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14:16 中國醫學科學院胡友財等研究人員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
南海海洋所吲哚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來源的放線菌一直是新穎的具有藥用價值的次級代謝產物重要來源,目前已經有很多海洋放線菌來源獨特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報導。吲哚倍半萜是很有特色的生物鹼類次級代謝產物,已報導的吲哚倍半萜生物鹼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植物和真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一些來源於放線菌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
-
南海海洋所等利用生物合成技術獲得強效抗結核抗生素
怡萊黴素屬於環七肽類化合物,結構中含有獨特的l-2-氨基-4-己烯酸,3-硝基-l-酪氨酸,和異戊烯基化的色氨酸結構單元;其中,l-2-氨基-4-己烯酸結構單元在其它天然產物中未見報導。此外,怡萊黴素結構中的亮氨酸結構單元和異戊烯基均被氧化。 科研人員闡明怡萊黴素的生物合成機制,並利用生物工程技術構建突變株,期望構建新結構衍生物,簡化代謝產物組分,並提高目標組分的產量。
-
上海有機所在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機制研究方面獲得進展
劉文課題組長期從事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機制及分子改造研究,前期研究工作證實了QA部分的修飾對於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活性和理化性質改善十分重要。QA的生物合成起源於L-色氨酸,但如何進過分子內的重排擴環反應形成關鍵的中間體喹啉酮(quinoline ketone)並不清楚。
-
揭示海洋生物鹼Cyanogramide合成機制
-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化學生態學以及生物活性/成藥性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該研究首次報導了一種從放線菌C.acidiphila發現的新型二萜合成酶CaCS,並研究它的酶產物化合物1-3。通過同位素標記實驗,研究團隊確證了1-3的生物合成途徑,並得到其絕對構型。同時,一個雙鍵被還原的底物類似物被合成出來並運用於該酶表達,表達產物的結構得到確證並進一步佐證前述生源合成途徑的正確性。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引言狄爾斯-阿爾德反應(D-A reaction,簡稱「D-A反應」)是一類能夠直接形成C-C鍵的重要有機反應,可以高效地實現對雜環、手性螺環和橋環等複雜結構的構建,也被廣泛應用在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的合成中。吡咯吲哚黴素(pyrroindomycin,PYR)的生物合成途徑中涉及兩個D-A環加成酶PyrE3和PyrI4(圖1)。
-
南海海洋所α/β-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微生物代謝工程與生物合成研究團隊在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期發表於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role of sediment gravity flows on 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 large submarine canyon(Taiwan Canyon),north-east
-
科學家揭示大氣沃克環流年代際調整是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長期...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的研究人員研究了1990s中期之後熱帶印度洋-太平洋海表鹽度年代際變化趨勢與大氣沃克環流增強的關係,揭示大氣沃克環流年代際調整是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長期變化的控制因素,相關成果以「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熱帶印度洋上層海洋鹽度的年代際變化趨勢」(Decadal
-
Chem.Sci.昆明植物所首次闡明天然稀有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機制
除上述強心苷外,弩箭子糖這一不常見的天然結構僅存在於少數幾個天然產物中,且目前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機制尚不清楚。 2016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藥物化學前沿交叉團隊黃勝雄研究組闡明了託酚酮吡啶生物鹼類化合物rubrolones生物合成過程涉及二型聚酮合酶和氧化酶介導的複雜氧化重排形成託酚酮環的化學機制(Org.
-
首次揭示端粒t環保護染色體機制
2019年11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位於端粒末端的環狀結構(loop)起著至關重要的保護作用,可阻止染色體發生不可挽回的損傷。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微生物代謝工程與生物合成研究團隊在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10月1日發表於《生物化學雜誌》。因此,研究EH位點選擇性開環機理在天然產物生物合成和手性藥物有機合成中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團隊前期發現來自於kinamycin生物合成基因簇的α/β家族EH Alp1U 可催化fluostatin(FST)類天然產物FST C (1) 環氧開環,但不具備開環位點選擇性,可得到兩種環氧開環產物。
-
單硫醚型環肽、不飽和環肽等|雜環肽的固相成環方式
單硫醚型環肽單硫醚型環肽是醚環肽的一種合成途徑一般有2種:1).製備肽鏈主體結構再生成醚鍵實現合環;2).先製備醚結構,再生成醯胺鍵(或其他鍵)實現合環。單硫醚型環肽因其在生物體內代謝較慢具有非免疫原性,它的合成越來越受重視。昂拓萊司其固相合成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①.取代法。此法是製備單硫醚環肽常用的方法。它將側鏈-OH 轉變為一Br再與肽鏈上的-SH基發生分子內親核取代可以得到單硫醚環肽。
-
Trost 團隊 Nature Chem:Pd催化環化策略實現萜烯的全合成
改造自然的方法可以提供一種更簡單的合成方法來接近結構複雜的目標分子。近期,Trost團隊報導了一種簡化萜烯合成的策略,通過顛倒自然的兩相生物合成路線的順序,應用是鈀催化的聚烯環異構化關鍵反應,實現萜烯的合成。該成果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DOI: 10.1038/s41557-020-0439-y)。
-
上海藥物所郭躍偉課題組二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法、意、西學者合作,在中國南海無脊椎動物化學、化學生態學及生物活性/成藥性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該文首次報導了一種從放線菌C.acidiphila發現的新型二萜合成酶CaCS,並深入研究了它的酶產物化合物1–3。通過詳盡的同位素標記實驗,科研團隊確證了1–3的生物合成途徑,並得到了它們的絕對構型。另外,一個雙鍵被還原的底物類似物被合成出來並成功的運用在該酶表達,表達產物的結構得到確證並進一步佐證了前述生源合成途徑的正確。
-
研究揭示絲狀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新機制
絲狀真菌具有強大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能力,可以產生結構複雜多樣、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目前,許多絲狀真菌的次級代謝產物或其衍生物都已被開發成重要藥物應用於臨床中,包括青黴素、他汀類降血脂藥物和抗真菌藥物棘白菌素。探索絲狀真菌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機制,對於進一步挖掘次級代謝產物資源和開發新型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
多環芳烴生物降解及轉化途徑的研究進展!
有研究也發現,δ-變形菌和厚壁菌屬在產甲烷條件下能降解萘、菲等低相對分子質量PAHs[31],同時假單胞菌屬和微桿菌屬在特定環境下能降解苯並[a]芘[32-33]。Zhang等[34]利用穩定同位素探針技術也發現,在產甲烷環境下降解蒽的主要菌種為Proteobacteria、Methylibium、Legionella及一種尚未識別的菌株Rhiszobiales。
-
學術動態 | 用NO作為細菌三唑環生物合成的來源
2020年3月31日,杜藝嶺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Nitric oxide as asource for bacterial triazole biosynthesis」的文章,用一氧化氮作為細菌三唑環生物合成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