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推進海洋石油平臺數據資源共享
近日,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在廣東珠海召開海洋石油分中心建設研討會。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國海洋石油集團等相關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數據全球共享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數據中心新版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運行,面向國內外用戶開放共享數據資源,提供數據共享、匯交、應用及計算服務。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數據全球共享 新上線門戶網站發布5套特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數據中心新版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運行,面向國內外用戶開放共享數據資源,提供數據共享、匯交、應用及計算服務。中心通過門戶網站首次發布特色數據產品5套,包括:全球海洋溫度格點數據集、全球海洋鹽度數據集、全球海洋層結數據集、全球海洋熱含量數據集、基於廣義回歸神經網絡的全球海洋表層二氧化碳分壓數據集。除此之外,還發布了高質量的全球海洋現場觀測數據集,涵蓋1985年至今的上千萬條海洋溫度、鹽度觀測數據。
-
微生物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召開學術年會
微生物所與中國疾控中心將圍繞我國病原微生物資源發展與重大傳染病防控戰略需求,立足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保藏網絡體系頂層設計需要,充分利用各自單位在病原微生物資源和數據標準基礎條件,實現優勢互補與強強聯合,在病原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領域達成合作,共建「病原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共同推進我國病原微生物資源信息與數據化建設工作。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他撰寫的浮遊動物專著,啟迪和培育出我國一批批優秀的浮遊動物專家;他奠定了中國南海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基礎;他主持了中國最大規模(橫跨「七五」至「十五」計劃)也是至今唯一一次的南沙群島科學大考察,現今的大量南沙群島數據,都得益於那次研究。
-
科學網—來之不易的海洋觀測數據
「海洋中的每組數據都非常重要,今天的數據明天不可能重現。」中國近海觀測網絡黃海站、東海站站長劉長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的浮標和潛標從設計、建造到布放、維修和大修,都是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可靠。」
-
深圳全面加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對廣東及深圳改革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對深圳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寄予厚望。為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數據支持;加快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工作,做好專項資金和項目監管工作;創新構建海洋領域政策體系,組織開展《深圳市海洋產業扶持政策體系制定》研究,起草《深圳市關於全面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涉海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初稿,在涉海產業海陸統籌融合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研發與應用等方面擬推出一系列措施。
-
與寧波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浙江海洋大學、浙大海洋學院建設...
改革開放持續深化,戰略地位顯著提升,新區、自貿試驗區、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大港口等國家戰略實施取得重大突破,油氣全產業鏈初步形成,寧波舟山港吞吐量世界第一,舟山港區躍升全國第一、全球第八大加油港。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城市品質較大提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甬舟高鐵開工,東西快速路、濱海大道、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大陸引水三期工程和一批跨海大橋陸續建成。觀音文化園建成開園。
-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落戶青島西海岸 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
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以開拓交叉前沿領域、建設美麗健康海洋、保障國家海洋安全、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等為重要使命,將實現中科院先進科技創新設施、優勢科技創新團隊、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向我省集聚,打造以我省為總部、輻射全國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創新平臺、人才高地和新興產業培育基地,為我省新舊動能轉換和海洋強省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
平臺疊加,提速「藍色徵程」——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十
如今,面向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需求,以海洋所為核心力量,聯合中科院內其他涉海院所組建了一支海洋科考「集團軍」,高效運行「四所十船三碼頭」科考船隊,系統構建了「四站四網」空天海地一體化觀測網絡,打造海洋大型儀器區域共享體系,建設海洋人工智慧與大數據中心,為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服務支撐平臺,迸發創新火花,深耕藍色國土。
-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調研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籌備組組長、海洋研究所和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王凡結合海洋大科學的特點,從融合中科院涉海優勢資源,建設開放共享的先進平臺,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軍民融合等方面,匯報了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建設進展。
-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 打造全球微生物資源核心資料庫
9年來,全球共有77個國家的787個微生物資源保藏中心在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註冊,中心還接收全球48個國家的127個保藏機構的數據匯交和全球共享,逐步發展為全球微生物資源領域最重要的數據平臺。據了解,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依託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與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所、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等單位共建。
-
青島海洋活力區未來展示中心盛大開放
圖為青島海洋活力區未來展示中心啟動儀式走入未來展示中心,書吧、藝術展陳、咖啡品鑑等區域已悉數開放,參觀者可以在極具藝術感的建築內,感受書籍、藝術作品以及咖啡帶來的心靈與味覺的多重享受。在2018 年,上合峰會宣布「中國政府支持在青島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青島的戰略地位順勢提升。此後的2019 年,國家更是從戰略層面布局了「南深圳北青島」兩塊深化改革的「試驗田」,青島也明確提出要打造長江以北地區我國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城市。
-
【中國科學報】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走進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
新世紀之初,實驗室接到了來自海洋行業的「告急通知」。 「我國是第一漁業大國,但我們對海洋環境、魚群分布狀況並不清楚,漁船時常要跟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漁船後面捕魚,因為它們有漁場預報,而我們沒有。」海岸帶海洋信息系統研究室主任楊曉梅告訴《中國科學報》。 「必須儘快建立屬於自己的漁場預報、魚情信息系統。」這成為海洋行業共同的呼喚。
-
【蔚海深深】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和歐洲海洋觀測與數據網籤署「建立中國-歐盟海洋數據網絡夥伴關係」諒解備忘錄
2021年1月25日-29日,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和歐洲海洋觀測與數據網共同召開「中國-歐盟海洋數據網絡夥伴關係」合作項目中期視頻會,總結階段成果,籤署諒解備忘錄。為落實中歐「藍色年」成果,在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司和歐盟海洋與漁業總司的共同指導下,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和歐洲海洋觀測與數據網(EMODnet)於2020年2月啟動實施「中國-歐盟海洋數據網絡夥伴關係」合作項目,旨在依託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建設運行的全球海洋和海洋氣候資料中心中國中心(CMOC/China)和EMODnet,實現中國與歐盟海洋數據和數據產品的互操作,同時圍繞海洋再分析
-
中國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獲國際標準認證
近日,中國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通過北京外建質量認證中心組織開展的現場審核,獲得ISO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標誌著該中心質量管理體系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認可,達到國際標準。據悉,該中心依託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建設,隸屬於海洋三所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管理,是一家專業從事海洋微生物菌種資源保藏管理的公益性機構,負責全國海洋微生物菌種資源的收集、整理、鑑定、保藏、供應與國際交流,是我國首個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專業機構。2003年,該中心在深海微生物資源庫基礎上初步建成。
-
青島市政協委員關注海洋產業發展,助力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張寧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肖玲玲 劉笑笑 王麗平青島是海洋科技創新城市,海洋產業是青島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板塊。2020年9月底,山東明確提出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20年10月初,自然資源部進行相關答覆,指出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優勢。近日發布的《中共青島市委關於制定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將「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定為青島十四五規劃的一個重要目標。2020年以來,青島加快經略海洋攻勢,聚力打好海洋產業、海洋港口、海洋科技、對外開放、海洋生態、海洋文化六場硬仗,海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
國家海洋衛星山東數據應用中心落戶煙臺
本報訊 (記者 王 晶)9月17日,國家海洋衛星山東數據應用中心揭牌儀式在位於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的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舉行。 2019年7月,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山東省海洋局籤署《關於共同推進海洋衛星遙感山東數據應用中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依託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建設國家海洋衛星山東數據應用中心。
-
中國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取得ISO9001認證
日前,中國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Marine Culture Collection of China, MCCC)(以下簡稱「該中心」)順利通過北京外建質量認證中心的現場審核,並獲得了ISO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標誌著該中心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得到了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認可
-
...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全國政協「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
建議中央儘快印發關於建設海洋強國的指導性文件,國務院抓緊編制海洋強國戰略實施方案和「十四五」時期海洋經濟發展規劃,適時召開中央海洋工作會議,對海洋強國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兼職),致公黨中央常務副主席蔣作君:開展海洋綜合治理攻堅戰 推進海洋資源環境保護 中共十八大以來,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海洋生態整體穩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