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文靜
各種各樣的放射蟲
在廣闊無垠的海洋中,生活著一種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動物。它們個頭很小,還不及一粒小米大,但卻擁有值得驕傲的漫長生命史,自寒武紀出現開始,一直演化至今。它們數量龐大,分布廣泛,死亡後沉積海底所形成的軟泥約佔據現代海底面積的3%。這些小東西就是放射蟲。如今,科學家們對放射蟲化石標本的研究,更是在地層判定、板塊運動等問題的解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相奇特
放射蟲這個名字,與它們獨有的「長相」有關。放射蟲是在海洋中漂浮的一種單細胞原生動物。它們大部分都有一個中心骨骼,呈球形、鐘罩形等多種形狀,中心骨骼上有刺呈放射狀向外伸展,因而得名。
放射蟲屬於原生動物門肉足蟲綱。與這個大家族中的其他兄弟姐妹一樣,放射蟲的個體也是僅由一個細胞組成。但這個唯一的細胞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具有作為一個動物個體所應有的主要生活機能。細胞的各部分產生了分化,各自掌管一定的功能,形成了「類器官」。比如,它們往往長有鞭毛、纖毛或是偽足作為運動器官。
原生動物個體都很微小,分布卻非常廣泛,放射蟲也是如此。放射蟲的身體直徑一般為0.1~0.2毫米,部分可以長到2.5毫米。放射蟲中還有一種類型是群生的,很多個體連接在一起,整體可以達到15毫米以上。
放射蟲嬌小的身體為它的化石標本採集和研究帶來了一些麻煩。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羅輝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野外採集化石時,他們是無法直接看到放射蟲的,即使拿著放大鏡也只能在巖石中窺見一些保存良好的放射蟲的影子。他們需要將可能含有放射蟲化石的巖石運回實驗室,經過特殊處理使得化石從石頭中分離出來,再用電子顯微鏡將其放大到幾百上千倍來照相,利用照片進行觀察和研究。
「當然,放射蟲化石研究也有其獨特的有利條件,那就是它們並沒有隨著漫長的歷史演化而滅絕。」羅輝說,目前已知的放射蟲化石有2000多種,而現生的放射蟲大概有6000種。我們可以用將今論古的研究方法,根據現生放射蟲的生存、生態分布等情況,來推斷古代放射蟲的生存狀況。
羅輝介紹說,在日本就有放射蟲專家專門進行放射蟲的現生培養,或者在海洋中採集現生放射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它們的行為。「通過視頻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放射蟲是進行捕食的。它們會把自己的偽足伸出來,將一些小的食物抓住,然後把它吃掉。有些放射蟲會有共生的藻類,藻類通過光合作用產生養分,可以被放射蟲吸收。這些行為都非常有意思,也是當前國際放射蟲研究的一個熱點。」羅輝介紹說,「過去我們對化石研究比較多,但現在有很多放射蟲專家轉過來去研究現生放射蟲的行為。」
沉積深海
放射蟲分布十分廣泛,從赤道到極地,幾乎遍及世界上的所有海域。其中,赤道附近的放射蟲尤其豐富多樣。如果用一個普通浴缸來盛滿海水,裡面生活的放射蟲可以達到4萬個。由於其殼體是矽質,放射蟲在死亡並沉入海底後不容易被溶解,而是大量富集起來。它們的堆積密度驚人,一塊火柴盒大小的地方,沉積物中含有放射蟲的個體數可以超過12萬個。這些堆積在海底的放射蟲殼就形成了放射蟲軟泥。「有統計稱,這種軟泥覆蓋了整個地球海底面積的3.4%。」羅輝說。
正是由於放射蟲可以沉積海底的特性,它們得以在地殼板塊縫合帶的研究中起到關鍵作用。「我們知道,地球上幾大板塊在碰撞過程中會消亡,消亡之後形成的碰撞帶,我們叫作縫合帶。縫合帶中就殘留了很多深海的沉積物,這些沉積物中只有放射蟲,沒有其他化石。所以,放射蟲化石可以作為板塊運動中的關鍵證據。」羅輝解釋說。
近些年來,羅輝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的放射蟲化石上,就是在進行與此相關的研究。每年夏天,羅輝都要帶著研究組成員去青藏高原採集化石。在莽莽高原上尋找這些微小的化石並不容易,除了要應付高原反應外,還要面對一片支離破碎的地層。
「縫合帶的地層與平常的地層不同,它不是連續的,因為它構造運動很強烈,把原來正常的上下結構全打亂了,所以在高原上採集化石,比其他地方的野外觀察困難得多,在研究方法上也會不太一樣。我們需要反著來,先把化石找出來,再去推斷原來的地層順序。」羅輝說。
古生物學家尋找化石常常要靠點運氣。在高原上,運氣的因素顯然更重。
最讓羅輝印象深刻的是,多年前他的一位師弟在江孜縣找到了一些古近紀的放射蟲,對此發表了一篇論文,引起了不少關注。論文發表後,很多人慕名前往去找類似的化石,但由於當地的地層太亂,都沒有找到。有人就懷疑,這種化石是不是真的存在於這裡。為了證實這件事,此後的十年間,羅輝每年一有機會來青藏高原就去那附近尋找,結果都空手而回。課題結束了,他也差不多灰了心。最後一年,羅輝想著隨便去看看,就到那附近的一個山頭去找。當時,有幾塊化石看起來挺好,羅輝就將它們採回來。回來一看,才發現「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正是他多年來苦苦尋找的放射蟲化石。
古生物學研究往往伴隨著驚喜和失望。「這也正是它迷人的地方。」羅輝笑著說。
研究漸熱
對放射蟲化石的研究始於歐洲,之後美國發展較快,但最近稍微有所減弱。
目前,世界上放射蟲研究人數最多的國家是日本。「日本的地層很特殊,裡面幾乎沒有其他化石,但大部分地方都能找到放射蟲。」羅輝介紹說。
放射蟲的生命歷史十分漫長,從寒武紀一直演化到現在,不同時代中發展出了不同的類型,它的骨骼也因此會在不同的巖石中保存下來,最常見的就是矽質巖。
「最開始,研究人員無法將化石從巖石中剝離出來,只能將巖石磨成薄片,然後通過顯微鏡來對薄片進行觀察。這種觀察的準確性當然不高,所以當時定的很多屬種,現在都被認為是不正確的,基本都改過來了。上世紀70年代以後,研究人員才找到一個新的方法來處理放射蟲化石,將其從矽質巖中取出來。這極大地推動了放射蟲化石的研究。」羅輝介紹說,「現在,我們大部分的研究方法都是根據這種技術改進而來,從而獲得放射蟲實體。後來,研究人員在一些過去沒有發現化石的地層中找到了放射蟲化石,這對解決該地層的時代問題非常關鍵。」
近年來,由於構造板塊研究較熱,學界對於放射蟲研究也重視起來。「這幾年,我國放射蟲的研究人員人數也在增加,南古所、南海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同濟大學等有研究人員在進行不同方面的研究。」2009年,作為國際放射蟲古生物學者協會主席,羅輝在南京組織會議,基本上邀請了國內所有放射蟲研究專家集聚一堂,與國際專家展開交流。「至少從參加人數來看,我國是僅排在日本之後的。如今,隨著國內對基礎研究越來越重視,致力於研究放射蟲的學生也越來越多,這是個好現象。」羅輝說道。
未來,他們對放射蟲的研究,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