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出頭他便參與我國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發射等相關工作;現已承擔、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國家「863」高技術研究計劃項目、重慶市攻關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等40餘科研項目,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多年潛心科研,他和他所帶領的團隊參研了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多次獲得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軍隊科技進步獎、重慶市科技進步獎等獎項,得到了學術界和國家的充分肯定,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他就是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柴毅。
參加1978年高考後,時年16歲的柴毅被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電子技術系錄取。本科畢業後,他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發射等相關工作。
通過數年基層一線的工作,柴毅逐漸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堅定地選擇了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學術科研工作,並來到重慶大學深造。他相繼獲得了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完成了博士後研究,在重慶大學任教後,帶領團隊投身於到科研教學事業中。
「一定要緊跟國家的需要,國家在哪些方面需要突破,我們搞科研就必須要走在前頭。」 柴毅說。作為受惠於改革開放、在國家建設發展重要時期下成長的學者,他將個人和團隊的科研事業和國家發展緊密相連,一方面讓科研道路更加明確,另一方面也能時刻保持從事科研事業的動力。
在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學習期間,學校要求嚴、課程時間長、學習氛圍濃,這讓當時只有16歲的柴毅樹立起了對自身的高標準要求。
當時的大學生活總結起來就是上課、泡圖書館、做實驗、體育鍛鍊,雖然單調但也有單純的執著與快樂。
「那時候學習課程的課時很長,一門課下來基本就要把一整本教科書學完、學透,我們都要求把一本書吃的透透的。」回憶起大學學習生活,柴毅依舊感嘆當年的的那股韌勁。只有學校的嚴格要求和學習的刻苦認真,才能讓學生們練就基礎紮實、做事嚴謹的作風,走入社會以後被社會認可,為國家做貢獻。
在重慶大學深造期間,大學生活變得豐富有趣,勞逸結合之餘,他仍保持了嚴謹的的學風和對知識的渴求。
柴毅回憶,「平時吃飯或者休閒的時候,同學們聚在一起總是會談及學習上的問題,作為一種特別的學術交流手段,有時候不同專業同學之間會討論各自的學習思路和方法,對自身的科研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熬夜做論文、泡圖書館查文獻和實驗室裡反覆做實驗依然是他學習生活的常態。
當時,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全國上下社會各界都在奮力拼搏,作為一名接受到國家高等教育的學生,柴毅希望通過從事科研事業,為推動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們這代人受到的教育比較傳統,國家落後就要挨打,國防差了國家在國際上就沒有話語權,這也是我當初選擇去國防科大學習的原因。」 因此,他所從事的自動控制專業多應用於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與國防建設息息相關,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我投身科研事業一直以來的理想信念。」
柴毅在科研工作上,一路走來,都堅持「兩個緊跟著」。
一是緊跟著自己的心走。
柴毅一直以任新民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為自己科研道路上的榜樣。他說:「這些老一輩的科學家們,不僅過硬的業務能力讓人欽佩,他們對科研的刻苦鑽研精神更是一直鼓舞著我。」身為重慶本地人,回到家鄉參加過一段時間的其它工作,但不久他發現自己對科研的熱愛依舊不減,國家在科研方面仍亟需各領域人才積極投身鑽研。從小一直紮根內心深處的為國奉獻的強烈渴望和榜樣的力量最終讓他決定堅持理想,進入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深造。
二是緊跟著國家的需要走。
1982年柴毅參與了當時第一顆 同步通信衛星發射的跟蹤測控任務,主要監測運載火箭發射飛行是否正常等。他表示:「我很慶幸與感謝自己能參與這項舉全國之力進行建設的項目,同時也深刻感受到科技對探索宇宙、探索未來,以及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性。」
在他進入到重慶大學學習後,正值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偏遠的農村地區極其缺乏先進的農業栽種技術,國家急需通過信息技術把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到基層去。柴毅和他的團隊建立了8個農業專家系統,幫助重慶市建立「國家農業園區」來推動技術推廣政策的普及;而當高新技術逐漸成為國家國防與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核心時,他決定將研究方向回歸聚焦到航空航天安全上,為國防建設的鞏固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從「天上」到「地上」再回到「天上」,在這些戰略性的轉變中,柴毅都緊跟著國家發展的需要。他經常教導學生:「做科研要跟著國家的重大需求走。國家在哪些方面需要突破,我們就要為國家建設服務。」
正因為當初是熱愛驅動自己踏上科研之路,柴毅著重在團隊的工作中培養學生,讓各有所長的每個人都能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方面發光發熱。他認為學生能力是多方面的,有的善於硬體或軟體的研發,有的善於理論的推導分析,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長興趣來進行專門的培養。同時,做科研也需要天賦和能力,能夠從靈感中及時發現問題,是每一位研究生同學從事科研工作並解決問題的前提。
目前在西安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工作的自動化學院控制工程專業2015屆研究生黃帥表示,他在讀研期間因為不清楚自己的發展方向而經歷了一段「迷茫期」。柴毅發現存在的問題後,主動約談、提出建議、鼓勵他努力嘗試挖掘自己喜歡的方向,並最終同他一起找到適合的研究方向。黃帥回憶道:「柴老師是我生活中的朋友,是科研上的楷模,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師長。」
柴毅表示,對學生來說,強迫性的工作容易消磨他們一開始對科研產生的興趣與熱愛。「身為老師應多和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這對一個做科研的學生培養是尤為重要的。」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柴毅團隊的科研項目多是具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他認為,學生在團隊中必須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後才能更好地提升能力。
多年的科研經驗讓柴毅對科研的敏銳性和方向性把握得很準確。對於一個項目,他會幫助學生思考「自己適不適合這個項目?」「這個項目值不值得研究?」「研究了有沒有前途?」然後再給出個性化建議。
他認為,科研之路道阻且長,學生只有探尋到自己熱愛的領域,才能堅持且堅定地走下去。在柴毅領導的複雜系統安全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擔任了兩年秘書的清華大學博士後劉切老師說:「在控制科學的學術界裡,大家公認柴老師是位見多識廣,具有很強的戰略眼光的老師。他對我們的研究思路能提供很好的建議指導。」
博士研究生朱哲人已經跟著導師柴毅學習了四年半,他認為柴毅是一位典型的「事業型」科研人才。在他研究生學習生涯伊始,柴毅就告訴他:「人在每個階段都要完成這個階段必須完成的任務。既不落後,也不超前,就專注於現在該完成的事。」
對此,朱哲人用自己的行 動,踐行著導師對他的的教誨。 「柴老師一直堅持做 科研的狀態讓我也逐漸變成一個『希望每天都能做點事』的人。每天做點有意義的事,做點能把個人發展和國家需求相結合的事。」
現在的大學生處於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的眼界更寬廣,獲取信息的能力更強。柴毅就以這樣的觀念讓他的團隊成員和學生們耳濡目染,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中更加沉下心來對待科研工作,對自己的科研目標也逐步明確。
嚴於律己是柴毅的一貫優點,他也以這個特質去要求學生, 看重學生是否踏實勤奮,是否嚴謹認真,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苦。
現在,柴毅領導一個研究的複雜過程與系統的運行安全的科研團隊,主要致力於解決系統中存在的安全事故問題,對系統起到檢測、診斷、控制、預防作用,保護處於高危工作環境的工作人群。比如像粉塵爆炸、煤礦坍塌等事故發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系統本身的故障,另一方面則是相關負責人的誤操作。這樣的工作不僅需要相關負責人更加如履薄冰,避免工作中的誤操作,也更需要參與者的堅持不懈。
熬夜做實驗、處理數據等是科研路上的「家常便飯」。柴毅作為項目的負責人或指導老師,對每一位團隊成員都十分照顧與負責,在團隊每一次攻克難題時都會認真參與其中,指導陪著學生們完成大部分工作。
在2014年7月,團隊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科研時,遭遇了超強颱風「威馬遜」,導致住所被嚴重破壞、工作計算機被砸壞,工作面臨非常大的壓力。柴毅一方面安撫大家,一方面組織工作恢復,親自帶領團隊一起克服困難,按時高質量交付了科研成果,直接保障了文昌航天發射場的首發任務成功。他說,「用自己的行動來引導學生嚴謹、踏實地對待科研,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緊跟國家重大需求、持之以恆的科研」是柴毅心中個人理想與家國情懷的共同表達。從學生到導師,從學習到科研,都離不開柴毅心裡從一而終的份「愛」——愛科研與愛國家。柴毅始終認為,當代大學生應該將心中的熱愛與國家繁榮富強、民族復興緊密結合,並為此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