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提出印度洋偶極子影響太平洋演變「海洋通道」機制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袁東亮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熱帶印度洋偶極子(IOD)通過印尼貫穿流影響熱帶太平洋ENSO的「海洋通道」機制(圖1)。

研究人員在國際氣候學研究的學術期刊J. Climate上連續發表2篇文章,在資料診斷和數值模擬的基礎上,提出印度洋偶極子期間印度洋赤道開爾文波可以穿過印度尼西亞海域進入赤道西太平洋,在暖池次表層產生溫度異常並向東太平洋傳播,通過太平洋海氣耦合過程加以放大,影響第二年的ENSO以及其它熱帶氣候演變過程。研究表明,印度洋偶極子通過「海洋通道」機制強迫的太平洋ENSO事件可以提前一年以上預報,海洋動力過程為ENSO預報跨越春季障礙提供了關鍵的信息通道。

該「海洋通道」機制的提出屬國際首次。過去的研究主要關注大氣橋過程,強調ENSO可以通過熱帶大氣環流——沃克環流的異常影響印度洋熱帶海氣耦合過程,從而在印度洋誘發偶極子事件,而後者可以誘發印太沃克環流的異常,從而反作用於ENSO,而連接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洋通道」機制,即印尼貫穿流的變化長期被忽視。最新研究則表明,大氣橋不可能有滯後一年的記憶,而海洋溫躍層的溫度異常則可以持續到第二年秋天。

研究人員進一步對CMIP5中23個氣候耦合模式對IOD和ENSO之間滯後關係的模擬能力進行了評估,為改進模式缺陷、提高氣候耦合模式模擬及預報熱帶印太氣候年際變化提供依據,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Advance Atmosphere Science上。他們還研究了印尼貫穿流源區雙西邊界流對撞的非線性動力機制,發現這裡的環流存在遲滯變異現象和周期甩渦態,後者與最近的西太平洋觀測事實吻合,論文發表在本專業國際學術期刊《物理海洋學雜誌》(J.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印太海盆氣候系統相互作用的「海洋通道」理論通過一系列文章的發表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在歐洲地球物理學會2013年維也納年會上,袁東亮等成功組織了「印度洋-太平洋氣候變率及預測」(Vari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of climate in the Indo-Pacific Ocean) 的分會討論,來自中國、美國和英國的6位專家學者在分會場做專題報告,12位學者以海報形式展示了印度洋-太平洋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相關成果,200餘位專家學者參與了研討。

此項研究得到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全球變暖下的海洋響應及其對東亞氣候和近海儲碳的影響」的支持。同時,作為中國科學院先導海洋專項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究人員將繼續開展深入研究,針對印尼貫穿流的源頭區進行資料診斷分析和氣候動力學數值模擬,從而揭示印尼貫穿流的年際變異與西太平洋暖池熱量充放之間的內在聯繫。

圖1.印-太海平面異常傳播路徑的示意圖。

相關論文信息:

Yuan, D.L., H. Zhou, and X. Zhao (2013), Tropical Pacific ENSO forced by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through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J. Climate, doi: http://dx.doi.org/10.1175/JCLI-D-12-00117.1 .

Yuan, D.L., J. Wang, T. Xu, P. Xu, H. Zhou, and X. Zhao (2011), Forcing of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Roles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J. Climate, 15, 3597-3608. 

Xu, T. F., D. L. Yuan, Y. Q. Yu, and X. Zhao (2013), An Assessment of the Indo-Pacific Oceanic Channel Dynamics in the FGOALS-g2 Coupled Climate System Model, Adv. Atmos. Sci., doi: 10.1007/s00376-013-2131-2.

Wang, Z., and D. Yuan, 2012: Nonlinear Dynamics of Two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 Colliding at a Gap. J. Phys. Oceanogr., 42(11), 2030-2040.

背景資料:

印尼貫穿流指的是從赤道太平洋穿過印尼海向熱帶東南印度洋流動的海洋輸運,它的主體起源於西太平洋棉蘭老流和紐幾內亞沿岸流及潛流的交匯區,通過望加錫海峽到達印尼海,再通過龍目海峽,翁拜海峽和帝汶海峽等通道進入印度洋。作為世界大洋海盆之間聯繫的唯一一個熱帶聯繫通道,印尼貫穿流是全球熱鹽環流的一個重要回流分支,對印-太海盆環流以及全球氣候都有重要影響。早期的印尼貫穿流測量研究主要基於船漂資料和少量的水文觀測,近代系統地觀測主要集中在印度洋一邊,即通過西澳大利亞和爪哇島之間的一個斷面(俗稱IX1斷面)的水文測量,由地轉流計算獲得其流量。該斷面的測量目前仍然在繼續,提供了一個關於印尼貫穿流流量的長時間序列測量。國際INSTANT計劃於2004-2006年在印度尼西亞多個海峽開展了測流實驗,提供了印尼貫穿流的直接測量證據。研究表明,印尼貫穿流的流量從小於零(從印度洋到太平洋)到接近25Sv(1Sv=106 m3s-1),平均在10Sv左右。印尼貫穿流所攜帶的熱量是巨大的,大約在0.5PW(1PW=1015 W)和1.4PW之間,約等於整個北印度洋或者是西太平洋暖池的海面淨熱通量。如此巨大的熱量輸運暗示印尼貫穿流的變化必然會引起西太平洋暖池的顯著熱量充放過程,從而對熱帶氣候異常產生影響。

相關焦點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提出南半球氣候過程觸發印度洋偶極子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提出了一種由南半球氣候過程觸發印度洋偶極子新機制,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張漣漪等人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王春在發表綜述論文—新聞—科學網
    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是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重要驅動力。過去20—30年的研究表明,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對全球天氣和氣候有著重要的調控作用。熱帶海洋上的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氣候模態,例如太平洋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和太平洋年代際振蕩;印度洋的海盆模態和偶極子模態;大西洋的尼諾和多年代際振蕩。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並結合數模,闡述並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徵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關於全球變暖 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新發現_中國海洋外宣第...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3日訊 近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領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剛教授團隊、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的研究團隊,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提出北印度洋中層流動條帶狀結構的生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半年周期斜壓羅斯貝波三波共振形成的中層緯向流條帶狀結構,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夏一凡等人發表在《Deep-sea Research Part I-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
  • 世界十大海洋平均深度排名|海洋|西北太平洋|亞洲地區|印度洋|...
    1、太平洋(3939.5米)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最大深度11034米,平均深度3939.5米,是世界上最深大洋,也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最深處是馬裡亞納海溝,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海洋的最深處,是由太平洋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相互碰撞產生的結果。
  • 關於全球變暖,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新發現
    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印度洋偶極子通過大氣遙相關可以影響東亞夏季季風系統,進而影響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的降水。具體來說,當正位相事件發生時,羅斯貝大氣波列將印度洋發生的異常信號傳輸到南中國海,產生的異常反氣旋將更多的水汽輸送到中國大陸南部,進而產生了強降雨;同時,由於在該事件發生期間印度洋熱帶對流區向西移動,導致澳大利亞降水減少,並形成乾旱、高溫熱浪和森林大火等極端天氣;而在東非地區則造成嚴重洪澇災害。
  •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通訊員 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齊春贊通訊員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 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IF 5.707)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關於全球變暖,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3日訊 近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領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剛教授團隊、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的研究團隊,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
  •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中國科學院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開展多個鑽探航次,系統研究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目前結論是,伊豆-小笠原-馬裡亞納俯衝起始屬於自發俯衝起始,即洋殼年齡的差異導緻密度的差異,使古老的洋殼俯衝到年輕的洋殼之下(Arculus et al., 2015; Maunder et al., 2020)。在俯衝板塊的拖曳下,太平洋板塊的漂移方向發生改變,形成夏威夷-帝王島鏈大拐彎。
  • 關於全球變暖,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新發現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3日訊 近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領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剛教授團隊、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的研究團隊,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
  •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 科學家揭示大氣沃克環流年代際調整是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長期...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的研究人員研究了1990s中期之後熱帶印度洋-太平洋海表鹽度年代際變化趨勢與大氣沃克環流增強的關係,揭示大氣沃克環流年代際調整是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長期變化的控制因素,相關成果以「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熱帶印度洋上層海洋鹽度的年代際變化趨勢」(Decadal
  • 科學家首次提出「反向印度洋水團」的概念
    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模式與海洋動力研究團隊結合前人觀測現象首次提出「反向印度洋水團」這一概念,推進了人們對於印尼貫穿流以及印尼海局部環流的認識。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 「反向印度洋水團」是指從印度洋通過翁拜海峽和帝汶海峽等ITF重要的出口海峽反向進入印尼海的水團,該水團攜帶印度洋水團屬性,且運動方向與ITF相反。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在「十年浩劫」極為艱難的情況下,該所還與外單位合作開展北部灣油氣地質地球物理勘探等工作。西沙自衛反擊戰前後形勢極為緊張,南海海洋所見縫插針出海調查。發表論文100多篇(SCI收錄49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6項,獲授權15項;獲經濟效益25億元、新增利稅4.5億元。促進了海洋生物製品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減少了熱帶海洋生物資源浪費及由此造成的環境汙染,改善了人民生活與健康水平,培養了人才,社會效益顯著。該成果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南海與鄰近熱帶區域的海洋聯繫及動力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