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化物所發現單核錳催化劑的水氧化活性可媲美自然光合作用催化劑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中科院院士李燦和博士管景奇等人發現由氮化石墨烯做基體穩定的單核錳活性中心化學水氧化活性轉化頻率高達200s-1以上,可與自然光合作用體系PSII多核錳(CaMn4O5)反應中心的水氧化活性相媲美,並提出單核錳反應中心上水氧化反應機理,相關研究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上。

  水氧化是水分解的速控步驟,也是自然光合作用和人工光合成的原初反應。開發高效穩定的水氧化催化劑是實現人工光合成(包括光催化、光電催化和電催化)的關鍵。經過科學家長期努力,人們了解到自然光合作用的水氧化反應(發生在光合體系II,PSII)上,其活性中心是多核錳(CaMn4O5),它顯示超高的活性(轉化頻率高達100-400s-1),在非常低的過電位下就可以高效氧化水。因此,人們長期以來努力模擬自然光合作用的多核錳催化劑結構,認為水氧化的活性中心至少要2個以上的金屬離子位點才能實現高效催化水氧化。大量文獻表明,許多金屬有機配合物分子催化劑的確顯示,雙金屬活性中心的耦合能有效降低水氧化反應活化能,但均相分子催化劑一般穩定性低,在水氧化過程自身容易被氧化破壞,不容易應用於實際的人工光合成體系中。

  李燦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發展能夠將太陽能人工光合成體系穩定的多相水氧化催化劑,先後嘗試納米MnOx(JPC,J.Catal.), IrOx(ACS Catal.)和CoOx(Chem.Sci.,JACS)催化劑並取得一定進展。研究發現,當CoOx、IrO2納米尺度減小到1-2nm時,水氧化活性(轉化頻率)可達到接近10s-1,是目前報導的多相催化劑水氧化活性較高的水平之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減小尺寸,直至單核Mn(Mn2+/Mn4+)時,科研人員發現水氧化活性突躍上升到200s-1,是目前報導的多相催化劑水氧化最高的活性,也達到PSII水氧化多核錳催化劑的水平。表徵和理論計算結果表明單核錳催化劑上顯示與多核錳上不同的水氧化反應機理。這一研究進展不僅為發展太陽能人工光合成高效水氧化催化劑開拓了新的方向,也將引發人們在科學上對多核錳水氧化催化劑及其機理進行重新認識。

  以上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973」項目和UOP合作項目的資助。

 

大連化物所發現單核錳催化劑的水氧化活性可媲美自然光合作用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中科院院士李燦和博士管景奇等人發現由氮化石墨烯做基體穩定的單核錳活性中心化學水氧化活性轉化頻率高達200s-1以上,可與自然光合作用體系PSII多核錳(CaMn4O5)反應中心的水氧化活性相媲美,並提出單核錳反應中心上水氧化反應機理,相關研究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上。
  水氧化是水分解的速控步驟,也是自然光合作用和人工光合成的原初反應。開發高效穩定的水氧化催化劑是實現人工光合成(包括光催化、光電催化和電催化)的關鍵。經過科學家長期努力,人們了解到自然光合作用的水氧化反應(發生在光合體系II,PSII)上,其活性中心是多核錳(CaMn4O5),它顯示超高的活性(轉化頻率高達100-400s-1),在非常低的過電位下就可以高效氧化水。因此,人們長期以來努力模擬自然光合作用的多核錳催化劑結構,認為水氧化的活性中心至少要2個以上的金屬離子位點才能實現高效催化水氧化。大量文獻表明,許多金屬有機配合物分子催化劑的確顯示,雙金屬活性中心的耦合能有效降低水氧化反應活化能,但均相分子催化劑一般穩定性低,在水氧化過程自身容易被氧化破壞,不容易應用於實際的人工光合成體系中。
  李燦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發展能夠將太陽能人工光合成體系穩定的多相水氧化催化劑,先後嘗試納米MnOx(JPC,J.Catal.), IrOx(ACS Catal.)和CoOx(Chem.Sci.,JACS)催化劑並取得一定進展。研究發現,當CoOx、IrO2納米尺度減小到1-2nm時,水氧化活性(轉化頻率)可達到接近10s-1,是目前報導的多相催化劑水氧化活性較高的水平之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減小尺寸,直至單核Mn(Mn2+/Mn4+)時,科研人員發現水氧化活性突躍上升到200s-1,是目前報導的多相催化劑水氧化最高的活性,也達到PSII水氧化多核錳催化劑的水平。表徵和理論計算結果表明單核錳催化劑上顯示與多核錳上不同的水氧化反應機理。這一研究進展不僅為發展太陽能人工光合成高效水氧化催化劑開拓了新的方向,也將引發人們在科學上對多核錳水氧化催化劑及其機理進行重新認識。
  以上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973」項目和UOP合作項目的資助。
 
大連化物所發現單核錳催化劑的水氧化活性可媲美自然光合作用催化劑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2019-04-0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大連化物所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燦,研究員範峰滔團隊在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界面電荷分離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催化位點的電荷濃度與偏振角度的定量關係。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激元具有獨特的光學性質,如特定波段光吸收、光場局域效應等,在分析科學、納米材料、光電子學特別是太陽燃料合成領域受到關注。
  • 大連化物所實現甲醇制烯烴失活催化劑積碳定向轉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劉中民團隊在甲醇制烯烴(MTO)失活催化劑再生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在高溫下將失活SAPO-34催化劑中的積碳物種直接定向轉化為活性烴池物種,提出了通過催化劑再生來調控MTO低碳烯烴選擇性的全新技術路線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將光催化劑活性提高兩個數量級
    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領導的太陽能研究部日前利用半導體光催化劑的不同晶面之間電荷分離效應,設計組裝出一種可在光催化劑的不同暴露晶面上發揮作用的氧化還原雙助催化劑,成功地將光催化劑活性提高了兩個數量級以上,為理性設計合成高效光催化劑提供了策略。相關結果近日發表於《能源與環境科學》。
  •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9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新鮮製備的Ce-Zr固溶體氧化物中未發現氧空位,亞穩態的晶格氧可穩定存在,而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如低溫還原、真空處理、擔載金屬等)即可釋放出大量活潑氧,為CO催化氧化反應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研究發現,與共沉澱法製備的Ce-Zr氧化物相比,採用FSP方法製備的氧化物所能提供的氧空位數量增加了19倍。該研究成果為新型氧化物催化材料的設計和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合成兼具高活性、高穩定性的納米金催化劑...
  • 大連化物所開發出離子液體穩定的高效單原子催化劑
    日前,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喬波濤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顏寧教授、日本京都大學Hiroyuki Asakura教授以及北海道大學Min Gao教授合作,發現離子液體可增加單原子團聚的活化能、可調節金屬單原子的氧化價態,從而開發出離子液體穩定的高效單原子催化劑。
  • 電解水制氫有了長壽命廉價催化劑
    (觀察者網訊)觀察者網4月2日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韓洪憲研究員和李燦院士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Ryuhei Nakamura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在酸性條件下非貴金屬電催化分解水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2020-11-2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是多相催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負載金屬催化劑的穩定性和活性均有重要影響。過去幾十年間,鉑族金屬與可還原性載體之間的SMSI被廣泛研究,而Au因其本身較低的功函數和表面能,被認為不能與載體形成強相互作用。
  • 【科研進展】大連化物所開發高水熱穩定性Pd基催化劑用於甲烷燃燒
    負載Pd催化劑在該反應中具有優異的催化活性,但是該催化劑實際使用過程中經常面臨高溼反應氣體以及高溫反應條件,導致Pd納米顆粒燒結長大,降低催化劑性能。因此,開發具有高活性、高水熱穩定性的甲烷催化燃燒材料頗具挑戰。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合成出強酸條件下長壽命廉價電解水催化劑—新聞...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合成出強酸條件下長壽命廉價電解水催化劑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合成出強酸條件下長壽命廉價電解水催化劑   近日,大連化物所韓洪憲研究員和李燦院士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合作,研發出一種可在強酸條件下長壽命電催化分解水的廉價電催化劑,有望在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中應用。
  •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中國科學院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2020-11-2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是多相催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負載金屬催化劑的穩定性和活性均有重要影響。過去幾十年間,鉑族金屬與可還原性載體之間的SMSI被廣泛研究,而Au因其本身較低的功函數和表面能,被認為不能與載體形成強相互作用。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嶽峰團隊,研究員王愛琴、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德國馬普協會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四川大學等合作,在闡明碳化鉬(α-MoC)負載高密度單原子Pd基催化劑的穩定機制、選擇加氫反應中的獨特催化性能研究方面獲進展。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Fe單原子活性中心的配位結構變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黃延強團隊、能源研究技術平臺穆斯堡爾譜研究組研究員王軍虎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劉彬、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合作,從實驗和理論上揭示了Fe單原子材料催化中心電子態和配位結構在電催化氧還原反應(ORR)中的動態循環。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單原子催化劑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活性物質,因此在電催化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精準控制原子級活性位點以滿足特定反應仍是單原子催化劑的瓶頸。該研究提出一種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即利用石墨化氮化碳具有的獨特微環境的規則表面空穴,精確限域Fe-Cu單原子並調控其幾何構型,構建「亞納米反應器」。
  • 大連化物所劉中民院士、魏迎旭研究員Nature Commun
    針對我國「富煤貧油」的能源現狀,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開發了以煤為原料經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並已實現工業化。此技術對我國能源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分子篩催化的石油化工(催化裂化、異構化等)和煤化工(甲醇制烯烴、合成氣轉化等)等工業過程中,多環芳烴積碳物種廣泛存在,並不可避免。工業上失活催化劑需要不斷燒炭再生,工程設計複雜,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業效率。
  • 大連化物所太陽能光催化制氫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研究組利用雙共催化劑發展了Pt-PdS/CdS三元光催化劑,在可見光照射下,利用Na2S作為犧牲試劑,產氫量子效率達到93%,這是迄今為止報導的光催化產氫最高的量子效率。提高可見光區量子效率是這一領域的研究目標和最大挑戰之一。在光催化過程的兩個半反應中(電子還原和空穴氧化),氧化半反應被認為是光催化過程的主要瓶頸。
  • 大連化物所乙烯多相氫甲醯化及其加氫生產正丙醇裝置開車成功
    單原子催化的概念由大連化物所張濤院士等於2011年率先提出。目前,全球每年單是通過烯烴氫甲醯化及其加氫技術生產的醛和醇的總產能已經達到了2400萬噸左右,其中丙烯氫甲醯化生產丁辛醇的產量就已經達到1600萬噸左右,其中我國的消費量就達500萬噸的規模。但是,均相烯烴氫甲醯化催化過程中存在諸如催化劑與產物分離困難、貴金屬和配體的流失、大量低品位反應熱沒能得到有效利用和大量使用溶劑等問題。
  • Nanoscale | 功能化氮化碳材料用於水氧化
    ,通過形貌控制和與其他半導體複合可對氮化碳能帶進行調整從而提升其吸光能力;通過雜原子摻雜來改善本徵電子結構,增強氮化碳電荷激發屬性;通過元素摻雜,多元半導體或導體介入來增強氮化碳電荷分離、傳輸及遷移能力;調整價帶位置,使氮化碳具有更大的水氧化勢能;水氧化助催化劑修飾來提升反應活性位點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