    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於際民教授與合作者繪製出國際上第一幅末次冰期大西洋深海酸鹼度截面圖,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冰期大洋環流模式,這對進一步認識大氣CO2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2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誌。
  • 科學家揭示海洋水層界面精細結構與時變特徵—新聞—科學網
    10月14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群署聯合英國三所高校的研究人員,在海洋水層界面的精細結構與時變特徵上取得新進展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廣州海洋局深海礦產資源科技攻關獲新進展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海礦產資源科技創新團隊近日在深海研究領域權威期刊《Deep-Sea Research Part I》上發表了最新研究論文,題目為《西太平洋海盆-海山多金屬結核和富鈷結殼分布與EM122多波束回波強度定量關係分析》。
  • 國際大洋發現計劃首獲南海形成年齡直接證據—新聞—科學網
    IODP 349航次是為期10年(2013—2023)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啟動後的第一個科學鑽探航次,共歷時62天,其目的是鑽獲大洋玄武巖和南海海底關鍵沉積層樣品,揭示南海海盆演化過程及其與中生代以來東南亞構造和氣候的關係、相應的深部地幔過程。IODP 349航次採用我國和IODP聯合資助的方式,使用美國「決心號」科學鑽探船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