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揭示了太陽核聚變的最終秘密

2020-09-03 八戒科學

對太陽核心中產生的粒子的檢測印證了關於恆星如何被供電的長期存在的理論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和日球天文臺看到的太陽。

物理學家通過捕獲恆星核心產生的中微子,填補了核聚變如何為太陽提供動力的最後一個遺漏的細節。

這項探測證實了數十年前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的某些能量是由一系列涉及碳和氮核的反應產生的。該過程將四個質子融合在一起形成氦核,釋放出兩個中微子(最輕的已知物質基本粒子)以及其他亞原子粒子和大量能量。這種碳氮(CN)反應不是太陽唯一的聚變途徑,它產生的能量不到太陽的1%,但它被認為是較大恆星中的主要能源。

哥倫布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馬克·平索諾(Marc Pinsonneault)說:「實際上確認恆星結構理論的基本預測之一,從智力上講是很美的。」

6月23日,義大利中部的Borexino地下實驗室在虛擬Neutrino 2020會議上報告了尚未進行同行評審的研究結果。

該設施以前是從一個獨立反應的三個不同步驟中首次直接檢測中微子,這是太陽大部分聚變的原因。義大利米蘭大學物理學家博埃羅西諾(Robosino)聯合發言人喬奧基諾·拉努奇(Gioacchino Ranucci)說:「有了這個結果,博雷西諾就徹底弄清了為太陽提供動力的兩個過程。」

該發現是Borexino的最後一個裡程碑,該公司仍在收集數據,但現在註定要在一年內關閉。該實驗的另一位發言人,義大利熱那亞大學的Marco Pallavicini說:「我們以爆炸告終。」

氣球探測器

Borexino太陽中微子實驗自2007年以來一直在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Gran Sasso National Laboratories)超過1公裡的巖石下的一個大廳內進行。探測器由一個裝有278噸液態烴的巨型尼龍氣球組成,並浸入水中在水裡。來自太陽的絕大部分中微子都直線穿過地球和硼砂礦,但是只有極少數的中微子從碳氫化合物中的電子彈回,並產生閃光,然後由水箱內襯的光子傳感器捕獲。

來自太陽的CN反應鏈的中微子相對較少,因為它只負責太陽聚變的一小部分。此外,CN中微子容易與鉍210放射性衰變產生的那些混淆,鉍210是一種從氣球的尼龍洩漏到烴混合物中的同位素。

儘管汙染物的濃度極低(每天在Borexino內最多幾十個鉍核衰變),但要將太陽能信號與鉍噪聲隔離開來,卻需要從2014年開始進行艱苦的努力。無法阻止Bi-210洩漏。因此,目標是減慢元素滲入流體中間的速度,同時忽略來自外邊緣的任何信號。為此,團隊必須控制整個儲罐內的溫度不平衡,這會產生對流並更快地混合其內含物。「液體必須非常靜止,每月最多移動十分之幾釐米,」帕拉維奇尼說。

為了使碳氫化合物保持恆定,均勻的溫度,他們將整個儲罐包裹在絕緣毯中,並安裝了熱交換器以自動平衡整個溫度。然後,他們等待著。直到2019年,鉍聲變得足夠安靜,中微子信號才得以脫穎而出。到2020年初,研究人員已經收集了足夠多的顆粒,聲稱發現了從CN核聚變鏈中檢測中微子的發現。

「這是第一個真正直接的證據表明,通過CN燃燒的氫在恆星中起作用,」西班牙巴塞隆納空間科學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Aldo Serenelli說。「所以這真的很棒。」

太陽表面投機

除了證實有關對太陽產生動力的理論預測之外,對CN中微子的探測還可以揭示核的結構,特別是天體物理學家稱之為金屬(比氫和氦重的元素)的元素濃度。

Borexino看到的中微子數量似乎與標準模型相符,在標準模型中,太陽的核心與其表面具有相似的「金屬性」。Serenelli說,但是更多的最新研究已經開始質疑這一假設。

這些研究表明金屬性較低。而且由於這些元素調節著熱量從太陽核心擴散的速度,因此這意味著核心比以前的估計要冷一些。Serenelli說,中微子的產生對溫度極為敏感,總的來說,Borexino看到的各種數量的中微子似乎與舊的金屬度值一致,而不是新的。

作為一種可能的解釋,他和其他天體物理學家建議,該核具有比外層更高的金屬性。它的成分可以揭示更多有關太陽生命早期階段的信息,這是因為在行星形成之前,已除去了積聚在年輕恆星上的某些金屬。


來源:科學美國人

FY:二師兄

如有侵權,請儘快聯繫本人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微子實驗完美收官!科學家破解太陽核聚變的所有方式
    ,物理學家終於了解到核聚變為太陽提供能量的最後一個缺失環節。 6月23日,在虛擬中微子2020會議上,義大利中部的Borexino地下實驗報告了這一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的發現。 該實驗此前曾經首次直接探測到中微子,這些中微子來自一個單獨反應的三個不同步驟,而這個反應佔了太陽核聚變的大部分。
  • 太陽核聚變的最後秘密或將揭曉
    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2月14日報導,位於義大利地下深處的Borexino探測器完成了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首次探測到了太陽核心的碳、氮、氧(CNO)中微子。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這一結果為直接測量太陽金屬豐度鋪平了道路,有望揭開為太陽及其他恆星提供能量的聚變循環終極秘密。中微子也被稱作「幽靈粒子」,它們能夠不留痕跡地穿過大多數物質。當Borexino探測器發現CNO中微子的消息傳出時,科學界震驚了。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
    圖片來源:Maxim Gromov和博瑞西諾合作組織11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恆星的能量來自於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pp)和碳氮氧循環(CNO),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
  • 太陽究竟是怎麼發光的?科學家揭開太陽核聚變終極秘密
    通過捕捉來自太陽核心的中微子,物理學家填補了核聚變如何為恆星提供動力的最後一個遺漏的細節。這項探測證實了數十年前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的某些能量是由一系列涉及碳和氮核的反應產生的。這個過程融合了四個質子,形成一個氦核。
  • 太陽「幽靈粒子」首被檢測到,太陽核聚變的最後秘密即將揭曉
    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2月14日報導,位於義大利地下深處的Borexino探測器完成了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首次探測到了太陽核心的碳、氮、氧(CNO)中微子。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這一結果為直接測量太陽金屬豐度鋪平了道路,有望揭開為太陽及其他恆星提供能量的聚變循環終極秘密。中微子也被稱作「幽靈粒子」,它們能夠不留痕跡地穿過大多數物質。當Borexino探測器發現CNO中微子的消息傳出時,科學界震驚了。
  • 科學家首次破譯太陽核心的第二種核聚變
    我們的太陽是由氫聚變成更重的元素提供能量的。核聚變不僅是使恆星發光的原因,也是構成我們周圍世界的化學元素的主要來源。我們對恆星聚變的理解大多來自於原子核的理論模型,但是還有另外一個來源:在太陽核心產生的中微子。 每當原子核發生聚變時,它不僅會產生高能伽馬射線,還會產生中微子。
  • 最新發現:首次揭示「碳氮氧」聚變循環,在太陽內部產生中微子!
    來自包括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粒子物理學家安德裡亞·波卡爾(Andrea Pocar)在內大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Borexino項目,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了對來自太陽中微子的探測研究成果,首次直接揭示了碳-氮-氧(CNO)聚變循環在太陽和恆星中起作用
  • 太陽的核聚變鏈式反應
    除了氫(太陽的燃料),我們身體中的其他原子都是在超新星以及恆星核心之中融合而成的。不過,這個核聚變過程還是很複雜的,並且也很難,即使是在恆星的核心之中。例如,看似簡單的氫核聚變成氦,這是我們太陽的主要能量來源。通過簡單的計算可以得到,太陽核心的溫度約為300萬開爾文(開爾文K為熱力學單位,與攝氏度的轉換關係為:開氏度 = 攝氏度+273.15)。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新聞—科學網
    11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   恆星的能量來自於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pp)和碳氮氧循環(CNO),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
  • 解讀太陽核聚變全過程,原來核物理如此簡單!
    它的質量是地球的30萬倍,是太陽系中熱、光和輻射的來源,我們平時總是說:太陽聚變的過程是氫聚變為氦!一句話簡而代之。但是這樣說略顯不專業,中間省略了很關鍵的一些步驟,今天我們就來看下核物理下的恆星聚變。太陽所釋放的能量對我們人類來說就是天文數字。以下是一些關於太陽的事實:太陽的功率為4×10^26瓦,相當於10萬億的大功率發電廠一次滿負荷運轉時所發出的能量。
  • 《自然》論文稱檢測到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體物理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通過高靈敏度檢測器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將有助於人們了解不同恆星的主導能量來源。
  • 恆星通過熱核聚變點亮「地球上的星星」
    我們的太陽如何發光?通過太陽中微子的發現,科學家證實了太陽內部主要產生了原子核反應,核聚變反應是太陽閃亮的動力之源,它驅動了太陽光和熱的形成。通過檢測太陽中微子的手段,物理學家解釋了太陽內部質子與質子的核聚變反應機理,太陽核心區的能源產生機製得到了實驗證實。
  • 義大利Borexino研究團隊證實太陽在CNO聚變循環中產生了中微子
    研究配圖 - 1:CNO 核聚變序列 / 太陽中微子能譜此前,來自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通過檢測源自質子-質子鏈循環的中微子通道,Borexino 團隊得以順利完成了這項研究。最新的 CNO 研究,也注入了類似的努力。
  • 太陽核心溫度1500萬度,達不到一般核聚變的溫度,為什麼還能反應
    關於太陽內部核聚變的介紹,我們在很多時候都基本是圍繞著「太陽內部溫度極高、壓力極大」這兩點進行說明,實際上這並不充分,或者說應當提及的一個量子效應(量子隧道效應)在很多時候都沒有說明,不過小編在很久之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進行介紹過,下面咱們就簡單說說。
  • 太陽的核聚變反應如何進行的,為何人類不使用氕作為核聚變材料?
    在太陽內部,同時進行著氫的同位素氕和氘的聚變反應,氘的含量極低;其中氕核聚變速度很慢,決定著氫向氦融合的速率,也限制了人類無法使用氕作為可控核聚變材料。在恆星內部,主要進行著氫元素向氦元素聚變的過程,太陽剛形成時,氫元素中的「氕」佔了絕大部分質量,當太陽內的核聚變反應被點燃後,氕核會發生如下幾步反應:第一步:1H+1H→2D+e(+)+v,ΔE=1.442MeV
  • 太陽那麼高強度的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不會失控?
    大家都知道,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和氫彈爆炸的原理有一定的相似性,為何氫彈瞬間燃爆,而太陽可以持續釋放能量呢?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概念來形容,那就是可控性。簡單來說,氫彈爆炸屬於不可控的核反應,而太陽內部的核反應屬於可控的核聚變。
  • 太陽是什麼物質組成的?為什麼會自發地發生核聚變反應呢?
    那麼太陽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呢?為什麼太陽不會像氫彈那樣一下炸了,而會穩定地發生核聚變反應?太陽是什麼物質組成的? 太陽主要是由氫和氦元素組成。
  • 太陽核心溫度只有1500萬攝氏度,為什麼會發生核聚變反應?
    從「人造太陽」的模擬原理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下實現的可控核聚變,其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創造非常高的溫度,推動核聚變的正常穩定和高效運行,從我國「人造太陽」的研究進展來看,我們目前已經實現了裝置內部在1億攝氏度高溫環境下等離子體的穩定運行,將下來還將要突破3億攝氏度的反應溫度,我國的研究進展已經在國際上遙遙領先。
  • [圖]窺視太陽心靈:巖層下實驗室探測太陽中微子
    -質子聚變反應(pp fusion process)產生的中微子。窺見太陽的心靈參與近日這項工作的研究組由超過100名科學家組成,其中來自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安德裡亞·波卡(Andrea Pocar)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他表示:「有了這些最新的中微子數據,我們得以直接窺視太陽最主要的能量源區以及這裡發生的鏈式核反應。這些反應過程都發生在極端高溫緻密的太陽核區。
  • 太陽幾十年來內部一直在發生核聚變,這些能量是靠什麼來維持的?
    這個量子隧穿效應可以看作是太陽內部核聚變的催化劑,使其在較低的「臨界條件」下能夠發生原本很難做到的事,同時也使太陽內核的溫度不致於過高,從而使核聚變的反應不至於失控。簡單地描述太陽內部的核聚變過程,其實主要包含兩種不同的途徑,一個是氫核聚變,另一個是碳氮氧聚變,其中氫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佔據了產生總能量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