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的結構和季節變化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利用表層漂流浮標揭示了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的結構和季節變化,填補了熱帶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結構研究的空白。研究相關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吳煒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上。
-
海洋學院博士生在權威期刊發表文章揭示季節內變率對孟加拉灣熱帶...
本研究基於印度洋季節內尺度的海氣耦合模態——中印度模態(Central Indian Ocean Mode; CIO mode),揭示了中印度模態對於熱帶氣旋生成位置北移的調控作用。該工作闡明了季節內變率對熱帶氣旋的顯著影響,有利於理解多尺度相互作用對熱帶氣旋等天氣尺度事件的重要性。
-
海洋所提出印度洋偶極子影響太平洋演變「海洋通道」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袁東亮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熱帶印度洋偶極子(IOD)通過印尼貫穿流影響熱帶太平洋ENSO的「海洋通道」機制(圖1)。研究人員在國際氣候學研究的學術期刊J.
-
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研究中獲進展,發現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
-
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IF 5.707)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通訊員 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齊春贊通訊員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團隊通過多套再分析與觀測資料,系統揭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及其形成機理。該研究通過對西北太平洋低通濾波後的850hPa風場數據進行經驗正交分解(EOF分解),得到WNPAC年代際的兩個模態。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團隊通過多套再分析與觀測資料,系統揭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及其形成機理。該研究通過對西北太平洋低通濾波後的850hPa風場數據進行經驗正交分解(EOF分解),得到WNPAC年代際的兩個模態。
-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
潮致混合效應對海南島周邊海域上升流的形成及年際變化的影響機制獲揭示
潮致混合效應驅動海南島周邊海域上升流形成的機制 通過近幾年的研究,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彭世球團隊系統揭示了海南島西南部和東北部海域上升流的形成機制及年際變化機理,相關研究成果陸續以兩篇科學論文的形式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上。
-
南海海洋所診斷出熱帶不穩定波的赤道高頻流場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提出一個可以準確計算熱帶不穩定波(TIWs)赤道高頻實時流場的非定常診斷模型,相關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王閔楊等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研究團隊對北赤道次表層流三維結構、變異規律與動力機制開展研究,利用潛標測量、船載ADCP海流測量,與Argo地轉流數據結合,證實NESC是一支橫跨北太平洋海盆流動的海流,具有季節-年際尺度的變化,在夏季和拉尼娜期間變強,在冬季和厄爾尼諾期間變弱。
-
南海海洋所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博士王天宇等,與中科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深圳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分離鑑定了119個新結構化合物,篩選出約72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發了珍珠貝氨基甙定重製取技術、海洋生物柱—膜聯用脫腥脫毒技術、甲殼素氨基寡糖定長製備技術和熱帶海洋活性化合物利用技術,開發1個抗動脈粥樣硬化的新藥產品、2種保健品、多個功能食品、5個系列化妝品和1個新生物農藥,完成了1個滴眼液的技術改造。
-
科學家揭示大氣沃克環流年代際調整是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長期...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的研究人員研究了1990s中期之後熱帶印度洋-太平洋海表鹽度年代際變化趨勢與大氣沃克環流增強的關係,揭示大氣沃克環流年代際調整是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長期變化的控制因素,相關成果以「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熱帶印度洋上層海洋鹽度的年代際變化趨勢」(Decadal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提出北印度洋中層流動條帶狀結構的生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半年周期斜壓羅斯貝波三波共振形成的中層緯向流條帶狀結構,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夏一凡等人發表在《Deep-sea Research Part I-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
-
2019年極端IOD正事件發生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就2019年極端IOD事件提出了一種解釋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日本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