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微體古生物學放射蟲專家訪問南海海洋所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應中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室陳木宏研究員邀請,日本東北大學的Noritoshi Suzuki博士和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Takuya Itaki博士於3月2日至5日訪問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並進行了學術交流。

放射蟲是海洋微體古生物中的一個重要類群,在探索地球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近年來,Noritoshi Suzuki博士在基礎性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涉及放射蟲的系統分類學、生物地層學、生物群多樣性、生物演化等;Takuya Itaki博士則在放射蟲的生態與環境、古海洋與古氣候應用和海洋地質學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著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豐富的經驗。此次來訪旨在了解雙方近期的研究成果,深入討論目前國際上相關學術問題,探討今後合作研究設想。

訪問期間,Noritoshi Suzuki作了題為Radiolarian synonym database by using "PaleoTax for Windows"的學術報告,介紹其建立的放射蟲種類的文獻信息與同物異名資料庫,此項成果為進一步開展放射蟲生物分類學和種類鑑定等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Takuya Itaki博士作了題為Radiolarian living depths and their paleoceanographic implication的學術報告,介紹北太平洋海域現生放射蟲的空間分布及其生活的水深環境,成果資料為探討和重建古海洋環境及其演變歷史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南海海洋所陳木宏研究員和張蘭蘭博士在學術交流報告中分別介紹了在南海開展放射蟲分類學、生態學、地層學、沉積學與古環境變化等的研究進展及近期成果。Takuya Itaki和Noritashi Suzuki對於目前在南海放射蟲的分類、生態與沉積等方面研究取得的進展與成果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認為南海作為西太平洋最大的熱帶邊緣海,在南海深入開展放射蟲現代生態與沉積的系統研究尤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應該加大研究力度。雙方還在南海所微體古生物實驗室進行了較深入的學術討論,交流實驗技術,交換文獻資料,並初步商量了今後開展科學合作研究的相關事項。

雙方對此次交流活動增進了相互了解,在一些研究方法與規範方面達成了共識,有利於今後共同解決一些科學問題,並促進我國放射蟲研究與國際交流,提高研究水平與質量。

相關焦點

  •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木宏的科研團隊,利用近年來國際大洋鑽探計劃IODP323航次和國內各類科考航次所獲取的太平洋及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南海、菲律賓海等區域的海底沉積物樣品,系統性地開展了西北太平洋高
  • 放射蟲:不以大小論英雄
    在廣闊無垠的海洋中,生活著一種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動物。它們數量龐大,分布廣泛,死亡後沉積海底所形成的軟泥約佔據現代海底面積的3%。這些小東西就是放射蟲。如今,科學家們對放射蟲化石標本的研究,更是在地層判定、板塊運動等問題的解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相奇特 放射蟲這個名字,與它們獨有的「長相」有關。放射蟲是在海洋中漂浮的一種單細胞原生動物。
  • 放射蟲:不以大小論英雄—新聞—科學網
    它們數量龐大,分布廣泛,死亡後沉積海底所形成的軟泥約佔據現代海底面積的3%。這些小東西就是放射蟲。如今,科學家們對放射蟲化石標本的研究,更是在地層判定、板塊運動等問題的解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相奇特 放射蟲這個名字,與它們獨有的「長相」有關。放射蟲是在海洋中漂浮的一種單細胞原生動物。
  •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訪問南海海洋所
    日對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進行了為期4天的交流和訪問。訪問期間,該所所長張偲、副所長詹文歡先後多次會見林間教授,探討如何更好的推進兩所之間的合作。22日,林間利用一個上午時間與南海海洋所的青年科學家及學生座談,鼓勵年輕學者大膽探索,成為快樂的研究海洋學者。他提出,南海近期一個重要的地質科學問題是「熱」地幔的機制問題。
  • 郝維城——北京大學——化學-生物地層學、微體古生物學
    : 男       出生年月: 所在院校: 北京大學       所在院系: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
  • 美國緬因州立大學教授柴扉博士訪問南海海洋所
    1月10日,美國緬因州立大學教授、著名海洋生態動力學專家柴扉博士到南海海洋所訪問。柴教授近年來致力發展新一代海洋生態動力學數值模型,在海洋生態系統評估、分析和模擬方面取得了令人關注的進展,在Science、JGR、Deep Sea Research等重要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與海洋生態系統有關的學術成果。
  • 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Farooq Azam教授訪問南海海洋所
    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Farooq Azam教授訪問南海海洋所 2014-09-09 南海海洋研究所 小】 語音播報   9月1至3日,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
  • 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一行訪問海南大學和中科院南海所熱帶海洋生物站
    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一行訪問海南大學和中科院南海所熱帶海洋生物站 時間:2020-01-09 來源: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
  • 美國夏威夷大學虞左俊博士訪問南海海洋所
    2月25日至28日,應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的邀請,美國夏威夷大學國際太平洋研究中心(IPRC)虞左俊博士對南海海洋所進行了為期4天的學術交流與訪問。訪問期間,虞左俊作了題為Oxygen minimum zone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的學術報告,並聆聽了LTO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的交流匯報,對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積極討論和交流,耐心細緻地指導了研究生。
  • 南海海洋所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正式籤署合作備忘錄
    11月2日,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亨利-比奇洛傑出海洋學家講座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聯合項目教授、國際大洋中脊(InterRidge)地球與生命科學研究計劃主席林間博士來訪問南海海洋所
  • 南京古生物所放射蟲化石研究限定新特提斯洋初始演化時間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羅輝課題組發現了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內最古老的放射蟲動物群,這些產於藏南中三疊世安尼期矽質巖中的放射蟲化石,為揭示新特提斯洋的初始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時代約束。在板塊碰撞帶中,放射蟲矽質巖常是蛇綠巖套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了已消失的古海洋的沉積歷史。  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是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碰撞的產物,殘留新特提斯洋的古洋殼碎片。由於該帶經受了強烈的構造運動,使得原來處於不同環境、不同成因和不同時代的各種巖石混雜在一起,形成了雜亂無章的混雜堆積。
  • 新加坡國立大學袁永明博士訪問南海海洋所
    9月6日,應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LMB)主任秦啟偉研究員邀請,新加坡國立大學袁永明博士訪問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並為師生作題為「高壓冷凍法製備青鱂魚樣品的校正關聯顯微觀察」的學術報告。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合成訪問南海海洋所
    7月18日下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黨組書記張合成在水科院南海水產所、珠江水產所領導的陪同下到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訪問和交流。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黃羽庭及所辦公室、科研處、工程中心總工辦,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東省應用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熱帶海洋生物標本館等部門負責同志、專家參加了座談。
  • 德國馬爾堡大學學者訪問南海海洋所
    9月5日,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與規劃處處長張長生研究員邀請,德國馬爾堡大學Shu-Ming Li(李書明)教授和安徽大學肖亞中教授到所進行學術交流。  報告會由張長生主持。肖亞中教授作了「新型海洋微生物酶的發現」報告,介紹了海洋微生物新酶的發現方法、基因工程改造及中試研究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兩位教授的精彩報告激發了研究人員的熱烈討論。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表示:「作為我國『南海精神』的主要科技創新貢獻者,南海海洋所肩負著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在我國海洋科學發展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無論是篳路藍縷中的勇於求索,還是春湧神州時的敢闖敢試,南海海洋所始終把論文寫在蔚藍大海上。」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落戶南沙
    廣東深藍產業創新中心計劃於2020年建成  昨日上午,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主體園區暨廣東深藍產業創新中心開工儀式在廣州南沙區科技資訊園舉行。  據悉,南海海洋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之一,有著52年研究南海的悠久歷史,擁有大批高層次、高素質的專家,在海洋科學技術發展和宏觀決策服務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古老的原生動物:放射蟲
    放射蟲是海洋中漂浮的單細胞原生動物,因為具有放射排列的線狀偽足而得名。原生動物是最低等的一類動物,個體僅由一個細胞組成,在分類上科學家把它們歸為一個門,即原生動物門。可是這些不起眼的小動物的分布卻非常廣泛,大多生活在海洋或淡水水域裡,也有一些生活在潮溼的土壤中,或是營寄生性的生活。科學家根據這類動物是否長有運動器官或是長有什麼類型的運動器官而把它們分成了4個綱:鞭毛蟲綱、纖毛蟲綱、孢子蟲綱和肉足蟲綱。放射蟲就屬於肉足蟲綱。
  • 南海海洋所承擔的兩項國家科技專項項目啟動
    」和「紅樹林生物資源調查與重要種類DNA條形碼庫構建」項目啟動會在廣州召開,南海海洋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致辭。其中,南海海洋所憑藉建所近60年來,專注南海海洋科學考察和研究所積累的海量的第一手原始數據資料、豐厚的研究基礎和雄厚的研究力量,通過聯合國內其他南海研究相關優勢單位,同時申報「南海及其附屬島礁海洋科學考察歷史資料系統整編」和「紅樹林生物資源調查與重要種類DNA條形碼庫構建」兩個項目,並通過專家評審獲得科技部批准立項。
  • 古生物學的發展簡史
    古生物學的分類發展 根據研究的不同對象,古生物學分為古植物學和古動物學兩大分支 古生物學奠基者 對於化石的認識在中國和西方都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但古生物學成為科學則始於18世紀後期,約有200年歷史。這門科學的奠基者包括:拉馬克(無脊椎動物學)、威廉·史密斯(生物地層學)、居維葉(提出相關律及絕滅、災變等概念)、達爾文(提出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