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投身科研,在重大求學到任教,這位教授獲得多個科研獎項

2020-10-15 重慶大學

20出頭他便參與我國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發射等相關工作;現已承擔、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國家「863」高技術研究計劃項目、重慶市攻關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等40餘科研項目,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多年潛心科研,他和他所帶領的團隊參研了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多次獲得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軍隊科技進步獎、重慶市科技進步獎等獎項,得到了學術界和國家的充分肯定,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他就是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柴毅。

參加1978年高考後,時年16歲的柴毅被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電子技術系錄取。本科畢業後,他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發射等相關工作。

通過數年基層一線的工作,柴毅逐漸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堅定地選擇了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學術科研工作,並來到重慶大學深造。他相繼獲得了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完成了博士後研究,在重慶大學任教後,帶領團隊投身於到科研教學事業中。

「一定要緊跟國家的需要,國家在哪些方面需要突破,我們搞科研就必須要走在前頭。」 柴毅說。作為受惠於改革開放、在國家建設發展重要時期下成長的學者,他將個人和團隊的科研事業和國家發展緊密相連,一方面讓科研道路更加明確,另一方面也能時刻保持從事科研事業的動力。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學習期間,學校要求嚴、課程時間長、學習氛圍濃,這讓當時只有16歲的柴毅樹立起了對自身的高標準要求。

當時的大學生活總結起來就是上課、泡圖書館、做實驗、體育鍛鍊,雖然單調但也有單純的執著與快樂。

「那時候學習課程的課時很長,一門課下來基本就要把一整本教科書學完、學透,我們都要求把一本書吃的透透的。」回憶起大學學習生活,柴毅依舊感嘆當年的的那股韌勁。只有學校的嚴格要求和學習的刻苦認真,才能讓學生們練就基礎紮實、做事嚴謹的作風,走入社會以後被社會認可,為國家做貢獻。

在重慶大學深造期間,大學生活變得豐富有趣,勞逸結合之餘,他仍保持了嚴謹的的學風和對知識的渴求。

柴毅回憶,「平時吃飯或者休閒的時候,同學們聚在一起總是會談及學習上的問題,作為一種特別的學術交流手段,有時候不同專業同學之間會討論各自的學習思路和方法,對自身的科研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熬夜做論文、泡圖書館查文獻和實驗室裡反覆做實驗依然是他學習生活的常態。

當時,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全國上下社會各界都在奮力拼搏,作為一名接受到國家高等教育的學生,柴毅希望通過從事科研事業,為推動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們這代人受到的教育比較傳統,國家落後就要挨打,國防差了國家在國際上就沒有話語權,這也是我當初選擇去國防科大學習的原因。」 因此,他所從事的自動控制專業多應用於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與國防建設息息相關,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我投身科研事業一直以來的理想信念。」

「無論『天上』還是『地上』,都緊跟著走」

柴毅在科研工作上,一路走來,都堅持「兩個緊跟著」。


一是緊跟著自己的心走。

柴毅一直以任新民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為自己科研道路上的榜樣。他說:「這些老一輩的科學家們,不僅過硬的業務能力讓人欽佩,他們對科研的刻苦鑽研精神更是一直鼓舞著我。」身為重慶本地人,回到家鄉參加過一段時間的其它工作,但不久他發現自己對科研的熱愛依舊不減,國家在科研方面仍亟需各領域人才積極投身鑽研。從小一直紮根內心深處的為國奉獻的強烈渴望和榜樣的力量最終讓他決定堅持理想,進入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深造。


二是緊跟著國家的需要走。

1982年柴毅參與了當時第一顆 同步通信衛星發射的跟蹤測控任務,主要監測運載火箭發射飛行是否正常等。他表示:「我很慶幸與感謝自己能參與這項舉全國之力進行建設的項目,同時也深刻感受到科技對探索宇宙、探索未來,以及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性。

在他進入到重慶大學學習後,正值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偏遠的農村地區極其缺乏先進的農業栽種技術,國家急需通過信息技術把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到基層去。柴毅和他的團隊建立了8個農業專家系統,幫助重慶市建立「國家農業園區」來推動技術推廣政策的普及;而當高新技術逐漸成為國家國防與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核心時,他決定將研究方向回歸聚焦到航空航天安全上,為國防建設的鞏固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從「天上」到「地上」再回到「天上」,在這些戰略性的轉變中,柴毅都緊跟著國家發展的需要。他經常教導學生:「做科研要跟著國家的重大需求走。國家在哪些方面需要突破,我們就要為國家建設服務。」

找準興趣特長,才能堅持走下去

正因為當初是熱愛驅動自己踏上科研之路,柴毅著重在團隊的工作中培養學生,讓各有所長的每個人都能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方面發光發熱。他認為學生能力是多方面的,有的善於硬體或軟體的研發,有的善於理論的推導分析,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長興趣來進行專門的培養。同時,做科研也需要天賦和能力,能夠從靈感中及時發現問題,是每一位研究生同學從事科研工作並解決問題的前提。

目前在西安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工作的自動化學院控制工程專業2015屆研究生黃帥表示,他在讀研期間因為不清楚自己的發展方向而經歷了一段「迷茫期」。柴毅發現存在的問題後,主動約談、提出建議、鼓勵他努力嘗試挖掘自己喜歡的方向,並最終同他一起找到適合的研究方向。黃帥回憶道:「柴老師是我生活中的朋友,是科研上的楷模,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師長。」

柴毅表示,對學生來說,強迫性的工作容易消磨他們一開始對科研產生的興趣與熱愛。「身為老師應多和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這對一個做科研的學生培養是尤為重要的。」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柴毅團隊的科研項目多是具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他認為,學生在團隊中必須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後才能更好地提升能力。

多年的科研經驗讓柴毅對科研的敏銳性和方向性把握得很準確。對於一個項目,他會幫助學生思考「自己適不適合這個項目?」「這個項目值不值得研究?」「研究了有沒有前途?」然後再給出個性化建議。

他認為,科研之路道阻且長,學生只有探尋到自己熱愛的領域,才能堅持且堅定地走下去。在柴毅領導的複雜系統安全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擔任了兩年秘書的清華大學博士後劉切老師說:「在控制科學的學術界裡,大家公認柴老師是位見多識廣,具有很強的戰略眼光的老師。他對我們的研究思路能提供很好的建議指導。」

自己的行動是最有效的教學方式

博士研究生朱哲人已經跟著導師柴毅學習了四年半,他認為柴毅是一位典型的「事業型」科研人才。在他研究生學習生涯伊始,柴毅就告訴他:「人在每個階段都要完成這個階段必須完成的任務。既不落後,也不超前,就專注於現在該完成的事。」

對此,朱哲人用自己的行 動,踐行著導師對他的的教誨。 「柴老師一直堅持做 科研的狀態讓我也逐漸變成一個『希望每天都能做點事』的人。每天做點有意義的事,做點能把個人發展和國家需求相結合的事。」

現在的大學生處於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的眼界更寬廣,獲取信息的能力更強。柴毅就以這樣的觀念讓他的團隊成員和學生們耳濡目染,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中更加沉下心來對待科研工作,對自己的科研目標也逐步明確。

嚴於律己是柴毅的一貫優點,他也以這個特質去要求學生, 看重學生是否踏實勤奮,是否嚴謹認真,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苦。

現在,柴毅領導一個研究的複雜過程與系統的運行安全的科研團隊,主要致力於解決系統中存在的安全事故問題,對系統起到檢測、診斷、控制、預防作用,保護處於高危工作環境的工作人群。比如像粉塵爆炸、煤礦坍塌等事故發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系統本身的故障,另一方面則是相關負責人的誤操作。這樣的工作不僅需要相關負責人更加如履薄冰,避免工作中的誤操作,也更需要參與者的堅持不懈。

熬夜做實驗、處理數據等是科研路上的「家常便飯」。柴毅作為項目的負責人或指導老師,對每一位團隊成員都十分照顧與負責,在團隊每一次攻克難題時都會認真參與其中,指導陪著學生們完成大部分工作。

在2014年7月,團隊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科研時,遭遇了超強颱風「威馬遜」,導致住所被嚴重破壞、工作計算機被砸壞,工作面臨非常大的壓力。柴毅一方面安撫大家,一方面組織工作恢復,親自帶領團隊一起克服困難,按時高質量交付了科研成果,直接保障了文昌航天發射場的首發任務成功。他說,「用自己的行動來引導學生嚴謹、踏實地對待科研,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緊跟國家重大需求、持之以恆的科研」是柴毅心中個人理想與家國情懷的共同表達。從學生到導師,從學習到科研,都離不開柴毅心裡從一而終的份「愛」——愛科研與愛國家。柴毅始終認為,當代大學生應該將心中的熱愛與國家繁榮富強、民族復興緊密結合,並為此而不懈奮鬥。

相關焦點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其「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在採集月壤的背後也凝聚著我們重大人的力量。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 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在採集月壤的背後也凝聚著我們重大人的力量。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 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其"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在採集月壤的背後也凝聚著我們重大人的力量。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 這位美女教授再獲國際獎項,顏寧教授究竟有多厲害?
    寫在前面27歲博士畢業,30歲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她滿腹才華又不輸顏值,她是網紅教授又飽受爭議,她是「科研大牛」同時又「特立獨行」,已是40餘歲的她卻至今單身,科研領域碩果纍纍的顏寧教授,或許我們並不陌生。
  • 這位985學者曾是最年輕教授,手握多項國獎卻為何屢次落選院士?
    尤肖虎教授成長經歷尤肖虎,1962年出生,中國著名通信專家,東南大學教授。他1978年考入南京工學院無線電工程系,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博士畢業之後,他留校任教,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尢肖虎教授長期事移動通信與信號處理基礎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先後參與或主持完成中國第一個GSM、CDMA、第三代及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開發。他主持了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並獲得了包括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等多項獎項,成為我國移動通信領域的領軍人物。
  • 京領藤校科研 | 桃李遍藤校的哈佛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Cohen教授本科就進入了金融全美排名第一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年僅25歲即獲得芝加哥大學金融學博士學位,並且同年即進入耶魯大學管理學院任教,從高中生到博士生,從企業高管到政府官員,在Cohen教授的指導下,他們中的許多人現在在商界、工業界,以及政府部門擔任領導職務。
  • 首屆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重大成就獎獲得者周其林——以卓越科研...
    我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著名學者、文學院教授羅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獲得首屆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重大成就獎。該獎授予為學校科研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研工作者,其在專業領域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取得國際領先的高水平創新性研究成果,產生重大學術貢獻或社會經濟效益。
  • 這個獎全球每年僅一人獲得 重大這位女教師不得了
    重慶大學這位青年女教師不得了△周小元憑藉近幾年的工作成績,獲得國際熱電學會年度青年科學家獎。  該獎項是國際熱電學會在全球範圍內設立的青年研究獎,主要面向獲得博士學位10年之內並已獲得固定職位的熱電材料研究方向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依據其在熱電能源轉換領域的貢獻,國際熱電學會組織專家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和表決產生,每年最多授予一人。  周小元憑藉近幾年的工作成績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該獎項本年度得主,並受邀在第37屆國際熱電會議上作大會特邀報告。
  • 35歲晉級教授,41歲當選院士,50歲發現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
    ;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49歲提出界面高溫超導;50歲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稱為是「諾貝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52歲獲中央電視臺「科技盛典」2016年度科技創新人物稱號;53歲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獎金100萬美元。
  • 百味人生教育:43歲的顏寧單身回清華,39歲的王延軼輾轉到武大
    用心品讀清華大學教授顏寧的學者人生,回顧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的快速發展之路,對比體會之中,我們能領悟到一個道理:人生的道路需要靠自己的實力行走,也需要自己在堅守的事業上立足,無論能走多遠,最後真正能保護自己的,是自己對文化信仰的選擇和獨立人格的堅持。
  • 73歲頂級科學家姚期智,57歲放棄美國一切:我要回去,永遠的
    從建國伊始到現在,我國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經過好幾代人的奮力拼搏,最終在科技方面取得重大成果,順利趕超世界強國。諾貝爾獎是無數科學家心中的最高獎項,是很多科研工作者一生追求的目標。但諾貝爾獎有一個局限就是沒有關於計算機領域的獎項,作為近幾年發展勢頭越來越猛的一個領域,計算機行業受到了許多科研人員的青睞。
  • 大連這位女教授:從日本毅然歸國,填補國內空白,科研成果達國際先進!
    她響應祖國召喚毅然回國,投身教育創辦特色專業;她和團隊的科技成果總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應用於30餘個港口、船舶及鑽井平臺。近日,《大連日報》更是刊登了她的優秀事跡和科研成果。其相關成果獲國家專利30餘項,發表SCI論文100餘篇,編制行業標準2項,向國際海事組織(IMO)提案10餘項,先後榮獲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和一等獎、大連市技術發明一等獎等20餘項科技獎勵。
  • 離開清華,前往美國任教的43歲顏寧教授,為何至今還是單身?
    「強者總是孤獨的」,今年43歲的顏寧教授選擇人生與科研相為伴,外人看來她孤獨,但是她自己可能不這麼認為。要知道43歲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意味著什麼,這些都可想而知。「正常人生軌跡」女人應該不會超過30都歲才組建家庭,更何況43歲的年紀,孩子都應該上初中了。畢竟顏寧教授常年在外進行科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周邊合適的人群應該還是比較少的。也就是這種情況,在大家看來,她應該是屬於「孤獨、寂寞」的。
  • 女科學家論壇之科研伉儷專場:怎樣平衡事業和家庭?更多問題,等你來...
    截圖來自顏寧的微博因此,由顏寧教授發起的女科學家論壇(Women in science forum)將於今年首次邀請男性嘉賓參與討論。自2015年以來,每屆女科學家論壇邀請的嘉賓均為 STEM領域(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女性工作者,以自由對話的形式,圍繞求學、就業、事業發展等話題分享科研經歷與人生故事。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這表明,王志明教授在材料科學與光電器件的科研成就和影響力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認可,這對提升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以及光學工程學科的國際知名度具有重要意義。 在此之前,王志明教授已經因其在多學科跨學科基礎前沿領域的突出貢獻入選多個國際學會會士,包括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英國物理學會(IoP)和英國材料/礦物/礦業學會(IOM3)等。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這表明,王志明教授在材料科學與光電器件的科研成就和影響力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認可,這對提升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以及光學工程學科的國際知名度具有重要意義。在此之前,王志明教授已經因其在多學科跨學科基礎前沿領域的突出貢獻入選多個國際學會會士,包括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英國物理學會(IoP)和英國材料/礦物/礦業學會(IOM3)等。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放棄哈佛終身教授,全職回北大任教
    ,而該獎也只是他獲得眾多獎項之一而已。他的團隊利用MALBAC技術,為中國300多個患有單基因遺傳病的家庭避免了疾病的子代傳遞,更是為數千位孕婦避免了染色體異常胚胎的移植,有效的減少了流產和唐氏症候群等染色體異常疾病的發生,可謂造福了許多家庭,為我國優生優育作出了重大貢獻。
  • 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陸朝陽:做跳起來才夠得著的科研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做跳起來才夠得著的科研(科技自立自強·青年科學家)陸朝陽(左)和潘建偉在實驗室。  中國科技大學供圖核心閱讀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陸朝陽是國際量子科學領域走在最前沿的年輕人之一。他長期耕耘,成果迭出,獲得了國際上一系列重量級獎項。
  • 85歲高齡獲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有多牛?到底為社會做了怎樣的貢獻?
    這位高齡老人在獲獎之後並沒有沉浸在獎項所帶來的榮譽中,而是繼續投身在科研事業當中。因此也一直受世人所關注,在今年的6月份,屠呦呦所在科研團隊公布了最新的成果—如何解決現有的青蒿素耐藥問題。據報導,在過去的幾年間,屠呦呦團隊所攻克的難題,直接將相關治療瘧疾的藥品降低數倍價格。
  • [人大之子]鮑威:領略科研路上的風景
    鮑威教授這樣解釋他正在進行的研究。利用中子測定物質微觀結構與動態過程的實驗方法稱為中子散射,在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以及工業應用等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近年都在加大投入加以研究和運用。作為我國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以鮑威教授為項目負責人的「冷中子非彈性散射譜儀的研製」將填補國內技術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