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所等解析半世紀以來海洋層結變化及其三維結構

2020-12-03 中國青年報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賓州州立大學、美國聖-託馬斯大學組成的國際團隊以Increasing Ocean Stratification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為題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發表論文,解析出自1960年以來海洋層結變化的三維結構,指出全球海洋垂向層結已經加強了5.3%。

海洋上層平均密度較小、深層密度較大,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垂向熱力結構。海洋這種較為穩定的層結結構會抑制垂向混合過程,進而影響熱量、碳、溶解氧、營養鹽等物質和能量的垂向輸送。海洋層結是影響全球氣候的一個關鍵因子,其變化對海洋環流和海洋生態系統有重要影響。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海洋溫度、鹽度、密度都發生了系統性變化,海洋層結也相應發生一系列變化,那麼海洋層結過去幾十年到底變了多少?目前,科學界對海洋層結變化的估算存在較大爭議。2013年發布的IPCC-AR5指出:1971-2010年間,海洋上層200米層結增強了4%;而2019年發布的IPCC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SROCC)指出上層200米層結從1971-1990年到1998-2017年增加了2.18%~2.42%,兩次IPCC報告結果迥異。研究人員表示,這主要是由於國際已有的海洋溫度、鹽度數據差異較大,以及傳統層結估算方法存在問題導致。例如,以往一般使用海表和200米處的溫度或密度差來近似代表海洋層結,忽略了海水溫度和鹽度複雜的三維結構。

研究利用自主發展的海洋溫度、鹽度網格化數據產品,在一些關鍵技術問題如計算垂向梯度過程中的垂向解析度不足方面進行了改進,估算了1960年以來海洋上層2000米的層結變化,同時也給出了過去半世紀以來海洋層結變化的三維結構(圖1)。該研究發現,1960年以來海洋上層2000米的層結加強了5.3%,相當於每十年約1%的增速。其中海洋上層150米層結增加了5~18%。同時,深海1500~2000米也已經觀測到顯著的層結增加。此外,海洋層結年際波動主要受到ENSO變率的調控。

海洋層結增強反映出海洋的垂向熱力穩定性在加強,這主要是由於上層海洋的增暖速度要比深層海水更快。此外,海水鹽度的變異也直接影響了一些區域的層結變化。例如,在西太平洋熱帶區域,鹽度降低趨勢(淡化趨勢)貢獻了約50%以上的層結增加。在北極海域,由於海冰和冰蓋融化導致的鹽度貢獻主導了層結變化。

研究人員表示,海洋層結變化對全球氣候有重要影響。更強的海洋層結會抑制海洋垂向熱量交換,導致熱量容易集中於海洋表層,進而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已有研究表明,目前的氣候和地球系統模式對海洋層結的模擬能力較弱,使得模式中的海洋層結比觀測偏弱,因而主流的氣候模型可能低估了未來全球變暖的水平。

同時,更強的海洋層結會抑制海洋垂向溶解氧輸送,導致海洋內部的氧含量進一步減少,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外,副極地海域層結的增加會抑制海洋深對流,對大洋經圈翻轉環流有重要影響。根據位渦守恆原理,層結的增加也會調節大洋風生流渦。

大氣所博士研究生李冠城為論文論文第一作者,大氣所副研究員成裡京和研究員朱江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團隊同時發布了1960-2018年海洋0-2000米層結格點數據。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印太交匯區海洋物質能量中心形成演化過程與機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全球變化及應對專項「海洋環境變化關鍵參數觀測數據處理方法和產品研製」(2017YFA0603202)、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自主部署項目(COMS2019Q01)等資助。

論文連結

1960-2018年間0-2000m海洋層結變化線性趨勢。圖中分別顯示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緯向平均趨勢;南大洋趨勢為中間的柱狀圖。

來源:中科院

相關焦點

  • 大氣所等解析半世紀以來海洋層結變化及其三維結構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賓州州立大學、美國聖-託馬斯大學組成的國際團隊以Increasing Ocean Stratification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為題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發表論文,解析出自1960年以來海洋層結變化的三維結構,指出全球海洋垂向層結已經加強了5.3%。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  研究團隊對北赤道次表層流三維結構、變異規律與動力機制開展研究,利用潛標測量、船載ADCP海流測量,與Argo地轉流數據結合,證實NESC是一支橫跨北太平洋海盆流動的海流,具有季節-年際尺度的變化,在夏季和拉尼娜期間變強,在冬季和厄爾尼諾期間變弱。
  • 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抑制性突觸中受體等蛋白分子與細胞器組織分布的三維可視化圖。深圳先進院供圖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
    ,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這項工作對於探索腦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破譯大腦運轉密碼具有重要意義。為了解析大腦複雜的結構組織,中心 「兵分兩路」,一路主攻全腦尺度上對大腦進行亞微米分辨的三維成像,重構完整的腦圖譜;一路主攻微觀上對腦神經突觸在分子乃至原子水平的超微結構解析。
  • 【中國科學報】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深圳先進院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大腦中每個神經細胞通過上千個微小的「突觸」與其它神經細胞相互連接。
  • 研究解析Pfam00427結構域三維結構
    來自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山東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晶體-X射線衍射技術,第一次解析了Pfam00427結構域的三維結構
  • 中國科學家解析出精細三維結構:非洲豬瘟病毒就長這樣!
    《科學》雜誌今晨發表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究成果: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助力疫苗研發過去一年以來,非洲豬瘟已經被人所熟知,儘管它不會直接傳染人,北京時間今天凌晨2點,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王祥喜團隊和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學術論文,首次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的三維結構,新鑑定出非洲豬瘟病毒多種結構蛋白,揭示了非洲豬瘟病毒多種潛在的保護性抗原和關鍵抗原表位信息,提出了非洲豬瘟病毒可能的組裝機制,為開發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奠定了堅實基礎。
  • 我國科學家成功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
    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為新型疫苗的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自去年通報首例非洲豬瘟疫情以來,各地農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之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王祥喜團隊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微生物所、武漢病毒所、南開大學等單位,於2018年12月開始對非洲豬瘟病毒顆粒和相關抗原分子從基礎科研到臨床檢測以及高效疫苗多方面展開聯合攻關研究。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這項工作對於探索腦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破譯大腦運轉密碼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解析大腦複雜的結構組織,中心 「兵分兩路」,一路主攻全腦尺度上對大腦進行亞微米分辨的三維成像,重構完整的腦圖譜;一路主攻微觀上對腦神經突觸在分子乃至原子水平的超微結構解析。「這樣我們就能做到『既見森林,又見樹木,還見樹葉』。」 中心執行主任孫堅原說。
  • 解析出三種離子通道的三維結構
    2017年2月5日/生物谷BIOON/---利用一種最新的對分子進行深度冷凍的成像技術,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Roderick MacKinnon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以史無前例的細節構建出三種離子通道的三維結構。這三種離子通道為特定的離子跨越細胞的保護膜提供通路。
  • 微生物所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主要元素。氮肥的使用在增加作物產量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然而,氮肥的超量使用現象日趨嚴峻。
  • 海洋二所研發的這款產品 匯集全球海洋點滴變化數據 
    從天氣預報到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這些數據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些浮標是由世界各國合作布放的,構成了人類海洋觀測史上參與國家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成效最顯著的大型海洋合作調查項目——實時地轉海洋學觀測陣,英文縮寫Argo。我國於2002年正式加入Argo計劃,目前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等海域累計布放了370多個Argo剖面浮標。
  • 解析大氣汙染擴散的氣象因素
    大氣結構與氣象   有效地防止大氣汙染的途徑,除了採用除塵及廢氣淨化裝置等各種工程技術手段外,還需充分利用大氣的湍流混合作用對汙染物的擴散稀釋能力,即大氣的自淨能力。汙染物從汙染源排放到大氣中的擴散過程及其危害程度,主要決定於氣象因素,此外還與汙染物的特徵和排放特性,以及排放區的地形地貌狀況有關。
  • 生物物理所等解析單純皰疹病毒2型成熟核衣殼高解析度三維結構
    生物物理所等解析單純皰疹病毒2型成熟核衣殼高解析度三維結構 揭示皰疹病毒的組裝和穩定性機制 2018-09-12 生物物理研究所 該工作報導了皰疹病毒α家族的2型單純皰疹病毒(HSV-2)C型核衣殼及其五聚體周圍的CVSC的3.75 angstrom的原子解析度結構,這是該團隊繼解析HSV-2 B型顆粒三維精細結構後又一研究成果(Yuan, S. et.al Science 2018)。
  •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2016-02-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膜蛋白三維結構分析一直以來都是結構生物學、細胞等生命活動重要分子機制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目前其主要研究方法有X射線晶體衍射、核磁共振和冷凍電鏡。這些方法有各自獨特的優勢,但也有其應用的局限性。近年來隨著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特別是脈衝電子自旋共振方法的飛速發展,該方法越來越廣泛應用於研究膜蛋白,特別是真核膜蛋白的在不同功能狀態下的構象變化、動態特性及分子機制分析。
  • 解析: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地球大陸的結構發生了變化
    自古以來,人們對所生活的地球隱藏的秘密都有非常嚮往,而且也在處於一種不斷探索的狀態,地球在經歷了幾十億年的演變過程中,也在不斷的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無論是地貌還是地球板塊之間也在處於一種動態的狀態,也正是因為這些板塊的構造,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幾十億年的發展歷史,由於大陸和大洋地殼互相出現的擠壓
  • 中國團隊首次解析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三維結構
    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我國非洲豬瘟病毒科研攻關取得重要進展,科學家團隊成功分離國內生豬生產中發現的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採用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的三維結構,為防治非洲豬瘟的新型疫苗開發創造條件。
  • 最新研究:全球海洋鹹淡差異加劇 水循環加速
    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團隊 供圖地球系統水循環平均態示意圖(圖自NASA),紅色箭頭示意水循環在加速。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海水是鹹的」雖是眾所周知,但全球海洋鹽度長期空間如何變化需要科學家持續監測研究。由中國科學家聯合瑞士、美國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海洋鹽度數據結果顯示,海洋鹹、淡差異加劇,全球水循環加速。
  • 蛋白質三維結構解析固體核磁共振方法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俊研究組,在發展蛋白質高分辨三維結構的固體核磁共振測定新技術和新方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