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究竟是怎麼發光的?科學家揭開太陽核聚變終極秘密

2020-12-03 消防工程師獨門口訣

通過捕捉來自太陽核心的中微子,物理學家填補了核聚變如何為恆星提供動力的最後一個遺漏的細節。

這項探測證實了數十年前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的某些能量是由一系列涉及碳和氮核的反應產生的。這個過程融合了四個質子,形成一個氦核。該氦核釋放出兩個中微子以及其他亞原子粒子和大量能量。

儘管這種碳-氮(CN)反應不是太陽唯一的聚變途徑,產生的能量不到太陽能量的1%。但它被認為是較大恆星中的主要能源。

6月23日,Borexino太陽中微子實驗項目報告了尚未被同行評審的研究結果。結果顯示,實驗首次直接檢測到了來自太陽的中微子。

該項目實驗室設在義大利地下超過一公裡的巖石處,使用278噸特殊處理的液態碳氫化合物作為探測裝置。數量很少的來自太陽的中微子會被碳氫化合物中的電子彈回,產生閃光,然後由探測器內襯的光子傳感器拾取。

該實驗有很大的難度。主要是因為來自太陽CN反應鏈的中微子相對較少,同時,CN中微子容易與鉍210的放射性衰變產生的現象混淆。儘管這種汙染濃度極低,但要從鉍噪聲中分離出太陽中微子信號需要很艱苦的努力。

為此,科學家必須控制探測器內的液體,使其處於非常靜止的狀態,每月最多只能移動幾個毫米。這就是實驗花費10多年的原因所在。另外,為使碳氫化合物保持恆定、均勻的溫度,科學家將探測器整個包裹在絕緣毯中,並安裝了熱交換器以自動平衡溫度。

從探測器2007年建成,知道2019年,鉍聲才變得足夠安靜,於是,中微子信號才得以被直接探測到。

到2020年初,研究人員已經收集了足夠多的中微子,至此,他們才宣布CN反應中檢測到了中微子。

義大利米蘭大學物理學家博埃羅西諾的聯合發言人喬奧基諾·拉努奇說:「有了這個結果,博雷西諾已經徹底弄清了為太陽提供動力的兩個過程。」

相關焦點

  • 太陽核聚變的最後秘密或將揭曉
    NASA觀測到的太陽X射線流。這一結果為直接測量太陽金屬豐度鋪平了道路,有望揭開為太陽及其他恆星提供能量的聚變循環終極秘密。中微子也被稱作「幽靈粒子」,它們能夠不留痕跡地穿過大多數物質。當Borexino探測器發現CNO中微子的消息傳出時,科學界震驚了。
  • 太陽「幽靈粒子」首被檢測到,太陽核聚變的最後秘密即將揭曉
    NASA觀測到的太陽X射線流。這一結果為直接測量太陽金屬豐度鋪平了道路,有望揭開為太陽及其他恆星提供能量的聚變循環終極秘密。中微子也被稱作「幽靈粒子」,它們能夠不留痕跡地穿過大多數物質。當Borexino探測器發現CNO中微子的消息傳出時,科學界震驚了。
  • 太陽的核聚變還能夠燃燒多久?聽完科學家的解答恍然大悟
    但是太空中沒有氧氣,太陽上也基本沒有氧氣,它之所以能夠燃燒是因為太陽內部時刻發生的核聚變反應國,這是更高級別的燃燒,而且產生的溫度更高,更強。對於核聚變相信很多都知道,氫彈的爆炸就是核聚變反應,可想而知它的威力有多大了。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質量也是地球的33萬倍。
  • 人造太陽 EAST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萬物生長靠太陽,無論是傳統的化石能源,還是風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的能量,科學家們早已探明究竟:來自其內部的核聚變反應。託卡馬克,簡單來說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
  • 同樣是核聚變,為什麼氫彈不能像太陽一樣持續發光和熱?
    氫彈爆炸的原理實際上是利用太陽的核聚變來完成反應,但不同之處在於太陽可以一直進行核聚變反應與可以永遠存在的太陽不同,太陽已經燃燒了50億年,而太陽仍然可以繼續發光和熱50億年。實際上,核聚變反應是在不同原子相互碰撞後利用原子核的聚變。這些材料的來源需要由科學家提供,但是太陽的質量和體積很大,因此完全不用擔心原子消耗後,沒有其他原子可以連續提供核聚變的原因。
  • 一個理論的提出,推翻太陽核聚變說,或許太陽存在高等文明
    人們之所以認為這些全部是神話傳說,是因為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太陽是炙熱燃燒的星球,根本不可能有人或者說「神」可以居住其中。後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更進一步認為在太陽之上不會有生命體存在,因為以現在的科技水平,人類認為太陽之所以能夠發光發熱是因為他一直在發生核聚變。也正因為核聚變產生的高溫和光亮輻射到地球,我們才感受到陽光的溫暖,地球萬物才得以滋養。
  • 太陽內部的核聚變是怎麼發生的?量子力學告訴你答案
    這是怎麼發生的?在恆星的深處——包括我們太陽的核心——光元素在極端條件下融合成更重的元素。在超過400萬開爾文的溫度下,在密度是固態鉛的十倍以上的情況下,氫原子核(單個質子)可以通過鏈式反應融合在一起形成氦原子核(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在此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 為什麼要做人工太陽?可控核聚變為什麼是終極能源?
    最近中國科學界可謂捷報連連,嫦娥取土待歸、九章計算出世、可控核聚變也有重大突破,前兩個都談過了,今天就來談一談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提到核聚變,許多人自然就想到了核裂變,我也簡單說一說。首先澄清這個人工太陽主要是說明這個設施的原理,並不是一個太陽的替代品,畢竟太陽壽命還很長,而且別說地球,即使可以利用整個太陽系也造不出來第二個太陽。
  • 50億年後太陽會爆炸嗎?科學家解密核聚變反應,太陽不能自救
    幸好的是,一位名為哥白尼的勇士站了出來,揭露封建勢力們的虛假面目,為太陽正名,宣稱太陽才是太陽系的中心,提出了日心論。哥白尼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太陽位距太陽系的中心,憑藉著強大的引力,將諸多星體吸引在自己的身旁。太陽也不遺餘力地發光發熱,為諸多星體送去了熱量。
  • 科學家首次破譯太陽核心的第二種核聚變
    我們的太陽是由氫聚變成更重的元素提供能量的。核聚變不僅是使恆星發光的原因,也是構成我們周圍世界的化學元素的主要來源。我們對恆星聚變的理解大多來自於原子核的理論模型,但是還有另外一個來源:在太陽核心產生的中微子。 每當原子核發生聚變時,它不僅會產生高能伽馬射線,還會產生中微子。
  • 核聚變至少要一億度,太陽核心只有1500萬度,為什麼還能核聚變?
    太陽除了有1500萬度的高溫外還有什麼?太陽是一個直徑接近140萬千米的等離子火球,儘管早期天文學家並不清楚太陽的發光原理是什麼,但也知道太陽中心的溫度會在引力坍縮的作用下變得極高,到底有多高呢?只有高溫和高壓就能聚變了嗎?1920年愛丁頓爵士提出了太陽的氫聚變成氦的反應中產生能量的模型,並且提出了在恆星內部可能會產生更重的元素!但科學家經過計算發現,太陽內核的溫度與壓力並不足以產生氫元素核聚變,這裡要強調一下,太陽上最多的元素是氫元素,但卻是氫的同位素氕,而ITER反應堆中用的是氫同位素氘和氚,必須要來區分下!
  • 太陽發生核聚變,為什麼沒像氫彈一樣炸掉?科學家:其實不一樣
    氫彈,它本身利用的是原子的核聚變反應。而人類所熟悉的太陽,也是在利用核聚變反應向外輻射能量。 所以有些人才會把太陽稱之為是巨型的氫彈。那麼就有些人就對此提出了疑問,為什麼氫彈會在一瞬間就產生爆炸,而太陽卻可以存在那麼長時間?為什麼太陽不會一瞬間爆炸掉呢?
  • 專訪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 解讀「人造太陽」和核聚變的奧秘
    央廣網北京12月6日消息(記者周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它的建成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
  • 中微子揭示了太陽核聚變的最終秘密
    物理學家通過捕獲恆星核心產生的中微子,填補了核聚變如何為太陽提供動力的最後一個遺漏的細節。這項探測證實了數十年前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的某些能量是由一系列涉及碳和氮核的反應產生的。該過程將四個質子融合在一起形成氦核,釋放出兩個中微子(最輕的已知物質基本粒子)以及其他亞原子粒子和大量能量。這種碳氮(CN)反應不是太陽唯一的聚變途徑,它產生的能量不到太陽的1%,但它被認為是較大恆星中的主要能源。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核聚變能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時釋放的能量,聚變的主要燃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  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正是核聚變反應。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說,太陽的中心溫度極高,氣壓達到3000多億個大氣壓,在這樣的高溫高壓條件下,氫原子的兩個「同胞兄弟」——氘和氚聚變成氦原子核,並放出大量能量。「太陽猶如一個巨大的核聚變反應裝置,幾十億年向外輻射能量。」
  • 同為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中國「人造太陽」成不了另一個太陽?
    人造太陽是俗稱:沒錯,人造太陽不是真正的名字,而是一個俗稱,就好比一個人的小名,而人造太陽本來的名字叫做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簡單點說,大家很關心的這個人造太陽其實就是一個ITER裝置,而這個超導託卡馬克最大的本事就是可以產生大規模的核聚變反應,太陽便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向周圍宇宙空間釋放光和熱。
  • 中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裝置建成,「人造太陽」將要來了
    近距離的太陽 據人民日報相關報導,我國首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誌著我國躋身於世界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人類將加快對核能研究的進程我們知道核聚變由氘、氚離子在特定條件下聚合成氦,在這個離子聚合的過程中損失的能量可以轉化為超強能量,這類似於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目前國際上多使用託卡馬克裝置,這個裝置可以產生超強磁場將溫度近為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約束在真空裝置內,讓氘、氚離子聚合成氦。
  • 太陽發光是因為核聚變,為什麼它不像氫彈瞬間爆炸並燃燒殆盡?
    恆星之所以發光發熱,是由於內部在進行著核聚變有質量損失,這些損失的質量按照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轉換為能量釋放出來。那麼問題就出現了,人類目前對於核聚變的應用主要是在武器裝備上,也就是威力巨大的氫彈,氫彈爆炸瞬間就可以完成,那麼太陽內部的核聚變為什麼可以一直持續著進行100億年,而不是瞬間完成能量釋放過程?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從兒歌《種太陽》到電影《流浪地球》中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核聚變「行星發動機」,在地球上獲取核聚變能,是科學家們孜孜以求的夢想。而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意味著離夢想又近了一步。「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
  • 太陽核心溫度1500萬度,達不到一般核聚變的溫度,為什麼還能反應
    關於太陽內部核聚變的介紹,我們在很多時候都基本是圍繞著「太陽內部溫度極高、壓力極大」這兩點進行說明,實際上這並不充分,或者說應當提及的一個量子效應(量子隧道效應)在很多時候都沒有說明,不過小編在很久之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進行介紹過,下面咱們就簡單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