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博瑞西諾不鏽鋼球體育太陽的藝術合成照 圖片來源:Maxim Gromov和博瑞西諾合作組織

 

11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

 

恆星的能量來自於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pp)和碳氮氧循環(CNO),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

 

博瑞西諾合作組織報導檢測到了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期間發射出的中微子,且具有高統計顯著性。他們使用的是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高靈敏度的博瑞西諾檢測器,它能夠排除或解釋大部分的背景噪音源。作者表示,這些結果代表了第一個已知的關於碳氮氧循環的直接實驗證據,證明碳氮氧循環貢獻了1%左右的太陽能量(符合理論預測)。

 

作者提出,測量碳氮氧聚變產生的中微子,可以確定恆星中碳氮氧的豐度。據信,碳氮氧循環對質量大於太陽的恆星的能量生產具有更大的貢獻。了解恆星中重量大於氦的元素的豐度(即金屬性)有助於我們了解不同恆星的主導能量來源。

 

在相應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Gabriel Orebi Gann說:「博瑞西諾合作組織的工作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地全面認識太陽和大質量恆星的形成,或許會定義未來幾年這個領域的研究目標。」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34-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
    圖片來源:Maxim Gromov和博瑞西諾合作組織11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
  • 義大利Borexino研究團隊證實太陽在CNO聚變循環中產生了中微子
    義大利 Borexino 探測器研究團隊剛剛證實了持續數十年的理論,找到了太陽中產生微中子的碳氮氧(CNO)循環的首個證據。研究人員稱這是一項歷史性的成就,因為早在幾十年前,學界就已經提出了有關恆星氫燃燒通道的發光理論。
  • 《自然》論文稱檢測到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體物理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通過高靈敏度檢測器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將有助於人們了解不同恆星的主導能量來源。
  • 最新發現:首次揭示「碳氮氧」聚變循環,在太陽內部產生中微子!
    來自包括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粒子物理學家安德裡亞·波卡爾(Andrea Pocar)在內大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Borexino項目,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了對來自太陽中微子的探測研究成果,首次直接揭示了碳-氮-氧(CNO)聚變循環在太陽和恆星中起作用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太陽能量來源最後謎團:科學家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和日球天文臺所觀測到的太陽。圖片來源:SOHO(ESA&NASA)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
  • 研究人員提出測量碳氮氧聚變產生的中微子 可以確定恆星中碳氮氧的...
    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恆星的能量來自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其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
  • 第一個實驗證據:太陽在碳氮氧融合循環中產生中微子
    由Borexino項目合作組織的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的一篇重磅論文報告說,他們直接從太陽中發現了中微子,這是首次直接揭示了碳氮氧(CNO)聚變循環正在我們的陽光下工作。
  • 中微子揭示了太陽核聚變的最終秘密
    物理學家通過捕獲恆星核心產生的中微子,填補了核聚變如何為太陽提供動力的最後一個遺漏的細節。這項探測證實了數十年前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的某些能量是由一系列涉及碳和氮核的反應產生的。該過程將四個質子融合在一起形成氦核,釋放出兩個中微子(最輕的已知物質基本粒子)以及其他亞原子粒子和大量能量。這種碳氮(CN)反應不是太陽唯一的聚變途徑,它產生的能量不到太陽的1%,但它被認為是較大恆星中的主要能源。
  • 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
  • 科學界發現中微子在許多恆星中產生催化聚變
    麻薩諸塞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約有100名粒子物理學家 Andrea Pocar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本周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份報告,報告首次從太陽中發現了中微子,這直接表明了碳氮氧(CNO)聚變循環正在太陽中運行。
  • 科學家首次破譯太陽核心的第二種核聚變
    我們的太陽是由氫聚變成更重的元素提供能量的。核聚變不僅是使恆星發光的原因,也是構成我們周圍世界的化學元素的主要來源。我們對恆星聚變的理解大多來自於原子核的理論模型,但是還有另外一個來源:在太陽核心產生的中微子。 每當原子核發生聚變時,它不僅會產生高能伽馬射線,還會產生中微子。
  • 中微子實驗完美收官!科學家破解太陽核聚變的所有方式
    ,物理學家終於了解到核聚變為太陽提供能量的最後一個缺失環節。 這次探測證實了科學家們幾十年來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的部分能量是由碳和氮核的一系列反應產生的。這個過程將4個質子聚合成一個氦原子核,釋放出2個中微子(已知物質中最輕的基本粒子),以及其他亞原子粒子和大量的能量。這種碳氮(CN)反應並不是太陽唯一的聚變方式,它產生的能量還不到太陽能量的1%,但科學家們認為它是較大恆星的主要能量來源方式。
  • 科學家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驅動中國2020年11月26日消息,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
  • 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為了解其結構及核心元素豐度...
    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恆星的能量來自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其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但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
  • 太陽內部氫聚變產生的電子中微子在運動過程中會轉化成其它中微子
    5%被中微子攜帶向外傳輸「太陽中微子失蹤案」曾經是天體物理學一個非常重大的科學問題,在太陽內部當氫的原子核聚變成為氦原子核的時候會釋放能量,但是也有一部分的能量轉化為了「中微子」,並且向外面進行傳輸。所以在觀測太陽的時候接受到的不僅僅有「光子」同時還有「中微子」,並且光子和中微子這兩種粒子它們的年齡是不一樣的,簡單來說就是光子產生於10^5~10^7年前的太陽內部,而中微子幾乎是在當時產生的。
  • 中微子物理學的又一裡程碑!
    這種聚變反應可通過兩個過程進行,一種是所謂的質子-質子鏈,另一種是碳氮氧(CNO)循環。在太陽大小的恆星中,質子-質子鏈主導著能量的產生,而CNO循環大約只佔了1%。太陽的核聚變反應可以產生數量驚人的中微子:每一秒,都有大約千億個太陽中微子穿過我們的拇指甲。無論是質子-質子鏈還是CNO循環,都會產生無數的中微子,科學家可以通過分析這些中微子的光譜特徵,來區分出由質子-質子鏈產生的中微子和由CNO循環中所產生的中微子。
  • 太陽核聚變的最後秘密或將揭曉
    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2月14日報導,位於義大利地下深處的Borexino探測器完成了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首次探測到了太陽核心的碳、氮、氧(CNO)中微子。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這一結果為直接測量太陽金屬豐度鋪平了道路,有望揭開為太陽及其他恆星提供能量的聚變循環終極秘密。中微子也被稱作「幽靈粒子」,它們能夠不留痕跡地穿過大多數物質。當Borexino探測器發現CNO中微子的消息傳出時,科學界震驚了。
  • 在義大利一座山下,發現太陽內部產生的稀有「幽靈粒子」
    物理學家第一次發現由太陽內部奇怪的融合產生的稀有幽靈般的粒子。這些被稱為CNO產生的中微子的粒子從太陽傳播到埋在義大利一座山下的探測器,這一發現使人類進一步了解了我們恆星的火熱核反應。義大利米蘭國家核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貝雷西諾已經徹底闡明了,為太陽提供動力的兩個過程。」
  • 科學家首次證明太陽中存在碳-氮-氧循環
    一個由約100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首次直接揭示並證實太陽中存在碳-氮-氧(CNO)核聚變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