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蟲:不以大小論英雄—新聞—科學網

2021-01-16 科學網

各種各樣的放射蟲

 

主筆:張文靜

在廣闊無垠的海洋中,生活著一種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動物。它們個頭很小,還不及一粒小米大,但卻擁有值得驕傲的漫長生命史,自寒武紀出現開始,一直演化至今。它們數量龐大,分布廣泛,死亡後沉積海底所形成的軟泥約佔據現代海底面積的3%。這些小東西就是放射蟲。如今,科學家們對放射蟲化石標本的研究,更是在地層判定、板塊運動等問題的解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相奇特

放射蟲這個名字,與它們獨有的「長相」有關。放射蟲是在海洋中漂浮的一種單細胞原生動物。它們大部分都有一個中心骨骼,呈球形、鐘罩形等多種形狀,中心骨骼上有刺呈放射狀向外伸展,因而得名。

放射蟲屬於原生動物門肉足蟲綱。與這個大家族中的其他兄弟姐妹一樣,放射蟲的個體也是僅由一個細胞組成。但這個唯一的細胞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具有作為一個動物個體所應有的主要生活機能。細胞的各部分產生了分化,各自掌管一定的功能,形成了「類器官」。比如,它們往往長有鞭毛、纖毛或是偽足作為運動器官。

原生動物個體都很微小,分布卻非常廣泛,放射蟲也是如此。放射蟲的身體直徑一般為0.1~0.2毫米,部分可以長到2.5毫米。放射蟲中還有一種類型是群生的,很多個體連接在一起,整體可以達到15毫米以上。

放射蟲嬌小的身體為它的化石標本採集和研究帶來了一些麻煩。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羅輝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野外採集化石時,他們是無法直接看到放射蟲的,即使拿著放大鏡也只能在巖石中窺見一些保存良好的放射蟲的影子。他們需要將可能含有放射蟲化石的巖石運回實驗室,經過特殊處理使得化石從石頭中分離出來,再用電子顯微鏡將其放大到幾百上千倍來照相,利用照片進行觀察和研究。

「當然,放射蟲化石研究也有其獨特的有利條件,那就是它們並沒有隨著漫長的歷史演化而滅絕。」羅輝說,目前已知的放射蟲化石有2000多種,而現生的放射蟲大概有6000種。我們可以用將今論古的研究方法,根據現生放射蟲的生存、生態分布等情況,來推斷古代放射蟲的生存狀況。

羅輝介紹說,在日本就有放射蟲專家專門進行放射蟲的現生培養,或者在海洋中採集現生放射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它們的行為。「通過視頻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放射蟲是進行捕食的。它們會把自己的偽足伸出來,將一些小的食物抓住,然後把它吃掉。有些放射蟲會有共生的藻類,藻類通過光合作用產生養分,可以被放射蟲吸收。這些行為都非常有意思,也是當前國際放射蟲研究的一個熱點。」羅輝介紹說,「過去我們對化石研究比較多,但現在有很多放射蟲專家轉過來去研究現生放射蟲的行為。」

沉積深海

放射蟲分布十分廣泛,從赤道到極地,幾乎遍及世界上的所有海域。其中,赤道附近的放射蟲尤其豐富多樣。如果用一個普通浴缸來盛滿海水,裡面生活的放射蟲可以達到4萬個。由於其殼體是矽質,放射蟲在死亡並沉入海底後不容易被溶解,而是大量富集起來。它們的堆積密度驚人,一塊火柴盒大小的地方,沉積物中含有放射蟲的個體數可以超過12萬個。這些堆積在海底的放射蟲殼就形成了放射蟲軟泥。「有統計稱,這種軟泥覆蓋了整個地球海底面積的3.4%。」羅輝說。

正是由於放射蟲可以沉積海底的特性,它們得以在地殼板塊縫合帶的研究中起到關鍵作用。「我們知道,地球上幾大板塊在碰撞過程中會消亡,消亡之後形成的碰撞帶,我們叫作縫合帶。縫合帶中就殘留了很多深海的沉積物,這些沉積物中只有放射蟲,沒有其他化石。所以,放射蟲化石可以作為板塊運動中的關鍵證據。」羅輝解釋說。

近些年來,羅輝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的放射蟲化石上,就是在進行與此相關的研究。每年夏天,羅輝都要帶著研究組成員去青藏高原採集化石。在莽莽高原上尋找這些微小的化石並不容易,除了要應付高原反應外,還要面對一片支離破碎的地層。

「縫合帶的地層與平常的地層不同,它不是連續的,因為它構造運動很強烈,把原來正常的上下結構全打亂了,所以在高原上採集化石,比其他地方的野外觀察困難得多,在研究方法上也會不太一樣。我們需要反著來,先把化石找出來,再去推斷原來的地層順序。」羅輝說。

古生物學家尋找化石常常要靠點運氣。在高原上,運氣的因素顯然更重。

最讓羅輝印象深刻的是,多年前他的一位師弟在江孜縣找到了一些古近紀的放射蟲,對此發表了一篇論文,引起了不少關注。論文發表後,很多人慕名前往去找類似的化石,但由於當地的地層太亂,都沒有找到。有人就懷疑,這種化石是不是真的存在於這裡。為了證實這件事,此後的十年間,羅輝每年一有機會來青藏高原就去那附近尋找,結果都空手而回。課題結束了,他也差不多灰了心。最後一年,羅輝想著隨便去看看,就到那附近的一個山頭去找。當時,有幾塊化石看起來挺好,羅輝就將它們採回來。回來一看,才發現「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正是他多年來苦苦尋找的放射蟲化石。

古生物學研究往往伴隨著驚喜和失望。「這也正是它迷人的地方。」羅輝笑著說。

研究漸熱

對放射蟲化石的研究始於歐洲,之後美國發展較快,但最近稍微有所減弱。

目前,世界上放射蟲研究人數最多的國家是日本。「日本的地層很特殊,裡面幾乎沒有其他化石,但大部分地方都能找到放射蟲。」羅輝介紹說。

放射蟲的生命歷史十分漫長,從寒武紀一直演化到現在,不同時代中發展出了不同的類型,它的骨骼也因此會在不同的巖石中保存下來,最常見的就是矽質巖。

「最開始,研究人員無法將化石從巖石中剝離出來,只能將巖石磨成薄片,然後通過顯微鏡來對薄片進行觀察。這種觀察的準確性當然不高,所以當時定的很多屬種,現在都被認為是不正確的,基本都改過來了。上世紀70年代以後,研究人員才找到一個新的方法來處理放射蟲化石,將其從矽質巖中取出來。這極大地推動了放射蟲化石的研究。」羅輝介紹說,「現在,我們大部分的研究方法都是根據這種技術改進而來,從而獲得放射蟲實體。後來,研究人員在一些過去沒有發現化石的地層中找到了放射蟲化石,這對解決該地層的時代問題非常關鍵。」

近年來,由於構造板塊研究較熱,學界對於放射蟲研究也重視起來。「這幾年,我國放射蟲的研究人員人數也在增加,南古所、南海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同濟大學等有研究人員在進行不同方面的研究。」2009年,作為國際放射蟲古生物學者協會主席,羅輝在南京組織會議,基本上邀請了國內所有放射蟲研究專家集聚一堂,與國際專家展開交流。「至少從參加人數來看,我國是僅排在日本之後的。如今,隨著國內對基礎研究越來越重視,致力於研究放射蟲的學生也越來越多,這是個好現象。」羅輝說道。

未來,他們對放射蟲的研究,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中國科學報》 (2018-08-10 第4版 自然)

相關焦點

  • 放射蟲:不以大小論英雄
    「當然,放射蟲化石研究也有其獨特的有利條件,那就是它們並沒有隨著漫長的歷史演化而滅絕。」羅輝說,目前已知的放射蟲化石有2000多種,而現生的放射蟲大概有6000種。我們可以用將今論古的研究方法,根據現生放射蟲的生存、生態分布等情況,來推斷古代放射蟲的生存狀況。
  • 古老的原生動物:放射蟲
    放射蟲的骨架有三種類型:一種為鬆散結構,骨架由互不連接或接合不堅實的杆、骨針和刺組成;另一種是網球結構,骨架呈球形、紡錘形或錐形,沿著中心囊膜緊密連接成網狀;還有一種為同心結構,骨架由多層同心排列的網格構成,各層間常有許多針、鉤、小柱相連,構成精巧美麗的殼形。以這些不同的骨架結構類型為基礎,並在一定程度上結合中心囊的構造特點,科學家把放射蟲分成了3個亞目,即棘刺蟲亞目、多囊蟲亞目和褐囊蟲亞目。
  •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西北太平洋及其邊緣海沉積物中的放射蟲》專著是對西北太平洋沉積物中放射蟲最新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重點對上新世以來西北太平洋高緯度海區放射蟲種類進行詳細的特徵描述與系統分類,記述了放射蟲泡沫蟲目和罩籠蟲目的42 科152 屬
  • 日本微體古生物學放射蟲專家訪問南海海洋所
    放射蟲是海洋微體古生物中的一個重要類群,在探索地球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近年來,Noritoshi Suzuki博士在基礎性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涉及放射蟲的系統分類學、生物地層學、生物群多樣性、生物演化等;Takuya Itaki博士則在放射蟲的生態與環境、古海洋與古氣候應用和海洋地質學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著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豐富的經驗。
  • 內蒙古索倫山縫合帶發現放射蟲化石新種
    &nbsp&nbsp&nbsp&nbsp武警黃金第二支隊日前在開展「內蒙古索倫山地區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項目時,在索倫山蛇綠巖帶發現早二疊世放射蟲化石新種「索倫假阿爾拜蟲」。該發現對確定索倫山蛇綠巖形成時代,研究古亞洲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 南京古生物所放射蟲化石研究限定新特提斯洋初始演化時間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羅輝課題組發現了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內最古老的放射蟲動物群,這些產於藏南中三疊世安尼期矽質巖中的放射蟲化石,為揭示新特提斯洋的初始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時代約束。  放射蟲(Radiolaria)是一類單細胞的深海浮遊生物,分布廣泛,演化迅速,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層學意義。由於放射蟲矽質的骨架可以在碳酸鹽補償深度(CCD)以下的深海區得以保存,因此在確定深海相地層的時代上起到獨特甚至關鍵的作用。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昆蟲中,蛻皮激素(20E)通過誘導昆蟲蛻皮和變態來決定個體生長時間,而胰島素/類胰島素樣肽信號通路(IIS)調控昆蟲生長速率;兩者共同決定昆蟲個體大小。前期研究顯示,在果蠅脂肪體細胞中阻礙20E信號可以誘導脂肪體細胞中IIS信號上升,同時抑制細胞自噬的發生,表明20E還可通過拮抗IIS而限制生長速率,但潛在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通過標量場與物質之間的對稱性破缺耦合獲得標量第五力
  • 恩斯特·海克爾:傾其一生傳播達爾文進化論,卻成納粹主義鋪路人
    海克爾將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的進化論引入德國並在此基礎上繼續完善了人類的進化論理論。 圖片來源:Stefano Bianchetti/Corbis via Getty Images/視覺中國20世紀初,德國,恩斯特·海因裡希·菲利普·奧古斯特·海克爾生于波茨坦卒於耶拿,德國動物學家和哲學家。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值此《中國科學報》成立60周年之際,向一直致力於傳播科學理念、弘揚科學精神的報社新聞工作者們表示敬意。沒有你們,公眾不可能像如今這樣熟知「悟空」「墨子」「實踐十號」和「慧眼」這些科學衛星計劃。通過你們,公眾從這些計劃中又進一步了解了宇宙、量子、暗物質、黑洞、微重力和空間生命科學這些深奧的科學名詞和基本道理。感謝你們!願你們繼承60年的光榮傳統,將這座橋梁建設得更加寬闊和暢通。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中山大學開設「馮·諾依曼」計算機實驗班—新聞—科學網
    馮·諾依曼是世界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和數學家,被譽為「現代計算機之父」和 「博弈論之父」。 「實驗班以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教授的名字命名,既是對科學家的致敬也是對培養卓越人才的期待。」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楊宏奇表示,實驗班將配備優秀專任教師,配置優勢資源,推行本科生全員進科研實驗室等制度,培養強基礎、高素質的計算機類人才。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新聞—科學網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研究所發現的足跡點中,「大腳印」足跡點是當地著名的景點,當地人將蜥腳類的後足印當作為西藏地區英雄「格薩爾王」的腳印,並認為這是神跡而加以保護和供奉,這也促進了足跡的良好保存。2011年,足跡學家曾對該足跡點進行過報導,並簡要描述。
  • 恐龍滅絕 小行星或「不無辜」—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y505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新聞—科學網
    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   博瑞西諾合作組織報導檢測到了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期間發射出的中微子,且具有高統計顯著性。
  • 孫斌勇:「做數學要慢一點」—新聞—科學網
    在他看來,數學研究是相對慢節奏的工作,自己至少「不討厭」。 做「合適」的數學問題 比起費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這些有百年歷史的古老數學問題,朗蘭茲綱領(Langlands綱領)算是比較現代的新問題,它試圖橫跨數論、群論、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等幾大當代數學分支,並找到其中普遍的聯繫。 朗蘭茲綱領,也被稱為數學大一統理論。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美國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美國宇航局(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天文學家Elisa Quintana說:「在可居住區內,地球大小的行星並不多這是TESS發現的第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位於其恆星的宜居帶。 此外,TESS還發現了73光年外的3顆行星,其中包括約為海王星的一半大小的
  • 汽車也「壓不死」甲蟲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研究結果有助於解釋為何巨大的擠壓力也壓不死鐵定甲蟲,或在航空等建築和工程領域具有應用價值。 鐵定甲蟲是一種棲息在橡樹上的物種,主要發現於北美西海岸。和其他甲蟲一樣,它遇到危險時也會裝死。研究人員發現,儘管這種小蟲子比一粒米大不了多少,但它能承受相當於其體重3.9萬倍的壓碎力。它們長有抗擠壓外骨骼前翅(稱為鞘翅),也就是說,其能經受住捕食者的擠壓和尖刺攻擊,即使被汽車碾過都安然無恙。
  • —新聞—科學網
    35年前的6月12日下午
  • 巨齒鯊也有育兒所—新聞—科學網
    但目前還不清楚這一發現是一次性的還是廣泛存在。 在新研究中,一個獨立團隊開始分析之前未被檢查過的25顆看起來很小的巨齒鯊牙齒,它們都是過去20年裡在西班牙東北部發現的。作者計算出,這些牙齒可追溯至1500萬年前小至2.6米的鯊魚。這還不到成年巨齒鯊體長的四分之一,成年巨齒鯊可以長到15米,大約是座頭鯨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