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曉平院士: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歐陽曉平

■通訊員 曾明彬 胡勇 本報記者 楊琪

夜深人靜,月朗星稀,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曉平凝望窗外月色,「心裡亮堂得像柔美的星空,一點垃圾都沒有,整個身心都被梳理了,新的靈感不斷孕育……」此時,他推想新的實驗過程和可能的科學結果,把天馬行空般的思緒拋撒在無邊無際的夜中,這或許是令他最為心醉的一刻。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我熱愛科學研究,所以整個身心全都投入了進去。」歐陽曉平說。正是出於對科學的無限熱愛,30多年來,他在西北核技術研究所一直從事脈衝中子診斷技術研究和工作,完成了十餘項重大科研課題的研究,先後創建五種中子參數測試診斷方法,主持研製成功了18種先進的脈衝輻射探測器系統,形成了獨特的中子診斷探測體系。

從一名師專畢業的專科生,到清華大學的博士後,到「全國優秀博士後」獲得者;從新疆的一名中學教師,到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曉平的學術經歷可謂傳奇。在科研道路上,他幾十年如一日如饑似渴地學習,認真細緻地做實驗,超速完成了很多人需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完成的知識積累,在核物理中子探測領域內不輟耕耘,實現了自身的轉型和跨越,為中國核事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專注前沿,志身以許國

歐陽曉平一天的工作通常在早上八點開始,晚上十二點結束;興到濃時,實驗室裡的燈常常到兩三點還亮著。一次,歐陽曉平從上午十點開始做實驗,一直到凌晨兩點多結束,回家後他才想起自己已經一整天都沒吃過一口飯。而他卻還在思索尚未解決的難題。

「做學問應該像雷射那樣,方向性強、單色性好、能量集中,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直至完成。」歐陽曉平這樣總結自己的科研心得。

而驅動歐陽曉平全身心投身研究的最重要因素是國家的重大需求。滿足了國家的需要,自己的生命才有價值。長期以來,歐陽曉平都致力於前沿科學問題的研究,從重大需求出發確定研究目標,基於此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直到完成國家層面的重大應用,形成了獨特的研究模式,也為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對科學前沿矢志不渝的追求,為他帶來了無窮快樂,甚至在睡夢中他還惦記著科研。20年前,在一次旅途中,歐陽曉平在夢中「火花」乍現,為一個困擾自己許多年的新探測原理問題找到了靈感。「好像腦袋裡的電突然全部接通了!」如獲至寶的他隨即付諸研究,在經過半年的攻關後,作出了無源介質快中子探測系統。該技術填補了我國在該類中子探測技術的空白;投入國防應用後,解決了國家一系列重要測試診斷難題。因此,歐陽曉平獲得了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榮譽。

歐陽曉平也將此貫穿到研究生教育中。「帶學生,我最大的心得就是要找一個前沿科學問題。但這個問題一定得是有希望解決的,而不是死結。要看得準,才能打得準!」

歐陽曉平曾帶過一名博士生,開始接觸課題時,這位博士生信心滿滿,可逐漸發現,研究中的難題不斷使自己備受打擊。他找到歐陽曉平向老師訴苦課題「沒意思」。歐陽曉平悉心指導,他終於明白,自己所開展的研究有望在核探測中形成新的分支。這令年輕人信心大增全身心投入。最終,他圓滿地完成了博士論文。歐陽曉平的很多學生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多篇論文被評為總部優秀碩士、博士論文。

互相學習,交流而相長

歐陽曉平特別重視和不同領域的學者交流,以開闊眼界、拓展研究領域,便於學科交叉。他發現,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交叉有利於點燃創新突破口。比如在與材料科學,儀器科學等的互通學習中,他收穫頗豐;在核物理領域的研究,也常常令他受益匪淺。

「一次,一位朋友與我探討制約某類雷射照明的瓶頸問題。從我的角度進行深度思考之後,我把想法告訴了他們。」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科研人員可以更好地構建該研究的整體方向和框架。歐陽曉平親自主持了相關研究,使得該雷射器的照明距離大幅提高,尤其是電源技術研究取得了新突破。

2004年,歐陽曉平以一名博士後的身份來到了清華大學。站在清華大學這個頂尖、寬廣、前沿的學術平臺上,濃厚的學術氛圍讓他如魚得水。

「學無止境,如果你以一名學生的身份去學習、交流,你就會學到更多東西。這讓我進一步提升了對於學術研究的敏感性和判斷力,教會我從做傳統科研轉為做學術科研,也使我從一個工程型科技工作者轉型為一個學術型學者。」歐陽曉平說。做博士後的經歷非常寶貴,有人曾認為這只是去「鍍金」,可他卻始終低頭做事。正是這份執著情懷和學術境界,2005年他獲得了「全國優秀博士後」榮譽稱號。

目前,歐陽曉平從事脈衝中子診斷和探測技術,捕捉和準確測量中子時間過程非常困難,因為不同能量中子有飛行時間彌散,源中子束一旦飛行一定距離,相互間就會被分離,時間過程特性就會畸變,故而國外學者一度覺得核反應產生的中子時間譜很難被中子準確測量。

但是歐陽曉平和他的團隊卻做到了,他們建立了獨具特色的中子探測體系。歐陽覺得道理很簡單,他打了一個比喻:「你從我跟前跑遠了,我抓不到你,但是在你還沒跑的時候,我就能拉住你手了。核反應也一樣,不讓它展開,時間點把握就準確,一開始就捉住,後面就不會麻煩了。」玄奧的物理世界,無論如何複雜精妙、渺茫不可及,他總能自如地出入於微觀與宏觀的世界。

他告誡年輕人,做科研不要過於浮躁,雖然現在有不少項目的經費越來越充足,科研條件也越來越好,但一定要沉澱下來做學問。或者,有些人純粹為了讀書而讀書,以泡時間來顯示自己的興趣,最終卻無法深入而一無所獲。「潛心研究,甘坐十年冷板凳,這樣你才能真正有所建樹。」

《中國科學報》 (2014-11-24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走近科學家 | 歐陽曉平院士:科學家的詩意人生
    名片  歐陽曉平,1961年生,湖南永州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脈衝輻射場診斷技術的研究,先後發明系列脈衝射線探測技術原理與實驗方法,研製成功21種新的核輻射探測器,創建5類脈衝輻射場實驗診斷新方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子探測體系。
  • ​出席科博會主論壇 歐陽曉平院士:顛覆性技術助推科研彎道超車
    點擊上圖逛「雲上科博會」王晉朝 四川在線記者 祖明遠 程文雯 唐澤文 綿陽觀察 付江 李睿9月21日上午,在第八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開幕後,在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曉平做了主題為
  • 23位院士專家永州行籤多項技術合作協議
    華聲在線6月25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羅毅)6月22日上午,2019年「院士專家永州行」諮詢會,暨科技合作、顧問聘書頒發儀式舉行,官春雲、歐陽曉平、羅安等23位來自各個領域的院士、專家為永州發展帶來一場「頭腦風暴」,現場還籤訂多項技術合作協議,助力永州跨越發展。
  • 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揭曉 杜江峰院士等十人上榜
    今天,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9屆,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和《科學新聞》雜誌共同主辦,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人們心目中的「科學明星」。本屆評委會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擔任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和陳冀勝,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雲、歐陽自遠、劉嘉麒、嚴加安、歐陽鍾燦、劉雲圻、周忠和等多位院士擔任評委。
  • 人物 | 歐陽鍾燦院士:科研就像猜燈謎
    「科研就像猜燈謎,需要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歐陽院士如是說,「我對科學的愛好,和從小的文化背景、文化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歐陽院士在文化繁榮的泉州逐漸成長,也從此在心裡種下了科研的種子。歐陽院士嘴角上揚,流露出對物理的熱愛。本科畢業之後,歐陽院士被分配到蘭州化學工業公司當搬運工。歐陽院士儘管工作繁忙,常常一整個白天不停地搬運上百斤的貨物,但仍然擠出時間,求索新知。當同事在空閒時間打撲克時,一直對物理有濃厚興趣的他仍潛心研讀柏格曼的《相對論導論》和布洛辛採夫的《量子力學原理》。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聞玉梅(中國工程院院士) 傳播科學知識,為人民作貢獻。 ◆何毓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自2007年起,作為科學網的一名博主,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世界舞臺上中國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在《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年之際,我願送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 網易新聞攜手歐陽自遠院士等八大知識官,科普火星知識
    網易新聞將聯合科普中國、中國航天科普等推出重磅策劃《一起去火星》。 《一起去火星》大型策劃除了專題、現場直播報導外,還有八大火星知識官現身科普火星知識、七大優質知識短視頻號視頻解說人類火星探索歷史和任務,網易科技將派出小編前往文昌發射現場,第一時間發回「天問一號」的報導。
  • 歐陽曉平在湘大作學習十九大精神專題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動員令』」   歐陽曉平在湘大作學習十九大精神專題報告   湖南日報11月14日訊(記者 曹輝 通訊員 王成奇 馬志遠)今天下午,湘潭大學舉辦傳達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報告會,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湘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歐陽曉平作了專題報告
  • 全國英才資料庫:國家級科技英才——核物理學家歐陽曉平院士
    中國英才網.全國英才資料庫:軍界國家級科技英才——軍事指揮信息系統和數據鏈專家 費愛國院士(專業技術少將),1955年7月7日出生於江蘇省清江市(現淮安市清江浦區),男,漢族,江蘇省漣水縣人。中共黨員。軍事指揮信息系統和數據鏈專家。
  • 2020中國顯示學術會議在廣州舉行—新聞—科學網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董小平,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朱敏,中國科學院院士曹鏞、歐陽鍾燦、劉雲圻、王立軍,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琳,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理事長梁新清,以及產業鏈企業代表共同出席會議開幕式。
  • 「院士專家行」走進永州經開區,與遠軍熱能動力及世界500強延長...
    永州經開區與遠軍熱能動力科技籤約  6月21日-22日,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永州特種材料與結構技術研發和應用院士工作站首席科學家、湘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歐陽曉平等多名院士、專家,
  • 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科學家不能做不接地氣的「修行者」
    在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作主旨報告,分享了自己的奮鬥歷程。歐陽自遠回憶。歐陽自遠說,2004年1月24日,國務院批准了第一期繞月探測立項,並正式命名為「嫦娥工程」,我被任命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
  • 李大潛院士:數學建模是開啟數學大門的金鑰匙—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李大潛為課程撰寫了1.1萬字的課程導言—《數學建模是開啟數學大門的金鑰匙》。 李大潛在導言中指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數和形這兩個側面,數學就是撇開了事物其他方面的狀態和屬性,單純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空間形式與數量關係的科學。它有著豐富多彩的內涵,也有著極為廣泛且重要的應用。
  •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新聞—科學網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中科院院士郭烈錦走進西安市二十六中學作科普報告
  • 我所認識的歐陽中石老師
    本文刊載於《作家文摘》第2401期歐陽中石■ 三代之交回想起和歐陽中石老師的交往,不覺已有40餘年。我們馬家與歐陽老師的情義,可以說是三代人的交情。我知道歐陽老師的名字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左右,當時我父親認為我哥哥的字寫得不錯,提出讓他去跟歐陽老師學習書法。不久之後,我在家裡見到了歐陽老師。
  • 李小文院士逝世。
    李星傑攝影         1月10日,科學網編輯部驚聞李小文院士因病在京去世(新聞連結)的消息,深感悲痛!
  • 曹雪濤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黃辛報導)日前,德國科學院院長致函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祝賀其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俞書宏院士:高質高產的「秘訣」是什麼—新聞—科學網
    在同行眼中,俞書宏「高產出」、「高影響力」,H指數129;在學生眼裡,老師痴迷科研,一聊到好文章就滔滔不絕;但在俞書宏自己心中,文章不是目的,他有更高的目標。 出身「教師之家」 俞書宏1967年出生於安徽廬江。名字中的「宏」字很有時代特色,小時候一直被同學寫為「紅」。「書」字則很有家庭特色——父母是小學老師,哥哥姐姐是中學老師。
  • 國科大:多位院士從科研一線走上本科講臺—新聞—科學網
    目前,包括袁亞湘在內,中國科學院大學一共有4位院士給本科生上課,另外3位分別是教授線性代數的中國科學大學副校長席南華院士、教授熱學的歐陽頎院士和教授普通化學原理的李永舫院士。這些院士不僅完整地為本科生上完其主講的課程,而且部分院士同時還擔任學業導師,進一步為學生的學術研究進行輔導。 院士有時間給本科生上課嗎?
  •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為何嫦娥四號要去月球背面?那裡有沒有外星人?
    歐陽院士做主題演講演講中,歐陽自遠細緻、通俗地講解了中國探月工程,說了未來的火星探索,以及我們為什麼要探索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神秘傳說,到底有沒有外星人等問題。嫦娥四號登月後將幹啥?為此,歐陽院士就這個問題,特地詢問了和阿姆斯特朗一起登月的奧爾德林。「胡說八道,當時我們什麼都沒碰到。」歐陽院士說,這就是他從奧爾德林口中得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