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科學家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首次刻畫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並揭示其發展機制,相關研究論文以博士研究生謝明媚為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發表在一區top期刊Journal of Climate上。
-
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形成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研究團隊首次刻畫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並揭示其發展機制。相關研究8月13日發表於《氣候雜誌》。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重大的意義。
-
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IF 5.707)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研究中獲進展,發現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
-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通訊員 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齊春贊通訊員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中尺度渦旋生態影響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修鵬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學浮標(BGC-Argo)數據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NPSG)中尺度渦旋對浮遊植物、顆粒物以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響。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並結合數模,闡述並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徵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在調製華南冬季降水對兩類El Nino響應差異中的作用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衛強團隊揭示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在調製華南冬季降水對兩類El Nino響應差異中的相對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由徐康博士等人發表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氣候動力學》上。
-
新領域研究南海熱帶氣旋形成機制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報導 6月19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研究所了解到,由該所副研究員袁金南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低緯度中層渦旋誘發南海熱帶氣旋形成的機制研究」已於日前完成結題。
-
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其地質效應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王衛強研究員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合作,在採薇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郭斌斌博士生為第一作者,王衛強、舒業強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王春在發表綜述論文—新聞—科學網
,文章作者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員。 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是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重要驅動力。過去20—30年的研究表明,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對全球天氣和氣候有著重要的調控作用。熱帶海洋上的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氣候模態,例如太平洋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和太平洋年代際振蕩;印度洋的海盆模態和偶極子模態;大西洋的尼諾和多年代際振蕩。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role of sediment gravity flows on 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 large submarine canyon(Taiwan Canyon),north-east
-
大氣所揭示模式中印度洋海盆一致模及其電容器效應的模擬誤差
模式中溫躍層反饋偏強,儘管對氣候態的溫躍層的模擬偏深,但還是可以捕捉到較為合理的海表高度導致的SST異常,因此,海洋過程抵消了春季弱的大氣過程誤差,印度洋增暖可以維持到夏季。 模式對印度洋電容器效應模擬的偏西偏弱,導致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偏弱。模式中非真實的西太暖海溫激發的Rossby波西伸,削弱了印度洋激發的Kelvin波的影響,且使得異常反氣旋位置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