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躍層理論簡史(I):通風溫躍層

2021-01-15 北京大學LaCOAS

封面說明:增暖引起的通風溫躍層的變化

Zonally averaged schematic view of the thermocline ventilation for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blue) and under ocean warming (red). Ocean warming reduces surface densities: ρi, historical> ρi, warming; ventilated layers tend to shoal and thin. Equatorial upwelling under ocean warming is thu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O2 undersaturation in the equatorial mixed layer. It results in reduced O2 uptake or anomalous O2 outgassing, which is superimposed on the ubiquitous O2 outgassing due to the warming of the ocean surface. Reduced mixing due to enhanced thermocline stratification under ocean warming might additionally contribute to reduce the O2 supply to the ocean interior. For schematic simplicity, the wind field and associated Ekman transport and Ekman pumping are assumed to be identical in both periods.

撰文:李洋@LaCOAS

以下主要內容來自Dijkstra的Dynamical Oceanography,但將壓強等物理量改寫成了更通用的寫法。本文可以視作一個讀書筆記,前兩個部分介紹了相關背景以及全文主要結論的物理意義,後面則全是方程的推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Pedlosky的Thermocline Problem等更加深入的作品。

導語:溫躍層理論

大體上關於溫躍層的形成有兩種理論:通風理論和內邊界層理論。兩者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問題。通風理論因為只考慮平流所以有許多很好的性質,但只有在表面速度向下的區域才符合的很好。內邊界層理論對表面速度要求不高,但許多特徵都依賴於垂直擴散係數的大小,而且要使溫躍層深度與實際接近,垂直擴散係數要比觀測大得多。

通風溫躍層理論

通風理論的核心想法是,海水在表面獲得密度、位勢渦度等性質,然後通過平流過程流到更深層。這一理論只考慮平流,不考慮擴散過程,密度更高的水流到密度低的水的下面就形成了溫躍層。

利用位渦守恆與Sverdrup關係等,我們最後可以發現,在中緯度下沉的海水需要向西運動才能在次表層回流到赤道,而在東部則有一個幾乎不動的「陰影區」,下沉的水流不到這裡,這裡的水也流不出去。「陰影區」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流體的厚度既影響位勢渦度有影響壓強梯度,因此在邊界可能存在邊界條件與位渦守恆不能同時滿足的情況。

由於中緯度下沉的水很大一部分會在赤道向上抽吸,因此陰影區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冷水上翻的位置,對ENSO有著重要的影響。

模型與方程

這裡採用最簡單的兩層半模型,結構如圖所示。其中最下面的第3層是不動的,第2層的水因為表面Ekman速度的關係在固定的緯度以北下沉,流到南側第1層的下面形成溫躍層。
邊界條件為:上表面給定緯向均一的Ekman垂直速度,下表面垂直速度為0.

模型,左側為北


層與層之間靠界面以及壓強梯度聯繫起來。以左下角第2、3層界面為例。

每層內部的方程則為(這裡水平兩個速度都用實際的速度除以地球半徑表示,同時壓強也是實際壓強除以許多常數)



此時層與層之間的關係可以寫為

下沉區域

在北邊的區域,

由於第3層不動,根據Sverdrup關係有

把徑向速度用壓強梯度表示並把厚度用深度表示可以得到

這樣從某經度向東邊界積分可以得到

在東邊界緯向速度為0,故應滿足

即東邊界第2層厚度均一。

非下沉區



第2層由於不再受表面通風的影響,位勢渦度守恆,即

證明附在最後。

利用在東邊界緯向速度為0以及交界處
可以得到
利用Sverdrup關係

帶入運動學方程可以得到

緯向積分並利用得到

同時在下沉區與非下沉區交界處

所以從這裡流到南邊的水滿足


因此

陰影區(shadow zone)

上一個方程左側係數恆正,因此當表面向上抽吸時,在某些區域方程右側可能小於0,此時方程無解。這就意味著從北面下沉區下沉的水不可能經過這裡,這裡的水也流不出去,因此叫做陰影區。

舉個例子,若非下沉區

可以得到方程有解的邊界為

陰影區如圖所示。

陰影區附:位渦守恆的證明

在第2層內,把水平運動方程消去壓強(即和Sverdrup關係推導一樣的方法)可以得到

積分得到

再利用(別忘了我們的速度是實際速度除以地球半徑)

帶入表達式即可得證。


(未完待續)


整理:楊海軍

(微信自動給所有的圖片打碼,有時候嚴重影響閱讀!)

相關焦點

  • 溫躍層理論簡史(II):內邊界理論
    如果夏天強風暴混合的深度超過冬季溫躍層的深度,一部分額外的熱量就會留在深海裡面。由於計算的誤差很大,這些熱量既可能對海洋毫不重要,也可能十分重要。總之,溫躍層隨時間的變化不僅直接影響動力過程,還會直接影響熱力過程。不過,說了這麼多,這次推送介紹的理論依舊不考慮溫躍層隨時間的變化(如果沒有新的認識的話,我可能以後也不會講了吧)。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世紀80年代,現代溫躍層理論建立,包括位渦均一化理論和通風溫躍層理論,強調大洋主溫躍層之下,除西邊界流回流區和通風溫躍層以外,難以驅動海洋環流,存在靜止不動的陰影區,與實際海洋觀測不符。20世紀80年代,中科院院士胡敦欣等在西太平洋發現棉蘭老潛流等潛流,無法用現代大洋溫躍層理論解釋,揭示出經典溫躍層理論存在的局限性。
  • 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取得新突破
    團隊前期預研究發現了北太平洋存在一支超長、超強的次溫躍層海流,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整個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唯一通道。  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於上世紀40年代建立,主要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海洋中的溫躍層是什麼?潛艇如何利用它躲避聲吶搜索?
    當聲波穿越溫躍層時,因兩側介質不均勻,聲波就不再沿直線傳播而發生折射。溫躍層在全球分布很不均勻,受深度、季節、緯度變化影響很大。隨季節變化的叫「季節性溫躍層」,多分布在水下100~200米之間,有些地區夏季也會在15~20米之間出現溫躍層。不隨季節變化的叫「永久性溫躍層」,一般在水下1000~2000米範圍內。
  • ...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和翦知湣研究成果:末次冰期以來暖池溫躍層...
    10月14日,《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副研究員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Pacific warm pool subsurface heat sequestration modulated Walker circulation and ENSO activity during the Holocene」,指出末次冰期—全新世期間西太平洋暖池溫躍層熱量積累是調控沃克環流和厄爾尼諾
  • 用於HVAC暖通空調通風管道中溫溼度檢測的溫溼度傳感器
    傳熱學、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是其基本理論基礎,它的研究和發展方向是為人類提供更加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暖通空調是具有採暖、通風和空氣調節功能的空調器。由於暖通空調的主要功能包括:採暖、通風和空氣調節這三個方面,縮寫HVAC(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取這三個功能的綜合簡稱,即為暖通空調。
  • 宜賓戶型高贈送再見,部分躍層、loft或成「絕版」!
    」這意味著,局部層高較高的躍層贈送空間可能要成「絕版」了,畢竟高於3.6米的部分也要計算面積。比如麗雅·江宸層高6.2米的空中躍墅,上層現在就是贈送空間。新近開盤的領地·觀江府,躍層部分現在也是贈送哈!除了住宅,商業性質的loft也是。近年來,宜賓主城商業用地出讓增加。
  • 50平挑高躍層,歐松板打柜子,還當地板用
    看看國外這位業主家50平的挑高躍層裡面所有柜子全都是用歐松板打的,就連地板,廚房,床都不放過,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多誇張吧!剛進門在玄關的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到歐松板材質的玄關櫃,就連地面上鋪的也是歐松板,不過好在這種板材沒有異味,可以說是零甲醛,所以家裡這麼大面積的鋪設也不用擔心會有什麼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