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無止境的科研道路,百味雜陳的學者人生。從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走出來的科研精英,飽讀過萬卷書,也在留學的歷程中行走過萬裡路,選擇不同的人生前進方式,達到不同的人生高度,呈現出不同的百態人生。
用心品讀清華大學教授顏寧的學者人生,回顧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的快速發展之路,對比體會之中,我們能領悟到一個道理:人生的道路需要靠自己的實力行走,也需要自己在堅守的事業上立足,無論能走多遠,最後真正能保護自己的,是自己對文化信仰的選擇和獨立人格的堅持。
如今已經43歲的顏寧教授,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博士後的研究工作,依然是單身狀態,回到母校清華大學,直接當上了博士生導師。而顏寧在清華大學攻讀本科和碩士學位的時候,她的導師施一公教授同樣是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留學歸來的學者,帶著一腔故土情懷,開始在母校清華大學培養更多精英。
有人說清華和北大有的是人才,但是缺少精英。但是深得施一公教授賞識的顏寧,憑藉自身的科研實力和學術成就證明,清華大學培養的人才,不僅能夠成為精英,還能繼續回到母校培養更多精英。
專心從事科學研究的顏寧,帶領科研團隊在分子生物學專業領域實現了諸多創新發展成果,但是今年已經43歲的顏寧教授還是單身狀態。
在近些年之中,顏寧獲得過「影響世界華人獎」提名,獲得過年度科技人物獎項,也入選了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但是她始終保持獨立自強的奮鬥姿態。無論是在講臺上,還是在實驗室裡,精幹的顏寧總有一種瀟灑的氣質,對於自己的人生選擇也十分率真,就像她所說的「我至今單身,但是我不欠誰一個解釋」。
相比較而言,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的人生,呈現出的精彩似乎不只是在於科研學術領域,還有自己的婚姻和求學經歷。19歲考上北京大學的王延軼,在本科求學期間遇到了留學歸來的年輕教授舒紅兵,兩人雖然相差14歲,但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朝著科研學術領域的「居裡夫婦」邁進。
跋涉在學術的提升道路上,王延軼和舒紅兵先後離開北京大學。舒紅兵來到武漢大學,直接擔任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王延軼則是去往舒紅兵任教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幾經輾轉之後,王延軼來到舒紅兵擔任院長的武大,攻讀博士學位,並在同一時期當上了武漢大學的講師。
如今39歲的王延軼已經是武漢病毒研究所的所長,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她實現了一個武漢大學副教授到一個頂尖病毒研究所所長的跳躍。在提升的過程之中,王延軼和丈夫舒紅兵一起發表了多篇重量級的論文,好像是一對共同鑽研科學成果的學術伉儷。
然而在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捲入「雙黃連」的事情之後,人們開始質疑王延軼是否具備真才實學擔任「武漢病毒研究所的所長一職」,甚至還在質疑她與舒紅兵一起發表的論文究竟是誰寫的。對於這些質疑的問題,在沒有具體根據的情況下,需要等待時間給出答案,目前還不能妄加定論。
讀完清華大學顏寧的科研發展道路,認識了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的提升之路,我們應該能夠獲得人生教育的相關信條:踏實走好人生路,需要腳踏實地的功夫和真才實學的本事,下了多少功夫,練了多少本事,決定了自己能走多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