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正式批准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籌建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選址古鎮口融合區大學園內。這是中科院繼北京、上海、合肥之後批准建設的第四個大科學研究中心。
15日,記者從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了解到,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選址西海岸新區的中科院青島科教園,以建成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和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中心為目標,集聚中科院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
中科院青島科教園位於古鎮口融合區大學園內,項目總佔地面積約2000畝。其中,一期佔地860畝,建設內容包括科研區深海研究中心樓、物理海洋樓及海洋地質樓、海洋綜合技術樓、國際科研交流中心、教學樓、專家公寓等;二期位於三沙路以西,佔地約737畝。2016年,中科院青島科教園在西海岸新區奠基。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涉海研究所集群、青島科教園發展中心、產業研發單元四部分組成。到2020年,預計海洋學院園區總人數將達到2300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以開拓交叉前沿領域、建設美麗健康海洋、保障國家海洋安全、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等為重要使命,將實現中科院先進科技創新設施、優勢科技創新團隊、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向我省集聚,打造以我省為總部、輻射全國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創新平臺、人才高地和新興產業培育基地,為我省新舊動能轉換和海洋強省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建成後,將通過科教融合新機制,依託中國科學院在海洋科學領域的集群優勢,充分整合青島市以及國際知名涉海單位等資源,凝聚一批具有創新活力的海洋領域一流人才,形成若干支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團隊,為國家及新區的海洋事業培養「國際化、創新型、複合型」的高層次人才。
這是中科院在全國建設的第四個大科學研究中心
●基本框架體系由四部分組成:
▲海洋科考船隊
▲開放支撐平臺
▲核心科研單元
▲交叉研究集群
●籌建期兩年: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
13個院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1月29日,中科院正式批准:依託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青島籌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昨日,海洋所所長王凡接受記者採訪時,對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未來的模樣進行了描摹。
據悉,這是中科院在全國建設的第四個大科學研究中心,基本框架體系由海洋科考船隊、開放支撐平臺、核心科研單元和交叉研究集群四部分組成,將承接海洋強國戰略,在青島構築海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高地和面向國內外的海洋系統創新基地。
13個院所共同搭建交叉研究集群
王凡表示,建設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是中科院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而啟動的。「我們的使命就是建設美麗健康海洋、開拓交叉前沿領域、保障國家海洋安全、支撐服務『一帶一路』。因此,海洋大科學中心按照『高起點、大格局、全鏈條、新機制』的建設思路,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參照國家實驗室的體制機制建設運行。」
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交叉研究集群位於中科院青島科教園內,由海洋所聯合中科院其他12家單位共同建設。「這些共建單位既有傳統的在海洋領域具有絕對領先優勢的研究所,如青島海洋所、煙臺海岸帶所、南海所和三亞深海所等單位,也有其他領域的院所參與其中發揮學科交叉優勢。」王凡向記者一一列舉:在北京的大氣物理所、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及在廣州的地球化學所,都是地球科學領域的權威院所;在生命科學領域,微生物研究所、上海藥物研究所將發揮其在生物資源利用、海洋藥物方面的強勁實力;在高技術領域,聲學所、大連化物所、瀋陽自動化所、青島生物能源所等紛紛參與其中。「這些研究所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都代表著國際最高水平,他們的合作共建相當於將中科院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青島集聚。」
科考船和高端科研設施聯網共享
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支撐平臺來源於中科系10艘科考船組成的譜系化科考船隊,以及分布在北京、上海、青島、煙臺、廣州、三亞等城市的海洋領域大型儀器裝備的聯網運行,統一管理。「我們的目標是,把中科院所有高端海洋領域重大設施組成集群,面向國內外實現高度共享。我們也將依託這些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組成創新團隊,圍繞重要的科技創新領域進行攻關。」王凡說。
據了解,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科考船隊由隸屬於海洋所、煙臺海岸帶所、南海所和深海所的「科學」系列、「創新」系列、「實驗」系列、「探索」系列共10艘船,以及青島、廣州兩個海洋科學考察船碼頭和岸基基地共同組成。船舶船基探測平臺、岸基支撐平臺、技術研發平臺、樣品數據平臺都將實行網絡化管理。由此形成了從海灣、海岸帶到近海、深海大洋的譜系化科考船隊,船時資源、高級船員資源、設備資源都將向國內外開放共享。
同時,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還將在融合優化中科院海洋大型儀器區域中心、野外臺站、海洋觀測網絡以及海洋大數據中心等平臺資源基礎上,構建開放支撐平臺。通過中心建設進一步強化海洋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運行管理體系,提升大型儀器開放共享水平;系統融合膠州灣站、長江口站、牟平站、黃河口站和黃海浮標觀測網、東海浮標觀測網、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構建「海岸帶—近海—大洋」一體化綜合觀測網絡;基於海洋科考及觀測網絡,整合現有數據資源,建設標準規範、系統集成、高效共享、綜合展示的海洋科學大數據中心,服務於海洋科學發現和管理決策。
期待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據王凡介紹,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籌建期兩年,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主要依託青島海洋所和煙臺海岸帶所,依託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隊,聯合「四站三網」觀測網絡、大型儀器區域中心、海洋大數據中心等開放支撐平臺,聚焦「近海『健康海洋』示範工程」「印太匯聚區」多圈層相互作用和海洋生命過程認知與生物資源綠色發展三大研究方向,聚焦「一帶一路」海洋科技合作行動,以海洋所和煙臺海岸帶所的學科融合帶動重大突破和重點培育方向融合,形成立足海岸帶和近海、挺進深海大洋的發展格局,從而面向國際前沿佔領海洋科技最高端陣地。
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通過集聚各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推進海洋基礎科學與高新技術深度融合,共同組建海洋新興產業研發單元,包括海洋裝備、海水淡化、海洋醫藥與生物製品、海洋新能源利用、海洋工程、海洋礦產資源開發、海洋災害防控等技術研發單元,提升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和技術研發水平,推進科研成果產業化,帶動我國海洋產業創新發展。
據了解,目前中科院在全國已啟動了三個「大科學中心」建設,其中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的大科學中心均已上升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科院天文大科學研究中心正在建設中。「青島的海洋大科學中心是中科院第四個項目,我們希望它在籌建成功之後,也能順利躋身『國家隊』。」
王凡的期待,也是眾多海洋科學家的殷切期盼。
名詞解釋:大科學
大科學,英文名稱megascience,是國際科技界近年來提出的新概念,通常指投資強度大、研究規模綜合性高,同時依賴於各種重大科研設施作為支撐開展的複雜型科學研究活動。從運行模式來看,大科學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科學家個人之間的合作、科研機構或大學之間的對等合作(一般有協議書)、政府間的合作(有國家級協議,如國際熱核聚變實驗研究ITER、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強子對撞機LHC等)。
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建設,旨在整合凝聚中科院海洋領域相關優勢研究力量,組織開展綜合交叉前沿研究,深入促進科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