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所等利用生物合成技術獲得強效抗結核抗生素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廣東醫科大學合作的研究論文,以Biosynthesis of ilamycins featuring unusual building blocks and engineered production of enhanced anti-tuberculosis agent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導了從深海放線菌中發現了具有抗結核桿菌系列活性物質,通過生物合成技術優化改造獲得低細胞毒活性、強抗結核桿菌活性的化合物怡萊黴素E。

  結核病是最為嚴重的傳染性疾病,死亡率已超過HIV,位居傳染性疾病之首。據WHO結核病年報報導,全球2015年新增結核病人1040萬人,其中死亡約180萬人。目前,臨床上應用的4個一線抗結核藥物和8個二線抗結核藥物均是發現於上世紀的40年代到70年代,此後再無新的抗結核藥物出現。直至2012和2014年,FDA和歐盟先後批准貝達喹啉(Bedaquiline)、Delamanid與其他抗結核藥物聯合使用,治療多重耐藥結核桿菌的感染,但存在副作用嚴重且價格昂貴問題,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多重耐藥和泛耐藥或全耐藥結核菌株在迅速增長,加上結核病與HIV並發感染等情況的出現,對本已嚴峻的結核病防控形勢帶來了新挑戰,因此對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結核藥的需求日益迫切。

  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海洋微生物資源,其代謝產物尚未被充分發掘利用。深海環境營養匱乏,生活在深海的微生物為了爭奪生存空間,會產生抗生素抑制周邊微生物的生長。研究人員利用這一化學生態學原理從深海微生物中篩選抗菌活性物質。經過篩選,他們發現一株深海(-3560米)來源的放線菌發酵提取物對抗恥垢分枝桿菌具有較強的選擇性抑制活性,並對腫瘤細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研究人員對菌株進行擴大培養和活性追蹤分離,利用多種波譜技術解析了6個命名為怡萊黴素的活性物質結構(圖1,化合物1-6),並用單晶衍射技術測定了3個化合物的絕對構型。怡萊黴素屬於環七肽類化合物,結構中含有獨特的l-2-氨基-4-己烯酸,3-硝基-l-酪氨酸,和異戊烯基化的色氨酸結構單元;其中,l-2-氨基-4-己烯酸結構單元在其它天然產物中未見報導。此外,怡萊黴素結構中的亮氨酸結構單元和異戊烯基均被氧化。

  科研人員闡明怡萊黴素的生物合成機制,並利用生物工程技術構建突變株,期望構建新結構衍生物,簡化代謝產物組分,並提高目標組分的產量。科研人員對怡萊黴素產生菌進行了基因組測序,根據怡萊黴素的結構特徵,通過生物信息分析和基因敲除技術,確定了負責怡萊黴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圖1,a)和骨架結構的生物合成過程(圖1,b)。對四個功能基因進行敲除和代謝產物分析,結合前體分子餵養及同位素標記實驗,闡明了新穎的I型聚酮合酶IlaE、細胞色素P450氧化酶IlaD、氨基轉移酶IlaH和II型硫酯酶IlaF負責稀有結構單元l-2-氨基-4-己烯酸的生物合成(圖1,e)。對怡萊黴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一氧化氮合酶IlaM和細胞色素P450氧化酶IlaN所編碼的基因進行敲除和代謝產物分析,及前體分子回補實驗,闡明了L-酪氨酸的硝基化過程(圖1,d)。通過對怡萊黴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異戊烯基轉移酶IlaO和另外兩個細胞色素P450(IlaL和IlaR)所編碼的基因進行敲除,代謝產物分析,以及中間體的分離和結構鑑定,闡明了IlaO在怡萊黴素形成過程中負責色氨酸的異物烯基化的前修飾作用(圖1,c),IlaL和IlaR這兩個酶在怡萊黴素生物合成過程中分別負責亮氨酸末端甲基的羧基化及異物烯基的環氧化的後修飾(圖1,f)。通過上述研究,科研人員發現,怡萊黴素生物合成過程中的三個前修飾和兩個後修飾過程,並構建高產菌株,定向生產新結構衍生物怡萊黴素E和F。

  科研人員系統評價了分離和工程改造獲得的系列怡萊黴素衍生物對結核分枝桿菌M. Tuberculosis H37Rv,5種人體腫瘤細胞株和2種正常細胞株的抑制活性,研究發現,怡萊黴素E的體外抗結核活性為9.8 nM,是一線抗結核藥物利福平活性的30倍,怡萊黴素E對乳腺癌等腫瘤細胞也顯示出一定抑制活性,對正常細胞的毒性較低,在抗結核活性和細胞毒性之間的選擇性指數為400-1500,顯示出較好的安全性窗口,具有成藥潛力。該研究闡明了海洋微生物複雜活性代謝產物怡萊黴素的生物合成機制,並獲得具有更好活性和低毒性的抗結核活性化合物,為新型抗結核藥物的進一步開發提供了化學實體。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和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的資助。

  怡萊黴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及其生物合成過程。(a)怡萊黴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b)怡萊黴素的骨架結構的合成過程;(c)色氨酸的異戊烯基化過程;(d)酪氨酸的硝基化過程;(e)L-2-氨基-4-己烯酸的生物合成機制;(f)怡萊黴素的氧化後修飾過程。

相關焦點

  • 南海海洋所揭示斑鳩黴素還原成環的多環生物合成機制
    近日獲悉,抗腫瘤天然產物斑鳩黴素還原成環的多環生物合成機制首次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張長生研究團隊揭示,成果刊載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4,
  • 南海海洋所吲哚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來源的放線菌一直是新穎的具有藥用價值的次級代謝產物重要來源,目前已經有很多海洋放線菌來源獨特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報導。吲哚倍半萜是很有特色的生物鹼類次級代謝產物,已報導的吲哚倍半萜生物鹼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植物和真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一些來源於放線菌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
  • 技術生物所:利用低溫等離子體技術降解抗生素—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技術生物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通過設置不同氣體條件,利用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對廣譜類代表性抗生素諾氟沙星進行處理
  • 上海有機所在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機制研究方面獲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在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機制研究方面獲得進展 2017-09-08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硫肽類抗生素是一類富含元素硫、結構被高度修飾的環肽類抗生素,大多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含喹萘啶酸(Quinoline acid,QA)單元的雙環硫肽具備抗耐藥菌活性,並具有抗癌、抗瘧、抗支原體以及免疫抑制等活性,如代表性成員硫鏈絲菌素TSR。劉文課題組長期從事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機制及分子改造研究,前期研究工作證實了QA部分的修飾對於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活性和理化性質改善十分重要。
  • PNAS:闡明抗生素A201A中糖的生物合成途徑並揭示新型L-半乳糖變位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鞠建華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與d-Gal的廣泛存在相比,l-Gal作為維生素C合成的重要前體,在自然界中還較少被發現。目前呋喃型的l-Galf在小分子天然產物、動物細胞、植物組織、仔豬、蜂膠、靈芝多糖中被檢測到,人們對催化l-Galf生物合成的酶並不清楚。
  • Nature:合成化學助力抗生素「再展雄風」
    本文報導了具有廣泛結構變異的A組鏈球菌素抗生素的設計、合成和抗菌評價。2. 利用低溫電子顯微鏡和基於力場的細化,作者描述了8個類似物與細菌核糖體在高解析度下的結合,揭示了延伸到肽酶tRNA結合位點的結合相互作用,以及與佔領初期肽出口通道的協同結合物的結合。其中一種類似物對幾種耐鏈球菌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極好的活性,在體外乙醯化率降低,並能有效降低小鼠感染模型中的細菌負荷。
  • 微生物戰爭-人類利用抗生素的歷史
    下表所列為19世紀末發現的致病菌及其發現者,足以說明細菌學為人類徵服傳染病所作的貢獻。 三、合成抗生素及現代抗生素 但抗生素並非全部是自然產生的,另一些抗生素則是完全合成的。 德國細菌學家保羅埃利希有一個魔法子彈(Magic bullet)猜想:有可能在不傷害身體本身的情況下殺死在體內引起疾病的特定微生物。
  • 張長生組脂肽類天然產物Totopotensamides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ACS Chemical Biology。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落戶南沙
    廣東深藍產業創新中心計劃於2020年建成  昨日上午,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主體園區暨廣東深藍產業創新中心開工儀式在廣州南沙區科技資訊園舉行。  據悉,南海海洋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之一,有著52年研究南海的悠久歷史,擁有大批高層次、高素質的專家,在海洋科學技術發展和宏觀決策服務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龍麗娟榮獲第十四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龍麗娟榮獲第十四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2017-12-08 南海海洋研究所 【  龍麗娟是中科院特聘研究員核心骨幹,國家重點研發任務首席科學家,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負責人,長期從事南海海洋生物資源挖掘、功能利用與生態工程應用研究,主持和參加國家、院、省各級科研項目40餘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創新成果,先後獲得家、省、部級科技獎勵5項,2013年榮獲廣州優秀女科技工作者稱號獎。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學報】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ACS化學生物學》上。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牽頭的「熱帶島礁海洋生態系統性保護及綠化關鍵技術與應用」榮列「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榜單。2020年是中國科學院基本實現「四個率先」的收官之年,也是邁向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目標再出發的一年。
  • 南海海洋所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正式籤署合作備忘錄
    結合中國海洋科學發展的現狀,林間教授首先作了題為「國際深海科學技術新進展、挑戰與機遇」的學術報告,內容涉及深海地質、熱液噴口、生物、深潛機器人、及海洋探測技術等前沿領域,既有研究成果介紹、也有對未來合作研究的展望。
  • 南海海洋所蔡小陽獲「中國科學院技術能手」稱號
    1月17日,中國科學院技術能手評選結果揭曉。南海海洋研究所蔡小陽被授予第二批「中國科學院技術能手」榮譽稱號。該項評選自2009年開始,每年1次,每次10人,旨在激勵院屬各單位的高技能人才,鼓勵他們愛崗敬業、提高技能、傳承技藝,打造院內技術精湛、服務優良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為中科院科技創新提供重要保障和服務。
  • 硫肽類抗生素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根據這一生物合成的共同性體現在遺傳上的保守性,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掃描的方法,發現了多個微生物具有產生新型硫肽類抗生素的潛力,並在結構解析的基礎上驗證了一株芽孢桿菌產生的微球菌素。而這株菌株自發現和保藏以來,從未發現過具有產生硫肽類抗生素的能力。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出版專著、綜合研究報告和論文集48部,遙感圖集3冊,地圖2幅,為維護我國在南沙群島主權,南沙國土整治,島礁建設,資源開發、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南沙交通航運、漁業生產、海域劃界、區域規劃、國際合作等提供了科學依據。為促進我國熱帶海洋科學發展、早日躋身世界海洋科研前列創造了必要基礎條件。該項目「十五」期間繼續得到科技部立項支持。
  • 縮短時間,科學家構建出更好的抗生素合成方法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3日發表的一項藥物研究最新成果,美國團隊報告成功完成一種模塊化合成新抗生素的方法,這種新抗生素將有望避免抗生素耐藥性問題。研究顯示,利用該方法合成的其中一種化合物對細菌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耐藥菌株有效。科學界認為,遏制耐藥性感染增多趨勢需要新的抗生素。
  • 新方法讓抗生素合成不再漫長,有望避免耐藥性問題
    英國《自然》雜誌23日發表的一項藥物研究最新成果,美國團隊報告成功完成一種模塊化合成新抗生素的方法,這種新抗生素將有望避免抗生素耐藥性問題。研究顯示,利用該方法合成的其中一種化合物對細菌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耐藥菌株有效。科學界認為,遏制耐藥性感染增多趨勢需要新的抗生素。但過去30年裡,僅有非常少量的新抗生素被開發出來。
  • 日本微體古生物學放射蟲專家訪問南海海洋所
    應中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室陳木宏研究員邀請,日本東北大學的Noritoshi Suzuki博士和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Takuya Itaki博士於3月2日至5日訪問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並進行了學術交流。放射蟲是海洋微體古生物中的一個重要類群,在探索地球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