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4 16:23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陳斯音
截至4月22日,全球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中自動剖面浮標的分布,共3936個。
你知道嗎,在地球浩瀚大洋的海面上,現在一共漂浮著近4000個特殊的浮標。這些浮標時刻不停地採集海水溫度、鹽度等一系列數據,並源源不斷地傳輸到各個資料中心。從天氣預報到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這些數據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些浮標是由世界各國合作布放的,構成了人類海洋觀測史上參與國家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成效最顯著的大型海洋合作調查項目——實時地轉海洋學觀測陣,英文縮寫Argo。我國於2002年正式加入Argo計劃,目前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等海域累計布放了370多個Argo剖面浮標。目前擔任中國Argo計劃首席科學家的是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建平研究員。
記者24日從海洋二所獲悉,我國研發的首款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產品——「2004~2016年期間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集」(簡稱「BOA-Argo」)近日在國際上公開發布。利用BOA-Argo,全球科學家可以訪問全球海洋最近10餘年來海面到近2000米水深範圍內海水的各種要素資料,用以開展多種研究。這款產品是由位於海洋二所的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二所及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歷時5年共同研製開發的,得到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資助。中國由此成為全球第6個公開發布類似數據產品的國家。
布放浮標
據了解,BOA-Argo包含從2004年到2016年全球海洋從海面到1975米水深範圍內的物理海洋環境要素資料,垂直分為58層,每層包含的數據包括海水溫度和鹽度,等溫層、混合層和合成混合層深度等。其水平解析度達到經緯度1°×1°,時間解析度以月計。國內用戶現在可以直接訪問中國Argo實時資料中心網站(www.argo.org.cn),免費下載每年更新的BOA-Argo網格數據集。
位於海洋二所的中國Argo實時資料中心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BOA-Argo包含的數據可廣泛應用於海洋和天氣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以及海洋、海氣耦合數值模擬和業務化海洋和天氣預測預報等。BOA-Argo網格數據集的研製方法有了較大改進,不僅提高了數據產品的質量,而且計算工作量和運算時間也有明顯下降,所以儘管Argo觀測網時間序列不斷延長、剖面資料海量增長,網格資料集仍能快速更新。
利用BOA-Argo繪製的全球海洋氣候態溫度表層分布
國際地球科學權威雜誌刊文認為,相比其同類產品,中國研發的BOA-Argo對「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信號的捕捉能力較優,在黑潮和灣流等西邊界強流海域能捕捉到更多真實的中尺度渦旋等,有助於海洋和大氣科學家對複雜多變的海洋中尺度動力過程及其變化機制的認知,提高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
自加入Argo計劃以來,中國自主研發國產自動剖面浮標,並利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定位和傳輸觀測數據,主導建設南海Argo區域海洋觀測網,現在又自主研製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集並提供國際共享,表明我國已從早期的國際Argo計劃參與國,發展成為主動承擔海洋大國責任和擔當的重要成員國。
149302218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