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一件事並且堅持下去,真的是很讓人感動的一件事,並且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做出成績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
今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大一新生劉上,因為從小對航天方面的熱愛,一直在自己研究火箭,終於在大一的時候,發射了自己單獨造的火箭,並成功回收。
學校方面了解到了劉上對航空航天事業的熱情,專門請了教授對他進行指導,劉上這也算是完成夢想的第一步了。
沈丘也是一名大一的學生,但是他是因為在菜地建高鐵,小小年紀的沈丘在自己的菜園子裡,修建了一條完整的微型鐵路。
假期每天長達10個小時的研究,專心鑽研自己喜歡的事情,有遊樂園找他開發遊樂項目都拒絕了。
可見對一件事的熱愛與專注,能夠保持下去有多重要,我也是十分羨慕那些有自己目標並且能一直朝著目標前進的人。
我們做家長的都不希望,我們的孩子做事三分鐘熱度,三心二意的學一樣扔一樣,這就關係到寶寶的專注時長的問題。
先來了解一下,寶寶的專注力。寶寶的專注力是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的,有研究過寶寶的專注力平均值。
兩歲寶寶基本能對一件事保持專注一段時間了,玩或者學習的時間能到7分鐘;
3歲寶寶在9分鐘左右;4-7歲慢慢延長至15-20分鐘;7-10歲20分鐘左右;
10-12歲25分鐘;12歲以上能更加穩定的增長一點或者保持在30分鐘左右。
寶寶上學前的專注力還是大部分取決於家長的培養哦,但是現在還是有許多家長不懂培養寶寶專注力的重要性。
1)性格導致的先天因素
先區別開男女,女孩心思更細膩這一點。孩子的基因裡會攜帶以下性格有關的東西,有的寶寶天生就是心思更加靈敏,能夠進行長時間的專注。
而有的寶寶天生性子跳脫活潑,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專注的時間很短。
2)環境的影響
什麼家庭養出什麼樣的孩子,這句話是對的,如果寶寶生活的環境、面對的家人都是「風風火火」的狀態,那寶寶自己很可能受影響變成跳脫的性子。
3)教育理念
有的寶寶家長不太懂專注力的培養,對孩子的規矩要求多,經常在不滿意寶寶行動的時候,打斷孩子的思緒,這樣寶寶的專注時間就會越變越短。
4)父母的作用
這裡爸爸媽媽要反思自己,有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自己能不能長時間專注的做好一件事、有沒有專門培養過寶寶的專注力。
《生物鐘優勢》的作者馬修·艾德倫博士認為,在專注進程中頻繁被幹擾,會有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1)家長「管好自己」
行為1:許多家長偶爾會發現寶寶2歲左右自己在一邊坐著發呆,這個時候要是媽媽惡趣味的想看寶寶驚恐的表情而嚇唬寶寶,寶寶的專注力就會被打斷,寶寶也被嚇到。
行為2:孩子做事強行幹擾。有的控制欲比較強的媽媽,看見孩子玩玩具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強行打斷孩子,讓孩子照著媽媽的想法玩。
總的來說,寶寶做事不打擾,完畢。
2)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獨立的空間
孩子需要的是,一個自己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空間,讓寶寶在空間範圍內玩耍的時間足夠,這樣有助於寶寶專注力的培養。
3)媽媽有意識的培養
這種培養媽媽可以在任何一件小事上介入,比如吃飯,給寶寶單獨的小餐椅,爸爸媽媽在另一個餐桌上,大家互不幹擾。
在寶寶看繪本的時候可以有目的性的選擇,在寶寶看繪本的時候,和寶寶一起看,有一套繪本比較好,裡面的小遊戲家長和寶寶一起玩,有助於寶寶的專注力提升。
《幼兒學前專注力訓練100》有需要的媽媽可以買來看看,幫助寶寶培養注意力,寓教於樂,分階段的讓注意力差的寶寶,從短時間到長時間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