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斌勇:科研需要熱愛和專注

2020-12-05 中國教育在線

  數學研究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熱情,要保持高度專注,才能有所收穫。有時所謂的「靈光一現」,其實是在長時間的思考、探索、試錯後的豁然開朗

  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認真學習了總書記的講話後,作為一名基層科研工作者,我想談談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和體會。

  科學家精神首先體現為愛國精神。愛國精神能夠讓我們更加堅定立場,奮發向上,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在國際科技競爭中奮勇爭先。新中國成立以來,老一輩科學家在愛國精神鼓舞下,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忘我工作,持續奮鬥。同樣,對我們年輕的科研工作者而言,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

  科學家精神的第二個體現是創新精神。我們不能滿足於做學術的跟隨者,而要成為探索創新者,敢於提出新問題、開闢新領域,朝著領軍者的角色邁進。

  我國科技事業起步晚,在很多領域從「大」到「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基於這樣的事實,我們更要強調創新的自信。對基礎科學工作者來說,要甘於寂寞、不怕失敗、不怕非議。有創新的自信,才能對困難和挑戰甘之如飴,不懼磨難,潛心研究。

  科學家精神還體現為對科學的熱愛和專注。數學研究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熱情,要保持高度專注,才能有所收穫。有時所謂的「靈光一現」,其實是在長時間的思考、探索、試錯後的豁然開朗。

  當前,科研工作存在一些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不良作風。如果一名科學家把太多時間用於追求論文數量,或者通過「拉關係、打招呼」追求各類帽子,就沒有充足精力進行有價值的研究,也就不太可能取得大的成就。一方面,我們要呼籲創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建立健全評價體系、激勵機制;另一方面,作為科學工作者,我們也要時常自省,是否真正將精力和才幹投入到了學術工作中,是否儘可能地排除幹擾,是否還保持著選擇從事科研工作時的初心和對學科本身的熱愛。

  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特別強調「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作為一名基礎科學工作者,我深感責任重大。科技工作者要勇於承擔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人生價值融入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中。

  (作者:孫斌勇,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孫斌勇院士:希望中國出現更多有堅實數學基礎的工程人才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斌勇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一名基礎數學科研工作者,近年來他感受最大的是,國家對基礎學科越來越重視,投入也越來越多。希望中國出現更多有堅實數學基礎的工程人才,在關鍵技術問題上不斷進取與突破。
  • 中科院今年最小院士孫斌勇:小漁村長大,放學後幫母親務農
    孫斌勇,1976年出生於普陀區六橫鎮雙塘社區孫家村,是舟山人。家裡有三個孩子,有一個哥哥和一個雙胞胎弟弟,他是家中的老二。家裡經濟狀況也不是很理想,再加上母親身體多病,家裡只能靠父親一人擔起家庭經濟重任,父親常年外出務工養著三個孩子上學,而母親在家,負責照顧和教育孩子。
  • 從新晉最年輕院士孫斌勇淺談數學研究
    在前不久的新晉院士名單中,來自中科院數學所的孫斌勇老師格外耀眼,年僅43歲的孫老師不僅是今年最年輕的新當選院士,而且此前已榮獲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對於國內數學家而言,實屬年輕有為了。看了對孫老師的訪談後,也頗有感觸,非常認同他關於數學學習和數學研究的看法。
  • 孫斌勇:「做數學要慢一點」—新聞—科學網
    對於導師給的問題,孫斌勇當時並不知道自己能研究到何種程度、需要花費多長時間。他坦承,由於當時知識還未積累足夠,在自守形式與李群表示理論、Howe猜想等幾個問題上並未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事實上,孫斌勇直至2004年博士畢業的時候,也尚未在期刊上正式發表一篇論文,只有一篇博士論文。 但對於這些未解之謎,他並未停止探索。
  • 舟山人孫斌勇當選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9年共選舉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其中一位是我們舟山人孫斌勇。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5.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最小年齡42歲,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孫斌勇。孫斌勇,1976年出生於六橫雙塘,是普陀中學96屆(1)班和清華附中937班學生。
  • 身份年年在變 中科院院士孫斌勇回鄉過年記
    孫斌勇(右一)從北京回來已經10多天了,除夕晚上,孫斌勇和家人圍坐一桌吃著年夜飯、看春晚,這是一年中最令他感到幸福滿滿的時刻。>今年過年回家,孫斌勇已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11月新當選的總共64位中科院院士中,他是最年輕的一位。
  • 42歲就當選院士,孫斌勇直言學好數學:反對題海戰術!注重3個字
    在這裡,只要有人一提到孫斌勇這個名字,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因為村裡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這孫家兄弟仨的。一門三才子,是村裡人對孫家的評價。比如,學習圓的周長,孫斌勇說自己就要搞清楚——圓的周長公式是怎麼來的,這其實是就是π的定義。然後學習圓的面積,圓的面積的公式又是怎麼來的,這他就明白這不是定義,是需要證明的了。學習數學,就要這樣明白,什麼是定義,什麼是定理——定理是要證明的,是不可以死記硬背的。
  • 42歲孫斌勇入選中科院院士 他媽媽開心地給全村唱了一出黃梅戲
    就在孫斌勇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當天,記者趕赴他的家鄉舟山。11月22日下午六點半,抵達舟山普陀區六橫鎮雙塘新村時,恰逢村裡文化禮堂的一場文藝下鄉演出。在那裡,記者見到了孫斌勇的母親、67歲的劉雅娣。在演出正式開場前,主持人對著全場觀眾,大聲告知了孫斌勇入選中科院院士的大喜訊。雖然很多人早已知曉,但現場依舊響起了熱烈的歡呼。
  • 大一生「徒手」造火箭高鐵,保持熱愛與專注,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熱愛一件事並且堅持下去,真的是很讓人感動的一件事,並且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做出成績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大一新生對航天的熱愛有多深?可見對一件事的熱愛與專注,能夠保持下去有多重要,2)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獨立的空間孩子需要的是,一個自己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空間,讓寶寶在空間範圍內玩耍的時間足夠,這樣有助於寶寶專注力的培養。
  • 他是交大直博生,發表多篇論文:科研就是探索,專注會更享受科研!
    「對於做科研的人來說,得到的『回報』除了論文似乎也沒有其他內容了。『學術之星』評選活動能有這樣的榮譽給自己,是一種獎勵和鼓勵,同時也是對自我的一種鞭策,使我能夠更加堅定地在科研路上走下去。」當談及為何選擇直博時,王耀十分果斷,因為他覺得一生中能給自己五年的時間去經歷一段科研生活是非常值得的。
  • 我國最年輕的3位院士,科研成果突出,都是來自江浙地區
    對於我國科研人員,最高的職稱就是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這證明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好處。院士的評選標準嚴格,要求高,需要在某一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科研成果豐碩。做科研比較辛苦,需要持之以恆地努力,需要在積累中取得進步,所以院士的年紀普遍比較大,平均年齡一般是五十多歲。
  • 凌沛學丨專研玻尿酸護膚37年,從堅持中看懂熱愛的力量
    很多人在看完之後,腦海中有兩個字一直迴蕩——熱愛。  歌德也說過,志向和熱愛是偉大行為的雙翼。所以,"熱愛"這個聽起來特別"虛"的詞兒,到底能產生什麼影響?專研玻尿酸37年,凌沛學身體力行,用實踐證明熱愛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 高新企業植物醫生專注科研,「透明工廠」得政府嘉獎
    國產護膚品牌中,唯一獲得「背景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雙認證的DRPLANT植物醫生,多年專注科研,目前已累計獲得21項高新產品技術認證及33項專利。
  • 20歲投身科研,在重大求學到任教,這位教授獲得多個科研獎項
    通過數年基層一線的工作,柴毅逐漸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堅定地選擇了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學術科研工作,並來到重慶大學深造。他相繼獲得了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完成了博士後研究,在重慶大學任教後,帶領團隊投身於到科研教學事業中。
  • 歐陽曉平院士: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新聞—科學網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我熱愛科學研究,所以整個身心全都投入了進去。」歐陽曉平說。正是出於對科學的無限熱愛,30多年來,他在西北核技術研究所一直從事脈衝中子診斷技術研究和工作,完成了十餘項重大科研課題的研究,先後創建五種中子參數測試診斷方法,主持研製成功了18種先進的脈衝輻射探測器系統,形成了獨特的中子診斷探測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