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二所研發的這款產品 匯集全球海洋點滴變化數據 

2020-11-23 浙江在線

2017-04-24 16:23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陳斯音

截至4月22日,全球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中自動剖面浮標的分布,共3936個。

你知道嗎,在地球浩瀚大洋的海面上,現在一共漂浮著近4000個特殊的浮標。這些浮標時刻不停地採集海水溫度、鹽度等一系列數據,並源源不斷地傳輸到各個資料中心。從天氣預報到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這些數據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些浮標是由世界各國合作布放的,構成了人類海洋觀測史上參與國家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成效最顯著的大型海洋合作調查項目——實時地轉海洋學觀測陣,英文縮寫Argo。我國於2002年正式加入Argo計劃,目前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等海域累計布放了370多個Argo剖面浮標。目前擔任中國Argo計劃首席科學家的是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建平研究員。

記者24日從海洋二所獲悉,我國研發的首款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產品——「2004~2016年期間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集」(簡稱「BOA-Argo」)近日在國際上公開發布。利用BOA-Argo,全球科學家可以訪問全球海洋最近10餘年來海面到近2000米水深範圍內海水的各種要素資料,用以開展多種研究。這款產品是由位於海洋二所的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二所及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歷時5年共同研製開發的,得到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資助。中國由此成為全球第6個公開發布類似數據產品的國家。

布放浮標

據了解,BOA-Argo包含從2004年到2016年全球海洋從海面到1975米水深範圍內的物理海洋環境要素資料,垂直分為58層,每層包含的數據包括海水溫度和鹽度,等溫層、混合層和合成混合層深度等。其水平解析度達到經緯度1°×1°,時間解析度以月計。國內用戶現在可以直接訪問中國Argo實時資料中心網站(www.argo.org.cn),免費下載每年更新的BOA-Argo網格數據集。

位於海洋二所的中國Argo實時資料中心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BOA-Argo包含的數據可廣泛應用於海洋和天氣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以及海洋、海氣耦合數值模擬和業務化海洋和天氣預測預報等。BOA-Argo網格數據集的研製方法有了較大改進,不僅提高了數據產品的質量,而且計算工作量和運算時間也有明顯下降,所以儘管Argo觀測網時間序列不斷延長、剖面資料海量增長,網格資料集仍能快速更新。

利用BOA-Argo繪製的全球海洋氣候態溫度表層分布

國際地球科學權威雜誌刊文認為,相比其同類產品,中國研發的BOA-Argo對「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信號的捕捉能力較優,在黑潮和灣流等西邊界強流海域能捕捉到更多真實的中尺度渦旋等,有助於海洋和大氣科學家對複雜多變的海洋中尺度動力過程及其變化機制的認知,提高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

自加入Argo計劃以來,中國自主研發國產自動剖面浮標,並利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定位和傳輸觀測數據,主導建設南海Argo區域海洋觀測網,現在又自主研製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集並提供國際共享,表明我國已從早期的國際Argo計劃參與國,發展成為主動承擔海洋大國責任和擔當的重要成員國。

1493022183000

相關焦點

  •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動海洋深水技術裝備研發創新
    文/安然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一、可燃冰發展的國際情況可燃冰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存在,全球約有27%的陸地和90%的海域是可燃冰存在的潛在地區,有利於形成可燃冰的海區面積更是高達18.9億平方千米。
  • 大氣所等解析半世紀以來海洋層結變化及其三維結構
    海洋上層平均密度較小、深層密度較大,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垂向熱力結構。海洋這種較為穩定的層結結構會抑制垂向混合過程,進而影響熱量、碳、溶解氧、營養鹽等物質和能量的垂向輸送。海洋層結是影響全球氣候的一個關鍵因子,其變化對海洋環流和海洋生態系統有重要影響。
  • 大氣所等解析半世紀以來海洋層結變化及其三維結構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海洋溫度、鹽度、密度都發生了系統性變化,海洋層結也相應發生一系列變化,那麼海洋層結過去幾十年到底變了多少?目前,科學界對海洋層結變化的估算存在較大爭議。例如,以往一般使用海表和200米處的溫度或密度差來近似代表海洋層結,忽略了海水溫度和鹽度複雜的三維結構。研究利用自主發展的海洋溫度、鹽度網格化數據產品,在一些關鍵技術問題如計算垂向梯度過程中的垂向解析度不足方面進行了改進,估算了1960年以來海洋上層2000米的層結變化,同時也給出了過去半世紀以來海洋層結變化的三維結構(圖1)。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多年來,海洋一所重視並切實推進國際海洋科技合作,在極地與大洋觀測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未來,海洋一所將更加深入地參與全球海洋觀測領域的合作,為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切實踐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提供中國方案。
  • 耕海探洋 唯實求真:中科院海洋所70周年所慶
    海洋科技創新是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海洋所憑藉其過硬的科研實力,推動著這一領域的多學科交叉發展。在海洋所成立70周年之際,海洋所所長王凡分享了海洋所的建設歷程、定位及未來發展的願景與規劃。
  • 【中國科學報】海洋所海洋大數據中心向全球開放共享資源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數據中心新版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運行,面向國內外用戶開放共享數據資源,提供數據共享、匯交、應用及計算服務。  據介紹,中心通過門戶網站首次發布特色數據產品5套,包括全球海洋溫度格點數據集、全球海洋鹽度數據集、全球海洋層結數據集、全球海洋熱含量數據集、基於廣義回歸神經網絡的全球海洋表層二氧化碳分壓數據集。
  • 海洋一所發布千年全球海浪數據 可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
    海洋一所發布千年全球海浪數據可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對外公開發布了千年全球海浪數據。該數據來源於海洋一所自主發展的包含海浪的第二代氣候系統模式FIO-ESM v2.0,是國際上首套來自於完整氣候模式的長時間海浪數據,其空間可覆蓋全球海洋,時間可覆蓋過去百年、現在和未來百年。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全球變暖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全球氣候系統正在經歷改變。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
  • 自然資源部海洋四所與海洋二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網4月3月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4月2日,海洋四所所長黃大吉、黨委書記陳維一行來第二海洋研究所調研,與第二海洋研究所領導班子座談,雙方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李家彪所長對四所領導班子一行的訪問表示歡迎,表示二所在南海、北部灣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生態學科方面,希望未來雙方能開展更多的合作,一起推動海洋事業向前發展。黃大吉所長表示,海洋四所是一個處於起步期的單位,將聚焦於海洋生態文明和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方面的研究,同時面向東協國家開展海洋科技合作,服務自然資源部職能,助力廣西海洋經濟高水平發展。
  • 走進海洋二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家天團」為15戶家庭 講述海洋...
    保俶北路上的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二所」),很多在城西生活的人經常會路過,卻並不清楚它到底是做什麼的。這裡有一群科學家常年致力於探索海洋的奧秘,他們讓我們能更好地了解到海洋環境變化、海洋汙染、颱風形成原因等科學知識。
  • 海洋物質變化過程
    觀察今日的海洋,幾乎今日所有出現在我們視野中的生物所需要的元素它都有,而原始的海洋在科學家的研究中則是一盆稀薄的熱湯,科學家將生物的豐富當做了海洋物質元素豐富的原因,卻忽視了一個很基本的事實,生物是生存環境中的物質構成的,如果周圍沒有這些物質,那這生物就不會生成,如果沒有生物生成,海洋就不會豐富起來,就像人們所說如果花兒等到春天來了再開,如果春天等著花兒開了再來,那麼春天永遠都不回來,
  • 走進海洋二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家天團」為15戶家庭 講述海洋奧秘
    保俶北路上的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二所」),很多在城西生活的人經常會路過,卻並不清楚它到底是做什麼的。29日上午,最終入選的15戶親子家庭,如約而至,有幾戶家庭甚至提早一個小時就已經等候在海洋二所門口。在海洋二所科研樓15樓會議室,「科學家天團」依次登場。
  • 走進海洋二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家天團」為杭州親子家庭 講述海洋奧秘
    保俶北路上的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二所」),很多在城西生活的人經常會路過,卻並不清楚它到底是做什麼的。29日上午,最終入選的15戶親子家庭,如約而至,有幾戶家庭甚至提早一個小時就已經等候在海洋二所門口。
  • 探索海洋無極限:勞力士與海洋的歷史情結
    自古以來,人類對孕育出無數生命的海洋始終抱持著強烈的好奇心,探索暗黑無底的深海是富有挑戰並充滿樂趣。自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對深海潛水的訴求越來越大,許多傑出的海洋科學家和深海探險家們在1950及60 年代大展身手,積極展開探索地球最後一塊處女地──海洋最深淵的研究。勞力士的潛水錶在這段探索的過程中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 探尋北極海洋環境與全球氣候變化關係
    中國自1999年組織實施首次北極科學考察以來,已先後實施了5個航次的北冰洋區域多學科綜合考察,重點開展極地環境研究,系統觀測海冰、海洋和大氣變化,探尋極地在全球氣候環境變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於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助益良多。
  • 海洋溫度變化會改變全球變暖「步調」?
    這是在氣溫升高創紀錄之時,成員國達成的新的創紀錄的全球協議。根據該協定,全球氣溫增幅在2100年將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高2℃以內併力爭控制在1.5℃。  未來,溫室氣體繼續排放將導致氣候系統所有組成部分發生變化。21世紀全球海洋將繼續變暖。熱量將從海表傳向中深層海洋,並影響海洋環流的變化。
  • 全球層次治理海洋問題:關於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海洋在這次全球化中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因為參與全球化,海洋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極大地提升。與此同時,全球化也加劇了包括海洋問題在內的全球問題的嚴重性。在這一形勢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達成並生效,然後是在全球治理的趨勢下,海洋問題進一步納入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全球治理體系。全球海洋治理是全球歷史的形勢所迫。
  • 我國發布首款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產品—新聞—科學網
    年期間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集(簡稱「BOA-Argo」)。 這套由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資助,歷時五年,幾經改進完善並被國際認可的Argo網格數據產品,主要包含了全球海洋從海面到1975米水深範圍內的海水溫度和鹽度,以及等溫層、混合層和合成混合層深度等物理海洋環境要素資料,其水平解析度為1°×1°,垂向在0-1975 米水深範圍內分為不等間隔的58層,時間解析度為月。
  • 海洋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變化
    新的研究表明,古代海洋中的氧氣含量對氣候變化具有驚人的彈性。 科學家們利用地質樣本來估計5600萬年前全球變暖時期的海洋氧氣含量,並發現海底缺氧(缺乏氧氣)的「有限擴張」。
  • 高校博士團走進海洋二所 國內海洋調查重要單位
    ,博士團成員們分批參觀了海洋二所的一樓展示廳、海底儀器與實驗室、樓頂天線、地面接收站、遙感信息處理實驗室、海島展示廳等,通過專家的講解,來自同濟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的博士團成員們對海洋二所的各項科研工作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紛紛提出問題向專家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