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歐洲發明專利!湖北這位教授攻克難題,創下"中國第一"

2020-10-07 武漢輕工大學本科招生

他與飼料打了36年交道,深刻詮釋了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初心與擔當;作為武漢輕工大學動物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原飼料系)的建系元老,他退休返聘,至今仍在教管研的崗位上辛勤耕耘。他就是王春維,一位與飼料研究"相伴半生"的飼料專家。

王春維,1958年出生,動科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飼料加工與飼料資源的開發及利用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和參與了重大科研課題20餘項;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多個獎項;第一發明人專利10項,參與發明專利3項;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主編《水產飼料加工工藝》等教材2部,參編著作7部;應邀擔任《農業工程學報》、《動物營養學報》、《中國糧油學報》等期刊的審稿專家。(數據截至2018年11月 )

肩負使命,勇於擔當

40多年前,年輕的王春維懷著一顆求知的心進入大學學習。身為知青,他對農牧業有著特殊的感情。王春維認為,農學專業雖然冷門且辛苦,但卻關係著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關係著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食物結構也有了質的變化,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在食物結構中佔的比例越來越大,這都得益於飼料工業的發展所帶動畜牧養殖的發展。所以,入學後王春維毅然選擇了較為冷僻的農學專業。

然而,長時間以來,人們對農牧業的認知始終停留在"靠天吃飯"的層面,我國飼料加工與飼料資源的開發及利用技術發展緩慢。"國家需要的,就要有人去做!"從此,帶著研究飼料加工與飼料資源開發及利用的使命,王春維踏上了一條探索之路。

攻堅克難,躬行自明

飼料工程屬於應用科學,很多研究的展開必須在雞場、豬場和加工車間進行。儘管實驗環境和條件充滿艱苦,王春維還是堅持親臨一線參加、指導相關實驗。

隨著現代養豬業的發展,仔豬的哺乳期越來越短,由傳統的45~50天,減少到21~28天斷奶。仔豬早期斷奶技術的推廣應用,雖然可以提高養豬設施利用率、母豬的生產效率,降低飼養成本。但是由於斷奶過早,仔豬易受到影響,飯量大減甚至會絕食,導致生長緩慢、免疫力下降、腹瀉等問題,業內稱之為仔豬"斷奶應激"。

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末引進了教槽料的生產技術。然而,對於剛斷奶的仔豬來說,只能靠牙床和硬顎咀嚼會大大影響仔豬吃飯的興趣和飯量,斷奶的過渡期也會隨之延長,而粉狀飼料、液態飼料既不夠有營養又容易引發疾病。所以為了研發一種既便於仔豬食用,又能滿足它的營養需要的教槽料,2013年前後,王春維帶領團隊成員紮根豬場、生產車間,潛心研究。實驗期間雖多次失敗,但經過兩年多的時間、無數次試驗,十幾人的科研團隊終於實現飼料的水分含量佔比最高達到28%,而且加工過程中經過了115℃的高溫,等於把飼料做成熟的了。2019年12月,該技術獲歐洲發明專利授權,這也是我國同領域在歐洲獲得的第一個全價配合飼料加工技術專利。

王春維教授團隊研發的軟化顆粒飼料

熟化軟顆粒飼料研發成功後,王春維又帶領團隊成員經過不斷完善,使其水分在24%—28%,澱粉的糊化度達到72%以上,質地柔軟的類似於米飯,舒適可口,可有效減少仔豬的斷奶應激,腹瀉率也大大降低,整體價格跟常規飼料差不多。

今年起,我國將全面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產品,熟化加工技術可有效提高各類飼料的消化率,對於全面禁抗具有更大意義

紮根教壇,堅守初心

從1984年進入武漢糧食工業學院(現武漢輕工大學)成為一名普通教師開始算起,王春維在教學、管理、科研的崗位上已經辛勤耕耘了36年。他達到退休年齡後仍返聘上崗,堅持每天去實驗室,堅持帶研究生,始終保持動力與活力,讓所有的年輕教師都敬佩不已。在他的引導下,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加入到畜牧水產行業的大家庭。他親自培養了碩士研究生20餘位,其中,湧現出了陶一山、李旭榮、雷文勇、潘宏濤等大批知名的企業家。

如今,王春維以"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執著精神,仍堅守在飼料加工與飼料資源開發及利用這一艱苦行業的第一線。"我現在雖然因為年齡的原因,有時有些力不從心,但我依然關注著飼料行業的發展動態,關注著校友們的發展狀況,我此生早已融入到了飼料行業領域,希望有生之年能一直堅持下去……"

歡迎關注"武漢輕工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

本文素材來源:輕工大畜牧水產行業校友會,武漢輕工大學官網,荊楚網

相關焦點

  • 武漢這位教授:連續6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坐擁10餘項美國專利
    5月7日,世界著名出版公司愛思唯爾(Elservier)發布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武漢紡織大學電子電氣學院劉侃教授再次入選該榜單&34;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劉侃教授自2014年以來已連續6年入選該榜單。
  • 北航材料學院最新成果,攻克國際性難題!《Nature》刊發!
    第一作者是北航博士生通訊作者是北航教授第一完成單位是北航一起看看這篇攻克國際難題的Nature當期Nature封面 日前,《Nature》雜誌在線以全文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樹斌教授課題組在單層二維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四川"超級"女院士:掌握60餘項專利,攻克世界難題,再獲20萬重大獎勵!
    11月3日,2020年何梁何利獎名單出爐,鍾南山院士和樊錦詩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30人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人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共52人獲獎。獲獎人中,男性47人,女性5人。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98-2009),四川大學985工程"高分子與特種功能材料"科技創新平臺首席科學家(2004-2014)等。
  • 貴州航宇科技發明專利 獲第二十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本報訊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示了第二十屆中國專利獎的評審結果,貴陽企業貴州航宇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718Plus合金的鍛件成形方法」發明專利榮獲中國專利優秀獎。  航宇科技本次獲獎的發明專利「718Plus合金的鍛件成形方法」,解決了目前環鍛件在製造過程中易開裂等技術難題,目前已應用於航空航天、燃氣輪機、核電、船舶、離心機等領域內異形環件製造。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其「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 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 納雍電廠首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納雍電廠首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07-23
  • 中學生連獲三年青創賽獎:與同姓教授專利相似
    中學生連獲三年青創賽獎:與同姓教授專利相似,專利頁已刪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張唯 楊漾 實習生 何青怡 厲安恬 鍾藝璇  繼6年級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但因違反 「項目研究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規定被撤獎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調查發現,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有一位學生連續3
  • 南開大學一項發明專利獲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公布了《關於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獎授獎的決定》。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建友領銜研發的專利「含有保護水流的電去離子方法與裝置」獲本屆中國專利優秀獎。據介紹,本次獲獎的發明提供了一種含有保護水流的電去離子(EDI)方法和裝置,通過「濃縮室-保護室-淡化室」的三隔室基本工作單元設計,在保護室中分層填充樹脂並引入保護水流,使得EDI即使在高硬度原水條件下也能夠安全、穩定運行,克服了其用於純水製備時要求進水硬度必須低於1mg/L的固有缺陷,使得即使在10mg/L的進水硬度條件下,也能連續穩定地生產電阻率15MW×cm以上的超純水。
  • 江蘇藥企這項專利獲得中國專利獎金獎!
    「中國專利獎金獎」是我國智慧財產權領域的最高獎項,也是我國唯一專門對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創造給予獎勵的國家級獎項。「含有銀杏內酯的製劑及其製備工藝」專利經過中國專利獎評審委員會層層評審後脫穎而出,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授予中國專利金獎。
  • 26歲雙一流大學特任教授,攻克世界難題
    記者在學校官網,找到了這位特任教授——陳杲(gǎo)的簡介。  「陳杲特任教授年僅26歲。他2008年入讀中國科大少年班,2012年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陳秀雄教授攻讀博士。2017年博士畢業後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2021年加盟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
  • 何滿潮院士團隊成果獲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獎金獎
    以「智慧財產權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專交會)11月11日在遼寧省大連開幕,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獎的頒發同時進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等30個中國專利獎金獎獲獎單位領獎。
  • 為硒抗腫瘤提供新製備方法,四川一抗癌研究獲國家發明專利
    如何有效攻克腫瘤,一直是醫學界的難題。9月13日,紅星新聞從四川南充市中心醫院獲悉,近日,由該院副院長、組織工程與幹細胞研究所馮剛博士、肖東琴博士及劉康副研究員等人研發的「一種抗腫瘤無機含硒納米顆粒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
  •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利中教授長期從事汙染物界面行為調控及其土壤-水有機汙染控制技術和工程應用等研究工作。    朱利中院士介紹:    朱利中,男,漢族,1959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198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2月參加工作,原杭州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畢業。
  • 清華女教授放棄中國投奔美國,攻克世界難題,能否得到國人祝福?
    但是,她放棄了自己的祖國,去了美國,為美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功地徵服了世界上50年來沒有人攻克的難題。「知識改變命運」和「為中國的崛起而讀書」是我們自小就知道的原則。在這個非常現代的時代,人才在國家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也有許多才華橫溢的人才為其他國家做出了貢獻。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顏寧。以前,這位生物學家拋棄他的祖國去美國的消息在全球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 河鋼承鋼橫崗製備大顆粒高純五氧化二釩的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
    近日,河鋼承鋼技術人員自主研發的一種製備大顆粒高純五氧化二釩的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釩是多價態元素。高效、綠色、新興儲能裝置全釩液流電池正是利用釩的這一特性,採用全釩離子溶液作為釩電池的正、負極電解液,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釩電池的性能。
  • 中國美女教授「棄國歸美」,攻克難題為美立下大功,引發網友熱議
    那麼我們今天所要介紹的這位,曾經是清華的一名教授,但是後來她卻是選擇了棄國歸美,為美國立下汗馬功勞! 這位科學家就是顏寧。估計大家對她的事跡也是有所耳聞。有著超乎常人的智商。在2007年,學業剛完成就在第一時間就選擇回到祖國的懷抱,在清華擔任教授,也是成為了清華最年輕的美女教授,有自己獨立的實驗室和團隊。但是在2016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甄別當中卻是意外的落榜了。這時的她卻是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到美國,擔任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 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 曹原——攻克石墨烯超導世紀難題的中國年輕人
    《自然》雜誌自創辦以來,曹原是獲此殊榮年齡最小的科學人物,也是該雜誌有史以來以第一作者刊登的中國最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有人不解的問,為什麼一向「嚴苛」而又著名的《自然》期刊會對這位年輕的學者會如此青睞呢?攻克世紀難題2018年3月5日,《自然》發表了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石墨烯重磅論文,《自然》雜誌在論述曹原入選年度人物的理由時表示:「在他的論文當中,他發現了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其"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