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化物所利用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

2020-12-06 中國日報網

最小的水滴有多大?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最小的水滴是由六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然而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以及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團隊在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中發現了三維立體結構的存在,證明最小的水滴是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上。

江凌和楊學明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裝置,測定了質量選擇的中性水團簇(H2O)n (n = 36)的紅外光譜,首次發現五個水分子團簇(H2O)5在3500至3600 cm-1區間出現顯著的OH伸縮振動,具有三維立體水團簇結構的特徵峰。李雋團隊採用自編的TGMin程序結合高精度的量子化學理論方法,計算了水團簇的各種穩定結構和紅外光譜,理論與實驗高度吻合。研究結果表明,在有限溫度條件下(H2O)5的二維和三維結構可以共存,三維立體結構的形成是引起紅外光譜顯著變化的根本原因。他們提出了三中心二電子(3 center2 electron)氫鍵模型,精準分析了水團簇網絡結構的形成機制。

「水的結構是什麼?」這是《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

自然界的水不是以單一水分子(H2O)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由若干水分子通過氫鍵作用而聚合在一起,形成水分子簇,俗稱水團簇。水分子通過自身不停地振動和轉動,以及其內部氫鍵斷裂和生成的過程,促使水團簇形成各種動態的網絡結構:少量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呈現平面型,當水分子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水團簇就會呈現立體結構,這些立體的水團簇也被稱作水滴。

該工作揭示了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已經開始呈現水的立體結構和光譜特徵,突破了人們長期以來對最小水滴是六個水分子團簇的傳統認知,為揭開水的微觀結構演化的奧秘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國日報大連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最小的水滴有多大?大連化物所利用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
    水分子通過自身不停地振動和轉動,以及其內部氫鍵斷裂和生成的過程,促使水團簇形成各種動態的網絡結構:少量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呈現平面型,當水分子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水團簇就會呈現立體結構,這些立體的水團簇也被稱作水滴。最小的水滴有多大?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最小的水滴是由六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2020-11-0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新聞—科學網
    >團隊,以及清華大學教授李雋研究團隊在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中發現了三維立體結構的存在,證明最小的水滴是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這是《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 水不是以單一水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由若干水分子通過氫鍵作用聚合在一起,形成水分子簇,俗稱水團簇。
  • 大連化物所發展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目前,離子團簇研究居多,而中性團簇由於缺乏電荷、難於探測,相關實驗研究甚少,其瓶頸主要在於缺乏合適的紫外光源。2017年建成的大連相干光源,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工作在極紫外波段的自由電子雷射用戶裝置,具有高亮度和脈衝時間特性,可以有效地實現單光子閾值電離,非常適合用於中性分子和團簇的高靈敏度和高時間分辨的探測和研究。
  • 「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在大連化物所舉行
    「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在大連化物所舉行 2018-08-16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大連市常務副市長盧林和大連化物所所長劉中民分別代表大連市政府和大連化物所籤訂協議。  根據協議內容,大連市政府將在項目選址、建設資金上對「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予以支持。這標誌著「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進入正式啟動實施階段。  劉中民指出,「大連先進光源」是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吸引和穩定高端科技人才來所開展工作的重要保障。
  • 大連化物所粗大事了,全世界羨慕嫉妒很
    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應物所」)聯合研製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於1月15日終於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
  • 大連化物所發現冰立方的新結構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Nature子刊:大連光源照透最小冰立方
    為實現對中性水團簇的精準探測和結構解析,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簡稱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近年來在相關實驗技術發展上取得了突破,自主研發了基於大連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 大連化物所2.5億元先進光源項目落成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投資2.5億元建設的「大連先進光源一期·極紫外相干光源項目」,在大連長興島經濟區竣工並進入設備調試階段。該項目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在100多米長的實驗室裡,安裝了電子注入器、直線加速器和自由電子雷射波蕩器等裝置,可產生世界上最亮的脈衝和波長可調的極紫外光源,時間尺度只有普通快門的萬億分之一。大連先進光源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的首個超億元重大科學儀器研製項目,是我國科技基礎研究領域的世界級利器,將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能源等領域的基礎實驗。
  • 大連化物所發現過渡金屬對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機理---中國科學院
    大連化物所發現過渡金屬對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機理 2021-01-0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大連化物所團隊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示意圖)大連化物所供圖中新網大連11月2日電 (記者 楊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科學家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聞—科學網
    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李欽明供圖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研究員江凌和院士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研究團隊合作
  • 大連化物所等觀測到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和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袁開軍團隊,與南京大學教授胡茜茜、謝代前合作,在水分子的光解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
  • 化物所助力大連「潔淨能源之都」建設
    圍繞推進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申請與建設等重大事項,大連市政府已與大連化物所建立月度協商機制。中國科學院高度重視並大力支持大連化物所爭建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並將其納入重點領域布局。2017年10月,中國科學院批准依託大連化物所籌建中國科學院潔淨能源創新研究院,按照國家實驗室體制機制模式運行,集合了中國科學院能源領域20餘個研究所的優勢力量,加快構建「1+X+N」開放融合的創新組織體系,組建能源領域強大科技創新「集團軍」。
  • 研究團隊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多個新結構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李剛)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
  • 大連光源: 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下稱大連化物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下稱上海應物所)聯合研製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單個皮秒雷射脈衝包含了140萬億個光子。
  • 世界最亮光源 大連光源資料背景簡介(圖)
    【世界最亮光源】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應物所」)聯合研製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  大連光源是我國第一臺大型自由電子雷射科學研究用戶裝置,也是當今世界上唯一運行在極紫外波段的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單個皮秒雷射可產生140萬億個光子以及具有完全的相干性,使大連光源成為世界上最亮且波長完全可調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光源。  自由電子雷射是國際上最先進的新一代光源,也是當今世界科技強國競相發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學研究、先進技術、國防科技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
  •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2020-11-2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然而最近幾年,關於Au與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繼2012年臺灣大學牟中原研究組發現了Au與ZnO納米棒間存在氧化氣氛誘導的OMSI後,喬波濤與大連化物所研究員王軍虎合作,相繼發現並報導了Au與非氧化物載體羥基磷灰石之間由氧化氣氛誘導的OMSI,以及Au與TiO2之間的經典SMSI,並據此開發了兼具高活性與高穩定性的Au催化劑。
  • 【科技日報】大連光源: 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下稱大連化物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下稱上海應物所)聯合研製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單個皮秒雷射脈衝包含了140萬億個光子。  從去年9月底安裝完成首次出光之後,經過3個多月的調試後,總長100米的大連光源終於成為了世界上最亮且波長完全可調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