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世界未來的清潔能源

2021-01-19 中科院物理所


數百年以來,人類一直夢想著駕馭太陽能,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量。但我們想實現的,不僅僅是利用太陽能,而是在地球上造出一個「迷你太陽」,也就是核聚變。


  如果我們能解決各種極為複雜的科學和工程問題,便能通過核聚變獲取清潔、安全、無窮無盡的能量了。只要每日從水中提取出一千克的氘(氫的一種同位素),產生的電量就足夠成千上萬個家庭使用。

圖為核聚變反應堆中的等離子體。 


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與工程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使我們朝著可持續的氫原子聚變反應又近了一步。實驗產生的核聚變能量雖然很少,但也足以被測量出來了。但懷疑者和支持者都意識到,核聚變目前仍面臨著兩大挑戰:一是如何延長反應時間,二是怎樣的設備結構才能將核聚變能量轉化為電力。


  普林斯頓等離子物理實驗室的核聚變研究人員指出,我們至少還要25年時間才能建成首座商用核聚變發電廠。但考慮到核聚變帶來的巨大益處,我們還是要繼續努力的。證明核聚變的可行性也許要不了這麼久——我們也必須加快步伐,才能在計劃未來的能源時將核聚變納入考慮範圍之內。

  與太陽能、天然氣與核裂變等其它發電方式不同,核聚變無法先用微縮模型進行研發、再成比例地放大。核聚變在實驗階段就需要大規模開展,並且相關設備也需要花很久來準備。但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中,人類必須設法獲取充足、清潔的能源。如果不在核聚變這種最具前景的能源上想辦法,就未免太愚蠢了。

  但這件事做起來相當困難:由於原子核均帶正電荷,因此會與彼此相斥。除非它們以極高的速度運行,才能在相撞時融合在一起,釋放出我們需要的能量。這樣的過程在太陽上會自然而然地發生。但在地球上,我們需要用強大的磁鐵來控制住由帶電的氘、氚原子核與電子構成的超高溫氣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等離子體。等離子體的溫度極高,超過1億攝氏度。在這樣的高溫下,帶正電荷的原子核便能以超高速運行,衝破正電荷產生的排斥力,與別的原子核融合在一起。

原子核融合之後會形成兩個高能粒子——一個α粒子(氦原子的原子核)和一個中子。要想使等離子體達到如此高的溫度,就需要在核聚變反應開始之前,向反應器中提供大量能量。但反應一旦開始,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就足以維持這一溫度,多餘的熱量則可被我們用來轉化成可利用的電能。

  核聚變所需的燃料在大自然中比比皆是。例如,水中含有大量的氘,反應器還可以將鋰轉化成氚。並且這些原料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國,不會受當地自然資源所限。核聚變是一種清潔的能量來源,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產物只有氦氣和中子。

  核聚變是一種安全的反應過程,不可能像核裂變一樣發生失控。如果反應出現異常,等離子體的溫度就會下降,核聚變反應也就隨之停止了。正是由於核聚變具有這樣的特性,數十年來,人們才對其展開了不懈研究,並越來越被其所吸引。但核聚變雖然益處多多,對技術的挑戰也同樣不容小覷。核聚變領域取得的進展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衡量。

  首先,我們對高溫等離子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科學家專門創立了等離子體這一新的物理領域,研究如何將等離子體限制在強大的磁場中,後來還掌握了對等離子體進行加熱、使其保持穩定、控制等離子體內部擾動的能力。

  其次,相關技術也取得了巨大進步。我們在磁體、電磁波源和粒子束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得以用它們來限制和加熱等離子體。此外我們還研發出了能夠承受等離子體極端高溫的材料。

  從這一過程中取得的進步來看,核聚變商業化還是有望實現的。首屈一指的便是在實驗室中產生的核聚變能量: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產生的核聚變能量還只有幾毫瓦,僅僅持續了幾微秒;但到了90年代,普林斯頓等離子體實驗室產生的能量便達到了1千萬瓦特,歐洲聯合科研中心在1秒鐘裡產生了的能量更是高達1600萬瓦特。

如今,國際科學界正聯手在巴黎建造一處規模巨大的核聚變研究機構,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簡稱ITER,在拉丁語中意為「路」),它可以產生5億瓦特的熱核聚變能量,每次時間長達8分鐘。如果將這些能量轉化為電能的話,足以為15萬戶家庭供電。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簡稱ITER,在拉丁語中意為「路」)


在此次實驗中,科學家將對可持續核聚變發電廠可能遇到的關鍵科學與工程問題進行測試。

 ITER採用了一種名叫「託塔馬克」(tokamak)的反應裝置,其中的等離子體呈甜甜圈狀,受到強大的磁場約束。而該磁場的一部分是由等離子體中流動的電流產生的。

  「託塔馬克」(tokamak)的反應裝置

雖然ITER是被當作研究項目來設計的,不準備用來產生電能,但它產生的核聚變能量將高達給等離子體加熱所需的5千萬瓦能量的10倍。

  這是一次巨大的科學飛躍。在此次實驗中,等離子體加熱所需的大部分能量都來自於核聚變反應本身。參與ITER項目的國家佔了世界上一半的人口:中國,歐盟,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和美國。此次項目就像一份強有力的國際聲明,彰顯了我們對實現核聚變的迫切需求和莊嚴承諾。

  接下來,我們的工作主要由兩方面組成。首先,我們必須繼續開展對託塔馬克的研究。要繼續促進物理和工程領域的發展,讓等離子體可以維持數月的穩定狀態。我們還需要研發能夠高耐熱材料,可以在較長時間內承受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五分之一的熱量。此外,我們還要尋找反應堆堆芯的屏蔽材料,吸收反應釋放出的中子。其次,我們還需要從四個方面進一步加強核聚變的優勢:

  1)在現有的物理和工程條件下,用計算機優化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計算結果顯示,優化後的設計應為甜甜圈形狀,運行起來非常穩定,並且能自動運作數月之久。在核聚變行業中,這種裝置叫做「仿星器」(stellarators)。

  2)研發磁力更強、體積更小的新型高溫超導磁鐵,從而減少核聚變反應堆的體積和成本。

  3)用液態金屬取代固態金屬來約束等離子體。固態金屬在接觸等離子體時可能會破裂,而液態金屬不會,因此或許能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

  4)取消甜甜圈狀等離子體中間的空心設計,讓等離子體的形狀接近於球形。

  在採取上述做法之後,即使在強度稍弱的磁場中,實驗裝置也能照常運行,或許還能降低反應堆的大小和成本。

  如今,各國政府紛紛出資,支持上述兩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將惠及核聚變能源領域的所有研究工作,並將進一步加深我們對宇宙中、以及工業中的等離子體的理解。而在過去的10至15年間,私營企業也加入了這一陣營,我們將不斷進步,終有一日能獲得用之不竭、清潔安全的能源。

來源:新浪科技

編輯:J.C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如果再讀一次研究生

2. 13張圖,帶你認識大學各專業

3. 你以為你很懂水?

4. 拿過奧運會獎牌的數學家,數學博士答辯時卻坐滿了他的球迷

5. 磁場的本質是什麼?|No.32

6. 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的根本區別 |No.31

7. 物理天才馬約拉納消失之謎

8. 研究量子場論的 也許是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一群人

9. 他是中科院超牛的物理學者,更是搖滾界無人不知的「李白」

10. 「逗妹紙」的16種用法 | 線上科學日


點此查看以往全部熱門文章


相關焦點

  • 核聚變新用途:竟能獲取清潔能源
    所謂「微縮太陽」,指的是能夠提供充足、低廉的清潔能源的核聚變反應堆。由於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當今世界的全球變暖愈發嚴重,急需找到其它能源加以替代。否則,成百數千萬人的未來將岌岌可危:水源和食品短缺可能會導致饑荒和戰爭。人們一直將核聚變視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但說辭永遠是「再過30年即可實現」,已經成了一個行業內的笑話。
  • 離核聚變發電還有五十年,未來重要的清潔能源,來西瓜視頻了解
    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都是因為使用不清潔能源所造成的,因此早在多年之前,各國物理學家就提出人類應該積極開發清潔能源,利用核能發電滿足全人類的電力需求就是一個最大的思路,因為其他的清潔能源發電無法產生足夠全人類使用的電量。
  • 德國正在研製「核聚變機」, 這東西能解決世界能源危機!
    原標題:德國正在研製「核聚變機」, 這東西能解決世界能源危機! 話說當年德國要是老老實實的發展,估計現在我們早就可以上火星了吧!?德國人的腦迴路真的有點不一樣的感覺。
  • MIT科學家擬建新核聚變反應堆 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利用
    西媒稱,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將於2025年投入運行。該反應堆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設計,將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的利用。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7日報導,經過二十多年的緊張工作,人們很可能已經進入了第一個核聚變反應堆的大門。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大於系統輸入的電能。
  • 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先世界,未來依靠核聚變能飛出太陽系嗎?
    未來的能源革命有沒有可能改變這個現狀呢?核聚變反應按照目前的科學理論,人類能夠實現的能源最高的利用是可控核聚變反應。要了解可控核聚變之前,我們就得先搞懂核聚變反應。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所謂的核聚變指的就是原子核的融合,也被稱為核融合。
  • 能源歸途:核聚變
    當前,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化學燃料、裂變核能、太陽能、風能和水能,以及地熱能等。這些能源在使用過程中都存在一些弊端,如汙染環境、資源枯竭、利用率低、受地域限制大等,難以長期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作為一種既清潔安全,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聚變核能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如果 ITER 成功運行,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核技術的一大突破。
  • 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於2025年投入運行 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利用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將於2025年投入運行。該反應堆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設計,將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的利用。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7日報導,經過二十多年的緊張工作,人們很可能已經進入了第一個核聚變反應堆的大門。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大於系統輸入的電能。
  • 人類將擁有無限能源?首座核聚變反應堆將亮相,2025年運營
    ,性價比高,而且還是清潔能源,符合這一要求的未來能源並不多,可持續核聚變反應堆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人類擁有的核反應堆都是核裂變反應堆,採用核裂變原理製造而成,雖然相比於傳統能源有很多好處,但是核裂變核反應堆並不安全,此前多次發生嚴重事故,給人類造成極為嚴重的傷害。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原料資源豐富、釋放能量巨大,而且安全、清潔  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關注·走近「顛覆性技術」⑥)  製圖:張芳曼  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更高效更清潔能源的探索,其中核聚變能被認為是終極選擇之一。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 無盡能源近了!世界最大核聚變研究設備仿星器開始運行
    核聚變是解決能源問題的主要選擇之一。核聚變反應所需的氚和氘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1公斤核聚變原料產生的電能等同於1.1萬噸煤產生的電能。核聚變反應堆比目前核電站的核裂變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更少,放射性也會在短期內消失。
  • 德國仿星器刷新2000萬度高溫紀錄,核聚變能源即將迎來突破?
    人類對能源的需求正在逐漸加熱我們的地球,這其中主要是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導致的氣候變暖的功勞。為遏阻氣候變暖,各國都在尋求水能、風能、核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但同樣會釀成不同的環境和生態後果。要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人們寄希望於一種最清潔,最有效的能源,那就是模擬恆星內部反應的核聚變。
  • 假如人類徹底掌控了可控核聚變,未來的世界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能夠解決核聚變技術,人類將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人類點滿核聚變這項劃時代的技術,帶來的影響不亞於前三次工業革命,從此之後再也不用擔心能源短缺問題,就可以把目光投入到太空,將文明的火種撒向整個太陽系。
  • 人類將擁有無限能源?首座核聚變反應堆即將亮相,2025年運營
    ,有著足夠的能源供給才能夠給予國家正常的發展進程,如果一旦可用資源殆盡那麼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會停滯不前甚至是分崩離析,所以世界各國都在可利用資源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  我們現在需要的未來能源不僅需要性價比非常高而且還要是清潔能源不能影響大自然的環境,那麼這樣高要求的未來資源只有核聚變反應堆才能夠滿足,而我們世界上擁有的基本上都是核裂變反應堆,雖然這個反應堆較與之前的不可再生能源相比有著很多的好處
  • 最強能源加強500倍!美國啟動氘-氚受控核聚變
    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 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即使到現在,人類主要的能源來源還是化石燃料。人類必須為自己的未來想一條後路,不能幹等著化石燃料用盡那一天的到來。於是人們開發出了各種清潔能源,比如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然而清潔能源也面臨自己的問題——造價比較高、發電量有限。核電站呢?核電站使用的核裂變技術,所用的燃料也是化石燃料——鈾,這也是一種有限能源,開採幾十年也會開採完。而且核電站還面臨洩露的問題。
  • 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即使到現在,人類主要的能源來源還是化石燃料。人類必須為自己的未來想一條後路,不能幹等著化石燃料用盡那一天的到來。於是人們開發出了各種清潔能源,比如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然而清潔能源也面臨自己的問題——造價比較高、發電量有限。核電站呢?核電站使用的核裂變技術,所用的燃料也是化石燃料——鈾,這也是一種有限能源,開採幾十年也會開採完。而且核電站還面臨洩露的問題。
  • 外媒:中國會成為核聚變發電技術的世界第一嗎?
    【編譯 觀察者網/張珩】幾十年來,全球石油的消耗日益加劇,高昂的油價,環境汙染的壓力讓全球對於「清潔能源」的渴求越來越大。 作為未來「清潔能源」的一個可能的發展方向,中國在核聚變領域的發展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此,BBC記者4月18日參觀了位於安徽合肥的「科學島」——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