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2020-11-24 中國科學技術館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眾所周知, 核能主要有裂變能和聚變能兩種。裂變能是重元素(如鈾、鈽、釷等)的原子核在分裂成質量較輕的原子核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人類已經掌握了可以控制這個分裂過程的技術, 因此目前世界上所有核電站都是利用可控裂變過程產生的裂變能進行發電的。 其優點是少量原料就可產生巨大的電能、環境汙染少且不存在對石化燃料的依賴。缺點是總是存在發生核事故的風險, 所產生的核廢料有放射性, 處置不當對環境會造成汙染; 同時鈾、鈽等資源有限。 目前全球已建成以原子核裂變能量發電的核電站達到400多座, 核電發電量已佔電力總發電量的近20%, 同時, 許多核電廠仍正在或計劃建設中。核聚變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核, 主要是指氘(D)、氚(T)和氦-3(3He)等, 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發生原子核相互聚合作用, 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 並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的一種核反應形式。

  相比核裂變, 核聚變有兩大優點: (1) 不會產生長壽命和高放射性的核廢料, 也不產生溫室氣體, 因此基本不汙染環境; (2)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遠比核裂變能豐富得多。據估算, 每升海水中含有0.03 g氘, 所以地球上僅在海水中就有45萬億噸氘。1 L海水中所含的氘, 經過核聚變可提供相當於300 L汽油燃燒後釋放出的能量。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目前人類還沒有掌握控制聚變過程的技術, 為此世界發達國家不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核聚變能研究和開發。 然而, 可控核聚變的實現在工程上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可控聚變反應和可控裂變反應的研究都是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的, 時至今日, 核裂變反應堆或發電廠早已普及, 而可控核聚變的和平利用卻無一實現。由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和印度7方共同參與的, 為期30年, 耗資100億歐元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 ITER)計劃, 至今尚未取得獲取聚變能的實質性成果。

  圖1顯示的是幾個聚變反應的反應機率(以截面為單位)隨入射粒子能量(以千電子伏特為單位)的關係。可以看出, 氘-氚聚變是最容易實現的, 也是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來說最現實的選擇。即便這樣, 要實現聚變過程, 也需要把氘-氚混合氣體(等離子體)的溫度加熱到上億度, 並維持一定的等離子體密度足夠的時間。但要維持這樣高的溫度, 靠普通的容器約束是無法進行的, 因此必須採用新方法。幾十年來對核聚變的研究, 主要沿著磁約束和慣性約束兩大途徑進行。

  磁約束是利用強磁場對高溫等離子體進行約束,通過構造特殊的磁容器, 將聚變材料加熱至數億攝氏度並維持一定的等離子體密度, 實現聚變。這一技術方向的聚變能研究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 其中以託克馬克類型的磁約束研究為典型代表, 達到了建立像ITER這樣的實驗堆的階段。

  慣性約束與磁約束不同。慣性約束實際上對等離子體不加約束, 而是利用粒子的慣性, 在它們來不及散開之前就發生聚變反應, 以取得足夠的能量。國際上包括美國、法國、中國等在內的國家都在這方面開展了許多工作。但是美國的國家點火裝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NIF)目前沒有達到預期的點火目標,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這一途徑的信心, 而離建造能夠發電的電廠則有更遙遠的路要走。


  圖1 常見的幾個聚變反應截面

  以目前人類的技術水平, 只能實現基於氘-氚聚變的第一代聚變堆建設。雖然地球上的氘資源是「無限」的, 但是卻沒有氚資源, 因此氚是靠中子與鋰-6(6Li)反應生產出來的, 這就涉及了鋰資源的問題。 此外, 產氚需要中子, 為了使聚變能夠持續進行, 需要聚變堆在運行的同時, 不斷地生產足夠的氚, 用於補充反應掉的氚, 即需要一整套複雜的氚產生及在線處理系統。這不僅要求充分利用氘-氚反應產生的中子, 還需要對中子進行增殖,以保證有足夠的氚增殖係數。因此, 聚變堆需要用到大量的中子增殖材料, 如鈹、鉛等, 但是這些資源並不是無限的。Bradshaw等人曾對這些因素進行過研究, 他們假設到2050年, 人類的用電量比2007年翻一番, 其中聚變堆發電量佔30%, 則需要2760個1 GWe的聚變電站。這樣每年需消耗806 t的鋰-6, 初始裝料至少需要9940 t, 已知的現有鋰資源可維持3540年。 對於鈹的用量, 每年消耗524 t, 初始裝料需331000 t, 而目前已知的鈹儲量只有約80000 t, 即現有的鈹儲量已經不夠這麼多電站的初始裝料。如果用鉛作為中子增殖劑, 則情況會好很多, 每年消耗約8560 t, 初始裝料為11.3 Mt, 目前的儲量可以維持175000年。以上這些資源的估算只考慮聚變電站的使用, 沒有考慮這些資源別的用途, 也沒有考慮這些資源開採的難度和成本。

  聚變能要成為人類可大規模利用的能源, 除了技術可行性和安全性之外, 還需要把成本控制得足夠低才有競爭力。 因此核聚變是否能成為人類能源需求的終極供應者, 目前似乎還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ITER自2010年開始建造以來, 由於各種技術、合同及資金問題, 該項目的進展一再推遲。現在ITER組織希望在2020年開始實驗, 2027年開始注入氘和氚燃料, 而氘和氚燃料的實驗需要進行約10年之久, 之後才有可能進行示範堆及商業堆的建造。因此人類掌握核聚變之路依然漫長。

  值得關注的是, Science於2015年8月24日報導了位於美國加州的聚變能研究公司Tri Alpha最近取得了可控聚變的新突破,有望在ITER採用的大型託克馬克裝置之外為可控核聚變能利用找到更為經濟的技術路線。 他們使用的聚變燃料是氫-硼等離子體, 達到聚變的溫度需要30億攝氏度, 這意味著更加困難的技術挑戰。之所以選擇氫-硼作為聚變燃料是因為其聚變反應中不會釋放中子, 而只產生3個α粒子, 更適用於聚變能的商業利用, 這也是公司命名為Tri Alpha的原因。雖然很多人對這一成果質疑, 但依然獲得了美國學術界及企業界的廣泛關注。

文/陳永靜, 葛智剛, 劉麗樂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

相關焦點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原料資源豐富、釋放能量巨大,而且安全、清潔  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關注·走近「顛覆性技術」⑥)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 核聚變:世界未來的清潔能源
    但懷疑者和支持者都意識到,核聚變目前仍面臨著兩大挑戰:一是如何延長反應時間,二是怎樣的設備結構才能將核聚變能量轉化為電力。  普林斯頓等離子物理實驗室的核聚變研究人員指出,我們至少還要25年時間才能建成首座商用核聚變發電廠。但考慮到核聚變帶來的巨大益處,我們還是要繼續努力的。
  • 可控核聚變能成為未來汽車的動力來源嗎?
    可控核聚變在未來實現民用化,成為替代化石燃料的能量來源,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人類的文明想要發展到更高的水平,這一步也是必然之路。人類現在已經可以實現核聚變反應,那就是氫彈爆炸,其本質反應是氫的兩種同位素——氘和氚,發生核聚變反應。
  • 外媒:中國會成為核聚變發電技術的世界第一嗎?
    【編譯 觀察者網/張珩】幾十年來,全球石油的消耗日益加劇,高昂的油價,環境汙染的壓力讓全球對於「清潔能源」的渴求越來越大。 作為未來「清潔能源」的一個可能的發展方向,中國在核聚變領域的發展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此,BBC記者4月18日參觀了位於安徽合肥的「科學島」——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 人類終極能源!2025年核聚變或將成為現實
    2025年核聚變或將成為現實 為了防止本世紀全球氣溫上升超過1.5攝氏度,各國必須在2030年前將碳排放量削減45%,到本世紀中葉實現零排放。與此同時,碳排放量每年都在增加,而且還在加速增長。2017年碳排放量增長1.6%,2018年增長2.7%,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 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即使到現在,人類主要的能源來源還是化石燃料。人類必須為自己的未來想一條後路,不能幹等著化石燃料用盡那一天的到來。因為中國對核聚變發電的需求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急迫。我國是一個能源大國,在本世紀內每年的能耗都將是數十億噸標煤。由於條件限制,在長時間內我國能源生產都將以煤為主,所佔比例高達70%。
  • 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即使到現在,人類主要的能源來源還是化石燃料。人類必須為自己的未來想一條後路,不能幹等著化石燃料用盡那一天的到來。因為中國對核聚變發電的需求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急迫。我國是一個能源大國,在本世紀內每年的能耗都將是數十億噸標煤。由於條件限制,在長時間內我國能源生產都將以煤為主,所佔比例高達70%。
  • 人類將擁有無限能源?首座核聚變反應堆將亮相,2025年運營
    能源問題一直都是對人類發展至關重要的問題,擁有足夠充足的能源,可以推動人類社會高速發展,反之,如果能源枯竭,人類社會將面臨停滯,甚至倒退的危險,因此,各國都非常注重對未來能源的探索。,性價比高,而且還是清潔能源,符合這一要求的未來能源並不多,可持續核聚變反應堆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人類擁有的核反應堆都是核裂變反應堆,採用核裂變原理製造而成,雖然相比於傳統能源有很多好處,但是核裂變核反應堆並不安全,此前多次發生嚴重事故,給人類造成極為嚴重的傷害。
  • 未來將改變世界的新科技(2.可控核聚變)
    一.什麼是核聚變?核聚變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核聚變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太陽了,太陽一直持續發生著核聚變反應,這種反應已經持續了50億年了。太陽核聚變反應主要藉助氫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核聚變不會產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的核輻射,不產生核廢料,當然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基本不汙染環境。是未來最理想的能源。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戴森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自古以來,能源問題一直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同時能源問題也是未來100年制約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人類對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目前的情況已經是「青山在」也無法滿足人類的能源需求。於是,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開始被人類大規模使用,還有風能、太陽能、潮汐現在也開始作為人類所需能量的來源,不過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隨之核能的出現讓人類看到了未來能量滿足的希望,尤其是來自氘核聚變的能量。
  • 能源歸途:核聚變
    當前,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化學燃料、裂變核能、太陽能、風能和水能,以及地熱能等。這些能源在使用過程中都存在一些弊端,如汙染環境、資源枯竭、利用率低、受地域限制大等,難以長期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作為一種既清潔安全,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聚變核能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 終極能源?英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ST40「(可控)核聚變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現實該公司計劃,在2030年之前實現商業核聚變發電。「無論是對英國還是全球核聚變能源發展而言,今天都是重要的一天。我們向世界展示了首個由私企設計、建造和運行的一流的可控核聚變裝置。」David Kingham稱,ST40將證明,在結構緊湊、成本優勢明顯的反應堆中可以實現1億度的聚變溫度。「這意味著,核聚變將在數年而非數十年後成為現實。」
  • 核聚變發電,在我們這一代人能成為現實嗎?
    為什麼需要核聚變可控核聚變一定是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核聚變是太陽和恆星的力量——通過結合氫和氦等光元素釋放大量能量
  • 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先世界,未來依靠核聚變能飛出太陽系嗎?
    未來的能源革命有沒有可能改變這個現狀呢?核聚變反應按照目前的科學理論,人類能夠實現的能源最高的利用是可控核聚變反應。要了解可控核聚變之前,我們就得先搞懂核聚變反應。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所謂的核聚變指的就是原子核的融合,也被稱為核融合。
  • 能源革命來臨:掌握可控核聚變後人造星系將成現實!
    法國建造國際核聚變實驗堆的消息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因為可控核聚變技術對資源日益緊張的地球來講實在是太重要了。就在大家將核聚變的重點放在能源方向的時候我卻在偶然間意識到這件事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可控核聚變是人類能源應用過程中一次革命,更是人類實現星際航行的基礎,可控核聚變技術成熟之後人造星系將成為現實。
  • 可控核聚變並不能讓汽車成核動力,但它依然將徹底改變人類未來!
    從理論上來說,在可控核聚變成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可能代替石油成為汽車的動力來源!核聚變之後能源取之不盡,為什麼不能作為汽車的動力來源?難道還要燒石油汙染空氣嗎?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在可控核聚變和汽車的動力來源還有一條鴻溝必須跨越,那是什麼呢?
  • 核聚變能源有望在2030年之前實現
    英國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表示,等離子體測試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核聚變能源生產商業電力的裡程碑,可能在2030年實現。該公司以真空室命名,在強大的磁場中包含聚變反應。6月初該公司宣布在實驗ST40聚變反應堆中製造超高溫等離子體。這次成功的測試——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等離子溫度——意味著該反應堆將於明年準備進行一次更熱的等離子體測試,溫度超過1.8億華氏度(1億攝氏度)。
  • 核聚變新用途:竟能獲取清潔能源
    所謂「微縮太陽」,指的是能夠提供充足、低廉的清潔能源的核聚變反應堆。由於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當今世界的全球變暖愈發嚴重,急需找到其它能源加以替代。否則,成百數千萬人的未來將岌岌可危:水源和食品短缺可能會導致饑荒和戰爭。人們一直將核聚變視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但說辭永遠是「再過30年即可實現」,已經成了一個行業內的笑話。
  • 世界各國核聚變成就,中國處於什麼階段,未來我們會用上核聚變嗎
    磁約束核聚變的研究從五十年代開始一直將仿星器作為主要的科研方向。在蘇聯發明託卡馬克裝置以來,各國紛紛選擇看似優勢巨大的託氏,唯德國不為所動,並且在1996年德國贈送給中國核工業部西南研究所一臺性能優良的託卡馬克裝置,這是一條道走到底啊。德國科學家認為仿星器可能是未來最適合核聚變發電廠的類型,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連續穩定運行。
  • 星際移民不再只是空想:可控核聚變技術將讓一切成為可能
    ,因為可控核聚變技術對資源日益緊張的地球來講實在是太重要了。就在大家將核聚變的重點放在能源方向的時候我卻在偶然間意識到這件事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可控核聚變是人類能源應用過程中一次革命,更是人類實現星際航行的基礎,可控核聚變技術成熟之後人造星系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