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交叉「撞」出基礎數學的「春天」

2020-11-24 中國教育在線

  近半個世紀以來,純粹數學的發展呈現出各分支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與融合滲透的趨勢和特點,在代數幾何、數論、表示論、數理邏輯等這些十分活躍的領域裡,讓原本在不同領域裡「各自為戰」的數學家們意識到他們有著共同目標,並開始重新聯合在一起。

  不同方向的數學家們思想與靈感的碰撞,正在催生重大的研究突破和進展。

  打造平臺 凝聚數學家

  純粹數學自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以來,它的研究和發展既拓展了自身的發展空間,也正成為其他領域關鍵問題得以解決必不可少的工具、方法和理論。

  「學科交叉,是歷史自然發展的階段,如今到了需要多個方向知識匯合的時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席南華告訴《中國科學報》,世界本來是綜合的,人們只是為了研究世界才把它割裂開。然而,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只研究其中一個方面,並不能反映整體性質,數學的各個分支也是一樣。

  過去幾十年,李理論、代數幾何、數論、泛函分析和數理邏輯等領域的交叉對其自身以及其他領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作為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將在未來持續充滿生命力,諸多發達國家把保持數學領先地位和可持續性發展作為自己的戰略需求,而我國,也需抓住交叉融匯這一新契機,加速從數學大國向數學強國轉變的步伐。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作為專業數學研究機構,在代數與數論這一純粹數學領域積累了諸多傑出的研究基礎和人才隊伍。

  「我們一直是非常有雄心的。多年以來,我們始終重點關注著數學的主流方向。」席南華說,大家有共同的興趣,同時還需要一個平臺。

  從2014年開始,在連續2期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代數與數論』的支持下,由席南華牽頭,有效地將代數和表示論、數論、數理邏輯及其相關應用等方向的數學家組織起來,促進合作交流,以期通過共同努力,做出具有開創性和引領性的世界一流成果,培養一批優秀年輕人,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靈感碰撞 成果湧現

  6年來,圍繞國際若干前沿領域的重大問題,項目團隊成員取得了諸多優秀的成果。

  朗蘭茲綱領(Langlands program)是21世紀最重大的數學問題之一,也是當今基礎數學中非常活躍的研究方向。

  它源於1967年,加拿大數學家羅伯特·朗蘭茲給法國數學家安德烈·韋伊的一份信。信中,羅伯特·朗蘭茲闡述了一項革命性的理論:即將數論、代數幾何與群表示理論這三個獨立發展、看似毫不相干的數學分支建立起了深刻聯繫。

  如今,與它有關的每一項新進展幾乎都被看作是重要成果。其中L-函數被稱為朗蘭茲剛領的中心問題,因為它是聯繫著三大數學分支的橋梁,數學界著名的七個「千禧年大獎問題」——黎曼假設和BSD猜想都與它有關。

  研究朗蘭茲綱領,需要一支兼具數論、代數群、李群表示論和代數幾何專長的研究團隊。近年來,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就發展了這樣一支享譽全球的年輕隊伍。

  項目組成員孫斌勇研究員證明了高階Rankin-Selberg L-函數特殊值非零假設,這一成果被稱為「孫的突破」。後來,他在自己博士論文及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對L-函數的算術性質的研究中引入了構造上同調表示局部周期的分析方法,這一代數構造被國際同行稱為「孫的上同調導出泛函」。 利用這個代數構造,最終證明了關於線性周期的非零假設。

  這是孫斌勇「十年磨一劍」的成果,期間他也常常遇到思考卡頓、想不通的時候,除了思考鑽研,還與其他數學家交流探討,他前往美國受邀拜訪以朗蘭茲綱領見長的數學家江迪華教授、與新加坡數學會會長、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朱程波交流合作。在他看來,數學是一項長期工程,做數學要慢一點,把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紮實,一點一點進步,才會走得更遠。

  在BSD猜想研究方向也取得了突破,萬昕研究員證明了更一般的非正規情形下秩為0與1時的BSD公式,從而完成了秩為0與1的BSD猜想的證明。法國CNRS教授Christophe Cornut對此工作的評價為「積數十年來發展的幾乎所有方法集大成的皇冠性成果。」

  2015年,田野研究員曾第一次對BSD猜想給出了接近最終答案的線索,當時被國際同行評價為「中國繼陳景潤之後最好的工作」。最近,他與合作者將此前BSD 猜想關於有理數域上帶復乘橢圓曲線的反定理推廣到了全實域上帶復乘的橢圓曲線。

  此外,研究人員在代數簇中向量叢的研究和極小有理切線簇的研究、算子代數和Riemann zeta 函數的零點分布、Von Neumann 代數的生成元問題和自由群因子的同構問題等方向上也做出了重要成果。

  突破和進展得益於研究人員內部以及與國內外廣泛而深入的學術聯繫,這數學家們有了更多靈感閃現的瞬間。

  「這是一種智力活動、思想碰撞,而這種相互影響(產生的結果)往往比較隱秘,但十分重要。」席南華說。

  培養人才 造就一流

  當今和未來世界的競爭,根本上還是人才的競爭。在數學領域,亦是如此。

  「我國還比較缺乏頂尖的、有影響力的數學家,我們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儘管可能成效比較慢。」席南華說。在數學院,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努力培養和造就一些具有競爭菲爾茲獎等國際數學大獎實力的青年數學家。

  通過項目的支持,大力鼓勵研究人員通過出訪、邀請、組織或參與國際會議和年度群體活動進行合作交流,開闊視野、擴大眼界。沒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只要「有需要」就組織。

  在科研人員看來,這種「近朱者赤」的潛移默化過程讓他們受益匪淺,當與世界頂尖的數學家交流多了,了解他們在關心的問題,學習他們看待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有利於自己的成長。

  數學被稱為「年輕人的事業」,團隊還非常重視學生的培養,按照培養一流人才的標準設置相關專業的課程並授課,課程包括代數學 I-IV、代數數論、代數幾何、李代數及其表示、線性代數群及其表示、Shimura簇等。安排學生參加各類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等。

  純粹數學大多研究千百年來的「未解之謎」,是長期工程。因此,科研人員必須心無旁騖、持續專注,才能有所成就。

  席南華表示,他們更重在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就好像植物,必須有好的環境才能茁壯成長。人也一樣,即使是天才也需要合適的環境,我希望我們的科研人員每天高高興興、心情愉悅,讓身體的潛能得到充分激發。」

  為此,他們一方面在制度上營造寬鬆的環境,給予科研人員充分的自主權,減少考核;另一方面,在行政系統上樹立「服務」的概念,儘可能少打擾科研人員,不讓他們為各種繁瑣的事情分心。

  此外,在團隊中倡導學術平等,沒有「權威」的意識。「年輕人在這裡不會感到壓抑,也不需要在資歷深的專家面前小心翼翼,事實上,大家可以很隨意的開玩笑。放鬆,無拘無束,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限制人的發展空間了。」席南華說。

  諸多舉措使得人才培養顯見成效,在項目實施期間,團隊中有1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3人獲得優秀青年基金資助,有1人從副研究員晉升為研究員,有2人從助理研究員晉升為副研究員。

  研究周期長、成功率低、論文難發表是純粹數學研究的一大特點。而在現有「以文章論英雄」的評價機制下,數學家們難免受到「非議」。

  「內心有標杆,自我有標準,不聞窗外擾動之聲」,這是創新研究群體團隊成員保持「定力」的做法。

  「阿基米德、牛頓、高斯、歐拉......這些偉大的科學家足以當我們的指路明燈,只要堅定信念、明確方向,其他事與我無關。」席南華以此要求自己,同時也倡導年輕人如此,「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數學研究者還是要保持一顆單純的心,當今世界紛繁嘈雜,但我們的數學心如初。」

  學術帶頭人專訪

  「數論正處於一個特別活躍的發展期」

  《中國科學報》:在代數和數論領域,國際前沿關注哪些方向?

  席南華:Langlands綱領,BSD猜想,Hodge猜測,黎曼假設,算術代數幾何,Lie理論,量子群和代數群表示論,雙有理幾何與模空間等都是代數與數論領域國際關注的前沿且活躍的問題和研究方向。

  基礎數學的分支繁多,追求數學的統一性,各分支之間的相互滲透導致重大難題猜想的解決,是近年來基礎數學發展的一個大趨勢。

  《中國科學報》:我國在代數和數論領域的優勢方向和團隊有哪些?

  席南華:數論正處於一個特別活躍的發展期,重大成果不斷湧現,其中黎曼假設與BSD猜想兩個千禧問題尚未解決。

  朗蘭茲綱領是21世紀最重大的數學難題之一,其研究涉及數論、代數群與李群、代數幾何、分析等諸多數學方向,已產生5個菲爾茲獎,但中心問題還遠未解決。中科院數學院朗蘭茲綱領研究團隊有成員13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5人。團隊成員近年來解決了該方向多個重要猜想。

  《中國科學報》: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在建設數學強國的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席南華:國家給予了數學院很好的條件,包括把數學院作為體制改革的試點。我們集中精力出成果、出人才、出文化、出思想。少幹擾,儘可能讓大家安心做研究、做大的問題。

  近30年來,我國數學科學發展迅速,學科布局有了很大改善,研究水平也有驚人進步,在數學多個領域已形成若干有相當實力的科研團隊,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數學研究水平離國際一流水平還有差距。

  我時常告訴我們的科研人員,在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工作不僅僅是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更是一份事業,是讓人自豪的事業,關係到我國數學與系統科學發展。同時,我們也積極向國家和中國科學院爭取項目,從而穩定支持一批高水平中青年科研人員在這裡潛心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或進展,開闢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數學新方向。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學科交叉「撞」出基礎數學「春天」
    學科交叉「撞」出基礎數學「春天」——記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代數與數論」
  • 學科交叉「撞」出基礎數學的「春天」—新聞—科學網
  • 數學與統計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聯合舉行學科交叉融合交流會
    》(國科辦基〔2019〕61號)等文件精神,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支撐我校生物學一流學科發展建設,11月23日下午,生命科學學院和數學與統計學院學科交叉融合交流會在數學與統計學院二樓會議室召開。數學與統計學院參加交流的包括院長馮淑霞教授、副院長韓小森教授、王波教授,以及學院生物數學團隊相關成員葛志昊教授、楊曉慧教授、陳愛敏副教授、王沛副教授、劉志廣副教授、楊利軍副教授、鄒廣安副教授等。交流會上,數學與統計學院生物數學團隊成員分別介紹了在生態模型理論與數值計算方法、系統生物學、生物複雜網絡、計算生物學等方面的相關研究工作與進展。
  • 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
    其三,多學科交叉融合有利於產生交叉學科。如面對數據處理難題,電子工程、數學、語言學等學科進行交叉,產生了計算機學科。還有生物化學、物理化學、教育哲學、數量經濟等,也都是通過多學科間的交叉融合進而產生的新學科。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個領域均會衍生出越來越多的交叉學科,很多交叉學科不斷發展最終能夠催生出更多的一流學科。
  • 韓啟德:漫談學科交叉
    學科交叉不僅僅是當今時代科技創新的源泉,其實歷來如此,它是科學的題中應有之義。需求推動了創新,化學家從煤焦油中提煉出藍色的苯胺以及各種顏色的苯環芳香族衍生化合物。在此基礎上,19世紀德國染料工業技術興起,發明出更多的染料。隨之,細菌學家們發現有的染料可以選擇性地使某些細菌染上顏色,甚至讓細菌的細胞核與細胞質染上不同的顏色,這樣便容易發現病原細菌,並直觀地看清細菌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法國的巴斯德、德國的科赫相繼在病原微生物學上取得劃時代成就。
  • 教育部印發《珠峰計劃》:加強物理數學等基礎學科建設
    教育部在《珠峰計劃》中表示,要重視基本理論和學科建設,對數學、物理等重點或薄弱基礎學科給予更多傾斜,並提出2020年,高等學校基礎研究整體水平顯著提升,支撐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前列的目標。《珠峰計劃》中提到,與新時代建設世界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高等學校基礎研究重大原創成果和領軍人才偏少,條件能力建設仍需提升,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 量子信息科學基礎量子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
    量子信息技術是量子物理與信息科學相結合而開發的一門綜合應用學科。「量子信息是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學相結合的結果」這一理念是在90年代末才逐漸實現的。「量子信息是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學相結合的結果」,意味著量子信息技術始終秉承著發展量子力學的目標,以及擴展其它科學技術的重要使命。
  • 數學專業學科概況及內涵
    與此同時,在天體力學、彈性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電磁學和統計物理中,數學成為不可缺少的定量描述語言和定量研究工具。20世紀中,數學科學的迅猛發展進一步確立了它在整個科學技術領域中的基礎和主導地位,並形成了當代數學的三個主要特徵:數學內部各學科高度發展和相互之間不斷交叉、融合的趨勢;數學在其他領域中空前廣泛的滲透和應用;數學與信息科學技術之間巨大的相互促進作用。
  • 數學科學學院舉辦「數學及其交叉科學研討會」,探討數學與人工智慧...
    數學科學學院舉辦「數學及其交叉科學研討會」,探討數學與人工智慧及其他應用學科的交叉融合 來源:數學科學學院   時間:2020-11-19
  • 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數理醫學
    醫學影像分析與處理的核心是數學,先進的可計算數學模型和高性能的科學算法是判斷醫學影像分析與處理結果優劣的決定因素。醫學與現代數學相交叉是今後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價值。這一嶄新的交叉學科不妨稱為「數理醫學」(Mathematical Medicine)。
  • 教育部增設「交叉學科」門類及兩個一級學科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學科交叉融合是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特徵,是新學科產生的重要源泉,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該負責人表示,為健全新時代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進一步提升對科技創新重大突破和重大理論創新的支撐能力,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設置「交叉學科門類」,在學科專業目錄上進行直接體現,以增強學術界、行業企業、社會公眾對交叉學科的認同度,為交叉學科提供更好的發展通道和平臺。
  • 專家: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 要防止一哄而上
    他強調,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拔苗助長,要防止一哄而上。學科交叉的關鍵在於提出好的研究問題,要實行目標導向,科學部初期要下大力氣去主動發現與組織好的項目,但更重要的是創造有效的交流平臺,發揮紐帶作用。發展交叉學科的依靠力量是原有學科的優秀團隊與人才,要完善符合學科交叉的同行評議制度,新成立的交叉科學部要與原有科學部緊密合作。
  • 交叉學科將成第14個學科門類!關於學科如何建,來看看清華經驗
    交叉學科建設被視為「雙一流」建設的新增長點。本文以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為例,分析如何從高教管理創新層面推動交叉學科機構的落地與運轉。剛剛結束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釋放出重磅信息,我國將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也就是說,交叉學科將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這距離上一次學科重大調整已過去8年。
  • 21世紀是生物(與其他學科交叉)的世紀
    知乎是出了名的生物勸退專業戶,不過我自己也是生物專業,寫寫自己的觀點吧。其實自古以來的每個世紀一直都是生物的世紀-古代帝王擁有最高的財富和權力,他們的終極追求是什麼?是永生。永生即是打亂並延長既有的生物規律。
  • 韓啟德:學科交叉成功的幾個要素 | 科學的擔當
    講座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主任湯超主持。在講座中,韓啟德指出科學源於不分科,分科後的學科交叉催生了累累碩果,他還從親身經歷出發,充分闡述推動學科交叉研究的巨大價值。同時,韓啟德認為,作為文理交叉的典型學科——科學史,它的學習與研究,是任何一門科學發展必經的道路,他呼籲,科學史理應成為大學教育中的基礎必修課。
  • 「交叉學科」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一些重要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學科分支和新增長點不斷湧現,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勢不可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
  • 數學、物理等八大基礎學科就業方向及前景分析
    數學:自然科學之基礎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認為數學這樣的基礎學科難學、就業不易,是專業中的冷門。近幾年,數學等理學基礎類專業,無論是在校生規模還是就業率都呈上升趨勢。男女比例也不再是男生一統天下的局面,甚至出現了女生更多的現象。
  • 對數學感興趣該報數學專業嗎?這些基礎學科信息你不能忽視!
    大學裡的基礎學科是什麼?大學專業可以分為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基礎學科是研究社會基本發展規律,提供人類生存與發展基本知識的學科。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基礎教育裡學習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和地理這些都是基礎學科。
  • 生物學研究後來居上 深圳的秘訣是學科交叉融合
    深圳在生命科技研究方面並不是基礎最好、資源最豐富的學科領域,但近年來能夠緊跟世界前沿、後來居上,離不開政府部門敢於「下重力」、科研機構積極「往前走」、產業主體「緊跟上」。「下重手」「往前走」「緊跟上」的成果有很多。
  • 交叉學科將成為研究生第14個學科門類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剛剛結束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釋放出重磅信息,我國決定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也就是說,交叉學科將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這距離上一次學科重大調整已過去8年。  據報導,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結束後第二天,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議投票通過設集成電路專業為一級學科,並將其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