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如何成冰?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2020-11-04 07:27:51 來源:科技日報水如何成冰?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知科技日報訊 (記者郝曉明)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科技|水如何成冰?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這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2020-11-0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日本發現了300多種全新冰結構 並搭建迄今最輕的
圖片來自網絡科技日報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聶翠蓉)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日本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發現了300多種全新冰結構,多孔超輕類似氣凝膠,其空間網狀結構中充滿氣體分子,而外表呈固體狀,並發現迄今密度最小(即最輕)的固體水結構,研究這些新結構有助於揭開水分子在低溫低壓等極端環境下的性質。
-
大連化物所發現冰立方的新結構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中國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這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中國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11月2日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科學家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聞—科學網
,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此項研究工作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冰在人們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由於冰的結晶過程非常迅速並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一個巨大的科學難題。研究水分子如何一步步成長為水分子團簇、液態水和冰的過程,對理解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至關重要。紅外光譜是研究物質結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
大連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研究結果表明,水分子八聚體存在5個穩定的立方體結構。(示意圖)大連化物所供圖中新網大連11月2日電 (記者 楊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冰的結晶過程迅速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一個科學難題。
-
大連化物所團隊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示意圖)大連化物所供圖中新網大連11月2日電 (記者 楊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研究團隊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多個新結構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李剛)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
-
Nature子刊:大連光源照透最小冰立方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冰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然而,由於冰的結晶過程非常迅速並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一個巨大的科學難題。研究水分子如何一步步成長為水分子團簇、液態水和冰的過程,對理解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至關重要。紅外光譜是研究物質結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和波蘭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在線版上撰文指出,他們藉助微引力透鏡,可能發現了迄今已知最小的如獲證實,這一發現將有助科學家更好地認識「流浪行星」。 天文學家認為,大多數「流浪行星」的誕生方式與普通行星無異——由圍繞一顆新形成恆星旋轉的氣體和塵埃凝聚而成。但這些行星最終在其他物體(尤其是氣態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脫離了母體系統,成為了一顆「流浪行星」。理論表明,以這種方式逃逸的「流浪行星」大多是巖石行星,質量約為地球的30%—100%,即所謂的「流浪行星」。
-
「建證冬奧 水冰轉換」 冰立方舉辦市民開放日
來自各個單位的市民、學生、建築行業代表齊聚美麗的冰立方,在現場講解人員的帶領下,了解冰水轉換科技奧秘和冰立方傳奇奧運之路。 2022年冬奧會即將到來,世界上首個在泳池上架設冰壺賽道的奧運場館——冰立方已經開始第二次「水-冰轉換」施工。
-
美國發現巨型神秘金屬塊;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丨科技早新聞
論壇主辦單位科技日報社和中國外文局主要領導與會致辭。來自媒體界、學術界和企業界專家一起探討如何利用5G技術促進媒體深度融合、講好科技創新故事。(來源:科技日報)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圖源:物理學家組織網●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迄今最小的存儲設備,其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容量約為25兆比特/平方釐米,與目前的商用快閃記憶體設備相比,每層的存儲密度提高了100倍。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研製出更快、更小、更智能、更節能的晶片。(來源:科技日報)
-
藉助「微引力透鏡」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藉助「微引力透鏡」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2020-11-06 06:50:41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張楷欣 責任編輯:張楷欣 2020年11月06日 06:50 來源:科技日報
-
科學家發現月表存在水冰證據 水從哪兒來仍需探索
科學家發現月表存在水冰證據 水從哪兒來仍需探索 原標題: 由夏威夷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近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分析了印度「月船1號」探測器攜帶的月球礦物繪圖儀所得到的數據,發現了固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