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重大教授,帶領「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2020-12-23 重慶大學

「探月工程三期」是我國探月計劃最後、也最為關鍵的一期。這項世界矚目的「挖土」任務,隨著嫦娥5號攜帶月壤順利返回地球,取得了圓滿成功。可你知道嗎?在採集月壤的背後也凝聚著我們重大人的力量。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

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在2020年重慶兩會上,作為重慶市政協委員,針對目前國家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他還提出:「我們國家現在雖然有很多高精尖的產品,但在某些重要領域還是容易被其他國家在技術上『卡脖子』,這些『卡脖子』的難題阻礙了智慧財產權的自主化和科技的創新。」

其實早在學生時代,邵毅敏就意識到實現技術「自立」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為此,他從讀大學開始,就將整個求學生涯與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

1981年,邵毅敏報考了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學習冶金機械,1992年獲得碩士學位。那時候,國家需要「鋼鐵」,鋼鐵被譽為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了學有所用為國家做出積極貢獻,他「離川赴京」飽含熱情地投入到大學學習生活中。

1994年,邵毅敏懷著同樣的學習報國熱情遠赴海外,開啟了另一段求學之路。「80年代,國家為了提高鐵路貨運的運輸能力,需要將滑動軸承改進為滾動軸承,相比滑動軸承,滾動軸承具備傳動效率高、使用壽命長和運維方便等優勢。但當時國家在滾動軸承領域的技術和經驗十分匱乏。」邵毅敏回憶,為了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解決滾動軸承相關問題,他前往日本群馬大學學習先進技術。

1997年在日本群馬大學結束博士學業後,他並未著急回國,而是選擇留校任職文部教官,參與日本眾多企業項目,與知名企業技術人員交流學習,在工作中不斷強化實踐,提升理論水平,積澱行業知識。多年豐富的海外教學經歷,讓邵毅敏對高校人才培養有了獨特見解。2004年回國後,他來到重慶大學,繼續開展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工作,從一個學生到現在17個人的科研團隊,邵毅敏組建了一個年輕的「機械科研天團」。

海外學成歸國後,邵毅敏充分利用所學所思,專注科研與教學,經過長期、大量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他首次提出「複合濾波降噪」的概念,成功彌補了傳統降噪法的缺陷和不足,提高了強噪聲環境下機械設備早期微弱故障信號的提取能力。邵毅敏團隊還首次建立了球-剛性平面接觸振動基礎模型,發現了非光滑接觸界面受迫振動響應振幅突變跳躍現象等,為我國機械傳動系統動力學及設備故障診斷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工程研究做出重要貢獻,並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學術影響。

如今,這位重大教授有著眾多身份和頭銜。他是重慶大學機械學院教授,現任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會評專家、科技部專家組專家、中國軸承工業協會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振動工程學會設備故障診斷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設備與維修分會副主任委員。

數十年來,邵毅敏潛心科研,在我國機械傳動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項目以及企業橫向合作項目等130餘項,授權國家專利60餘項,並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200餘篇;榮獲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重慶市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各1項。

「從帶第一個學生開始就十分看重人才培養的質量。在教學和科學研究中必須要嚴格要求學生和團隊成員向國際一流追趕和看齊,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明白自身差距,不斷夯實基礎、勤奮學習,嚴謹、實幹,靜下心做科研,為社會和國家做出積極貢獻。」邵毅敏始終秉承著這一理念開展科研和教學工作。

在他看來,做學問、做科研首要的是:嚴謹。他經常告誡學生:「記憶力時常會出錯,但筆記不會。科研要做好一定要學會『謹小慎微、事無巨細』」 。在邵毅敏團隊學習了7年,現任專職科研崗的曾強說:「無論工程大小,邵教授都要求我們從關鍵的細節出發,一定要嚴謹。這也正是我們團隊能完成別人無法完成的項目最重要的原因。」

「機械學院的學生要做好科研,單靠『腦子』不行,還要靠身體力行」。邵毅敏還要求學生務必做到:實幹。「這些年來,我們團隊打了很多場硬仗,一些重大項目過程很艱辛,需要高強度地反覆實驗去得出精確數據,再通過算法提取特徵,最後進行診斷或驗證,這些『真槍實彈』解決問題的過程,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實幹的重要性。」團隊青年骨幹教師黃文彬說,邵教授總是提醒他們:「實踐才能出真知,肯下苦功夫就不怕發現不了問題。」

邵毅敏在團隊建設中,十分看重團隊成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核心能力。為了讓團隊形成一種相互追趕、相互促進學術氛圍,團隊每個月都會組織學習會或雜誌會,促進新成員迅速適應團隊工作、快速融入學習和科研生活。研二在讀學生曾笠玲說:「每次學習會和雜誌會都讓我覺得意猶未盡,我們常常討論到錯過飯點。」團隊每年年終還會進行內部投票並民主評選出「先進個人獎、突出貢獻獎、創新獎」等獎項,鼓勵團隊成員並激勵團隊「力往一處使」,團結努力做好科研。

目前,邵毅敏帶領的「機械科研天團」有17位在各自領域頗有建樹的科研人才。近年來,該團隊(重慶大學高端裝備智能軸承技術與動力學團隊)在軌道交通、大型船舶、清潔能源、冶金等眾多領域做出積極貢獻,開展了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支擁有驕人成績且戰鬥力極強的團隊,40歲以下人員竟佔70%,團隊成員研究領域包括機械、力學、儀器、微電子、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融合,是一支十分年輕化且強大的科研團隊。

機械天團」部分科研成員:


# 黃文彬百人計劃研究員,以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論文。


# 餘文念百人計劃研究員,著名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30餘篇,擔任20餘種國際期刊常任審稿人。

# 丁曉喜講師,發表高水平SCI/EI論文30餘篇,ESI高被引1篇,安徽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

# 彭一真講師,SCI/EI檢索論文11篇,中科院一區論文6篇,高被引論文1篇,單篇最高被引用138次,擔任多家國際期刊審稿人。

# 王利明助理研究員,獲第九屆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佳作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發表SCI及EI高水平論文20餘篇。

# 楊小青楊小青,助理研究員,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上發表5篇論文,擔任國際期刊審稿人。

# 曾強助理研究員,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及會議上發表8篇論文,擔任國際期刊審稿人。


邵毅敏常和團隊成員說:「工業4.0和智能化,將工業革命推向了新的階段。而我國尚處於2.0和3.0邁向4.0的階段,我們必須實現彎道超車,才能助力祖國偉大的復興夢。」跨入21世紀後,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攀升,中國正在躋身世界一流強國的行列,這是機遇,更是挑戰。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國製造2025、人工智慧等一系列重大戰略規劃的時代背景下,邵毅敏和他的「機械科研天團」也將繼續瞄準科學前沿、基礎科學問題和國家重大需求,力爭取得原始創新成果和突破性研究進展,為國家的科學技術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焦點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其「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在採集月壤的背後也凝聚著我們重大人的力量。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 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其"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在採集月壤的背後也凝聚著我們重大人的力量。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 海軍工程大學教授肖飛主持和參與10餘項重大科研項目 多項成果達到...
    《解放軍報》5月21日發布報導:《敢於彎道超車的「闖將」》,報導中提到的肖飛,是海軍工程大學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研製成功的一個項目為國家節省10億經費。他緊緊抓住這絲靈感,衝破思維定勢,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算法,一舉攻克了困擾已久的技術難題。 技術創新只是邁向成功的一小步,打通技術創新到工程實踐的最後一公裡才算成功。肖飛和課題組成員一起進駐工廠,把研究工作從研究所延伸到工廠車間。 高速感應發電機系統的研製相當艱辛,不僅設計難,而且加工工藝要求高。
  • 東北這位教授厲害了:發200餘篇論文、帶領團隊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創效數十億
    近年來,他帶領團隊通過自主研製突破了十餘項關鍵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封鎖,間接為製造企業創造數十億元的經濟價值;深耕&34;造幾十載,他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屢獲科技獎,產出一批具有重大意義的科研學術成果;助力學校建設,他帶領全院實現一系列突破。他是瀋陽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劉偉軍教授。
  • 臨危受命,他帶領團隊搶救價值10億衛星,攻克技術難題,登上《新聞聯播》!
    經過&34;的69天,終於在南半球&34;這顆衛星。根據李恆年和他的團隊預測的搶救時機和控制方向,注入遙控指令,搶救成功。&34;回想那段經歷,李恆年說,&34;此後,李恆年又帶領團隊成功搶救數顆故障衛星。
  • 國外技術封鎖,他白手起家攻克我國重大科研難題,讓中國航天工業不受國外限制!
    在上海大學,有這樣一位老教授,雖然已是古稀之年,卻依舊痴心科研,每天沉浸在自己的實驗室內,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晉良。,上海大學複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我國複合材料領域的領軍人物,曾獲國內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34;。
  • 湖南這位女院士:科研成果被外企贊為"世界唯一",僅一項技術作價2億!
    科學家的科技成果是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每一項技術革新都傾注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付出。經過近半個多世紀的辛勤耕耘,一位中國工程院的女院士憑藉對冶金機械事業的飽滿熱情,建功立業,碩果纍纍,成為該領域的奠基人和主要開拓者之一。她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輕合金研究院教授——鍾掘。
  • 20歲投身科研,在重大求學到任教,這位教授獲得多個科研獎項
    多年潛心科研,他和他所帶領的團隊參研了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多次獲得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軍隊科技進步獎、重慶市科技進步獎等獎項,得到了學術界和國家的充分肯定,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他就是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柴毅。
  • 興澄特鋼:攻克曾被發達國家壟斷的高端軸承鋼,引領特鋼轉型
    可以說,當時研發高端軸承鋼,對於興澄特鋼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興澄科研人員的話來說,「國際上一些能夠生產高端軸承鋼的企業,對中國企業技術封鎖,我們開始也走了不少彎路。」發現軸承鋼疲勞壽命的「秘密」困難並沒有嚇倒興澄特鋼人。
  • 江蘇男神教授:瞄準國際前沿,攻克核心技術,助力實現這項"全球首例"!
    &34;1981年,勤奮好學的孫立寧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大學期間,他嚴於律己,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最終出色的完成了學業。然而,孫立寧的夢想不止於此,他想要一個更廣闊的平臺去繼續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1990年,已經工作一年的孫立寧選擇返回校園繼續攻讀博士,在導師的引領下,通過一根&34;,孫立寧的微機器人技術研究之路正式開啟了。
  • 他解決多個世界性技術難題,使中國在這一國際前沿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全球一半以上的機械零件失效由磨損引起;摩擦和磨損造成的損失相當於全球GDP的2%左右……"對抗"摩擦,潤滑是重要一途。而在航天航空領域,固體潤滑技術更是直接關係重大工程的成敗。目前,在這一國際前沿領域,中國已佔據一席之地。
  • 徐健學:三十餘載初衷不移,矢志攻克算法難題
    徐健學:三十餘載初衷不移,矢志攻克算法難題 2020-11-02 12: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位985學者曾是最年輕教授,手握多項國獎卻為何屢次落選院士?
    尢肖虎教授長期事移動通信與信號處理基礎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先後參與或主持完成中國第一個GSM、CDMA、第三代及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開發。他主持了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並獲得了包括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等多項獎項,成為我國移動通信領域的領軍人物。
  • 湖北這位教授攻克難題,創下"中國第一"
    先後主持和參與了重大科研課題20餘項;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多個獎項;第一發明人專利10項,參與發明專利3項;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主編《水產飼料加工工藝》等教材2部,參編著作7部;應邀擔任《農業工程學報》、《動物營養學報》、《中國糧油學報》等期刊的審稿專家。
  • 清華女教授再次取得突破,攻克困擾國際50年難題
    2017年,清華女教授顏寧出走美國,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這位才華橫溢的美女科學家離開時曾說:換一種環境,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突破。那麼這3年來,她突破了嗎?2007年,滿懷報國熱情的顏寧回到清華大學任教,年僅30歲的顏寧,成為當時清華校園內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顏寧在清華大學任教長達10年之久,這10年間,顏寧帶領的科研團隊取得了不少成就,也培養了不少人才(培養出7名博士後),2017年更是被評為「影響中國」年度科技人物,期間更是獲得無數榮譽。
  • 李博:破解航空工業領域關鍵難題
    「航空工業是高新技術學科與尖端工業製造相結合的國家戰略性產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涉及工業製造的各個領域。我們的目標就是聚焦關鍵技術,解決航空工業領域關鍵難題,為祖國的航空事業貢獻科技力量!」
  • 清華女博導顏寧:37歲攻克半個世紀不解難題,出走美國引來罵聲
    ——冰心《繁星》科研工作意味著科學家們從已知走向未知,從有限走向無限。在這條科研的登山之路上,他們披荊斬棘,專心致志,不敢放過一絲一毫的發現,只為登上山頂,領略山頂的風景。有的人一生只為登頂一座山峰,有的人會登頂多座,也許會有成就大小之分,但是兩人並沒有高下之分,都是在為科研事業奮鬥拼搏,開拓新的領域和方向。
  • 攜手中國,以科研實力打造儲能技術領域新格局
    由伍倫貢大學傑出教授Zaiping Guo和多位博士學者領導的新型儲能技術科研項目再次傳來好消息,憑藉強勁實力入駐澳大利亞的頂尖工業轉型研究中心。  在此次合作中,伍倫貢大學攜手多所高校,以科技力量持續有力地推動儲能科技領域發展,為解決全球能源危機積極尋找解決方案。
  • 四川"超級"女院士:掌握60餘項專利,攻克世界難題,再獲20萬重大獎勵!
    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王琪院士因在塑料加工領域的傑出成就和貢獻,榮獲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現任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98-2009),四川大學985工程"高分子與特種功能材料"科技創新平臺首席科學家(2004-2014)等。
  • 驅動觀天之眼 敢採九天之火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機械工程學科...
    近年來,他帶領研究團隊突破了一系列理論與技術難題,成果成功應用於多項重大工程中。如位於昆明鳳凰山上的探月觀測望遠鏡40米天線,以及位於佳木斯,用於跟蹤火星探測器的當時我國最大口徑的66米天線。通過承擔研發機載平板裂縫天線、機載有源相控陣天線等項目,年輕學術骨幹也得到了鍛鍊提高,形成了以黃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研究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