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2020-09-05 軍武次位面

【軍武次位面】: Darcy

「中國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核聚變發電的國家。」

這個話題可能有些冷門,因為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核聚變發電是個什麼東西。

舉個簡單的例子。鋼鐵俠相信大家都看過,沒看過的估計也都看過復仇者聯盟。不靠天賦異稟的超能力,不靠飛來橫禍的基因突變,鋼鐵俠託尼·史塔克僅憑科技的力量:一身炫酷的機甲就拯救了世界,贏得了無數粉絲。

鋼鐵俠胸前那個一直閃閃發光的方舟反應堆,不需要補充煤炭汽油等燃料,不需要放射性重金屬也不需要光照,而提供的能量密度卻高得驚人,這樣的能源在現實世界中有且僅有一種:可控核聚變。

1

人造太陽

什麼是核聚變?

兩個較輕的核在融合過程中產生質量耗損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兩個輕核在發生聚變時雖然因它們都帶正電荷而彼此排斥,然而兩個能量足夠高的核迎面相遇,它們就能相當緊密地聚集在一起,以致核力能夠克服庫侖斥力而發生核反應,這個反應叫做核聚變。

這是維基百科給出的定義,是不是很難懂?

簡單來講,核聚變就是兩個輕原子核(主要是指氘和氚),在一定條件下互相碰撞,並釋放巨大能量的一個過程。

這種解釋,可能也讓你看得雲裡霧裡。再舉個例子,太陽的能量從哪裡來的?就是源自其自身內部源源不斷的核聚變反應。太陽通過核聚變產生能量,把氫原子聚變成氦原子,這種發生在太陽核心的反應,每秒鐘消耗6.2億噸氫。

這會讓你對核聚變的概念更加清晰——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

核聚變的發現是在上世紀30年代,很快就被用於武器的研究。最早開展研究的是美國,然而最先將氫彈實用化的卻是蘇聯。1953年8月,蘇聯宣布氫彈試驗成功,當量40萬噸。

沒錯,人類最早應用到核聚變技術的人造工具,是氫彈。

▲1952年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氫彈實驗。

▲據說朝鮮的氫彈長這樣。

但氫彈的核聚變反應是不可控的,所以它才能產生比原子彈大得多的威力。太陽為什麼不會爆炸?因為它的核聚變反應是可控的。由於太陽的質量足夠大,產生的強大引力指向內部,抵消了核聚變產生的向外的力,達到了一個平衡,因此太陽才不會炸裂,才會源源不斷地給地球提供了數十億年的能量,並且還將持續數十億年。

那麼,人類能不能控制這種洪荒之力,為人類所用?研製氫彈的同時,科學家們也開始了核聚變民用化的研究,也就是可控核聚變。

但是談何容易。人們都說航空發動機和晶片研究起來真難,但這兩位要是跟核聚變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集合各國之力,以及人類頂尖科學家們的智慧,研究了數十年,卻只能略知皮毛,你就知道核聚變的研究有多難了。

有一種說法是:1950年代,科學家說,50年後人類就可以用上聚變能了;2000年代,科學家說,50年後人類就可以用上聚變能了;現在科學家仍然在說50年後就可以了……

氫彈還好說,要的就是它的不可控制性,但要想實現可控核聚變,主要難在三個方面:超高溫、高壓和維持時間。

氫的同位素氘和氚是最常見的核聚變原料,他們的混合氣體必須在超過一億度的高溫下,才能使原子核和電子分開,處於這種狀態的物質稱為「等離子體」;在足夠的高壓下,原子核才能克服相斥的力,大規模核聚變才會發生。而高溫和高壓還必須維持一定的時間,這樣核聚變才會持續。

核聚變反應的產生還必須輸出大量的能量。引爆氫彈需要用原子彈,但也只是需要那一瞬間的巨大能量,而可控核聚變反應的整個過程,需要源源不斷的能量輸入。因此聚變輸出的能量必須大於輸入,可控核聚變才有應用價值。
因此,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也被稱為「人造太陽」。

但就這個一億度的溫度,地球上已知的任何材料都無法承受,目前人類已知熔點最高的鎢也不過只有3000多度。

2

冷戰都阻止不了人類的團結

早期的科學家們嘗試了很多方案,包括仿星器、箍縮機、磁鏡等,但這些裝置都不穩定,實驗效果很不理想。這時候核聚變技術領先的是美國和英國,兩國相互競爭,但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就在全世界的科學家們陷入絕望的時候,1958年,在日內瓦舉行的「原子與和平」大會上,一直為世人所忽視的蘇聯代表團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託卡馬克俄語的意思是環狀磁容器,這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可控核聚變的環性容器。

說簡單點,這個裝置周圍有一圈電流環,通電後產生強大的磁場,磁場將超高溫狀態下的等離子體圍在中間,但是不會與裝置接觸,這樣就不會燒毀裝置。

▲蘇聯的第一個託卡馬克——T-1。

但那是在冷戰時期,西方世界主導的核聚變研究,沒有人瞧得上蘇聯的研究成果,因此很長時間沒人相信。但蘇聯不管,一直繼續著自己的研究。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蘇聯的成果一個接一個,託卡馬克裝置不斷更新換代,而英美等國的各種嘗試還是不見起色。

1968年,在冷戰最激烈的時期,憋不住的英國科學家們被允許參觀蘇聯的庫爾恰託夫原子能研究所。經過漫長的安裝和實驗過程,該團隊最終在1969年8月宣布:蘇聯人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

英美被狠狠地打了臉,這一宣布也在西方國家引起轟動。

▲赫魯雪夫還曾前往英國參觀他們的核聚變設施。

看到這,有人也許會有疑問,既然是冷戰最激烈的時期,蘇聯為什麼會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給英國?

其實不是分享給英國,而是分享給全世界。

這首先得從人類現在所用的能源說起。我們經常會聽到能源危機四個字,但大家可能不清楚能源危機到底有多嚴重。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能源大部分都是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以及天然氣等,這些能源都面臨著很大的問題。

首先就是它們是非常有限的。人們印象中煤應該是很多的,中國絕大部分的電力都是燒煤的火力發電,但是根據估算,目前煤炭的儲量大概還能再供人類使用200年。石油就更慘了,只能使用幾十年。

即使到現在,人類主要的能源來源還是化石燃料。人類必須為自己的未來想一條後路,不能幹等著化石燃料用盡那一天的到來。

化石燃料還導致了很嚴重的汙染,比如這些年在中國很嚴重的霧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燒煤導致的。於是人們開發出了各種清潔能源,比如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然而清潔能源也面臨自己的問題——造價比較高、發電量有限。

核電站呢?核電站使用的核裂變技術,所用的燃料也是化石燃料——鈾,這也是一種有限能源,開採幾十年也會開採完。

而且核電站還面臨洩露的問題。車諾比核電站、日本福島核電站都發生過核洩漏,而且都很嚴重,一旦洩露對人類產生的影響不可估量。如果成為恐怖分子襲擊的目標,後果更是不敢想像。

▲福島核電站事故。

另外核電站產生的的核廢料也很難處理,因為廢料是有放射性的,可以放射幾百年幾千年,甚至是上百萬年。

對比之下,核聚變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簡直堪稱完美。

首先,核聚變的效率更高。核裂變的效率就已經非常高了,1克的鈾235裂變出的能量大概相當於1.8噸的汽油。而用1克的氫或者氫的同位素氘和氚進行聚變的話,可以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8噸汽油。

核聚變的第二個好處就是它的原料非常豐富。核聚變用的燃料主要是氘和氚,這兩種元素海水裡面多的是,一升海水裡面產生的氘和氚,核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

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水變油」了。假如我們把整個大海裡所有的氫的同位素都拿過來聚變的話,這個能量大概相當於世界石油儲量的1000億倍,可以供人類使用幾百億年,用到太陽爆炸也用不完。

核聚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安全、清潔。由於核聚變的反應條件十分苛刻,必須高溫高壓高密度,一旦發生洩漏,也不必害怕,因為只要一停機,聚變反應就停止了,而且氘和氚的放射性,但是它的放射性半衰期是12年,也就是說經過幾十年之後基本上就沒有放射性了。

高效,安全,無汙染,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就是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終極方案,所以很多國家都趨之若鶩。

然而,核聚變研究所面臨的困難,以及巨大的資金投入都不是一個國家所能解決的,這需要全人類的努力。各國都心知肚明,因此自然而然就走上了的團結的道路。

在1985年日內瓦首腦會議上,裡根和戈巴契夫聯合倡議建立一個核聚變研究的國際組織,於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於1988年正式啟動。當時僅有四個國家和聯盟參與,分別是美國、蘇聯、歐共體和日本。

▲兩個死對頭坐在一起談笑風生,商討人類未來

理想很崇高,但真正實行起來大家卻有各自的算盤。

美國想得是,在這上面燒這麼多錢,勢必會影響到國內的核聚變研究,而且國會要照顧到石油集團的利益,不會輕易撥款支持新能源。俄羅斯自蘇聯解體後,經濟出現問題,靠賣石油續命,對合作計劃也不是很上心。而日本被90年代的股市、房市泡沫打垮,也沒多少錢去支持研究。

只剩下歐盟一家還在堅持,所以進展一直很緩慢。

即便如此,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我國核聚變研究的領頭人李建剛曾說過,「核聚變研究可能是全世界科學家合作最好的一件事。」從這句話你就能理解為何冷戰都阻擋不了人類在核聚變研究上的合作了。

那麼中國的核聚變研究呢?

3

兔子的崛起

當時的中國經濟、技術十分落後,因此也沒人願意帶我們玩。但我國的託卡馬克研究開始的時間也不晚。

當世界的可控核聚變研究如火如荼時,中國「人造太陽」的建設也沒有掉隊。

早在1955年,錢三強和剛留美歸來的李正武等科學家便提議開展中國的「可控熱核反應」研究,這與國際社會關注核聚變幾乎同步。

1965年,根據國家「三線」建設統一規劃,在四川省樂山市郊區,建立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西南物理研究所,這也是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前身。

而中國核聚變研究史上的重要裡程碑,當屬1984年中國環流器一號(HL-1)的建成。這是中國核聚變領域的第一座大科學裝置,它為中國自主設計、建造、運行「人造太陽」培養了大批人才,積累了豐富經驗。

然而這跟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些差距。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中國的託卡馬克有了飛躍的機遇。

蘇聯解體後,經濟陷入困境,沒錢去維護一臺名為T-7的託卡馬克,拆了又怪可惜的。既然是關係到全人類的事業,「送」給別國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送給歐美諸強又不甘心。

於是就想到了中國。莫斯科的庫爾恰託夫研究所給中國寫信,表示願意贈送超導託克馬克裝置T-7,而蘇聯研製的第一個託卡馬克,名叫T-1,所以T-7可謂根正苗紅。

其實名曰贈送,中國也沒白拿,而是用了價值400萬的皮毛、瓷器和家具等物資,換來了一臺價值1800萬盧布的託卡馬克,簡直賺翻了。

後來呢?後來發生的事情我猜你肯定也能猜到,中國的核聚變事業開始起飛。

經過不斷的拆解和改造,在T-7的基礎上,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於1994年建成了HT-7超導託卡馬克,也就是「合肥超環」。中國掌握了超導託卡馬克技術,成為了繼俄羅斯、日本和法國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此類裝置的國家。

在HT-7上,中國科學家做了很多實驗。一系列的實驗結果表明,HT-7成為繼法國Toresupra裝置之後,世界上僅有的兩個可進行高參數穩態條件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國際合作平臺之一。2008年3月21日凌晨,HT-7連續重複實現了長達400秒的等離子體放電,電子溫度1200萬度,打破了法國保持的記錄

專業術語看不懂?其實你不用懂,只要知道合肥超環很牛就行了。

更關鍵的是,HT-7為中國造就了一大批優秀工程技術、科研和管理人才,也為中國聚變研究事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合肥超環的建造過程中,很多零部件還需從俄羅斯進口,很多時候還需要俄羅斯專家來檢修,核心技術並沒有百分之百實現國產化。

有一次,請來一位俄羅斯專家,下午5點多乘飛機抵達,那位專家先是要吃飯、要喝酒,後來又說累了要休息,全所上下幾百人就眼睜睜地等著他休息好。從那時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就下定決心,最關鍵的技術部分,一定要百分之百國產化。

兔子的潛力你們懂的。又過了10年,也就是2009年,世界上首個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首輪物理放電實驗取得成功,標誌著我國站在了世界核聚變研究的前端。

EAST又被稱為「東方超環」,絕大部分零部件都實現了國產化,並且關鍵的技術部分實現了百分之百國產。

隨著中國的聚變事業開始走向國際舞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也開始找上了中國。

2002年,歐盟、日本、俄羅斯經過協商,歡迎中國加入。曾於1999年退出的美國看到中國都加入了,於是也宣布重新加入,韓國和印度也被拉了進來。

商議的最終結果是,歐盟承擔45%的建造任務,其餘六國分別承擔9%,總投資100億歐元,要建造世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造太陽。計劃用10年時間建造反應堆,然後用20年的時間運行實驗,最後5年用以拆除設備。

計劃得很好,但實際執行起來卻麻煩不斷。首先是在選址問題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日本、法國、西班牙、加拿大都想把這一項目拉到自己國內。後來,西班牙、加拿大實力不夠先後出局。

就剩下了法國和日本就實驗堆的選址問題爭執不下。法國希望建在本國的卡達拉舍,而日本則希望建在自己的青森縣六所村。

其它成員國都根據自己的利益各有支持,美國、韓國支持日本,歐盟、俄羅斯支持法國。

俄羅斯支持法國除了有歐洲地緣政治的關係之外,更主要是在很多國際問題上俄羅斯和法國立場相近,美韓和日本是同盟關係,美國在伊拉克等問題上與法國很「不愉快」,而日本則旗幟鮮明地與美國站在一起。

關鍵的一票就拿捏在了中國手裡。為了拉攏中國,日本曾私下承諾,如果中國支持日本,項目建成後,日本將出讓10%的高層職位。

但中國最後還是從實事求是出發,出於安全考慮表示支持法國,因為日本存在地震和海嘯問題。一旦出現地震摧毀ITER的情況,各國所有的努力都會功虧一簣。

所以ITER最終建在了法國的卡達拉舍。

4

希望在中國

然而,從2006年七方籤訂協議到現在,14年過去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還沒有建成,更別提實驗了。

由於工程量巨大,困難超出預期,各國的利益訴求也不一樣,互相扯皮,導致工期一拖再拖。但中國卻總是能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ITER的建設。

2019年9月,在中核集團的牽頭下,成立了的中法聯合體,並與ITER組織籤訂了託卡馬克主機TAC-1安裝標段工程合同,也就是說,實驗堆的核心部件的安裝都交給了中國。之後,工廠建設的速度立馬加快。作為該標段的第一個重要工程節點,今年5月,中國完成了杜瓦底座(託卡馬克裝置壓力容器的底座)的吊裝工作,這個1200噸的底座,等同於大樓的地基,託卡馬克的所有重要設備,都要放在上面。

就在前不久,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最後的工程安裝也正式啟動,距離建造完成只是時間問題。ITER組織總幹事貝爾納·比戈在啟動儀式發布會上說,中國以快速的工程反應和科研進步,成為各合作方中兌現國際承諾的典範。

從一無所有,到後來居上,並擔負起身為一個大國的責任,中國用了50多年的時間。

有人會問,我們為什麼要傾盡全力去參與這樣一個看似虛無縹緲的項目?

因為中國對核聚變發電的需求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急迫。

我國是一個能源大國,在本世紀內每年的能耗都將是數十億噸標煤。由於條件限制,在長時間內我國能源生產都將以煤為主,所佔比例高達70%。考慮到我國社會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儘快用可靠的非化石能源(如核裂變或核聚變能、太陽能、水能等)來取代大部分煤或石油的消耗。

▲東方超環內部

因此,必然應該在能力許可範圍內積極開展核聚變能的研究,儘可能地參加國際核聚變能的大型合作研發計劃(如ITER計劃)。我國參加ITER計劃是基於能源長遠的基本需求。

而且,我國的的人口是美國的五六倍,但是我國每年人均使用的能源其實只有美國的1/13。假如我們想達到跟美國一樣的生活標準的話,那我們每年所需要的能源將是美國的數倍。到時候整個世界能源可能都不夠我們一個國家消耗的了,所以我們必須得研究出一種更加高效清潔的能源來。

就在今年4月,「東方超環」的等離子體中心電力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再次創造了核聚變的世界紀錄。

▲東方超環內部的等離子體。

除了保證完成ITER交給的任務,2017年,中國開始建造自己的核聚變實驗堆項目——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借鑑了ITER的很多技術,計劃在2035年建成。

目前ITER的功率是50萬千瓦,我國未來的新實驗堆將實現200萬千瓦,聚變功率是ITER的4倍。

▲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

目前,世界上先進的託卡馬克裝置,包括法國的Tore-Supra、俄羅斯的T-15、日本的JT-60U和中國的東方超環EAST,但這些都是實驗裝置,主要用來研究核聚變。

而我們中國的聚變工程實驗堆的目標,是要真正實現核聚變的發電,並將核聚變發電實現商業化,最終徹底解決中國的能源危機,以及解決世界的能源危機。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如果人類將來真的實現了核聚變發電,那麼它點亮的第一盞燈,一定會在中國。

如果真是如此,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的拯救世界。

相關焦點

  • 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那麼,人類能不能控制這種洪荒之力,為人類所用?研製氫彈的同時,科學家們也開始了核聚變民用化的研究,也就是可控核聚變。但是談何容易。人們都說航空發動機和晶片研究起來真難,但這兩位要是跟核聚變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 即使核聚變反應堆能提供巨大的能量,也無法拯救人類於氣候危機
    上周,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開始建設。它標誌著能源行業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化石燃料行業在歷史上一直主導著這一領域,但可再生能源正在迅速取而代之。現在,核科學家們希望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能夠與太陽能和風能等已經建立的技術一起發揮作用。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一個最核心的原因是,如果 ITER 核聚變反應成功,它將是歷史上所有核聚變實驗中第一個產生清潔能源的項目,同樣也能證明核聚變產生的清潔能源具有商業可行性。這裡要提到 ITER 的原理:核聚變。理解它最好的參照物就是太陽,太陽產生能量的原理就是核聚變,其產生的能量在 1.5 億千米之外的地球,依然能把人類的皮膚曬傷。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中國在其中也發揮到重要作用。ITER 官網顯示,中國在其中參與製造了 TF(環向場)線圈與極向場線圈,均為 ITER 的關鍵組件。「人造太陽」話說回來,ITER 為什麼這麼值得關注?一個最核心的原因是,如果 ITER 核聚變反應成功,它將是歷史上所有核聚變實驗中第一個產生清潔能源的項目,同樣也能證明核聚變產生的清潔能源具有商業可行性。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德國正在研製「核聚變機」, 這東西能解決世界能源危機!
    原標題:德國正在研製「核聚變機」, 這東西能解決世界能源危機! 話說當年德國要是老老實實的發展,估計現在我們早就可以上火星了吧!?德國人的腦迴路真的有點不一樣的感覺。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眾所周知,核聚變能資源無限,能夠和諧高效地解決人類社會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終極能源目標之一。核聚變能源的誘惑力如此之大,以至於世界各國都不願只做旁觀者,特別是俄羅斯、美國、日本和歐盟等一些重要國家和國際組織,早已著手布局。我國也不甘人後,數十年如一日地發展研究,開啟了核聚變研究的創業之旅與逆襲之路。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說,太陽的中心溫度極高,氣壓達到3000多億個大氣壓,在這樣的高溫高壓條件下,氫原子的兩個「同胞兄弟」——氘和氚聚變成氦原子核,並放出大量能量。「太陽猶如一個巨大的核聚變反應裝置,幾十億年向外輻射能量。」  不過,由於聚變能量實在太大,人類要加以利用,就必須對它進行控制,這也是科學家一直努力的目標。  核聚變應用前景廣闊。
  • 可控核聚變是怎麼回事?清潔無汙染,還能為人類源源不斷提供能源
    為什麼會將可控核聚變的實現作為第一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呢?其實,對於核聚變,人們還是有一定了解的。我們所熟知的恆星就是一種核聚變反應,核聚變會產生大量的能量,太陽通過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每秒鐘就可以滿足人類20萬年以上的能源需求。
  • 能源歸途:核聚變
    當前,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化學燃料、裂變核能、太陽能、風能和水能,以及地熱能等。這些能源在使用過程中都存在一些弊端,如汙染環境、資源枯竭、利用率低、受地域限制大等,難以長期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作為一種既清潔安全,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聚變核能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 六天中逆轉命運的中國核聚變
    來源:微信公眾號「烏鴉校尉」(ID:CaptainWuya)人類能夠造出一個可以控制的太陽嗎?答案就在可控核聚變。這個項目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分擔建設,是人類未來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原型,也是除國際空間站外最大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一旦成功,就意味著人類徹底打開了核聚變發電的大門。
  • 人類的下一個能源時代將利用什麼?核裂變還是核聚變
    能源這個話題一直是我們人類社會的核心話題,我們社會的發展每天的生活都需要大量的能源,而且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快,能源需求量越來越大,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能源大部分都是化石能源。要知道化石能源是非常有限的,比如煤,看起來很多,但是根據人們目前的估算量,大概還能再使用200年。
  • 可控核聚變能用在火箭上嗎?
    可控核聚變能用在火箭上嗎?能否幫助我們人類登上火星?可控核聚變是火星任務返回的關鍵自人類在1961年登上月球,浩浩蕩蕩的阿波羅任務在1972年結束後,我們就把目光投向了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火星,火星也是我們人類下一個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外行星,在太陽系中除地球之外的所有行星中,沒有一個星球像火星那樣一直吸引科學家的注意力。
  • 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裂變,為啥還要艱難開發可控核聚變,有意義嗎?
    簡單的說,就是可控核聚變比可控核裂變厲害多了,好處多多了。而且可控核裂變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發展進程的能源危機,只有可控核聚變才能夠真正解決這個發展瓶頸。人類對能量的認識和利用是逐步推進的。在猿人時代,人類的祖先們茹毛飲血,連最基本的能源都不知道。
  • 核聚變是不是人類在地球上唯一能讓我們離開星系的能源?
    核聚變是太陽等恆星的能源來源,人類上世紀已經實現了人工核聚變,當然是也不可控的方式氫彈爆發的方式。通過氫彈中原子彈的首先引爆產生的高溫高壓實現點火,利用慣性約束高溫等離子實現輕核熱聚變,聚變能量在瞬間釋放。對於人類來講,地球也並不能一直是我們平安的家園,我們總要走出這個星系,去尋找更多的資源。
  • 核聚變新用途:竟能獲取清潔能源
    所謂「微縮太陽」,指的是能夠提供充足、低廉的清潔能源的核聚變反應堆。由於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當今世界的全球變暖愈發嚴重,急需找到其它能源加以替代。否則,成百數千萬人的未來將岌岌可危:水源和食品短缺可能會導致饑荒和戰爭。人們一直將核聚變視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但說辭永遠是「再過30年即可實現」,已經成了一個行業內的笑話。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戴森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於是,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開始被人類大規模使用,還有風能、太陽能、潮汐現在也開始作為人類所需能量的來源,不過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隨之核能的出現讓人類看到了未來能量滿足的希望,尤其是來自氘核聚變的能量。
  • 當人類攻克了核聚變的大關之後,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核聚變是未來能源利用的有效方案。核聚變是獲得原子能的一種方法,通過輕核聚合而引起原子核結合能變化。核聚變所需的燃料是氘,在地球上的儲量是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核聚變沒有放射性,所以相對目前原子能利用的核裂變,更加安全和潔淨。但如何實現可控核聚變,目前還是人類需要解決頭等大問題。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還有建設戴森球的必要嗎?
    能源問題,其實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作為在推動文明自身向前邁進過程中,所必須投入的重要自然驅動力之一,日益擺到突出的位置,當文明發展的需要,與供應數量發生矛盾之時,能源問題也越愈發地突顯出來。為了從根本上突破能源問題的束縛瓶頸,世界上一些國家開始在可控核聚變上下功夫,並且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突破。可控核聚變的原理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實現、所需能量輸入也是最低的聚變反應,就是氫的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與核電站發電所運用的核裂變原理不同,核聚變是在超高溫的環境中進行的,不會產生高水平的核輻射,也沒有核廢料的產生,是理想且又高效的清潔能源。
  • 為什麼說中國最有希望建造人類終極能源——人工太陽?
    人類的終極能源是什麼?答案就是人類自從誕生之初到現在頭頂上的那盞人類的希望之光——太陽。而我們都知道太陽是靠內部的可持續核聚變形成的。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掌握可持續的核聚變,並且最終建造「人工太陽」。 一個文明有多先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文明對能源的利用效率。 遠古時期對火的使用,使得我們脫離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蒸汽機、內燃機的大規模的使用,則使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成為現實,推開了工業社會的大門。 下一階段的人類屬於什麼文明我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