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2020-09-06 深圳市海洋學會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IF 5.707)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IF 3.559).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年際-年代際變化示意圖(Hu et al., 2019, 2020)

鹽度是海洋環境的基本要素,對海洋環流、全球水循環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等物理和氣候過程具有重要影響。但長期以來,由於缺乏對海洋鹽度的大範圍持續觀測,學界對海洋鹽度的低頻變化缺乏認知,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基本問題。在熱帶印太海域,海洋鹽度的低頻變化對海洋環流和氣候系統尤為重要,成為國際上海洋鹽度研究的焦點之一。


胡敦欣院士課題組胡石建研究員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基於國際Argo計劃獲取的長時間鹽度觀測數據,以降水極其強烈的熱帶印太交匯區和印尼貫穿流海域為中心,對熱帶印度洋和熱帶太平洋海洋鹽度的年際到年代際變化進行了系統研究。


一方面,研究團隊發現熱帶太平洋溫躍層等密度面鹽度的低頻變化存在三極模態(Triple MOde of thermocline Salinity variability,簡稱TMOS),通過鹽度收支分析和理論診斷闡明了TMOS模態的形成機制,並揭示了ENSO和太平洋年代際振蕩(PDO)通過鹽度平流調整在TMOS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研究團隊揭示了熱帶印度洋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到年代際變化特徵並深入分析其物理機制,指出印尼貫穿流傳遞太平洋PDO和ENSO相關的鹽度變化信號,並通過鹽度平流塑造了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的空間模態。研究團隊成功構建了基於PDO指數的統計預測模型,結果表明該模型可提前10個月預測印度洋溫躍層鹽度的低頻變化。


上述研究表明,太平洋氣候模態ENSO和PDO通過大尺度調整,一方面在熱帶太平洋形成TMOS模態,另一方面通過印尼貫穿流鹽度平流效應影響著印度洋海洋鹽度的低頻變化。太平洋TMOS的發現和印度洋鹽度變化機制的闡釋對理解熱帶印太水團變化及其氣候效應有重要科學意義。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先導科技專項B子課題、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匯泉青年學者項目等聯合資助。


觀測到的熱帶印度洋(左,15°S)和太平洋(右,10°N)溫躍層鹽度沿等密度面的西向傳播特徵(Hu et al., 201


論文連結:

Hu, S., J. Sprintall, C. Guan, D. Hu, F. Wang, X. Lu, and S. Li (2020), Observed triple mode of salinity variability in the thermocline of tropical Pacific Ocea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5, e2020JC016210,

doi:10.1029/2020JC016210.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20JC016210

Hu, S., Y. Zhang, M. Feng, Y. Du, J. Sprintall, F. Wang, D. Hu, Q. Xie, and F. Chai (2019), Interannual to decadal variability of upper ocean salinity in the southern Indian Ocean and the role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Journal of Climate, 32(19), 6403–6421,

doi: https://doi.org/10.1175/JCLI-D-19-0056.1


文章來源: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通訊員 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齊春贊通訊員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 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研究中獲進展,發現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
  • 科研新進展!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科學家揭示大氣沃克環流年代際調整是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長期...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的研究人員研究了1990s中期之後熱帶印度洋-太平洋海表鹽度年代際變化趨勢與大氣沃克環流增強的關係,揭示大氣沃克環流年代際調整是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長期變化的控制因素,相關成果以「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熱帶印度洋上層海洋鹽度的年代際變化趨勢」(Decadal
  • 探脈海洋,解碼波流奧秘—新聞—科學網
    今年84歲的胡敦欣院士依然記得60多年前毛漢禮先生指導他們在海上測量水溫的情形:先把溫度計裝在顛倒採水器裡,每隔5至20米一層放到水下,感溫後,手搖絞車將其取出讀溫,一個測溫站要放十幾層水溫表。「測溫後要兩人讀數,如果前後讀數差大於0.02℃,就必須重讀。當年調查船小,暈船很厲害,有時一支水溫表讀下來就得嘔吐幾次……」胡敦欣回憶。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世紀80年代,中科院院士胡敦欣等在西太平洋發現棉蘭老潛流等潛流,無法用現代大洋溫躍層理論解釋,揭示出經典溫躍層理論存在的局限性。  研究團隊對北赤道次表層流三維結構、變異規律與動力機制開展研究,利用潛標測量、船載ADCP海流測量,與Argo地轉流數據結合,證實NESC是一支橫跨北太平洋海盆流動的海流,具有季節-年際尺度的變化,在夏季和拉尼娜期間變強,在冬季和厄爾尼諾期間變弱。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並結合數模,闡述並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徵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海洋所代表團成為國際黃東海海洋科學研討會亮點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胡敦欣院士在會上致辭,劉瑞玉院士作了「全球氣候變化與黃海冷水動物區系」的全會報告。他通過大量翔實的研究數據及圖片,對黃海冷水團的形成及歷史變遷,冷水團區域內大型底棲生物的種類組成、生物多樣性、區系特點及地理分布情況等進行了系統和深刻的剖析。此研究為目前國際上有關該海域生物區系狀況最為權威性的學術資料,因此贏得了全體學者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 大氣所等解析半世紀以來海洋層結變化及其三維結構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海洋溫度、鹽度、密度都發生了系統性變化,海洋層結也相應發生一系列變化,那麼海洋層結過去幾十年到底變了多少?目前,科學界對海洋層結變化的估算存在較大爭議。例如,以往一般使用海表和200米處的溫度或密度差來近似代表海洋層結,忽略了海水溫度和鹽度複雜的三維結構。研究利用自主發展的海洋溫度、鹽度網格化數據產品,在一些關鍵技術問題如計算垂向梯度過程中的垂向解析度不足方面進行了改進,估算了1960年以來海洋上層2000米的層結變化,同時也給出了過去半世紀以來海洋層結變化的三維結構(圖1)。
  • 大氣所等解析半世紀以來海洋層結變化及其三維結構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海洋溫度、鹽度、密度都發生了系統性變化,海洋層結也相應發生一系列變化,那麼海洋層結過去幾十年到底變了多少?目前,科學界對海洋層結變化的估算存在較大爭議。例如,以往一般使用海表和200米處的溫度或密度差來近似代表海洋層結,忽略了海水溫度和鹽度複雜的三維結構。研究利用自主發展的海洋溫度、鹽度網格化數據產品,在一些關鍵技術問題如計算垂向梯度過程中的垂向解析度不足方面進行了改進,估算了1960年以來海洋上層2000米的層結變化,同時也給出了過去半世紀以來海洋層結變化的三維結構(圖1)。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團隊通過多套再分析與觀測資料,系統揭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及其形成機理。該研究通過對西北太平洋低通濾波後的850hPa風場數據進行經驗正交分解(EOF分解),得到WNPAC年代際的兩個模態。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團隊通過多套再分析與觀測資料,系統揭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及其形成機理。該研究通過對西北太平洋低通濾波後的850hPa風場數據進行經驗正交分解(EOF分解),得到WNPAC年代際的兩個模態。
  • 2020.9.3 星期四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科研進展1、長春應化所等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究中取得進展2、科學家建立大樣本獼猴腦影像標準化模型3、東北地理所在線蟲趨化性研究中取得進展4、大連化物所等提出椅式能帶結構調控無機鈣鈦礦材料光電性能新策略5、成都山地所等在喜馬拉雅冰湖潰決災害研究中取得進展6、地環所揭示中亞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王春在發表綜述論文—新聞—科學網
    ,文章作者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員。   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是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重要驅動力。過去20—30年的研究表明,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對全球天氣和氣候有著重要的調控作用。熱帶海洋上的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氣候模態,例如太平洋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和太平洋年代際振蕩;印度洋的海盆模態和偶極子模態;大西洋的尼諾和多年代際振蕩。
  • 「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過去、現在與未來」鰲山論壇舉辦
    同時,西太平洋還是我國的核心戰略海區,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國家海洋權益維護、軍事活動安全、資源開發利用、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等重大需求,因此開展西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國內外科學家及研究機構應該通過開展更廣泛的合作,繼續推動西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相關研究,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 我所科研人員在南印度洋副熱帶高鹽水團鹽度的年代際變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隨著大洋鹽度觀測資料的不斷積累,關於大洋上層鹽度結構的長期變化以及該變化對氣候產生的影響已逐步成為物理海洋學界的研究熱點。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南印度洋副熱帶高鹽水團的形成和變異機制及輸運路徑研究」的支持下,依託於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自然資源部海洋環境科學與數值模擬重點實驗室聶珣煒博士針對2005-2019年間南印度洋副熱帶高鹽水團鹽度的年代際變率展開了深入研究,獲得了該信號形成與傳輸過程方面新的科學認知,為增進對太平洋-印度洋之間洋際交換過程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 海洋所研究員胡石建獲謝義炳青年氣象科技獎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石建榮獲該獎項,以表彰其在熱帶印太氣候動力學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本年度謝義炳青年氣象科技獎評選委員會共收到由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和業務單位推薦的28份申請。  胡石建主要從事熱帶印太海洋環流動力學及其氣候效應研究,發現了全球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環流的加速現象,提出了印尼貫穿流年際到年代際變化的鹽度新機制,作為核心骨幹參與建成西太潛標觀測網,對熱帶西太海洋環流進行了10餘年的現場觀測研究,闡明了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流和北赤道流多時間尺度變化機制,發現命名了「西太平洋暖池分裂現象
  • 中科院海洋所成果榮獲2019年度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員團隊完成的「熱帶西太平洋暖池熱鹽結構與變異的關鍵過程和氣候效應」榮獲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該獎項是山東省內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的最高級別獎勵,凸顯了近年來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的迅猛發展。熱帶西太平洋暖池(簡稱「暖池」)是全球海洋最大的暖水區域,其高海溫促進了大氣強烈的對流運動,是驅動熱帶大氣環流的主要熱源,也是東亞季風和厄爾尼諾現象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