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2020-11-26 新華網客戶端

  原料資源豐富、釋放能量巨大,而且安全、清潔

  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關注·走近「顛覆性技術」⑥)

  製圖:張芳曼

  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更高效更清潔能源的探索,其中核聚變能被認為是終極選擇之一。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僅在海水中就有超過45萬億噸氘,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上億年

  原子核中蘊藏巨大的能量,從一種原子核變為另外一種原子核往往伴隨著能量的釋放。核聚變能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時釋放的能量,聚變的主要燃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

  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正是核聚變反應。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說,太陽的中心溫度極高,氣壓達到3000多億個大氣壓,在這樣的高溫高壓條件下,氫原子的兩個「同胞兄弟」——氘和氚聚變成氦原子核,並放出大量能量。「太陽猶如一個巨大的核聚變反應裝置,幾十億年向外輻射能量。」

  不過,由於聚變能量實在太大,人類要加以利用,就必須對它進行控制,這也是科學家一直努力的目標。

  核聚變應用前景廣闊。首先,核聚變原料十分豐富。據測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經過核聚變可提供相當於300升汽油燃燒後釋放出的能量。因此僅在海水中就有超過45萬億噸氘,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上億年。其次,核聚變反應過程不產生汙染環境的硫、氮氧化物,不釋放溫室效應氣體。此外,聚變堆的安全性還非常高。

  「核聚變能具有資源豐富、安全、清潔、高效等多種優點,能基本滿足人類對於未來理想終極能源的各種要求。」 羅德隆說。

  科學家設想,如果發明一種裝置,能夠控制氘和氚聚變,並穩定持續輸出能量,那就相當於人造了一個「太陽」。專家認為,如果在民用上能實現可控,將徹底改寫人類的能源版圖。

  不過,核聚變反應原理看上去雖然非常清晰,但要實現受控熱核聚變反應卻非常困難。

  羅德隆說,實現受控熱核聚變反應至少要滿足兩個苛刻條件。第一,極高的溫度。氘核與氚核間發生聚變反應時,溫度須達到5000萬攝氏度以上。這種在極高溫度下才能發生的聚變核反應也稱熱核反應。在如此高溫下,物質已全部電離,形成高溫等離子體。第二,充分的約束。即將高溫等離子體維持相對足夠長的時間,以便充分地發生聚變反應,釋放出足夠多的能量。

  「只有這樣,利用聚變反應釋放出的能量才可以維持所需的極高溫度,無需再從外界吸收能量,聚變反應就能夠永續進行、為人所用。」羅德隆說。

  磁約束核聚變方式在實驗室條件下已接近於成功

  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就提出了聚變的設想。科學家開始開展受控熱核聚變研究時,曾認為可以很快實現聚變能的應用。然而幾十年過去了,相關研究卻並未達到預期。

  實現受控熱核聚變,首要問題是用什麼方法以及如何加熱氣體?因為等離子體溫度需要上升到幾千萬甚至上億攝氏度,而能裝下這麼熱的氣體同時又不讓它逃逸的容器,目前還沒有找到。有沒有什麼方法,在把氣體加熱成高溫等離子體時又不讓其逃逸或飛散呢?

  羅德隆說,目前主流可控核聚變方式主要有磁約束核聚變、雷射約束(慣性約束)核聚變、超聲波核聚變。其中,磁約束是利用強磁場約束帶電粒子,構造反應腔,建成聚變反應堆,將聚變材料加熱至數億攝氏度高溫,實現聚變反應。「目前,磁約束核聚變在實驗室條件下已接近於成功,成為國際上主流的研究方向。」

  磁約束的概念由蘇聯科學家在50年代初提出,並於1954年建成了第一個磁約束裝置。科學家將這一形如麵包圈的環形容器命名為「託卡馬克」。

  託卡馬克是「磁線圈圓環室」的俄文縮寫,又稱環流器。這是一個由封閉磁場組成的「磁籠」,像一個中空的麵包圈,可用來約束電離了的等離子體。

  「等離子體就被約束在這個『磁籠』中,像一個中空的麵包圈。通過一種特殊的裝置,目前已經可以把氘氚的聚變燃料加熱到四五億攝氏度,然後在高溫下發生大量的聚變反應。磁約束核聚變又稱為託卡馬克方法。」羅德隆說。

  羅德隆說,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和改進磁場的形態和性質,從而能夠實現長時間的等離子體的穩定約束,並解決等離子體的加熱方法和手段,達到聚變所要求的溫度。此外,在此基礎上,解決維持運轉所耗費的能量大於輸出能量的問題。

  研究可受控聚變,是人類漫長的「夸父逐日」。據了解,截至目前託卡馬克裝置都是脈衝式的,等離子體約束時間很短,大多以毫秒計算,個別可達到分鐘級。因此,還沒有一臺託卡馬克裝置能夠實現長時間的穩態運行。

  包括中國、美國、法國等國家在內的科學家儘管都在聚變研究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們意識到,僅靠一國之力,很難完成受控聚變實驗堆的任務,ITER計劃由此而生。這一計劃又被稱為「人造太陽」,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其目標是在和平利用聚變能的基礎上,探索聚變在科學和工程技術上的可行性。

  在核聚變領域,我國與國際上基本同步,某些方面甚至領先

  2003年2月,我國正式加入ITER計劃談判;2007年,國家批准設立「ITER計劃專項」;2008年,我國全面開展ITER計劃工作。

  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歷史,可追溯至五六十年代。

  當時,中科院物理所最先建造了一個直線放電裝置和兩個角向箍縮裝置,並於1974年建成了我國第一臺託卡馬克CT—6。此後不久,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成立,並於1995年建成HT—7託卡馬克裝置。這是繼法國之後第二個能產生分鐘量級高溫等離子體放電的託卡馬克裝置。

  據悉,中國已先後建成並升級改造了中國環流器二號A和「東方超環」(EAST),用於研究等離子體的穩態和先進運行,探索實現聚變能源的工程、物理問題。前者是我國首個帶偏濾器的大型託卡馬克聚變研究裝置,後者是世界首臺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的建成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該類型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的國家。

  2017年7月,EAST裝置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5000萬攝氏度等離子體持續放電101.2秒的高約束運行,創造了核聚變的世界紀錄。這一裡程碑式的突破,表明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走在國際前沿。

  羅德隆說,在大力推進自身託卡馬克裝置研製和實驗的同時,我國也積極參與、推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他介紹,ITER的構成相當複雜,需要各項超前技術。我國陸續承擔了該計劃18個採購包的製造任務,涵蓋了ITER裝置幾乎所有的關鍵部件,製造任務由幾十家科研院所、企業承擔。我國在研製過程中取得重大突破,解決了一系列聚變工程關鍵技術難題——

  2013年8月,我國研製生產出大電流高溫超導直流電纜,這是向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供貨的超導電纜;2016年4月,中國承擔生產和設計的首個超大部件——脈衝高壓變電站首臺主變壓器,運往ITER設施的建造地法國;2016年12月,由中核集團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研發製造的國際熱核聚變核心部件——超熱負荷第一壁原型件在國際上率先通過權威機構認證。

  「參與ITER項目10年,中國核聚變技術能力與管理水平大踏步前進發展。如今,我國在核聚變領域處於與國際同等甚至某些方面領先的地位。」羅德隆說。

  羅德隆說,參與建設ITER的同時,我國也在運用全新的技術和材料去設計下一代大型裝置,目前正在對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開展前期研究。(本報記者 喻思南)

  延伸閱讀

  ITER計劃

  ITER計劃最早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 1988年由美國、蘇聯、歐洲共同體和日本共同啟動。經過13年的共同努力,耗資約15億美元,在1991年完成概念設計的基礎上,1998年,4方完成了工程設計及部分技術預研。同年美國因國內政策調整而退出ITER計劃,其餘三方繼續合作對原工程設計進一步修改完善,於2001年7月完成了ITER工程設計、最終報告及主要部件的研製。

  我國於2003年作為全權獨立成員正式加入ITER計劃,同期,美國宣布重新加入ITER計劃。此後,韓國和印度分別於2003年6月和2005年12月加入ITER計劃。如今ITER計劃發展成為了中、歐、印、日、俄、韓、美7方主導,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覆蓋人口超過全球一半,是僅次於國際空間站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

  ITER計劃的目標是在法國共同建造一個超導託卡馬克型聚變試驗堆。總共分為建造、運行、去活化、退役4個階段。根據ITER計劃的部署,2007年至2025年為建造階段;2026年至2037年為運行階段;2037年至2042年為去活化階段。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大型託卡馬克聚變試驗堆,ITER工程體量巨大。目前在法國南部卡達拉什附近建造的ITER託卡馬克裝置將有10層樓高,保護極低溫部件的第一道屏障外杜瓦尺寸相當於天壇祈年殿。磁體系統共包括18個環向場線圈,其中一個線圈的重量就與波音747相當。而一個內真空室重量比法國艾菲爾鐵塔還重。整個裝置目前仍處在工程建設階段,預計在2050年左右實現核聚變能商業應用。(連政)

相關焦點

  • 終極能源?英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在英國核聚變發電創業企業、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CEO David Kingham看來,人類實現「終極能源」——核聚變發電的曙光就在眼前。這家2009年成立、位於英國牛津的核聚變明星企業近日宣布,其最新的ST40聚變反應堆已實現首次啟動,並正式生成第一批等離子體。今年秋季,ST40可以產生溫度達1500萬度的等離子體——這相當於太陽中心溫度。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人類距終極能源還有多遠?英國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人類距終極能源還有多遠?在英國核聚變發電創業企業、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CEO David Kingham看來,人類實現「終極能源」——核聚變發電的曙光就在眼前。這家2009年成立、位於英國牛津的核聚變明星企業近日宣布,其最新的ST40聚變反應堆已實現首次啟動,並正式生成第一批等離子體。今年秋季,ST40可以產生溫度達1500萬度的等離子體——這相當於太陽中心溫度。
  • 美國中學生發明了可控核聚變裝置,這是人類能源的終極革命
    來自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的一名12歲少年,獨立設計了一個可正常運轉的核聚變反應堆。由於實驗規模不大,過程也相當安全,他的鄰居們也終於可以安心,而他所設計的裝置具有讓溫度升高至1億度K(凱氏溫標,攝氏-273度即為凱氏0度)的能力,核聚變反應堆發電是人類能源終極解決方案,也可以這麼講:誰先擁有了核聚變發電能力,誰將成為世界的霸主。
  • 未來發展充滿不確定性,顛覆性技術將是最大變數丨能源發展趨勢與...
    在油氣、氫能、儲能、核聚變能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現顛覆性新技術,不論哪一種顛覆性技術出現,都會極大地改變世界能源供需格局。油氣領域的顛覆性技術水平井多段清水壓裂技術將使頁巖油氣實現經濟有效的開採。這一顛覆性技術會極大地改變全球能源格局。應用物理與化學相結合的方法,對低成熟度頁巖油、稠油進行原位改質,這有可能是繼「頁巖革命」之後的另一次革命。
  • 可控核聚變為什麼是終極能源?
    核聚變和核裂變核聚變當中的核指的是原子核,原子核是可以拆分組合的,兩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聚合到一起,形成一個質量較大的原子核叫做核聚變。反之,一個質量較大的原子核被拆開,變成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叫做核裂變。核聚變與核裂變統稱為核反應,他們就是核武器的基本原理。
  • 新奧探索建緊湊型聚變裝置,為首個宣布研發核聚變的中國民企
    新奧探索建緊湊型聚變裝置,為首個宣布研發核聚變的中國民企 新奧集團4月19日在河北廊坊舉行的「緊湊型聚變技術研討會」上,國內知名能源企業新奧集團宣布,將在未來十年
  • 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沒錯,人類最早應用到核聚變技術的人造工具,是氫彈。這時候核聚變技術領先的是美國和英國,兩國相互競爭,但最後以失敗而告終。於是人們開發出了各種清潔能源,比如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然而清潔能源也面臨自己的問題——造價比較高、發電量有限。核電站呢?核電站使用的核裂變技術,所用的燃料也是化石燃料——鈾,這也是一種有限能源,開採幾十年也會開採完。而且核電站還面臨洩露的問題。
  • 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沒錯,人類最早應用到核聚變技術的人造工具,是氫彈。這時候核聚變技術領先的是美國和英國,兩國相互競爭,但最後以失敗而告終。於是人們開發出了各種清潔能源,比如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然而清潔能源也面臨自己的問題——造價比較高、發電量有限。核電站呢?核電站使用的核裂變技術,所用的燃料也是化石燃料——鈾,這也是一種有限能源,開採幾十年也會開採完。而且核電站還面臨洩露的問題。
  • 能源歸途:核聚變
    當前,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化學燃料、裂變核能、太陽能、風能和水能,以及地熱能等。這些能源在使用過程中都存在一些弊端,如汙染環境、資源枯竭、利用率低、受地域限制大等,難以長期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作為一種既清潔安全,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聚變核能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 製造終極能源,人造太陽這事能成嗎?
    終極能源是什麼,終極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人類只需要花費很少的原料投入,就能得到巨大的能源產出。這對解決世界能源問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象徵著人類可以從能源上突破自然的限制,頂尖的科學家們在這條路上前僕後繼。
  • 可控核聚變能用在火箭上嗎?
    可控核聚變能用在火箭上嗎?能否幫助我們人類登上火星?可控核聚變是火星任務返回的關鍵自人類在1961年登上月球,浩浩蕩蕩的阿波羅任務在1972年結束後,我們就把目光投向了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火星,火星也是我們人類下一個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外行星,在太陽系中除地球之外的所有行星中,沒有一個星球像火星那樣一直吸引科學家的注意力。
  • 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先世界,未來依靠核聚變能飛出太陽系嗎?
    未來的能源革命有沒有可能改變這個現狀呢?核聚變反應按照目前的科學理論,人類能夠實現的能源最高的利用是可控核聚變反應。要了解可控核聚變之前,我們就得先搞懂核聚變反應。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所謂的核聚變指的就是原子核的融合,也被稱為核融合。
  • 核聚變:世界未來的清潔能源
    但懷疑者和支持者都意識到,核聚變目前仍面臨著兩大挑戰:一是如何延長反應時間,二是怎樣的設備結構才能將核聚變能量轉化為電力。  普林斯頓等離子物理實驗室的核聚變研究人員指出,我們至少還要25年時間才能建成首座商用核聚變發電廠。但考慮到核聚變帶來的巨大益處,我們還是要繼續努力的。
  • 安全無輻射的核聚變技術來了?
    那麼,安全無輻射的核聚變技術真的來臨了嗎?林泉 /文近日,澳大利亞HB11能源公司表示(HB11是Hydrogen- Boron 11,即氫和硼-11的縮寫),他們在不需要超高溫,也不產生放射性核廢料的情況下,正朝著核聚變能的產生的方向推進。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戴森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在核聚變的過程中可以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並且要比核裂變清潔得多,還有核聚變所需的氚在地球的海水中都可以找到,解決了原料問題。眾所周知,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是巨大的,而可控核聚變也被譽為能源領域的「聖杯」。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 核聚變發電,在我們這一代人能成為現實嗎?
    為什麼需要核聚變可控核聚變一定是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核聚變是太陽和恆星的力量——通過結合氫和氦等光元素釋放大量能量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眾所周知,核聚變能資源無限,能夠和諧高效地解決人類社會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終極能源目標之一。核聚變能源的誘惑力如此之大,以至於世界各國都不願只做旁觀者,特別是俄羅斯、美國、日本和歐盟等一些重要國家和國際組織,早已著手布局。我國也不甘人後,數十年如一日地發展研究,開啟了核聚變研究的創業之旅與逆襲之路。
  • 核聚變能源有望在2030年之前實現
    英國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表示,等離子體測試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核聚變能源生產商業電力的裡程碑,可能在2030年實現。該公司以真空室命名,在強大的磁場中包含聚變反應。6月初該公司宣布在實驗ST40聚變反應堆中製造超高溫等離子體。這次成功的測試——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等離子溫度——意味著該反應堆將於明年準備進行一次更熱的等離子體測試,溫度超過1.8億華氏度(1億攝氏度)。
  • 「人造太陽」再突破,我國自主可控核聚變裝置迎來首次放電,探索終極能源
    兩隻小市值標的手握核心技術。今日重要性:✨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各項技術,為核聚變堆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分析認為,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