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海洋局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獲新發現
◎郭斌斌/文記者近日獲悉,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研人員在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著名地學綜合性刊物《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
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其地質效應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王衛強研究員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合作,在採薇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郭斌斌博士生為第一作者,王衛強、舒業強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
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地質效應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衛強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合作,在採薇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海山作為大洋中典型的突變地形,通過與深海環流相互作用,產生一系列複雜的動力響應,對深海物質及能量輸運有重要意義。
-
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地質效應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衛強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合作,在採薇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為支持海南建設成為中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基礎性、先行性作用,形成了一批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
為支持海南建設成為中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基礎性、先行性作用,形成了一批海洋地質創新成果。近期,在系統調查與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編制完成相關地質圖集2套,新發現大型海砂礦區1處,評價優選南海油氣資源礦權區3塊,為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海洋地質基礎支撐。2018年,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海南省人民政府籤署加強海南省地質調查工作戰略合作協議。
-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海沉積物粒度、礦物、化學成分分析中標公告
中信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委託,就「深海沉積物粒度、礦物、化學成分分析」項目(項目編號:0733-186213716401)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0733-186213716401
-
廣州海洋局深海礦產資源科技攻關獲新進展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海礦產資源科技創新團隊近日在深海研究領域權威期刊《Deep-Sea Research Part I》上發表了最新研究論文,題目為《西太平洋海盆-海山多金屬結核和富鈷結殼分布與EM122多波束回波強度定量關係分析》。
-
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本報北京1月7日電(記者常欽)近期,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一批海洋地質創新成果:編制完成相關地質圖集2套,新發現大型海砂礦區1處,評價優選南海油氣資源礦權區3塊,為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海洋地質基礎支撐。
-
我國深海油氣「磁日變」勘探技術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廣州12月9日電(記者梁鋼華)記者從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勘探技術——遠海區低功耗全向性磁日變觀測系統,日前在南海北部深海海域成功通過海上試驗。這標誌著我國在突破深海油氣「磁日變」高精度勘探技術瓶頸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據介紹,磁法勘探是當前油氣資源前期勘探行之有效的技術手段之一。
-
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帶和海洋地質項目介紹
依靠新技術、科學數據及分析來支持審慎的利用和保護這些資源,並發布一些政策和決定,使得對極端事件、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有所準備。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帶和海洋地質項目中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研究從海岸線和河口到大陸架和深海的沿海及海洋資源,提供專業知識、工具、產品和數據來處理和了解國家面對的一系列資源挑戰。
-
廣州海洋局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氣源研究獲新成果
◎賴鴻飛/文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研人員近日在地球科學領域期刊《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上發表了關於瓊東南海域水合物氣體來源與聚集規律的最新研究成果。近年來,廣州海洋局在瓊東南海域部署開展了水合物鑽探採集工作,獲得了一批水合物保壓巖心樣品。分析數據顯示,瓊東南海域GMGS5-W08站位水合物氣體中乙烷及以上組分主要來源於深部的熱成因煤型氣,其中,甲烷組分具有熱成因-微生物成因氣混源的特徵,微生物成因甲烷貢獻比例在44%~67%之間。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11月8日召開的中國地質調查科技創新大會暨紀念中國地質調查百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國地質調查局「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提出圍繞支撐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和國土資源中心工作,用「十大計劃」聚焦並服務「六大需求」,實施四項重大行動,用科技創新改造、支撐和引領地質調查,把地質調查的過程變成地質科技創新的過程
-
廣州海洋局峽谷體系沉積演化研究獲新認識
◎孫美靜/文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近日對臺灣東部海域研究進行總結,在峽谷體系沉積演化方面取得了新認識。臺灣東部海域峽谷體系上遊-中遊-下遊沉積特徵該研究主要以近年來廣州海洋局採集的多道地震上述研究成果有助於進一步從深水沉積記錄的角度對臺灣島的形成與演化進行綜合研究分析。同時,臺灣東部海底峽谷群是沉積物由臺灣島陸區向花東海盆、西菲律賓海盆運輸的重要通道,構成了「源-渠-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深海油氣勘探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祝有海
祝有海 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研究員 長期從事於 天然氣水合物 海洋地質調查研究工作 先後主持國家973計劃課題1項
-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開展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調查
本報訊 近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廣州南沙新區和中山翠亨新區完成2個站位的乾濕沉降儀安裝工作,這是其首次利用大氣乾濕採樣器開展海岸帶大氣乾濕沉降長周期監測。9月初,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地質調查工程組織專家對珠江口伶仃洋地區綜合地質調查二級項目進行質量檢查時,專門查看了中山翠亨新區大氣乾濕沉降監測點,現場聽取了生態環境調查與環境修復研究相關人員的匯報和原理講解,對大氣環境汙染調查工作進行了現場指導。目前,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對環境影響較大。
-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首次鑽獲厚度超30釐米的富鈷結殼樣品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首次鑽獲厚度超30釐米的富鈷結殼樣品 【解說】 歷時138天,航程近30000公裡,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深海地質調查第6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務,於2018年11月11日凱旋,返抵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