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工程三期」是我國探月計劃最後、也最為關鍵的一期。這項世界矚目的「挖土」任務,隨著嫦娥5號攜帶月壤順利返回地球,取得了圓滿成功。可你知道嗎?在採集月壤的背後也凝聚著我們重大人的力量。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
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在2020年重慶兩會上,作為重慶市政協委員,針對目前國家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他還提出:「我們國家現在雖然有很多高精尖的產品,但在某些重要領域還是容易被其他國家在技術上『卡脖子』,這些『卡脖子』的難題阻礙了智慧財產權的自主化和科技的創新。」
其實早在學生時代,邵毅敏就意識到實現技術「自立」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為此,他從讀大學開始,就將整個求學生涯與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
1981年,邵毅敏報考了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學習冶金機械,1992年獲得碩士學位。那時候,國家需要「鋼鐵」,鋼鐵被譽為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了學有所用為國家做出積極貢獻,他「離川赴京」飽含熱情地投入到大學學習生活中。
1994年,邵毅敏懷著同樣的學習報國熱情遠赴海外,開啟了另一段求學之路。「80年代,國家為了提高鐵路貨運的運輸能力,需要將滑動軸承改進為滾動軸承,相比滑動軸承,滾動軸承具備傳動效率高、使用壽命長和運維方便等優勢。但當時國家在滾動軸承領域的技術和經驗十分匱乏。」邵毅敏回憶,為了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解決滾動軸承相關問題,他前往日本群馬大學學習先進技術。
1997年在日本群馬大學結束博士學業後,他並未著急回國,而是選擇留校任職文部教官,參與日本眾多企業項目,與知名企業技術人員交流學習,在工作中不斷強化實踐,提升理論水平,積澱行業知識。多年豐富的海外教學經歷,讓邵毅敏對高校人才培養有了獨特見解。2004年回國後,他來到重慶大學,繼續開展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工作,從一個學生到現在17個人的科研團隊,邵毅敏組建了一個年輕的「機械科研天團」。
海外學成歸國後,邵毅敏充分利用所學所思,專注科研與教學,經過長期、大量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他首次提出「複合濾波降噪」的概念,成功彌補了傳統降噪法的缺陷和不足,提高了強噪聲環境下機械設備早期微弱故障信號的提取能力。邵毅敏團隊還首次建立了球-剛性平面接觸振動基礎模型,發現了非光滑接觸界面受迫振動響應振幅突變跳躍現象等,為我國機械傳動系統動力學及設備故障診斷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工程研究做出重要貢獻,並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學術影響。
如今,這位重大教授有著眾多身份和頭銜。他是重慶大學機械學院教授,現任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會評專家、科技部專家組專家、中國軸承工業協會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振動工程學會設備故障診斷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設備與維修分會副主任委員。
數十年來,邵毅敏潛心科研,在我國機械傳動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項目以及企業橫向合作項目等130餘項,授權國家專利60餘項,並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200餘篇;榮獲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重慶市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各1項。
「從帶第一個學生開始就十分看重人才培養的質量。在教學和科學研究中必須要嚴格要求學生和團隊成員向國際一流追趕和看齊,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明白自身差距,不斷夯實基礎、勤奮學習,嚴謹、實幹,靜下心做科研,為社會和國家做出積極貢獻。」邵毅敏始終秉承著這一理念開展科研和教學工作。
在他看來,做學問、做科研首要的是:嚴謹。他經常告誡學生:「記憶力時常會出錯,但筆記不會。科研要做好一定要學會『謹小慎微、事無巨細』」 。在邵毅敏團隊學習了7年,現任專職科研崗的曾強說:「無論工程大小,邵教授都要求我們從關鍵的細節出發,一定要嚴謹。這也正是我們團隊能完成別人無法完成的項目最重要的原因。」
「機械學院的學生要做好科研,單靠『腦子』不行,還要靠身體力行」。邵毅敏還要求學生務必做到:實幹。「這些年來,我們團隊打了很多場硬仗,一些重大項目過程很艱辛,需要高強度地反覆實驗去得出精確數據,再通過算法提取特徵,最後進行診斷或驗證,這些『真槍實彈』解決問題的過程,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實幹的重要性。」團隊青年骨幹教師黃文彬說,邵教授總是提醒他們:「實踐才能出真知,肯下苦功夫就不怕發現不了問題。」
邵毅敏在團隊建設中,十分看重團隊成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核心能力。為了讓團隊形成一種相互追趕、相互促進學術氛圍,團隊每個月都會組織學習會或雜誌會,促進新成員迅速適應團隊工作、快速融入學習和科研生活。研二在讀學生曾笠玲說:「每次學習會和雜誌會都讓我覺得意猶未盡,我們常常討論到錯過飯點。」團隊每年年終還會進行內部投票並民主評選出「先進個人獎、突出貢獻獎、創新獎」等獎項,鼓勵團隊成員並激勵團隊「力往一處使」,團結努力做好科研。
目前,邵毅敏帶領的「機械科研天團」有17位在各自領域頗有建樹的科研人才。近年來,該團隊(重慶大學高端裝備智能軸承技術與動力學團隊)在軌道交通、大型船舶、清潔能源、冶金等眾多領域做出積極貢獻,開展了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支擁有驕人成績且戰鬥力極強的團隊,40歲以下人員竟佔70%,團隊成員研究領域包括機械、力學、儀器、微電子、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融合,是一支十分年輕化且強大的科研團隊。
# 黃文彬百人計劃研究員,以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論文。
# 餘文念百人計劃研究員,著名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30餘篇,擔任20餘種國際期刊常任審稿人。
# 丁曉喜講師,發表高水平SCI/EI論文30餘篇,ESI高被引1篇,安徽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
# 彭一真講師,SCI/EI檢索論文11篇,中科院一區論文6篇,高被引論文1篇,單篇最高被引用138次,擔任多家國際期刊審稿人。
# 王利明助理研究員,獲第九屆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佳作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發表SCI及EI高水平論文20餘篇。
# 楊小青楊小青,助理研究員,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上發表5篇論文,擔任國際期刊審稿人。
# 曾強助理研究員,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及會議上發表8篇論文,擔任國際期刊審稿人。
邵毅敏常和團隊成員說:「工業4.0和智能化,將工業革命推向了新的階段。而我國尚處於2.0和3.0邁向4.0的階段,我們必須實現彎道超車,才能助力祖國偉大的復興夢。」跨入21世紀後,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攀升,中國正在躋身世界一流強國的行列,這是機遇,更是挑戰。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國製造2025、人工智慧等一系列重大戰略規劃的時代背景下,邵毅敏和他的「機械科研天團」也將繼續瞄準科學前沿、基礎科學問題和國家重大需求,力爭取得原始創新成果和突破性研究進展,為國家的科學技術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