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20世紀80年代,現代溫躍層理論建立,包括位渦均一化理論和通風溫躍層理論,強調大洋主溫躍層之下,除西邊界流回流區和通風溫躍層以外,難以驅動海洋環流,存在靜止不動的陰影區,與實際海洋觀測不符。20世紀80年代,中科院院士胡敦欣等在西太平洋發現棉蘭老潛流等潛流,無法用現代大洋溫躍層理論解釋,揭示出經典溫躍層理論存在的局限性。

  研究團隊對北赤道次表層流三維結構、變異規律與動力機制開展研究,利用潛標測量、船載ADCP海流測量,與Argo地轉流數據結合,證實NESC是一支橫跨北太平洋海盆流動的海流,具有季節-年際尺度的變化,在夏季和拉尼娜期間變強,在冬季和厄爾尼諾期間變弱。使用線性連續層化模式(LCSM),該研究揭示大洋次溫躍層環流的動力機制,並指出包括NESC在內的潛流,其形成機制是由大尺度環流的靜力平衡和海面、海底動力邊界條件約束決定。由於熱帶大洋層結的低階斜壓模態在溫躍層附近存在零點,前幾個斜壓模態的疊加造成強的表層流與弱的潛流,模式再現太平洋赤道流系的主要海流及其潛流。該理論與經典環流理論的區別,在於考慮到海底邊界的約束。研究顯示,NESC的季節變化由中、東赤道太平洋季節變化的風應力旋度,通過激發向西向下傳播的斜壓羅斯貝波強迫。研究人員使用連續層化斜壓羅斯貝波的解析解,再現NESC緯向流的季節變化。

  該研究揭示NESC等大洋潛流的形成機制具有一般性,可推廣到其它海域。新理論克服現代大洋溫躍層環流理論中存在靜止「陰影區」的缺陷,是對大洋溫躍層理論的重要修正。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論文連結:1、2

NESC體積輸運及其年際異常

NESC與上層NECC反向的動力機制解釋以及赤道太平洋斜壓模態結構與LCSM模擬結果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20世紀80年代,現代溫躍層理論建立,包括位渦均一化理論和通風溫躍層理論,強調大洋主溫躍層之下,除西邊界流回流區和通風溫躍層以外,難以驅動海洋環流,存在靜止不動的陰影區,與實際海洋觀測不符。20世紀80年代,中科院院士胡敦欣等在西太平洋發現棉蘭老潛流等潛流,無法用現代大洋溫躍層理論解釋,揭示出經典溫躍層理論存在的局限性。
  研究團隊對北赤道次表層流三維結構、變異規律與動力機制開展研究,利用潛標測量、船載ADCP海流測量,與Argo地轉流數據結合,證實NESC是一支橫跨北太平洋海盆流動的海流,具有季節-年際尺度的變化,在夏季和拉尼娜期間變強,在冬季和厄爾尼諾期間變弱。使用線性連續層化模式(LCSM),該研究揭示大洋次溫躍層環流的動力機制,並指出包括NESC在內的潛流,其形成機制是由大尺度環流的靜力平衡和海面、海底動力邊界條件約束決定。由於熱帶大洋層結的低階斜壓模態在溫躍層附近存在零點,前幾個斜壓模態的疊加造成強的表層流與弱的潛流,模式再現太平洋赤道流系的主要海流及其潛流。該理論與經典環流理論的區別,在於考慮到海底邊界的約束。研究顯示,NESC的季節變化由中、東赤道太平洋季節變化的風應力旋度,通過激發向西向下傳播的斜壓羅斯貝波強迫。研究人員使用連續層化斜壓羅斯貝波的解析解,再現NESC緯向流的季節變化。
  該研究揭示NESC等大洋潛流的形成機制具有一般性,可推廣到其它海域。新理論克服現代大洋溫躍層環流理論中存在靜止「陰影區」的缺陷,是對大洋溫躍層理論的重要修正。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和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論文連結:1、2
  NESC體積輸運及其年際異常
  NESC與上層NECC反向的動力機制解釋以及赤道太平洋斜壓模態結構與LCSM模擬結果
  

列印 責任編輯:董凱悅

相關焦點

  • 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袁東亮研究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0-1」的突破。
  • 南海海洋所在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變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LTO)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全球熱鹽輸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並對太平洋及周邊區域的降水、風暴路徑、熱帶氣旋強度及生態系統產生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表面溫度(GMST)加速升高,基於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的結果,前人已對中高排放情景下的環流變化開展研究。
  • 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1.5℃低增溫情景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和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研究成果10月20日由博士研究生鞠汶姍等人發表在Climate Dynamics上。
  •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5-13 海洋研究所 【字體「Deep-Reaching Thermocline Mixing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Cold Tongue」,報導了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的最新進展。
  • ...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和翦知湣研究成果:末次冰期以來暖池溫躍層...
    10月14日,《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副研究員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Pacific warm pool subsurface heat sequestration modulated Walker circulation and ENSO activity during the Holocene」,指出末次冰期—全新世期間西太平洋暖池溫躍層熱量積累是調控沃克環流和厄爾尼諾
  • 「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徵、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
    」、「熱帶-副熱帶太平洋之間的經向過程」、「海氣界面-溫躍層之間的垂向過程」為關注的重點關鍵過程(「三個關鍵過程」),實現「海洋環流與暖池結構特徵和變異機理」國際前沿研究的突破。」(NPOCE)計劃的實施,為奠定和鞏固我國在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調查研究領域的國際核心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4 星期四
    科研進展1、營養與健康所提出小鼠多發性硬化模型的營養幹預方法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 3、西北研究院在北極黑碳氣溶膠的氣候效應模擬研究中取得進展4、力學所深地頁巖氣原位吸附/解吸研究獲進展5、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 海洋所等發表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評述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這是《自然》雜誌首次發表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評述性文章,也是中國在該雜誌發表的首篇海洋領域綜述文章。
  • 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研究中獲進展,發現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
  • 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尚曉東團隊與復旦大學教授王桂華合作,在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並被選為亮點論文。
  •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木宏的科研團隊,利用近年來國際大洋鑽探計劃IODP323航次和國內各類科考航次所獲取的太平洋及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南海、菲律賓海等區域的海底沉積物樣品,系統性地開展了西北太平洋高
  • 海洋所提出印度洋偶極子影響太平洋演變「海洋通道」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袁東亮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熱帶印度洋偶極子(IOD)通過印尼貫穿流影響熱帶太平洋ENSO的「海洋通道」機制(圖1)。研究人員在國際氣候學研究的學術期刊J.
  •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通訊員 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 研究揭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大約2萬年前的末次冰盛期的大氣CO2降低的具體原因仍不清楚。這嚴重妨礙了我們對大氣CO2在氣候從冷期轉變到溫暖期所起作用的理解。其中,末次冰盛期是理解氣候從冷期到溫暖期轉變的關鍵氣候態。 近幾十年來,溫鹽環流已成為海洋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和重點。但於際民坦承,目前大多數研究主要利用單個指標來恢復過去的洋流模式。
  • 中科院海洋所在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學術期刊線上發表了題為「Moored observations of the Savu Strait currents in the Indonesian seas」 的文章,闡述了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最新進展。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研究團隊與印尼科學院海洋研究中心科學家合作完成。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軌道時間尺度熱帶西太平洋溫躍層變化機制上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國際知名地學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第四紀科學評論》)在線報導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地質過程與環境功能實驗室李鐵剛研究組關於軌道時間尺度熱帶西太平洋溫躍層變化機制的研究成果。
  •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年9月14日,氣候變化領域權威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線發表了題為「Weakening Atlantic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causes South Atlantic salinity pile-up」(《減弱的大西洋翻轉環流造成南大西洋鹽度「堆積」》)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IF 5.707)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溫鹽環流
    (2014年廣東高考文綜卷)11、有研究認為,近幾年歐洲西北部冬季溫度偏低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對於氣候變暖,導致歐洲出現寒冬現象出現的原因其實要歸結於溫鹽環流的變化。一、溫鹽環流定義溫鹽環流,又稱「深海環流」,是一個依靠海水的溫度和含鹽密度驅動的全球洋流循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