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消融史》中我做出過這樣的假設,那就是地球的發展根本不像所謂《地球進化史》中所描述的原始的地球是隕石撞擊,形成滿布巖漿的原始地球,到處遍布有毒氣體,生物難以生存,而是初始的星球其實就是類似於我們所知的冥王星那樣是一個大冰塊,只是在太陽光線的不斷照耀下逐漸融化才有了今時今日的地球。
《地球成長史》中描述伴隨著星球溫度降低,水汽才開始凝結,只是原始的海洋中氧氣稀薄,不適合生物生存,伴隨著外星隕石的墜落這才給地球帶來了生命,而原始的藻類生物通過光合作用使得星球內的氧氣變得充足,有了臭氧層的保護,生命才有了能夠在陸地生存的機會。這種說法傳播很廣泛,稍微有一些生物學知識的人都知道生命源於海洋,因為早期的地球全是海洋;生命是從海洋向陸地進化的,因為陸地是在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島嶼逐漸匯聚到一起才形成了陸地;生物是伴隨著海底抬升而不得不在出現生物登陸的情況,在這種登陸的情況下,生物開始了一系列的進化,動物從魚類開始進化為兩棲類,爬行類,哺乳動物,鳥類,而植物則是從藻類開始變為苔蘚類,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科學家無數次強調著一個事件,那就是寒武紀大爆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Cambrian Explosion)被稱為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上的一大懸案,自達爾文以來就一直困擾著進化論等學術界。大約5億4200萬年前到5億3000萬年前,在地質學上被認為是寒武紀的開始時間,寒武紀地層在2000多萬年時間內突然出現門類眾多的無脊椎動物化石,而在早期更為古老的地層中,長期以來沒有找到其明顯的祖先化石的現象,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簡稱「寒武爆發」。這也是顯生宙的開始。
這一時期,地球上在2000多萬年時間內出現了突然湧現出各種各樣的動物,它們不約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現。節肢、腕足、蠕形、海綿、脊索動物等等一系列與現代動物形態基本相同的動物在地球上來了個「集體亮相」,形成了多種門類動物同時存在的繁榮景象……
之所以寒武紀大爆發成為了困擾進化論學士街的難題就是因為他們無法解釋這些生物為何突然進化,科學家通過化石研究生命在3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而在五億多年前才有了大型生命,他們能想到的說法也只有生命是像竹子一樣在之前的歷史發展中都是在積累基礎,然後在基礎足夠的基礎上這才有了向大型化發展的趨勢。
對於這一問題的解釋,我在《海洋是生物的墳墓,而不是生命的起源》中進行過假設性的描述,那就是生命是在升溫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那些沒有被發現的生物化石只是因為那些生物在升溫的過程中,那些生命體瓦解,能夠被發現化石的,其實只是那些在早期就由堅固物質構成,然後在特殊情況下進入絕境不再進入生命循環的生命體。雖然這個假設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東西拿出來,但是那些化石也並沒有體現出科學家總結的溫度下降足夠的證據,否則地球不會一次次在接受陽光照射的情況下急劇降溫,而後溫度又再次回升。
科學家總結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應該還有另一重原因,那就是海洋之中蘊含很多現代生命所必須的物質,而且海洋對於光線的阻隔作用,這樣能夠保證原始生命不會被陽光殺死。這個理由又是我們平常生活中的常識,那就是曬太陽能夠殺菌,而生命都是從原始的細菌逐步進化過來的。
不過營養學家應該都闡述過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營養均衡搭配才能促進成長,雖然大家都知道陽光能夠殺菌,但是同樣萬物生長靠太陽的古話卻被遺忘了,既然萬物生長靠太陽,那麼促成萬物生長的陽光被阻隔住自然就是減緩生命的生成了,海洋生物的產生晚於陸地也是有可能的。
觀察今日的海洋,幾乎今日所有出現在我們視野中的生物所需要的元素它都有,而原始的海洋在科學家的研究中則是一盆稀薄的熱湯,科學家將生物的豐富當做了海洋物質元素豐富的原因,卻忽視了一個很基本的事實,生物是生存環境中的物質構成的,如果周圍沒有這些物質,那這生物就不會生成,如果沒有生物生成,海洋就不會豐富起來,就像人們所說如果花兒等到春天來了再開,如果春天等著花兒開了再來,那麼春天永遠都不回來,那麼花兒永遠都不會開。
海洋中的物質是伴隨著星球升溫而逐漸豐富起來的,並不是因為生物的出現而豐富起來,而是因為物質逐漸豐富起來,這才擁有了讓生命生存的條件。從絕對零度開始,星球上的物質就在陽光的照射下緩慢的發生物態變化,如果生命產生在海洋中,很快就會被分散化,而在陸地上這種物質形成的程序卻會在外界不同物質的刺激下產生最初的生命運動狀態。
在溫度上升的過程中,有些生命程序徹底瓦解,因為溫度是緩慢上升的,所以這些生命程序並不是直接消失在世界上,有些連接生命程序的物質在隨著整個陸地消融的過程中被衝入了海洋,這些構成程序的物質雖然在陸地上已經不能支撐生命的運動,但同樣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海洋的特殊性,所以在很多物質化成氣體的時候,海洋中還能將一些物質用液體的形式容納下來,一次生命大滅絕,就是海洋物質的一次大的進補,隨著液體流衝入海洋的物質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的生命擁有了在海洋中生存的本錢,但是海洋龐大的壓力還是將大部分生命拒之門外,科學家以為物質豐富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卻忽視了海洋中絲毫不次於陸地的兇險,身體不夠結實的生命在智慧生物種群中會想辦法進行治療,在一般陸地生物中會被父母直接丟棄讓它自生自滅,而在海洋中的結果就是直接被強大的壓強擠壓致死,然後被動物或者海洋直接將其中的元素中和擴散到整個海洋之中,所以海洋之中誕生的生命一開始就要擁有比陸地生物更加結實的身體才行,而足夠結實的身體是在生命發展已經相當成熟才開始形成的。就像人們製造工具,一開始只是圖一個方面,順手為之,但是在那種東西卻是有作用之後人們就開始不斷的想加固它們,木器, 石器,鐵器,到現在的合金金屬都是人類製作工具的材料在不斷優化,但是大家都很清楚這樣一件事,那就是海洋之中很多生物能夠毫無顧忌的生活在萬米深海中,但是人類製作的機械到達這個深度卻通常都會失靈……
氦、氫、氧、氮這些熔點很低,今時今日這些東西都是氣體,但是在自然的變化規律中這些東西都是從固體逐漸轉化為液體,氣體的。也就是這些東西是最先帶動生命活動的,它們或許成為生命的支撐框架,或許成為生命的連接樞紐,雖然狀態變了,但是對生命的運行仍舊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心是新物質產生的起點,地表是生物產生的起點,而海洋則是舊物質在成為氣體之前到達的節點。智慧生物對於海洋的了解很少,因為智慧生物只能產生在陸地。智慧生物想要了解更多有關海洋中的事情,因為很多海洋中豐富的物質在陸地是很難尋找的,海洋之中很多生物擁有陸地生物不具備的能力。比如海洋之中的章魚和陸地上的變色龍同樣擁有改變身體顏色的能力,但是章魚變形的能力是變色龍所不具備的,海洋之中有些海蛇和鯊魚是能活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但是陸地生物很少找到這樣種族。
對於生命的理解從陸地到海洋是比較容易解開的,很多生物是隨著溫度上升,物質融化而被迫進入海洋的,所以海洋生物一開始的起點就很高,能形成生命就有比較高的穩定性,而不能形成則是直接就和周圍的物質同化。生命的內涵一開始就是非常豐富,所以才有那種突如其來的豐富多彩,而這豐富多彩就是科學家至今摸不著頭腦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如果從海洋到陸地來解釋生命的進化,那就有著很多說不通的地方,《地球成長史》中描述的原始陸地是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小島匯集而成的,原本的巖漿遍布,變成了海洋遍布,隨後地底巖漿又不甘寂寞的噴發火山形成陸地。如果地心真有那麼高的能量,那麼巖漿又怎麼會冷卻,而巖漿不冷卻,原始的海洋就無從產生,為了將這個過程順利延續下去,科學家一次次將不屬於這個秩序的外力添加到了地球的發展史上,這才使得可以順暢下去的地球發展變曲折,而這些不存在的曲折經歷卻變成了無數科學家終生想要探尋真相的東西……
生命可能從海洋向陸地進化嗎?大家的意識中生命本來就是從海洋向陸地進化的,因為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但是海洋處在比較低的星球水平高度,如果要進化只能靠陸地抬升,而陸地抬升造成的影響則是海洋深處的生物因為外壓降低而身死,海洋淺處的生物則是在水往低處流的影響下再次被水流帶回海洋。等到這海底真的變成陸地的時候,只有那些已經死亡無法移動身體,並且被固定的生物屍體才會停留在那裡,而這屍體僅僅能證實這裡可能曾是海底,卻不能證明海洋是海洋向陸地進化的。
其實追尋進化的先後順序沒有多重要,因為今時今日,或者換到幾百年前,幾千年後的今時今日,所有的生物都是兄弟關係,而不是親屬關係,雖然智慧生物保護自身生命程序保護的比其他生靈要嚴密,但是無可否認的我們和動物都在進化的過程之中,我們發展著自己的科技,受著科技產品的保護,而動物則是在自然科技帶來的環境變化中,生活在已經逐漸改變的環境之中。
進化的過程是沒有終點的,所以科學家發現的任何一個化石都是進化過程中的,包含我們自己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