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曉平
■通訊員 曾明彬 胡勇 本報記者 楊琪
夜深人靜,月朗星稀,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曉平凝望窗外月色,「心裡亮堂得像柔美的星空,一點垃圾都沒有,整個身心都被梳理了,新的靈感不斷孕育……」此時,他推想新的實驗過程和可能的科學結果,把天馬行空般的思緒拋撒在無邊無際的夜中,這或許是令他最為心醉的一刻。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我熱愛科學研究,所以整個身心全都投入了進去。」歐陽曉平說。正是出於對科學的無限熱愛,30多年來,他在西北核技術研究所一直從事脈衝中子診斷技術研究和工作,完成了十餘項重大科研課題的研究,先後創建五種中子參數測試診斷方法,主持研製成功了18種先進的脈衝輻射探測器系統,形成了獨特的中子診斷探測體系。
從一名師專畢業的專科生,到清華大學的博士後,到「全國優秀博士後」獲得者;從新疆的一名中學教師,到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曉平的學術經歷可謂傳奇。在科研道路上,他幾十年如一日如饑似渴地學習,認真細緻地做實驗,超速完成了很多人需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完成的知識積累,在核物理中子探測領域內不輟耕耘,實現了自身的轉型和跨越,為中國核事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專注前沿,志身以許國
歐陽曉平一天的工作通常在早上八點開始,晚上十二點結束;興到濃時,實驗室裡的燈常常到兩三點還亮著。一次,歐陽曉平從上午十點開始做實驗,一直到凌晨兩點多結束,回家後他才想起自己已經一整天都沒吃過一口飯。而他卻還在思索尚未解決的難題。
「做學問應該像雷射那樣,方向性強、單色性好、能量集中,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直至完成。」歐陽曉平這樣總結自己的科研心得。
而驅動歐陽曉平全身心投身研究的最重要因素是國家的重大需求。滿足了國家的需要,自己的生命才有價值。長期以來,歐陽曉平都致力於前沿科學問題的研究,從重大需求出發確定研究目標,基於此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直到完成國家層面的重大應用,形成了獨特的研究模式,也為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對科學前沿矢志不渝的追求,為他帶來了無窮快樂,甚至在睡夢中他還惦記著科研。20年前,在一次旅途中,歐陽曉平在夢中「火花」乍現,為一個困擾自己許多年的新探測原理問題找到了靈感。「好像腦袋裡的電突然全部接通了!」如獲至寶的他隨即付諸研究,在經過半年的攻關後,作出了無源介質快中子探測系統。該技術填補了我國在該類中子探測技術的空白;投入國防應用後,解決了國家一系列重要測試診斷難題。因此,歐陽曉平獲得了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榮譽。
歐陽曉平也將此貫穿到研究生教育中。「帶學生,我最大的心得就是要找一個前沿科學問題。但這個問題一定得是有希望解決的,而不是死結。要看得準,才能打得準!」
歐陽曉平曾帶過一名博士生,開始接觸課題時,這位博士生信心滿滿,可逐漸發現,研究中的難題不斷使自己備受打擊。他找到歐陽曉平向老師訴苦課題「沒意思」。歐陽曉平悉心指導,他終於明白,自己所開展的研究有望在核探測中形成新的分支。這令年輕人信心大增全身心投入。最終,他圓滿地完成了博士論文。歐陽曉平的很多學生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多篇論文被評為總部優秀碩士、博士論文。
互相學習,交流而相長
歐陽曉平特別重視和不同領域的學者交流,以開闊眼界、拓展研究領域,便於學科交叉。他發現,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交叉有利於點燃創新突破口。比如在與材料科學,儀器科學等的互通學習中,他收穫頗豐;在核物理領域的研究,也常常令他受益匪淺。
「一次,一位朋友與我探討制約某類雷射照明的瓶頸問題。從我的角度進行深度思考之後,我把想法告訴了他們。」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科研人員可以更好地構建該研究的整體方向和框架。歐陽曉平親自主持了相關研究,使得該雷射器的照明距離大幅提高,尤其是電源技術研究取得了新突破。
2004年,歐陽曉平以一名博士後的身份來到了清華大學。站在清華大學這個頂尖、寬廣、前沿的學術平臺上,濃厚的學術氛圍讓他如魚得水。
「學無止境,如果你以一名學生的身份去學習、交流,你就會學到更多東西。這讓我進一步提升了對於學術研究的敏感性和判斷力,教會我從做傳統科研轉為做學術科研,也使我從一個工程型科技工作者轉型為一個學術型學者。」歐陽曉平說。做博士後的經歷非常寶貴,有人曾認為這只是去「鍍金」,可他卻始終低頭做事。正是這份執著情懷和學術境界,2005年他獲得了「全國優秀博士後」榮譽稱號。
目前,歐陽曉平從事脈衝中子診斷和探測技術,捕捉和準確測量中子時間過程非常困難,因為不同能量中子有飛行時間彌散,源中子束一旦飛行一定距離,相互間就會被分離,時間過程特性就會畸變,故而國外學者一度覺得核反應產生的中子時間譜很難被中子準確測量。
但是歐陽曉平和他的團隊卻做到了,他們建立了獨具特色的中子探測體系。歐陽覺得道理很簡單,他打了一個比喻:「你從我跟前跑遠了,我抓不到你,但是在你還沒跑的時候,我就能拉住你手了。核反應也一樣,不讓它展開,時間點把握就準確,一開始就捉住,後面就不會麻煩了。」玄奧的物理世界,無論如何複雜精妙、渺茫不可及,他總能自如地出入於微觀與宏觀的世界。
他告誡年輕人,做科研不要過於浮躁,雖然現在有不少項目的經費越來越充足,科研條件也越來越好,但一定要沉澱下來做學問。或者,有些人純粹為了讀書而讀書,以泡時間來顯示自己的興趣,最終卻無法深入而一無所獲。「潛心研究,甘坐十年冷板凳,這樣你才能真正有所建樹。」
《中國科學報》 (2014-11-24 第5版 創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