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2020-09-11 中國科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單原子催化劑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活性物質,因此在電催化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精準控制原子級活性位點以滿足特定反應仍是單原子催化劑的瓶頸。該研究提出一種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即利用石墨化氮化碳具有的獨特微環境的規則表面空穴,精確限域Fe-Cu單原子並調控其幾何構型,構建「亞納米反應器」。

研究發現,在高度限域的亞納米反應器中,Fe-Cu催化活性中心與反應物具有更強的相互作用,且極狹窄的限域空間所具有的獨特微環境形成顯著的協同效應,對於以氮還原反應為代表的多步驟電催化過程較為有利。此外,結合第一性原理模擬,發現這種協同效應來源於獨特的Fe-Cu配位,有效地改變N2的吸收,改善電子轉移,並為氮還原反應提供額外的氧化還原電子對。該研究為在亞納米尺度上操縱催化劑活性中心提供新策略,也為亞納米尺度上具有精確空間定位的新型催化劑的設計提供思路。


大連化物所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劉健團隊致力於研究微/納米反應器中的催化基礎理論,實現活性組分在納米反應器中的精準定位。研究團隊構建的蛋黃-蛋殼型Pd&ZnO@carbon,Co-CoOx@N-C,AuPt@HMZS亞微米反應器,其外殼可以保護催化核心納米顆粒,抑制其團聚,核與殼之間的空隙空間為多相催化反應中反應物的富集提供獨特的反應環境,從而提升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Adv. Funct. Mater., 2018, 28, 1801737; Adv. Sci., 2019, 1900807; Natl. Sci. Rev., 2020, In Press);將金屬納米顆粒區域選擇性地定位在啞鈴的一個隔室中,構建Janus型納米反應器,顯示出優異的界面活性,提高雙相硝基芳烴加氫反應的反應效率(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8459-8463);將金屬納米顆粒選擇定位在中空球內部和表面,系統研究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Angew. Chem. Int. Ed., 2020, In Press);提出納米反應器策略合成負載型超小雙金屬催化劑(Materials Today, 2020, In Press);通過缺陷工程鐵摻雜的策略,開發鐵摻雜W18O49納米反應器,在低電位下同時實現高的NH3產率和高法拉第效率(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7356-7361)。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潔淨能源創新研究院合作基金等的資助。

本文來源: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 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技術,開發了鐵—銅(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氮氣(N2)還原反應,實現了氨(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了新方法
  •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2020.9.10 星期四
    科研進展1、蘭州化物所發展出納孔石墨烯一步合成新方法 2、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3、上海光機所在中紅外鹼土氟化物透明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4、大連化物所等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 大連化物所發表二氧化碳膜反應器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無機膜與催化新材料研究組副研究員張鵬、研究員朱雪峰和研究員楊維慎團隊與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Kevin Huang團隊合作,發表了題為The current status of high temperature electrochemistry-based
  • 大連化物所實現常溫常壓製備高純度氫氣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德會研究員團隊首次提出並實現了一種高能量效率製備高純氫氣的新策略:室溫電化學水汽變換(EWGS)反應。相關結果以全文形式發表在《自然-通訊》(Nat. Commun. 2019, 10, 86)上。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納米反應器策略合成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
    液相中的種晶生長法可以實現對雙金屬納米粒子尺寸、形貌和組成的精確調控;但是,通過膠體沉積的方法將其負載到載體上時,通常會出現金屬納米顆粒分布不均勻,部分區域團聚的現象,並且金屬納米粒子與載體間的相互作用較弱,也導致催化劑的穩定性差。因此,開發新的合成策略實現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的高效、可控制備是非常必要的。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合成出強酸條件下長壽命廉價電解水催化劑—新聞...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合成出強酸條件下長壽命廉價電解水催化劑   近日,大連化物所韓洪憲研究員和李燦院士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合作,研發出一種可在強酸條件下長壽命電催化分解水的廉價電催化劑,有望在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中應用。
  • 大連化物所發現過渡金屬對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機理---中國科學院
    大連化物所發現過渡金屬對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機理 2021-01-0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大連化物所實現電催化高效分解硫化氫制氫
    大連化物所實現電催化高效分解硫化氫制氫 2020-01-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電催化分解硫化氫是一種溫和高效的方法,可以通過陰極析氫、陽極產硫,同時實現氫氣和硫粉的分離與回收。然而,目前報導的催化劑中,貴金屬價格昂貴,過渡金屬及其氧化物易被反應介質毒化或腐蝕而失去活性,極大地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所以,亟待開發一種價格低廉、活性優異、耐腐蝕的催化材料,用於高效電催化分解硫化氫制氫。  鄧德會團隊基於其前期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的鎧甲催化概念(Angew.
  • 大連化物所「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大連化物所研究員田鵬、葉茂分別匯報了「新一代甲醇制烯烴(DMTO)催化劑」和「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的研發歷程、取得的技術和經濟效益成績等。鑑定委員會專家詳細審查了查新報告及相關鑑定材料,並與研發團隊就科學技術問題及產業化情況及發展前景等進行了深入交流、討論。
  • 大連化物所實現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
    大連化物所實現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電解水析氫 2020-07-1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氧化物限域催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傅強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通過將納米氧化物限域在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中實現高效催化過程
  • 大連化物所發展出N-磷酸化蛋白質組深度覆蓋分析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子高效分離與表徵研究組研究員張麗華和中科院院士張玉奎團隊,發展出N-磷酸化肽段高選擇性富集新方法,並結合肽段的高效分離和高靈敏度鑑定,實現了N-磷酸化蛋白質組的深度覆蓋分析。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新策略提升鋅基電池效率和壽命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儲能網訊: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先鋒、張華民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磁控濺射技術在3D多孔碳氈電極上濺射金屬錫層的策略,在水系鋅基電池中實現了對鋅沉積形貌的誘導,有效降低了鋅的電化學沉積過電位
  •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12-30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這一結果表明可以通過在層狀結構之下限域生長實現不同二維原子晶體的堆垛結構,為構建二維原子晶體異質結結構提供了一條新途徑。同期中ACS Nano 編輯在In Nano欄目中對這一工作做了重點介紹。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製備出高效率大面積鈣鈦礦太陽組件電池
    大連化物所採用狹縫塗布沉積技術製備高效率大面積鈣鈦礦太陽組件電池研究發現,狹縫塗布沉積結合高壓氮氣萃取技術,可實現寬窗口大面積印刷鈣鈦礦薄膜,提高器件良率。此外,為有效減少鈣鈦礦表面缺陷,研究採用離子液體對表面進行有效鈍化處理,將小面積太陽電池的效率提高至22.7%,並將該策略擴展到大面積太陽電池製造,在40×40mm2的襯底上製備的鈣鈦礦電池組件的穩態輸出效率達到19.4%。
  • 大連化物所「合成氣制高碳醇」取得關鍵進展
    11月26日,由大連化物所和陝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共同開展「合成氣制高碳醇Co-Co2C(鈷-碳化鈷)基催化劑的創製及其在萬噸級裝置上的評價試驗」,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實現太陽能分解水制氫氣和氧氣...
    8月20日,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自然—人工」雜化光合系統,實現太陽能分解水制氫氣和氧氣。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研究人員結合大自然植物葉片上含量豐富的「光系統酶II」和人工半導體納米光催化劑耦合構建出雜化光合系統,在可見光照射下實現了生產氫氣和氧氣。
  • 大連化物所實現甲醇制烯烴失活催化劑積碳定向轉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劉中民團隊在甲醇制烯烴(MTO)失活催化劑再生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在高溫下將失活SAPO-34催化劑中的積碳物種直接定向轉化為活性烴池物種,提出了通過催化劑再生來調控MTO低碳烯烴選擇性的全新技術路線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公眾科學日吸引上萬參觀者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公眾科學日吸引上萬參觀者 2018-05-19 15:01:00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