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化物所發現過渡金屬對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機理---中國科學院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大連化物所發現過渡金屬對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機理

2021-01-0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研究員江凌、樊紅軍團隊與河北工程大學副教授趙志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發現了氧化鋯與二氧化碳形成雙齒配位的新穎結構,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過渡金屬對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機理。

  反應中間體的探測與表徵是詮釋化學反應機理的關鍵,但這些反應中間體的數量密度低、壽命短、結構複雜,不易開展對其的實驗研究,需要高靈敏度、高時間分辨以及對結構敏感的譜學等探測方法。江凌團隊結合高解析度質譜與光參量振動雷射器,自主研製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紅外光解離光譜(Phys. Chem. Chem. Phys.,2018),可原位/在線高靈敏探測關鍵反應中間體的組成與結構,對詮釋催化反應機制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的濃度逐年上升,對大氣環境造成的危害日漸嚴重。如何實現CO2高效活化及轉化,是具有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近日,江凌和趙志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測定了質量選擇的[ZrO(CO2)n=4-7]+的紅外光譜,首次發現在1350至1550 cm-1區間出現明顯的CO2伸縮振動,比常規的CO2伸縮振動頻率(2350 cm-1)低約1000 cm-1,顯示出CO2被高度活化的光譜特徵。樊紅軍團隊利用高精度的量子化學計算方法,計算了[ZrO(CO2)n=4-7]+的穩定結構和紅外光譜,理論與實驗結果吻合。研究表明,[ZrO(CO2)n=4-7]+團簇離子存在獨特Zr[η2-(O,O)C]雙齒配位結構,Zr3+一個價電子轉移至CO2中,形成一個CO2-自由基配體,表現出很高的CO2活化效率;採用理論計算方法,系統研究了不同過渡金屬、主族金屬對形成M[η2-(O,O)C]配位結構的影響機制,研究人員發現,形成這種CO2高效活化功能M[η2-(O,O)C]結構應具備兩個先決條件:(1)金屬中心需要具有很強的還原能力;(2)金屬中心的氧化態需比其最高價態低1。該研究為單金屬中心活化CO2的微觀機理提供了新思路,對CO2的活化及轉化等基礎與應用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動態化學前沿研究」科學中心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能源化學轉化的本質與調控」、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大連化物所「大連相干光源」專項基金等的支持。

大連化物所發現過渡金屬對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機理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研究員江凌、樊紅軍團隊與河北工程大學副教授趙志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發現了氧化鋯與二氧化碳形成雙齒配位的新穎結構,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過渡金屬對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機理。
  反應中間體的探測與表徵是詮釋化學反應機理的關鍵,但這些反應中間體的數量密度低、壽命短、結構複雜,不易開展對其的實驗研究,需要高靈敏度、高時間分辨以及對結構敏感的譜學等探測方法。江凌團隊結合高解析度質譜與光參量振動雷射器,自主研製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紅外光解離光譜(Phys. Chem. Chem. Phys.,2018),可原位/在線高靈敏探測關鍵反應中間體的組成與結構,對詮釋催化反應機制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的濃度逐年上升,對大氣環境造成的危害日漸嚴重。如何實現CO2高效活化及轉化,是具有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近日,江凌和趙志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測定了質量選擇的[ZrO(CO2)n=4-7]+的紅外光譜,首次發現在1350至1550 cm-1區間出現明顯的CO2伸縮振動,比常規的CO2伸縮振動頻率(2350 cm-1)低約1000 cm-1,顯示出CO2被高度活化的光譜特徵。樊紅軍團隊利用高精度的量子化學計算方法,計算了[ZrO(CO2)n=4-7]+的穩定結構和紅外光譜,理論與實驗結果吻合。研究表明,[ZrO(CO2)n=4-7]+團簇離子存在獨特Zr[η2-(O,O)C]雙齒配位結構,Zr3+一個價電子轉移至CO2中,形成一個CO2-自由基配體,表現出很高的CO2活化效率;採用理論計算方法,系統研究了不同過渡金屬、主族金屬對形成M[η2-(O,O)C]配位結構的影響機制,研究人員發現,形成這種CO2高效活化功能M[η2-(O,O)C]結構應具備兩個先決條件:(1)金屬中心需要具有很強的還原能力;(2)金屬中心的氧化態需比其最高價態低1。該研究為單金屬中心活化CO2的微觀機理提供了新思路,對CO2的活化及轉化等基礎與應用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動態化學前沿研究」科學中心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能源化學轉化的本質與調控」、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大連化物所「大連相干光源」專項基金等的支持。
  大連化物所發現過渡金屬對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機理
  

列印 責任編輯:張芳丹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過渡金屬可高效激活二氧化碳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一直在增加,給全球氣候變化和溫度上升帶來了嚴重的後果。為了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作為可持續能源的原料,人們非常希望能夠捕獲和利用二氧化碳來製造有價值的化學品。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在該工作中,大連化物所研究團隊以LiH-Fe複合催化劑為研究對象,發現Fe與LiH在界面處存在強的相互作用。  實現溫和條件下氨的高效合成一直是催化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陳萍團隊首次報導了具有優異低溫活性的LiH-3d過渡金屬這一複合催化劑體系,並提出了「氮轉移」催化機理:LiH作為第二催化中心,可以轉移過渡金屬表面的氮物種形成Li2NH/LiNH2,繼而加氫放氨。
  • 發現過渡金屬能高度活化二氧化碳—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發現過渡金屬能高度活化二氧化碳   近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居高不下,對大氣環境造成的危害日益顯著。 為此,研究團隊希望研製高靈敏度、高時間分辨以及對結構敏感的譜學探測裝置。經過聯合攻關,研究團隊將高解析度質譜與光參量振動雷射器相結合,自主研製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紅外光解離光譜。該儀器可原位/在線高靈敏探測關鍵反應中間體的組成與結構,為詮釋催化反應機制提供了可能。 此後,研究團隊在實驗中發現,將CO2充入經過雷射蒸發的鋯周圍後,CO2濃度明顯降低。
  •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1-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其中,芬頓/類芬頓反應由於其可以原位產生大量•OH自由基並對汙染物具有較高礦化能力而被廣泛關注,然而,對非均相芬頓反應機理認識的不足一直制約著其發展。近兩年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王軍虎團隊致力於對非均相芬頓反應主要活性物種「Fe」的配位環境、價態、自旋態演變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中國科學院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2020-11-2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然而最近幾年,關於Au與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繼2012年臺灣大學牟中原研究組發現了Au與ZnO納米棒間存在氧化氣氛誘導的OMSI後,喬波濤與大連化物所研究員王軍虎合作,相繼發現並報導了Au與非氧化物載體羥基磷灰石之間由氧化氣氛誘導的OMSI,以及Au與TiO2之間的經典SMSI,並據此開發了兼具高活性與高穩定性的Au催化劑。
  • 大連化物所發表二氧化碳膜反應器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無機膜與催化新材料研究組副研究員張鵬、研究員朱雪峰和研究員楊維慎團隊與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Kevin Huang團隊合作,發表了題為The current status of high temperature electrochemistry-based
  • 大連化物所發現光催化低溫C-H鍵活化反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馬志博、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團隊,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潘明虎團隊合作,發現了氧化鈦表面低溫光催化C-H鍵斷鍵反應,並在單分子層面上對反應機理進行解釋。
  • 大連化物所發現單核錳催化劑的水氧化活性可媲美自然光合作用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中科院院士李燦和博士管景奇等人發現由氮化石墨烯做基體穩定的單核錳活性中心化學水氧化活性轉化頻率高達200s-1以上,可與自然光合作用體系PSII多核錳(CaMn4O5)反應中心的水氧化活性相媲美,並提出單核錳反應中心上水氧化反應機理,相關研究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2-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該團隊的實驗研究發現,由彎曲石墨烯片構成的碳納米管納米級管腔,可導致組裝在其內部的金屬納米粒子的特性發生變化,並可能改變分子吸附活化模式甚至反應路徑,從而調變催化反應的性能(PNAS 2013, 100, 14861; Angew. Chem. Int. Ed.
  •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2020-11-2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然而最近幾年,關於Au與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繼2012年臺灣大學牟中原研究組發現了Au與ZnO納米棒間存在氧化氣氛誘導的OMSI後,喬波濤與大連化物所研究員王軍虎合作,相繼發現並報導了Au與非氧化物載體羥基磷灰石之間由氧化氣氛誘導的OMSI,以及Au與TiO2之間的經典SMSI,並據此開發了兼具高活性與高穩定性的Au催化劑。
  • 大連化物所提出可見光誘導溫和條件下醯亞胺脫羰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慶安團隊在可見光誘導醯亞胺溫和條件下脫羰研究中取得進展,發展了一種「雙功能銠催化劑在可見光誘導下脫羰」的新策略,可實現醯胺類化合物在溫和(30-40℃)條件下的脫碳,以及與炔烴的加成反應。
  • 過渡金屬催化的C-H鍵活化簡介
    傳統的過渡態金屬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可以非常高效可靠的形成Csp2-Csp2鍵,比如Suzuki,Negishi,Stille,Kumada,Heck反應等。但是傳統的過渡金屬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的缺點非常明顯,比如過渡金屬催化劑不可獲得性,價格比較昂貴;反應的副產物金屬鹽對環境的不利;需要轉金屬這一步驟將芳烴連接到金屬上等等。
  • 大連化物所金屬有機化合物用於儲氫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專項、大連化物所自主部署基金的資助。 背頁封面 大連化物所金屬有機化合物用於儲氫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該工作以鈉修飾的苯酚-環己醇為例,計算發現其脫氫焓變可以從64.5kJ/mol-H2降低為50.4kJ/mol-H2;此外,隨著金屬給電子能力增強,環己醇鈉α位C-H鍵鍵長增加,二者成線性關係,這說明材料經過有機無機雜化後,已經被活化,並且脫氫過程中α位C-H鍵優先斷裂。  實驗結果發現,苯酚鈉-環己醇鈉體系可以在150℃、商業催化劑下完成可逆儲氫循環。
  • 大連化物所實現電催化高效分解硫化氫制氫
    大連化物所實現電催化高效分解硫化氫制氫 2020-01-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電催化分解硫化氫是一種溫和高效的方法,可以通過陰極析氫、陽極產硫,同時實現氫氣和硫粉的分離與回收。然而,目前報導的催化劑中,貴金屬價格昂貴,過渡金屬及其氧化物易被反應介質毒化或腐蝕而失去活性,極大地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所以,亟待開發一種價格低廉、活性優異、耐腐蝕的催化材料,用於高效電催化分解硫化氫制氫。  鄧德會團隊基於其前期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的鎧甲催化概念(Angew.
  • 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無機催化研究組研究員葉生發團隊與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李位仁、馬克思-普朗克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教授Schnegg合作,在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氧化反應通常是放熱反應,具有很高的驅動力,但需要克服氧分子從自旋三重態轉換到自旋單重態產生的高動力學勢壘。
  •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2019-04-0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大連化物所開發出離子液體穩定的高效單原子催化劑
    日前,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喬波濤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顏寧教授、日本京都大學Hiroyuki Asakura教授以及北海道大學Min Gao教授合作,發現離子液體可增加單原子團聚的活化能、可調節金屬單原子的氧化價態,從而開發出離子液體穩定的高效單原子催化劑。
  •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9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論文連結大連化物所在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大會
    圖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大會。 劉萬生 攝中新網大連9月19日電 (記者 楊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發展戰略研討會暨建所70周年紀念大會19日在遼寧大連舉行,近400位海內外嘉賓出席大會。
  • 大連化物所揭示無機/有機界面三線態能量轉移動力學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通過合理構建無機納米晶-多環芳烴分子模型體系的能級結構,結合超快時間分辨光譜技術,揭示了電荷轉移態介導的三線態能量轉移(CT-mediated TET)模型,在無機/有機界面三線態能量轉移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