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2020-09-15 中科院之聲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單原子催化劑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活性物質,因此在電催化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精準控制原子級活性位點以滿足特定反應仍是單原子催化劑的瓶頸。該研究提出一種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即利用石墨化氮化碳具有的獨特微環境的規則表面空穴,精確限域Fe-Cu單原子並調控其幾何構型,構建「亞納米反應器」。研究發現,在高度限域的亞納米反應器中,Fe-Cu催化活性中心與反應物具有更強的相互作用,且極狹窄的限域空間所具有的獨特微環境形成顯著的協同效應,對於以氮還原反應為代表的多步驟電催化過程較為有利。此外,結合第一性原理模擬,發現這種協同效應來源於獨特的Fe-Cu配位,有效地改變N2的吸收,改善電子轉移,並為氮還原反應提供額外的氧化還原電子對。該研究為在亞納米尺度上操縱催化劑活性中心提供新策略,也為亞納米尺度上具有精確空間定位的新型催化劑的設計提供思路。

劉健團隊致力於研究微/納米反應器中的催化基礎理論,實現活性組分在納米反應器中的精準定位。研究團隊構建的蛋黃-蛋殼型Pd&ZnO@carbon,Co-CoOx@N-C,AuPt@HMZS亞微米反應器,其外殼可以保護催化核心納米顆粒,抑制其團聚,核與殼之間的空隙空間為多相催化反應中反應物的富集提供獨特的反應環境,從而提升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Adv. Funct. Mater., 2018, 28, 1801737;Adv. Sci., 2019, 1900807;Natl. Sci. Rev., 2020, In Press);將金屬納米顆粒區域選擇性地定位在啞鈴的一個隔室中,構建Janus型納米反應器,顯示出優異的界面活性,提高雙相硝基芳烴加氫反應的反應效率(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8459-8463);將金屬納米顆粒選擇定位在中空球內部和表面,系統研究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Angew. Chem. Int. Ed., 2020, In Press);提出納米反應器策略合成負載型超小雙金屬催化劑(Materials Today, 2020, In Press);通過缺陷工程鐵摻雜的策略,開發鐵摻雜W18O49納米反應器,在低電位下同時實現高的NH3產率和高法拉第效率(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7356-7361)。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潔淨能源創新研究院合作基金等的資助。

大連化物所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來源: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 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技術,開發了鐵—銅(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氮氣(N2)還原反應,實現了氨(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了新方法
  •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2020.9.10 星期四
    科研進展1、蘭州化物所發展出納孔石墨烯一步合成新方法 3、上海光機所在中紅外鹼土氟化物透明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4、大連化物所等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 「獨當一面」——單一晶面碳化鉬的高效電化學固氮
    ▲第一作者:巴坤;通訊作者:孫正宗,李震宇 通訊單位: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 論文DOI:10.1021/acscatal.0c01127 全文速覽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可控地進行電催化氮氣還原(NRR)是實現氮氣高效循環利用的關鍵步驟
  • 空穴來風,風馳電掣:空位工程調控的固氮電催化劑
    近些年來, 利用電化學手段在常溫常壓下將氮氣電催化還原為氨氣的固氮方式, 憑藉其能耗低、綠色環保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設計和開發高效的催化劑為氮氣的吸附和活化提供活性位點對電化學固氮意義重大, 但是目前電化學固氮性能的改善不盡人意。
  • 科研人員研發出單原子修飾的納米反應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與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研究組研究員楊啟華團隊合作,發展出一種單原子鋅修飾的中空碳球納米反應器。該反應器可同時用作鋰硫電池正極、負極的基體,提高對多硫化物的催化活性並抑制鋰負極枝晶的生長,應用該反應器的高比能鋰硫全電池具有高載量、高倍率、長循環的性質。
  • Cell子刊《Joule》刊登華南理工科研團隊在...
    本文原標題:《Cell子刊《Joule》刊登華南理工科研團隊在人工固氮方面的最新成果》近日,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王海輝教授團隊利用MXene作為催化劑活性中心實現了氨的電化學高效合成。原理示意圖據介紹,論文作者利用MXene表面的負電性,巧妙地將二維MXene片有序負載在具有弱析氫能力的宿主金屬表面,並通過進一步調控MXene片尺寸和宿主金屬的生長取向,實現了對活性位點最大程度的暴露。
  • 化學所實現高效三線態能量轉移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光化學實驗室科研人員通過「有機-無機共軛」方法設計、合成了一系列金屬有機釕配合物,並對其相關的基本電子轉移過程和光電性質開展了系統性研究(Coord.在進一步研究中,科研人員利用能量轉移引起的多色發光,成功實現在微納尺度下對納米棒多級組裝過程的原位觀察和不同波段下光信號波導輸出和邏輯處理。
  • 合肥研究院構建高效硼摻雜氮化碳納米片光催化劑應用於固氮合成氨...
    此工作通過非金屬原子摻雜策略調控半導體的能帶結構及光/電化學性質,顯著提升了光催化固氮合成氨的活性,為未來常溫常壓下開發新的合成氨催化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的參考價值。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在構建高效硼摻雜氮化碳納米片光催化劑應用於固氮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構建B-N-C鍵用於穩定氮化碳光催化劑表面暴露的活性氮原子並且促進氮氣分子吸附和活化
  • 科學網—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精準扶貧」
    「共生固氮可為大豆提供50%~80%所需氮素,促進大豆增產5%以上、蛋白提高0.5%;為後茬作物提供30~100公斤 氮/公頃/年,起到肥田作用。」中國農業大學根瘤菌研究中心副教授陳文峰用數據進行了解說,根瘤菌與大豆共生固氮,大豆根瘤就是天然的氮肥生產場所。 怎麼讓根瘤菌更好地發揮共生固氮作用?這也是科研人員要回答的問題。
  • 合肥研究院在構築富含磷空位缺陷的磷化亞銅催化劑及其電催化固氮...
    增強催化劑活性與選擇性的關鍵是如何在催化劑表面合理設計與構築針對特定催化反應的活性位點,其中通過缺陷工程改變催化劑的物理化學性質,調節催化劑對反應物或反應中間體的吸附與活化過程,是光/電催化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空位缺陷就是其中一種比較常用的手段,空位缺陷可作為催化反應的活性中心進一步增強催化劑的內在性能。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納米反應器策略合成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
    負載型雙金屬納米催化劑是多相催化領域中一類重要的催化劑,被廣泛應用於電化學、生物質轉化、精細化工等各種催化過程。浸漬法是製備負載型金屬催化劑最常用的方法,該方法操作簡單,但可控性差,得到的雙金屬納米粒子尺寸較大、粒徑分布廣、合金程度低,從而導致催化性能差,金屬利用率低。
  • 趙川教授團隊有機修飾的釕納米晶體催化劑實現高效氮氣電解合成氨
    隨著電化學技術的發展,利用電化學的手段實現常溫常壓條件下氮氣電解合成氨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與傳統工業哈珀法相比,電化學合成氨的原料氮氣和水來源廣泛,同時能量可來自於再生能源,被認為是一種綠色環保研究方法。然而由於氮氮三鍵的惰性和競爭性HER的存在,導致了目前多數催化劑的選擇性和產率依然很低。
  • 趙川教授團隊有機修飾的釕納米晶體催化劑實現高效氮氣電解合成氨
    隨著電化學技術的發展,利用電化學的手段實現常溫常壓條件下氮氣電解合成氨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與傳統工業哈珀法相比,電化學合成氨的原料氮氣和水來源廣泛,同時能量可來自於再生能源,被認為是一種綠色環保研究方法。然而由於氮氮三鍵的惰性和競爭性HER的存在,導致了目前多數催化劑的選擇性和產率依然很低。
  • 納米反應器中實現「閃電級」電場精準調控化學反應
    科研人員也在思考,能否製造出這樣的強定向電場來實現對化學反應的精準調控從而為人類服務。記者23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洪文晶教授團隊與程俊教授、田中群教授、夏海平教授、白敏冬教授和蘭州大學張浩力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利用高達每米1億伏特的高強度定向電場,在納米尺度的反應器中實現了對單個分子化學反應速率的選擇性調控,為未來基於清潔能源的綠色化學合成提供了新思路。該研究成果2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
  • 單原子鋅修飾的中空碳殼作為雙功能反應器實現高穩定鋰硫全電池
    ▲圖一:Zn1-HNC作為雙功能的納米反應器用於鋰硫全電池的示意圖>B Zn1-HNC對多硫化物的催化吸附性能作者首先研究了該納米反應器對多硫化物的催化活性,作者首先通過Li2S6對稱電池表明該納米反應器對多硫化物的液液轉化具有高的催化活性,Li2S的成核試驗驗證了該納米反應器對多硫化物的強的催化轉化能力,能夠較大程度上的提高正極的理論容量。
  • 【科技日報】高效氮化碳催化劑 實現光催化循環固氮產氨
    【科技日報】高效氮化碳催化劑 實現光催化循環固氮產氨 2019-09-27 科技日報 吳長鋒 近年來,為了尋求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低排放的人工合成氨新技術,科研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光催化固氮合成氨技術由於其能夠利用太陽能,條件溫和並且低排放等優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氰基修飾氮化碳作為一類典型的二維非金屬半導體光催化劑,具有成本低、物理化學性質穩定、元素來源豐富、易於大量合成等優勢已成為固氮光催化劑領域的研究熱點。
  • 科研人員實現甲烷低溫高效直接催化轉化制甲酸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鄧德會和副研究員於良團隊在甲烷低溫轉化制含氧化合物研究中取得進展,發現ZSM-5孔道晶格限域的配位不飽和Fe位點可在溫和條件下直接催化甲烷高效定向轉化制甲酸。
  • 西交大科研人員實現高效穩定二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研究人員將其定義為(A』)2(A)n−1PbnX3n+1(A』=間隔陽離子,A=籠狀陽離子,X=滷化物陰離子)。研究最多的用於太陽能電池的RP 2D鈣鈦礦一般採用正丁基銨(BA)或2-苯基乙基銨(PEA)等有機材料。然而,我們可以更合理地設計多功能有機材料來調節無機層之間的範德瓦爾斯力和氫鍵作用。低溫自組裝薄膜的取向控制是關係到能否控制載流子垂直於襯底的輸運的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