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李欽明供圖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研究員江凌和院士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研究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此項研究工作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冰在人們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由於冰的結晶過程非常迅速並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一個巨大的科學難題。研究水分子如何一步步成長為水分子團簇、液態水和冰的過程,對理解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至關重要。紅外光譜是研究物質結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與離子團簇不同,中性水團簇由於缺乏電荷、難於探測而實驗研究甚少,因此,實現質量選擇的中性水團簇的紅外光譜研究是科學家長期以來的夢想。

 

為實現對中性水團簇的精準探測和結構解析,江凌和楊學明團隊近年來在相關實驗技術發展上取得了突破,自主研發了基於大連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首次實現了質量選擇中性水團簇的高靈敏探測及紅外光譜的研究,發現了最小的水滴是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們對最小水滴為六個水分子的認知,這一獨特的實驗方法也為開展各類中性團簇紅外譜學和結構的研究打開了大門。

 

近期,江凌和楊學明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裝置,測定了質量選擇中性水分子八聚體(H2O)8的紅外光譜,呈現出冰的光譜特徵。清華大學李雋研究組採用自編的TGMin程序結合高精度的量子化學理論方法,計算了水分子八聚體的各種穩定結構和紅外光譜,理論與實驗高度吻合。研究結果表明,水分子八聚體存在5個穩定的立方體結構,其中3個水立方體結構是首次被實驗所觀測到。這些立方體結構中的水分子均以三配位的方式結合在立方體的頂角,這些特殊結構的優異穩定性源於大量的離域三中心二電子氫鍵作用。更有趣的是,在冰的表面確實存在著這種三配位的水分子團簇。

 

該研究工作揭示了最小冰立方的多個新的結構,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尤其是速凍)提供了新思路,對於大氣科學和水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226-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研究團隊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多個新結構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李剛)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
  •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中國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知科技日報訊 (記者郝曉明)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
  •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中國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11月2日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這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 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這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大連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研究結果表明,水分子八聚體存在5個穩定的立方體結構。(示意圖)大連化物所供圖中新網大連11月2日電 (記者 楊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冰的結晶過程迅速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一個科學難題。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2020-11-04 科技日報 郝曉明 【字體:大 中 小,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這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大連化物所發現冰立方的新結構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大連化物所團隊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示意圖)大連化物所供圖中新網大連11月2日電 (記者 楊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新聞—科學網
    >團隊,以及清華大學教授李雋研究團隊在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中發現了三維立體結構的存在,證明最小的水滴是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水分子通過自身不停地振動和轉動,以及其內部氫鍵斷裂和生成的過程,促使水團簇形成各種動態的網絡結構:少量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呈現平面型,當水分子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水團簇就會呈現立體結構,這些立體的水團簇也被稱作水滴。 江凌說:「我們利用大連相干光源,揭示了有限溫度條件下水分子五聚體已開始呈現體相水的結構特徵,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
  • Nature子刊:大連光源照透最小冰立方
    然而,由於冰的結晶過程非常迅速並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一個巨大的科學難題。研究水分子如何一步步成長為水分子團簇、液態水和冰的過程,對理解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至關重要。紅外光譜是研究物質結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然而,與離子團簇不同,中性水團簇由於缺乏電荷、難於探測而實驗研究甚少,因此,實現質量選擇的中性水團簇的紅外光譜研究是科學家們長期以來的夢想。
  • 利用大連相干光源模擬星際介質中硫化氫的光解取得新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了解到,大連化物所袁開軍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N. R. Ashfold教授合作,利用世界上唯一運行在極紫外波段的大型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相干光源)研究硫化氫分子光化學取得了新進展。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連相干光源
    這是我國第一臺自由電子雷射大型用戶裝置,也是世界上唯一工作在極紫外波段的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是世界上最亮的極紫外光源。2018年7月12日,大連相干光源正式通過了現場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完成了實施方案規定的研製任務,達到了項目預期目標,同意項目通過驗收。
  • 最小的水滴有多大?大連化物所利用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
    水分子通過自身不停地振動和轉動,以及其內部氫鍵斷裂和生成的過程,促使水團簇形成各種動態的網絡結構:少量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呈現平面型,當水分子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水團簇就會呈現立體結構,這些立體的水團簇也被稱作水滴。最小的水滴有多大?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最小的水滴是由六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連相干光源
    這是我國第一臺自由電子雷射大型用戶裝置,也是世界上唯一工作在極紫外波段的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是世界上最亮的極紫外光源。2018年7月12日,大連相干光源正式通過了現場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完成了實施方案規定的研製任務,達到了項目預期目標,同意項目通過驗收。
  • 大連化物所利用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
    最小的水滴有多大?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最小的水滴是由六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然而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以及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團隊在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中發現了三維立體結構的存在,證明最小的水滴是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