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2020-12-02 科學網

TESS在尋找「宜居帶」內的系外行星。圖片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re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比地球稍大一點的世界,它圍繞著一顆距地球約31秒差距的明亮恆星旋轉。這顆被稱為TOI 700d的行星的軌道位於其恆星的宜居帶——液態水可能存在的區域。目前,天文學家只知道少數這樣的世界。

美國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美國宇航局(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天文學家Elisa Quintana:「在可居住區內,地球大小的行星並不多。而找到一顆圍繞明亮恆星運行的『宜居帶』行星是令人興奮的。」

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家Emily Gilbert和同事利用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

TESS)發現了這顆行星。這是TESS發現的第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位於其恆星的宜居帶。

Gilbert16日在夏威夷檀香山召開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報告了這一發現。

TESS一直在掃視夜空,尋找附近的恆星——那些在60差距內的恆星——當一顆圍繞其運行的行星從它們面前經過時,這些恆星會周期性地變暗。迄今為止,它已經用這種方法發現了1500多個候選行星。

這也包括圍繞著TOI 700恆星的3顆行星。其中兩顆行星離恆星很近,分別每10天和16天繞一圈。第三個是TOI 700d,它每37天繞恆星運行一周,距離足夠遠,可以到達恆星宜居帶的要求

天文學家已經知道這顆行星的大小是地球的1.2倍。他們還沒有能夠測量它的質量,以便計算它的密度,並確定它是像地球一樣的巖石星球,還是像海王星一樣的氣體星球

即使它是巖石星球,TOI 700d也可能不會是地球的孿生兄弟。這顆非常有趣的行星將會是一個與地球非常不同的地方,因為它處在一個非常不同的環境中。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天文學家Gabrielle Engelmann-Suissa說。

TOI 700比太陽更小、更暗,這意味著它周圍的行星沐浴在更微弱的光下。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

此外,天文學家在會議上報告說,TESS還發現了其他有趣的行星。其中一顆不是圍繞一顆而是圍繞一對恆星旋轉,第一顆這樣的環雙星運轉行星是宇宙飛船發現的。

另一顆新發現的行星圍繞著一顆名為AU Microscopii的恆星運行,距離地球約10秒差距。這顆恆星非常年輕——只有大約2000萬年的歷史——它周圍有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圓盤,行星可能仍在其中進行合併。維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市喬治梅森大學天文學家Peter Plavchan在會議上說,這使它成為一個科學家可以探索行星如何從這些圓盤中誕生的「實驗室」。

發射於2018年的TESS主要目標是「接棒」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繼續搜尋太陽系以外的「新世界」。20197月,TESS曾發現的3顆「宜居」行星位於長蛇座內,它們圍繞一顆名為GJ 357的恆星旋轉。這顆恆星是一顆M型矮星,質量和體積均為太陽的1/3,溫度比太陽低約40%3顆行星中的GJ 357 d,位於星系宜居帶外緣,所接收到的恆星能量與火星從太陽接收到的能量相當。

此外,TESS還發現了73光年外的3顆行星,其中包括約為海王星的一半大小的「迷你海王星」。「迷你海王星」屬於太陽系內沒有的行星類型,被認為將填補行星形成過程中「缺失的一環」。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MICROSCOPY CENTER UFMG-BELO HORIZONTE 病毒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生物之一。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科學家發現測定地球古老地層年齡有效「標尺」—新聞—科學網
    發現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可作為捕捉雲南地區火山灰的有效指標。相關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固體地球》上, 火山噴發是地球上的重大地質災害之一。一些火山噴發出的火山灰高達幾十公裡,直抵平流層,可影響天氣變化,火山灰形成的降塵也會給當地民眾造成極大的生活困難。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路走來,我們欣喜有一大群可愛的科學家與《中國科學報》、科學網一起成長,在新的起點,我們願與益友們共同前行,一起講述更多中國科技發展的故事。 ◆王恩哥(中國科學院院士) 傳播科學,探索真知;擔當歷史,啟迪未來。祝賀《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周年!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一顆小「月亮」離地球而去 —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很幸運在這些微小的脊椎動物記錄中發現了非禽類恐龍和鳥類。
  • 科學家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聞—科學網
    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李欽明供圖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研究員江凌和院士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研究團隊合作
  • 科學家發現兼具低熱導率和高剛性的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李昺和張志東等科研人員與合作者發現,二磷化銅(CuP2)晶體兼具高聲速和低熱導率,與常規低熱導率材料低聲速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最近,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斌與重慶大學教授黃曉旭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高壓下發現了納米鎳持續強化的現象,以及3納米鎳在高壓下的強度可達到普通商用鎳強度的
  • 科學家發現「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新聞—科學網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餘焓、韓生和清華大學魏永革合作研究發現了「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相關研究成果近日連續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典型蛇綠巖剖面 地球板塊構造學說是二十世紀地球科學的巨大成就板塊構造為我們認識地球內部運作機制,特別是大洋的產生和消亡歷史,提供了合理的理論框架。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是由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組成的,屬弱構造變形的剛性塊體。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組也從1996年開始研究中微子振蕩並建立相關的新物理理論模型。
  • 華裔科學家發現「怪獸」黑洞 —新聞—科學網
    NGC1600星系相比於周圍要更大更亮 該星系中央發現巨大黑洞的電腦模擬圖 據英國《衛報》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於當地時間6日宣布,華裔旅美女科學家馬中珮所領導的團隊在宇宙稀疏偏遠處發現一個超大黑洞,該黑洞被研究團隊暱稱為「NGC1600怪獸」。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Carlson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領域研究員李鴻傑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合作,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首個昆蟲生物礦物盔甲。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距今5.5億年前就開始了,許多動物的骨骼和牙齒都有含鈣的礦物質,螃蟹和龍蝦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和其他身體部位也有礦化的成分。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李家洋和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熊國勝帶領的團隊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一個水稻綠色革命基因的伴侶基因HTD1HZ,它能夠有效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艾嬌)現代地球科學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正在整體地進入轉折期。
  • 專家發現胺基酸混合物高效分離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聚離子液體膜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對胺基酸的分離效果好且具有優良的抗菌性和抗汙染性,該研究為胺基酸混合物分離工業應用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膠體與界面科學》上。 麻類所研究員譚志堅介紹,胺基酸被廣泛應用於食品、飼料和醫藥等領域,蛋白質水解和微生物發酵是獲得胺基酸的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往往獲得的是胺基酸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