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所研究團隊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2020-12-19 嶺南科苑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相關研究成果「Effects of tributyltin on gonad and brood pouch development of male pregnant lined seahorse (Hippocampus erectus) at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於2020年12月15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刊物《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有害物質雜誌》)(中科院1區TOP期刊,IF=9.038)。

海馬是探索海洋生態環境變化研究的指示和旗艦物種。目前世界範圍內的海馬資源普遍嚴重衰退,所有海馬種類都已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物種名錄和CITES公約附錄,海馬種群資源保護迫在眉睫。值得注意的是,海馬主要棲息於近岸淺水,特別容易受到區域環境汙染的影響。因此,研究環境汙染物對海馬種群的潛在影響,對於開展海馬資源保護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三丁基氯化錫(TBT)是近海廣泛存在的有機汙染物質,對海洋生物具有顯著的內分泌幹擾效應。團隊研究人員發現,環境濃度TBT可誘導雌性海馬卵巢發生明顯閉鎖現象,轉錄組結果顯示TBT主要通過調控溶酶體和自噬體信號通路相關基因的表達來調控卵巢閉鎖;同時,TBT可能通過抑制cAMP和雄激素合成途徑相關基因表達,進而抑制精子的發生,導致海馬精巢明顯退化,形成很多空泡結構,這完全影響了海馬性腺發育過程(圖)。1 據此提出近海環境中的近海環境中的TBT能顯著影響海馬的潛在繁殖效率,從而影響海馬的資源效應。

海馬是海龍科魚類中進化速率最快的類群,產生了結構複雜、功能完善的育兒袋器官,其在懷孕過程中起到保護、滲透壓調節、免疫、營養等多方面作用,與哺乳動物的母體子宮胎生方式有顯著的趨同進化特性。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TBT對海馬育兒袋發育產生有多重毒理效應,如會導致海馬育兒袋膠原纖維紊亂,誘發育兒袋的免疫響應,並可能影響血管生成功能,該發現暗示了海洋TBT影響了海馬育兒袋為胚胎發育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對海馬懷孕過程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圖2)。

此外,研究團隊同步發現海馬對近海多種環境激素汙染物(EE2、P4和BPA等)產生顯著的響應特徵,相關成果發表於《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總體環境科學雜誌》)(Qin et al., 2020; Liu et al., 2020)。據此,在制定和實施海馬資源保護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近岸海洋環境汙染等關鍵因素的影響。

本文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強研究員和張豔紅副研究員,第一作者為湯璐博士研究生。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基礎前沿計劃從0到1原始創新項目、國家科技部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項目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重大專項團隊項目等資助。

相關論文連結:

圖1 TBT對海馬性腺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

圖2 TBT影響海馬育兒袋發育及功能的分子機制

相關焦點

  • 近岸環境汙染對海馬種群資源有何影響?
    海馬被視為動物進化界中的代表性物種,是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指示種,是探索海洋生態環境變化研究的旗艦物種。目前世界範圍內的海馬資源普遍嚴重衰退,所有海馬種類都已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物種名錄和CITES公約附錄,海馬種群資源保護迫在眉睫。
  • 近海環境汙染影響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諸晗寧)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在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有害物質雜誌》。
  • 研究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合作,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揭示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並結合數模,闡述並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徵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The Innovation》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主導、香港科技大學錢培元教授團隊聯合探索,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揭示了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圖1)。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分離鑑定了119個新結構化合物,篩選出約72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發了珍珠貝氨基甙定重製取技術、海洋生物柱—膜聯用脫腥脫毒技術、甲殼素氨基寡糖定長製備技術和熱帶海洋活性化合物利用技術,開發1個抗動脈粥樣硬化的新藥產品、2種保健品、多個功能食品、5個系列化妝品和1個新生物農藥,完成了1個滴眼液的技術改造。
  •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調控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主導、聯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揭示了視黃酸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相關研究10月13日在線發表於《創新》。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潮致混合效應對海南島周邊海域上升流的形成及年際變化的影響機制獲揭示
    潮致混合效應驅動海南島周邊海域上升流形成的機制 通過近幾年的研究,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彭世球團隊系統揭示了海南島西南部和東北部海域上升流的形成機制及年際變化機理,相關研究成果陸續以兩篇科學論文的形式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上。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role of sediment gravity flows on 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 large submarine canyon(Taiwan Canyon),north-east
  •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海洋環境遙感團隊」誠聘英才 |...
    網站:http://marine.sysu.edu.cn/index.html  聯繫人:艾老師  電子郵箱:abin@mail.sysu.edu.cn  研究進展簡介  海洋科學學院趙俊教授領銜的海洋環境遙感研究團隊,主要以近岸-海洋生態環境信息獲取、典型海陸場景及其功能演變過程與響應機制為研究焦點,開展輻射傳輸理論
  • 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構建國際上規模最...
    南海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海域,對我國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海洋權益維護、資源開發利用、氣候變化應對和防災減災都具有重要科學及社會意義,是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核心戰略海區。    然而,由於技術條件有限等多種原因,針對南海的長期連續觀測資料極為匱乏,難以滿足當前南海環境安全保障、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氣候變化應對等提出的迫切需求。
  • 動物所發現一氧化氮響應環境變化誘導運動可塑性的精確機制
    一氧化氮(NO)是一種氣體信使分子,已被揭示在心腦血管調節、神經、免疫調節、運動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在較低等的無脊椎動物中只發現了一種NOS編碼基因,其轉錄調控機制鮮有報導。最近,研究人員進一步揭示出一個重要的轉錄因子CREB-B,介導了NPF2對NOS轉錄的抑制作用,參與飛蝗運動可塑性的調控。
  • 南海海洋所揭示斑鳩黴素還原成環的多環生物合成機制
    近日獲悉,抗腫瘤天然產物斑鳩黴素還原成環的多環生物合成機制首次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張長生研究團隊揭示,成果刊載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4,
  • 廣州大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
    . | 廣州大學劉寶輝/李美娜團隊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近日,廣州大學分子遺傳與創新研究中心劉寶輝/李美娜團隊在New Phytologist 在線發表了題為Two homologous LHY pairs negatively control soybean drought tolerance by repressing
  • 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
    目前,對該過程中潛在微生物的響應機制仍缺乏了解。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姚槐應研究組通過土壤DNA與RNA的提取,在基因和轉錄水平上對細菌和真菌的rRNA基因片段進行高通量測序分析,比較水稻土在淹水過程中當前所有(the total/present community)與潛在活性狀態的微生物群落(the potentially active community)變化的差異,並分析微生物在土壤迅速淹水後的群落演變軌跡。
  • 瀋陽生態所揭示超級抗原激活T細胞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
    瀋陽生態所揭示超級抗原激活T細胞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 2020-09-29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生態課題組研究員徐明愷,依託「瀋陽市超級抗原研究重點實驗室」,聯合運用脂肪酸代謝質譜、海馬生物能量代謝分析等方法,首次從分子到細胞水平揭示超級抗原SEC2及其改構體ST-4可通過激活mTOR/SREB/PPAR信號途徑,增強CD8+ T細胞的脂肪酸合成和脂肪酸攝取能力;通過激活p38-MAPK信號通路,增強線粒體能量代謝過程,從而為CD8+
  • 研究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氮和磷是植物需求量較大的兩種礦質營養元素,它們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處於動態變化。因此,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複雜的信號調控網絡來整合不同營養元素信號,協調其吸收和利用。長期以來,人們對氮磷信號通路解析大多分開進行,導致對氮磷互作機制的理解較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