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徵、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徵、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
獲科技部驗收優秀

2017-08-04 海洋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科技部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6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凡負責承擔的「973」項目「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徵、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獲評優秀。據悉,本年度地學領域共有14個項目參加評審,其中4個項目被評為優秀,該項目是4個優秀之一。

  該項目2012年獲科技部立項,2016年在北京接受科技部組織項目驗收。項目以暖池變異為核心科學問題(「一個核心」),以「影響暖池變異的關鍵海洋環流動力過程」和「暖池變異影響ENSO和東亞季風的過程與機理」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兩個基本點」),以「熱帶西太平洋-中太平洋之間的緯向過程」、「熱帶-副熱帶太平洋之間的經向過程」、「海氣界面-溫躍層之間的垂向過程」為關注的重點關鍵過程(「三個關鍵過程」),實現「海洋環流與暖池結構特徵和變異機理」國際前沿研究的突破。同時,在以「改進暖池和海洋環流的模擬能力和評估不同類型El Niño的可預報性」、「確定暖池影響東亞季風和我國氣候變異的過程及其敏感區」方面(「兩個應用出口」),在滿足「暖池變異的氣候效應」研究的重大國家需求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該項目共發表論文194篇,包括國際論文120篇,SCI收錄138篇,國內論文74篇,發表科普論文4篇;已出版專著3部。系列創新性成果先後應邀在CLIVAR實施20周年紀念大會上作熱帶西太平洋調查研究進展報告,在時隔12年舉辦的CLIVAR 2016大會上應邀作關於西邊界流和XBT數據集的報告,引起了比較廣泛的國際影響,應邀在Nature撰寫相關領域評述文章,有力推動了我國發起的國際「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NPOCE)計劃的實施,為奠定和鞏固我國在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調查研究領域的國際核心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

 

暖池示意圖

  近日,科技部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6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凡負責承擔的「973」項目「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徵、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獲評優秀。據悉,本年度地學領域共有14個項目參加評審,其中4個項目被評為優秀,該項目是4個優秀之一。
  該項目2012年獲科技部立項,2016年在北京接受科技部組織項目驗收。項目以暖池變異為核心科學問題(「一個核心」),以「影響暖池變異的關鍵海洋環流動力過程」和「暖池變異影響ENSO和東亞季風的過程與機理」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兩個基本點」),以「熱帶西太平洋-中太平洋之間的緯向過程」、「熱帶-副熱帶太平洋之間的經向過程」、「海氣界面-溫躍層之間的垂向過程」為關注的重點關鍵過程(「三個關鍵過程」),實現「海洋環流與暖池結構特徵和變異機理」國際前沿研究的突破。同時,在以「改進暖池和海洋環流的模擬能力和評估不同類型El Niño的可預報性」、「確定暖池影響東亞季風和我國氣候變異的過程及其敏感區」方面(「兩個應用出口」),在滿足「暖池變異的氣候效應」研究的重大國家需求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該項目共發表論文194篇,包括國際論文120篇,SCI收錄138篇,國內論文74篇,發表科普論文4篇;已出版專著3部。系列創新性成果先後應邀在CLIVAR實施20周年紀念大會上作熱帶西太平洋調查研究進展報告,在時隔12年舉辦的CLIVAR 2016大會上應邀作關於西邊界流和XBT數據集的報告,引起了比較廣泛的國際影響,應邀在Nature撰寫相關領域評述文章,有力推動了我國發起的國際「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NPOCE)計劃的實施,為奠定和鞏固我國在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調查研究領域的國際核心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
 
暖池示意圖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啟動會舉行
    2月13日,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為項目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啟動會在青島舉行。海洋所副所長侯一筠、王啟堯,山東省科技廳、青島國家海洋科學中心、青島市科技局、中國海洋大學、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所、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廣州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等單位的代表和專家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員主持。侯一筠代表所領導班子致歡迎詞,柴育成、常旭分別在會上做了講話。
  • 「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過去、現在與未來」鰲山論壇舉辦
    「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過去、現在和未來」鰲山論壇在青島國家實驗室舉辦。隨後,國內外海洋與大氣領域的20餘名權威專家以「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為主題,圍繞海洋環流的結構與變異規律、中小尺度海洋動力過程以及暖池區海氣相互作用三個方向進行了精彩的報告,並和與會專家進行了深入討論和交流。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果榮獲2019年度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7月2日,2019年度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召開,表彰為山東省科技創新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員團隊完成的「熱帶西太平洋暖池熱鹽結構與變異的關鍵過程和氣候效應」榮獲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 中科院海洋所成果榮獲2019年度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7月2日,2019年度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召開,表彰為山東省科技創新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員團隊完成的「熱帶西太平洋暖池熱鹽結構與變異的關鍵過程和氣候效應」榮獲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該獎項是山東省內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的最高級別獎勵,凸顯了近年來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的迅猛發展。
  • 中科院海洋所成果榮獲2019年度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來源:經濟日報7月2日,2019年度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召開,表彰為山東省科技創新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員團隊完成的「熱帶西太平洋暖池熱鹽結構與變異的關鍵過程和氣候效應」榮獲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 中科院海洋所一成果獲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可提高厄爾尼諾現象...
    央廣網青島7月2日消息(記者王偉)7月2日,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召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員團隊的成果項目「熱帶西太平洋暖池熱鹽結構與變異的關鍵過程和氣候效應」獲得了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該科研成果可顯著提高對厄爾尼諾現象的預報能力。
  • 海洋所等發表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評述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這是《自然》雜誌首次發表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評述性文章,也是中國在該雜誌發表的首篇海洋領域綜述文章。
  • 探秘洋流 提升氣候預測能力(解碼·發現)
    它圍繞西北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與鄰近環流系統的相互作用和在暖池維持和變異中的作用,以及區域海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等主題開展研究。   NPOCE國際計劃發起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敦欣介紹,在過去8年裡,NPOCE國際計劃研究團隊完成了西太平洋深海潛標科學觀測網的建設,共布放潛標30餘套,已具備了潛標數據實時傳輸能力。
  • 探秘洋流 提升氣候預測能力
    它圍繞西北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與鄰近環流系統的相互作用和在暖池維持和變異中的作用,以及區域海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等主題開展研究。 NPOCE國際計劃發起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敦欣介紹,在過去8年裡,NPOCE國際計劃研究團隊完成了西太平洋深海潛標科學觀測網的建設,共布放潛標30餘套,已具備了潛標數據實時傳輸能力。
  • 海洋所提出印度洋偶極子影響太平洋演變「海洋通道」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袁東亮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熱帶印度洋偶極子(IOD)通過印尼貫穿流影響熱帶太平洋ENSO的「海洋通道」機制(圖1)。研究人員在國際氣候學研究的學術期刊J.
  • 大氣所發現近30年太平洋沃克環流在增強和西移---中國科學院
    全球增暖背景下的沃克環流變化,是當前國際氣候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圍繞著沃克環流對全球增暖的響應、沃克環流的年代際變化及其機理等問題,國際學術界正在進行著激烈的爭論。迄今為止,國際科學界關注的重點是沃克環流強度的變化,很少有研究從三維空間結構的角度,討論沃克環流的整體變化特徵。
  • 三、大西北的氣候特徵與水汽環流
    南水北調方略——《問水大西北》(第二版)第一章:如何正確認識大西北缺水三、大西北的氣候特徵與水汽環流在大西北的這個緯度上,全球陸地年均蒸發量為360毫米,年均降水量為800毫米,按這樣的平均數計算,原本應該有年均多於400毫米水的剩餘,通過江河流入海洋或湖泊
  • 新生代太平洋沃克環流的演變和機理
    新生代以來(6500萬年前至今),全球海陸分布和地形、氣候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大氣CO2濃度從>1000 ppm降低到工業革命前的~280 ppm;南、北極冰蓋先後出現;在熱帶,~5000萬年前海洋表面溫度可能超過35 C,隨後逐漸降低;在東亞,季風主控型氣候在~2500萬年前開始出現。
  • ...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和翦知湣研究成果:末次冰期以來暖池溫躍層...
    10月14日,《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副研究員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Pacific warm pool subsurface heat sequestration modulated Walker circulation and ENSO activity during the Holocene」,指出末次冰期—全新世期間西太平洋暖池溫躍層熱量積累是調控沃克環流和厄爾尼諾
  • 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環流在加速
    在溫室氣體持續排放的背景下,地球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經歷了非常快速的增暖。作為地球氣候系統的主要儲熱器,海洋將表層長期增暖的額外熱量大量地轉移到深層海洋。大尺度海洋環流是海水運動的基本形式之一,對海洋熱量和質量進行著再分配,是塑造地球海洋環境的基本動力過程之一。對全球海洋環流變化的準確評估是理解地球氣候系統變化和預測其未來變化趨勢的一個關鍵。
  • 太平洋西邊界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改變傳統認識
    原標題:太平洋西邊界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自然》雜誌首次刊登我國海洋領域研究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員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
  • 南海海洋所在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變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LTO)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全球熱鹽輸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並對太平洋及周邊區域的降水、風暴路徑、熱帶氣旋強度及生態系統產生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表面溫度(GMST)加速升高,基於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的結果,前人已對中高排放情景下的環流變化開展研究。
  • 海洋局專家:太平洋海溫異常 氣候進「極端」期
    禍首:太平洋海溫異常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專家表示,我國是一個深受太平洋氣候影響的國度,而去年,太平洋發生了厄爾尼諾現象,導致了我國不斷發生極端氣候。厄爾尼諾氣候現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大範圍異常偏暖0.5℃以上、持續時間達到6個月或以上的現象。
  •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熱帶溫躍層內部的小尺度動力過程(一般稱之為湍流過程或混合過程)能夠影響溫躍層的結構和強度,而後者能夠決定厄爾尼諾(El Niño)的強弱及其發展過程,對於厄爾尼諾的發生和變異機理研究及模擬預測具有重要的意義。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世紀80年代,現代溫躍層理論建立,包括位渦均一化理論和通風溫躍層理論,強調大洋主溫躍層之下,除西邊界流回流區和通風溫躍層以外,難以驅動海洋環流,存在靜止不動的陰影區,與實際海洋觀測不符。20世紀80年代,中科院院士胡敦欣等在西太平洋發現棉蘭老潛流等潛流,無法用現代大洋溫躍層理論解釋,揭示出經典溫躍層理論存在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