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斌勇:「做數學要慢一點」—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2019年,熱鬧和光環一起湧到了42歲的數學家孫斌勇面前。

1月初,他獨立完成的「典型群表示論」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一成果被國際同行認為是「孫的突破」;11月,他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最年輕的新晉院士」「數學奇才」......被貼上許多標籤的孫斌勇迅速走進了數學界以外的公眾視野。而很多陌生人也闖入了他的生活,訪問、交流、討教,紛至沓來。

孫斌勇自稱「慢性子」「有點偷懶」,面對喧鬧,他試圖「以慢制鬧」,以從容應對。在他看來,數學研究是相對慢節奏的工作,自己至少「不討厭」。

做「合適」的數學問題

比起費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這些有百年歷史的古老數學問題,朗蘭茲綱領(Langlands綱領)算是比較現代的新問題,它試圖橫跨數論、群論、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等幾大當代數學分支,並找到其中普遍的聯繫。

朗蘭茲綱領,也被稱為數學大一統理論。宏大、神秘,卻讓人痴迷,這就是孫斌勇面前的數學世界。

是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勵建書把他引入了這樣一個數學世界,勵建書是孫斌勇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生導師。

「導師給了我『最合適』的研究問題。」孫斌勇說,博士期間,導師相繼給了他幾個比較有挑戰性的問題,包括自守形式與李群表示理論、Howe對偶猜想、L-函數等朗蘭茲綱領的關鍵問題。「導師根據我的能力,判斷我在某些問題上有可能會做出來,只要做出來其中一個,能及時畢業就可以了。」

對於導師給的問題,孫斌勇當時並不知道自己能研究到何種程度、需要花費多長時間。他坦承,由於當時知識還未積累足夠,在自守形式與李群表示理論、Howe猜想等幾個問題上並未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事實上,孫斌勇直至2004年博士畢業的時候,也尚未在期刊上正式發表一篇論文,只有一篇博士論文。

但對於這些未解之謎,他並未停止探索。在勵建書的推薦下,孫斌勇到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做博士後、入職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後來,他還前往美國訪問並受邀拜訪以朗蘭茲綱領見長的數學家江迪華教授、與新加坡數學會會長、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朱程波交流合作......

十餘年後的今天,他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他和合作者最終完全證明了Theta對應理論兩個最基本猜想Howe對偶猜想和Kudla-Rallis守恆律猜想、完全證明典型群「重數一」猜想及推廣;他還以自己博士論文裡的結果為基礎證明了Kazhdan-Mazur非零假設,這是L-函數算術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而L-函數是朗蘭茲綱領中不同數學領域聯繫的紐帶,也是朗蘭茲綱領的核心研究對象。

菲爾茲獎得主等數位國際頂尖數學家公開評價孫斌勇的成果為: 「關鍵突破」「深刻的定理」「使特殊值整個領域更引人注目」「孫斌勇的工作已成為眾多國際數學家工作不可替代的基礎」。

「攻讀博士期間所確立的研究方向,它們還有很多未解的問題,吸引自己不斷進行鑽研。」孫斌勇說。

「想清楚,再往前走」

有人說孫斌勇是「天才」,這或許並沒有誇大其詞。

小學時便解出了中考模擬題的壓軸題;初中時以特招生的身份被高中提前錄取,後來又被選入國家教委在清華附中舉辦的理科試驗班;初中時他以滿分成績獲得浙江省數學競賽一等獎;高中時,他獲得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並提前一年被保送至浙江大學數學系;大學期間,被選派參加香港大學組織的李群系列課程......

孫斌勇認為,數學天賦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習慣。「做數學要慢一點,把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紮實,一點一點進步,這樣會走得比較遠,至少我是這樣做的。」他說。

在孫斌勇眼中,數學很「simple」,是一門單純的學問。

抽絲剝繭,再複雜的數學問題也是由最基本的定理、公式所組成。而簡單獨立的數學原理以某種邏輯聯繫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深刻的理論。

「不斷思考,想清楚」,這是孫斌勇所一直遵守的原則。在他看來,學習不稀裡糊塗,對知識完全搞清楚,便不會覺得數學難、枯燥。

怎樣才算清楚?孫斌勇的做法是,他看書特別仔細,細到弄清楚書中每句話、每個定理最基本的概念、定義和思想後才會繼續往下看,「數學是一步步往上走的,要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新概念的基礎是什麼,來龍去脈的過程是什麼,定理的敘述究竟是什麼含義,比如:學習圓的周長,要清楚圓的周長公式怎麼來的,(清楚後)便是要把公式定理證明出來。」

基於此,學生時代的孫斌勇並沒有選擇題海戰術,而是會在一個定理上思考多時。如今已成為數學科研工作者的他,也從未改變深入思考的習慣。

事實上,這恰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現在的學生都比較辛苦,其實數學就是基於對整個知識體系的理解運用再創造新知識。」他建議年輕學子多思考,而非刷題做許多相同類似的題目。

不過,孫斌勇坦誠,思考卡頓是常態,偶爾才會有靈光閃現的瞬間。每當這個時候,他會試圖「化繁為簡」重新深入思索,「即使這個問題做不出來,理解它的過程中還是會得到很多新的知識。」

追劇愛玩的數學家

對孫斌勇來說,選擇數學,並不是所謂的「英雄夢想」。「我只是一個選擇了做數學研究的普通人,把工作做好,我想各行各業都是這樣的。」他說。

數學之外,孫斌勇也追求著純粹和簡單。

孫斌勇出生於浙江省舟山孫家村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裡,在他記憶深處,兒時在山上跑,與小夥伴一起在河裡捉魚,帶回家弄點醬油,烤著吃;幫家人做農活,鋤草、種玉米和土豆;大學時,半夜與同學逛西湖、買麻花吃......這些純真與快樂是極為珍貴的。

「快樂是最重要的。」孫斌勇說。

思考數學問題時間長了,他會通宵看完一部電視劇、看看金庸古龍的小說來「偷個懶」。日常生活中喜歡跟女兒呆在一起,帶她去公園遊樂園,也教一教她簡單的數學知識。

孫斌勇認為數學人才要儘早培養,年輕時更富精力和創造力,學起來也更容易。在指導學生的同時,他也選擇了與學生「輕鬆、快樂」相處。

如今在北京大學數學中心做博士後的劉宇航至今還記得,本科參加孫斌勇在母校復旦大學開的群表示論短期課程時相處的點滴。「孫老師非常隨和,對於疑惑他都會耐心解答,有時可能持續到課束後半個小時都還在與同學討論。受孫老師啟發,我了解到數學不同領域之間其實都是廣泛聯繫的。」劉宇航告訴記者。

更令劉宇航難忘的是,課程結束兩個月後,孫斌勇邀請了他和當時一起上課的其他2位本科生參加在舟山組織的表示論-數論會議,儘管當時難以對會議內容完全消化,但讓他增長了見識和知識。休會時,作為東道主,孫斌勇帶他們出海上捕魚船體驗捕魚。「孫老師的熱情好客讓我們深受感染。」劉宇航說。

中科院院士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學術榮譽,接下來我還是會繼續花更多時間、潛心做學問。」孫斌勇很欣喜,近年來,我國的數學研究進步很快,逐步與國際接軌,他期待著中國走向數學強國,並為之努力著。

孫斌勇正在授課(受訪對象供圖)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42歲就當選院士,孫斌勇直言學好數學:反對題海戰術!注重3個字
    在採訪中他直言表示——學數學,他並不太贊成搞什麼題海戰術,更不贊成什麼刷難題,而是要注重3個字。從小作為學霸的孫斌勇,透露了自己在學習數學時候的一些心得。01 學數學不能求快,要「慢」、求「細」、求「穩」孫院士說,學數學不要求快,一定要慢學、細細地學……怎麼個細法呢?
  • 學科交叉「撞」出基礎數學的「春天」—新聞—科學網
    研究朗蘭茲綱領,需要一支兼具數論、代數群、李群表示論和代數幾何專長的研究團隊。近年來,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就發展了這樣一支享譽全球的年輕隊伍。 項目組成員孫斌勇研究員證明了高階Rankin-Selberg L-函數特殊值非零假設,這一成果被稱為「孫的突破」。
  • 從新晉最年輕院士孫斌勇淺談數學研究
    2005年在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做了一段時間博士後研究後加入到中科院研究隊伍中。說到這點,我覺得他和著名越南裔數學家吳寶珠的情況有些相似,吳寶珠和孫斌勇一樣,都是研究朗蘭茲綱領的,而且早期都沒有論文發表,而是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這樣的「寬容」不是每一個學數學的人都能得到的,要知道在中國絕大多數院校,博士期間如不發表論文將是無法畢業的!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某中國大學的某數學博士竟在博士期間發表了令人瞠目結舌的29篇論文,這也經成為了圈內著名的「自娛自樂」事件。
  • 孫斌勇院士:希望中國出現更多有堅實數學基礎的工程人才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斌勇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一名基礎數學科研工作者,近年來他感受最大的是,國家對基礎學科越來越重視,投入也越來越多。希望中國出現更多有堅實數學基礎的工程人才,在關鍵技術問題上不斷進取與突破。
  • 中科院今年最小院士孫斌勇:小漁村長大,放學後幫母親務農
    孫斌勇從小數學潛力就「湧現」出來:他對數字特別敏感,在讀六年級時,就能破解出他哥哥的中考模擬壓軸題,而且做得比哥哥還好;就連「二十四點」遊戲,他都能贏過比他年齡還大的孩子,以至於其他小夥伴都不願意和他玩。
  • 42歲孫斌勇入選中科院院士 他媽媽開心地給全村唱了一出黃梅戲
    2019-11-23 18:54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舟山人孫斌勇當選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9年共選舉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其中一位是我們舟山人孫斌勇。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5.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最小年齡42歲,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孫斌勇。孫斌勇,1976年出生於六橫雙塘,是普陀中學96屆(1)班和清華附中937班學生。
  • 中國距離數學強國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王林攝 寬鬆 自由 進取 過去十餘年,孫斌勇一直致力於朗蘭茲綱領中關於典型群表示論的重大問題研究。加入數學中心之後,他旺盛的創造力被持續激發,很快成為領域內的學術帶頭人。 「數學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寬鬆的環境、濃厚的學術氛圍和穩定的支持。」
  • 科學網—學科交叉「撞」出基礎數學「春天」
    不同方向的數學家思想與靈感的碰撞,正在催生重大的研究突破和進展。 打造平臺 匯聚數學家 純粹數學自成為獨立學科以來,其研究和發展既拓展了自身的發展空間,也成為其他領域解決關鍵問題必不可少的工具、方法和理論。 「學科交叉是歷史自然發展的階段,如今到了需要多個方向知識匯合的時期。」
  • 我們應培養怎樣的數學大師?—新聞—科學網
    >
  • 李大潛院士:數學建模是開啟數學大門的金鑰匙—新聞—科學網
    數學要走向應用,真正顯示出它在各個領域、各種層次應用中的關鍵性、決定性作用,顯示出它的強大生命力,必須設法在實際問題與數學之間架設一個橋梁。這個全過程,特別是其中的第一步,就稱為數學建模,即為所考察的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
  • 身份年年在變 中科院院士孫斌勇回鄉過年記
    孫斌勇(右一)從北京回來已經10多天了,除夕晚上,孫斌勇和家人圍坐一桌吃著年夜飯、看春晚,這是一年中最令他感到幸福滿滿的時刻。43歲的孫斌勇十幾歲就離開老家六橫島在外求學、創業,每年他都回來過年,只是他的身份不斷發生著變化——2012年回家過年時,他是破格晉升的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2015年回家過年時,他是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者;2017年回家過年時,他是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獲獎者;2019年回家過年時,他是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者……
  • 孫斌勇:朗蘭茲綱領是一項偉大的數學工程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斌勇發表了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  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謝論壇的主持者邀請我來做這個報告,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朗蘭茲綱領,一項偉大的數學工程。現在基礎數學研究中有三個大家非常關注的方向,數論,幾何和表示論。
  • 時光你慢一點,再慢一點
    躲過了多少爸媽的責罰每個奶奶帶大的孩子都不會忘記家裡的好吃的永遠先緊著我們吃想要吃什麼時還沒開口東西就已經在面前了老是背著爸媽塞給我們零花錢仿佛在奶奶的眼裡我們是被爸媽虐待的小孩奶奶那裡永遠有我們沒聽過的新奇事永遠有很多古怪規矩要遵循
  • 上海交大與復旦攜手組建上海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新聞—科學網
    根據上海市科委發布的最新信息,上海應用數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由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組建,在兩校各設分中心,並聯合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相關高校和代表性企業進行組建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如果要尋找一點成功經驗或秘訣的話,我覺得科學網管理團隊能夠在迴旋不大的制度空間裡把各種高談闊論、奇思異想、風花雪月、功名利祿安置進來,著實不容易! ◆周耀旗(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教授) 從我在科學網登第一篇博文起已經過去八年了。
  • 孫斌勇:科研需要熱愛和專注
    數學研究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熱情,要保持高度專注,才能有所收穫。有時所謂的「靈光一現」,其實是在長時間的思考、探索、試錯後的豁然開朗  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認真學習了總書記的講話後,作為一名基層科研工作者,我想談談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和體會。
  • 科學網—朗蘭茲綱領:一項偉大的數學工程
    ■本報見習記者 韓揚眉 提及21世紀最重大的數學問題,朗蘭茲綱領必定榜上有名。它已是當今基礎數學中非常活躍的研究方向,國際上幾乎所有數學研究機構和頂尖大學的數學系都有人在研究。 自上世紀末以來,朗蘭茲綱領研究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院)逐步發展起來。
  • 為了心靈的守望,慢一點再慢一點
    慢一點,再慢一點,心靈你慢慢的盛開,慢慢的綻放,人間太匆忙了,忙得快樂都無法分享,拼搏、奮鬥、忙碌、追逐 ,人這一輩子,就這麼追逐一輩子 ,得到了多少?不管你得到多少,即使你擁有了整個世界,又能咋樣?苦的是自己,委屈的是心靈。
  • 學科交叉「撞」出基礎數學的「春天」
    項目組成員孫斌勇研究員證明了高階Rankin-Selberg L-函數特殊值非零假設,這一成果被稱為「孫的突破」。後來,他在自己博士論文及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對L-函數的算術性質的研究中引入了構造上同調表示局部周期的分析方法,這一代數構造被國際同行稱為「孫的上同調導出泛函」。 利用這個代數構造,最終證明了關於線性周期的非零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