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和翦知湣研究成果:末次冰期以來暖池溫躍層...

2020-12-03 同濟大學新聞網

10月14日,《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副研究員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Pacific warm pool subsurface heat sequestration modulated Walker circulation and ENSO activity during the Holocene」,指出末次冰期—全新世期間西太平洋暖池溫躍層熱量積累是調控沃克環流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活動的核心要素,從海洋溫躍層的角度為「氣候演變的低緯驅動」假說提供了重要支撐。

現代年際—年代際尺度上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以ENSO(及大氣沃克環流)為核心的熱帶太平洋海—氣耦合系統的變動,深刻地影響著亞太乃至全球的氣候異常和變率。但在過去千年—萬年尺度上ENSO如何變化、主控機制是什麼、全球意義如何?這一系列問題一直是科學前沿的難題。本項研究聚焦熱帶上層海洋「引擎」所在,整合熱帶西太平洋—東印度洋的30餘個高時間解析度海洋沉積記錄(圖1),利用棲居於海水錶層和溫躍層的兩種浮遊有孔蟲殼體鎂/鈣比值,再造末次冰盛期以來暖池區表層和溫躍層的古海溫變化規律,解析古ENSO長期變化的奧秘。

 

圖1. 計算暖池區表層海溫(SST)和溫躍層海溫(TWT)的數據記錄站點位置。白色圓圈示兼具SST和TWT的站位,藍色三角示僅有SST的站位。

傳統的古海洋和古氣候變化往往更關注海洋表層溫度(SST)變化,本研究再次驗證,暖池區SST自末次冰盛期以來整體上遵循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及全球冰量的演變模式,反映以溫室效應為代表的全球性氣候變化信號主導暖池區表層海水溫度。

與SST迥異,暖池區溫躍層溫度(TWT)在末次冰消期具有明顯的先導性——TWT起始升溫比大氣二氧化碳起始升高要領先約4千年。更重要的是,最近約1萬年的全新世期間,儘管SST基本保持穩定,TWT卻顯著地下降了約1°C,與軌道參數,特別是歲差變化息息相關,並且呈現出早全新世和中全新世兩個峰值,分別與歲差導致的至點和分點輻射量最大值相對應。對TWT記錄的深入分析發現:早全新世峰值可稱為暖池區溫躍層的普遍現象,在開放的西太平洋和帝汶海水域最為典型;中全新世峰值是僅限於近赤道的印尼群島水域內的局地現象(圖2)。

 

圖2. 暖池區溫躍層海溫(TWT)的兩種變化模式:早全新世峰值(EH-peak)和中全新世峰值(MH-peak),及其在各站點的分布規律(應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以驗證)。

通過考察對比多項相關指標記錄(如太平洋中緯度海溫、南源水團指標、南極溫度及亞洲石筍等),並結合國際主流的海氣耦合氣候數值模擬(以軌道參數和二氧化碳溫室效應為外部驅動),本研究發現:暖池區溫躍層的早全新世TWT峰值與南半球來源的上層海洋溫躍層環流熱傳輸緊密聯繫;而中全新世暖池區TWT峰值則可對應於赤道太平洋西—東向的表層和次表層海溫梯度極大值、赤道西太平洋大氣對流活動(沃克環流)的最盛期。據此,本研究提出地球軌道參數,特別是歲差驅動的中—低緯太陽輻射量變化,可以通過調節次表層環流向暖池區溫躍層的熱傳輸,最終調控赤道太平洋西—東向的熱結構及相關海氣耦合系統(即ENSO活動和大氣沃克環流強度)的長期變化。自早全新世至中全新世,暖池區次表層的熱量積累最終導致中全新世ENSO活動被壓制,這一機制在當前全球變暖格局中可能也會發揮類似的負反饋效應。

本文第一作者為黨皓文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翦知湣教授,合作者包括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王躍副教授、德國不萊梅大學Mahyar Mohtadi博士、美國Rutgers大學Yair Rosenthal教授、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葉黎明副研究員、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氣候與環境實驗室Franck Bassinot研究員、德國基爾大學Wolfgang Kuhnt教授。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然資源部重點專項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2/eabc0402

            

相關焦點

  • 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袁東亮研究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0-1」的突破。
  • 同濟大學翦知湣教授團隊:論述了過去30萬年來歲差驅動的蘇門答臘岸外上升流對溫躍層溫度的影響
    2018年7月15日,國際著名地學雜誌《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以「Precession-paced thermocline water temperature changes in response to upwelling conditions off southern Sumatra over the past 300,000 years」為題發表了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翦知湣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徵、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
    項目以暖池變異為核心科學問題(「一個核心」),以「影響暖池變異的關鍵海洋環流動力過程」和「暖池變異影響ENSO和東亞季風的過程與機理」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兩個基本點」),以「熱帶西太平洋-中太平洋之間的緯向過程
  • 溫躍層理論簡史(I):通風溫躍層
    封面說明:增暖引起的通風溫躍層的變化Zonally averaged schematic view of the
  • 研究揭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於際民教授與合作者繪製出國際上第一幅末次冰期大西洋深海酸鹼度截面圖,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冰期大洋環流模式,這對進一步認識大氣CO2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2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誌。
  • 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滬舉行 致力推動中國地球科學轉型
    中科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擔任會議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原校長陳駿,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翦知湣,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原總地質師朱偉林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汪品先表示,環顧世界,地球科學正在整體進入轉型期,從學科越分越細的現象描述,提升到集成整合、探索機理的系統科學新高度。
  • 科學家重建地球溫度歷史 近百年升溫尤其迅速
    與過去相比,如今地球的氣候有多溫暖或者有多寒冷?最近,俄勒岡州立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從全球73個站點採集的數據,得以重建回溯至末次冰期結束時的地球溫度歷史。這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顯示,今天的地球比過去11300年間(也稱全新世)70%至80%的時間段都要溫暖。而對2100年全球溫度的預測則更令人擔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的幾乎每一個氣候模型都表明,在所有可能出現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下,氣溫屆時都將超過全新世時期的最高溫。
  • 國內1500餘名學者齊聚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致力於推動我國地球...
    會議由中國大洋發現計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和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主辦。中科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擔任會議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原校長陳駿,我校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翦知湣,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原總地質師朱偉林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 溫躍層理論簡史(II):內邊界理論
    如果夏天強風暴混合的深度超過冬季溫躍層的深度,一部分額外的熱量就會留在深海裡面。由於計算的誤差很大,這些熱量既可能對海洋毫不重要,也可能十分重要。總之,溫躍層隨時間的變化不僅直接影響動力過程,還會直接影響熱力過程。不過,說了這麼多,這次推送介紹的理論依舊不考慮溫躍層隨時間的變化(如果沒有新的認識的話,我可能以後也不會講了吧)。
  • 中科院海洋所一成果獲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可提高厄爾尼諾現象...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元龍介紹,熱帶西太平洋暖池(簡稱「暖池」)是全球海洋最大的暖水區域,其高海溫促進了大氣強烈的對流運動,是驅動熱帶大氣環流的主要熱源,也是東亞季風和厄爾尼諾現象的策源地。暖池的溫度和鹽度結構(簡稱「熱鹽結構」)是維持其表層高海溫的關鍵,而其溫度和鹽度的變異則能導致多種重要氣候現象。
  • 海洋中的溫躍層是什麼?潛艇如何利用它躲避聲吶搜索?
    當聲波穿越溫躍層時,因兩側介質不均勻,聲波就不再沿直線傳播而發生折射。溫躍層在全球分布很不均勻,受深度、季節、緯度變化影響很大。隨季節變化的叫「季節性溫躍層」,多分布在水下100~200米之間,有些地區夏季也會在15~20米之間出現溫躍層。不隨季節變化的叫「永久性溫躍層」,一般在水下1000~2000米範圍內。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果榮獲2019年度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該獎項是山東省內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的最高級別獎勵,凸顯了近年來該省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的迅猛發展。科研人員布放深海潛標重力錨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供圖)熱帶西太平洋暖池(簡稱「暖池」)是全球海洋最大的暖水區域,其高海溫促進了大氣強烈的對流運動,是驅動熱帶大氣環流的主要熱源,也是東亞季風和厄爾尼諾現象的策源地。
  • 中科院海洋所成果榮獲2019年度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7月2日,2019年度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召開,表彰為山東省科技創新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員團隊完成的「熱帶西太平洋暖池熱鹽結構與變異的關鍵過程和氣候效應」榮獲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該獎項是山東省內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的最高級別獎勵,凸顯了近年來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的迅猛發展。
  • 中科院海洋所成果榮獲2019年度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該獎項是山東省內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的最高級別獎勵,凸顯了近年來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的迅猛發展。熱帶西太平洋暖池(簡稱「暖池」)是全球海洋最大的暖水區域,其高海溫促進了大氣強烈的對流運動,是驅動熱帶大氣環流的主要熱源,也是東亞季風和厄爾尼諾現象的策源地。暖池的溫度和鹽度結構(簡稱「熱鹽結構」)是維持其表層高海溫的關鍵,而其溫度和鹽度的變異則能導致多種重要氣候現象。
  •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熱帶溫躍層內部的小尺度動力過程(一般稱之為湍流過程或混合過程)能夠影響溫躍層的結構和強度,而後者能夠決定厄爾尼諾(El Niño)的強弱及其發展過程,對於厄爾尼諾的發生和變異機理研究及模擬預測具有重要的意義。
  • 那就選擇同濟大學海洋科學專業吧!
    新的海洋科學本科專業,將涵蓋海洋科學一級學科所有的五個二級學科:物理海洋、海洋化學、生物海洋、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海洋技術。其中,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在國內外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包括古海洋學、海洋沉積學、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大洋巖石圈、油氣資源勘探與地球物理等研究方向。
  • 末次冰消期氣候變暖過程中強降雪的地質證據被發現
    新仙女木事件是末次冰消期氣候變暖過程中發生的大幅度降溫事件,寒冷氣候持續長達1300年,是第四紀最著名、研究最多的氣候突變事件。「冰湖潰決一次性淡水注入北大西洋,導致溫鹽環流中斷(減弱)」的主流觀點雖能解釋該事件的觸發機制;但數值模擬結果均顯示,一旦淡水注入停止,溫鹽環流就會在幾十年內恢復正常,新仙女木事件應該隨即結束。為何新仙女木事件會持續上千年之久,目前仍然是困擾國際古氣候學界的科學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