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歸途:核聚變

2020-08-30 戰略信使

能源不僅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交通和通信等領域,也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人類須臾不可缺少的東西。當前,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化學燃料、裂變核能、太陽能、風能和水能,以及地熱能等。這些能源在使用過程中都存在一些弊端,如汙染環境、資源枯竭、利用率低、受地域限制大等,難以長期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作為一種既清潔安全,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聚變核能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小原子中的大世界

地球上的絕大部分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如水是由H[2]O分子組成的。但也有一部分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如石墨是由碳原子構成的。但分子在化學反應中會破裂成原子,如1個水分子可用電解法或其他方法再分解為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而原子是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解的最小微粒。

原子雖然用化學方法不能再分解,但從物理學的角度仍然可以再分解。隨著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發現電子、1918年盧瑟福發現質子、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中子的認識,原子的真實面目被全部揭開。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其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10]米。原子核居於原子的中心位置,其直徑是原子的十萬分之一,它由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構成,核子之間存在一種很強的作用力,叫作「核力」。它是一種短程吸引力,只在原子核直徑的很小範圍內起作用,比電磁力要大130倍,在原子核外,則會迅速降到0。質子和中子質量相當,但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與質子帶有相同大小負電荷的電子,質量很小,只有質子的千分之一,在庫侖力的作用下,電子在核外較大空間內作高速運動。

同種元素的原子帶有相同數量的質子,而對於某種特定的元素,中子數可以不同。我們把具有相同質子數、不同中子數的原子稱為同位素,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所處的位置相同,就像坐在一張椅子上的「孿生兄弟」,儘管體重不同,但模樣和所處的位置一樣。例如,在自然界中,鈾就有鈾-234、鈾-235和鈾-238三個同位素。大多數同位素的原子核都是不穩定的,會自發地放出電磁輻射或粒子,而轉變成另一種原子核,或過渡到另一種狀態。

了解核裂變

原子彈和當前核能發電是最為常見的核裂變應用形式。核裂變,又稱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鈾核或鈽核)分裂成2個或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的一種反應形式。以鈾-235為例,當用一粒中子撞擊鈾-235時,短時間形成一個複合核鈾-236,它能分裂成2個(或3個)大小不等的碎片,如1個鋇-144、1個氪-90和2~3個中子。這些碎片的質量總和比攻擊粒子和被擊中的原子核質量之和要小一些,損失掉的質量會轉化為能量。根據愛因斯坦提出的質量能量關係式E=mc²,E為釋放的能量,m為虧損質量,c為光速(米/秒),在鈾原子裂變過程中,損失的質量雖然非常少,但轉化成的能量卻非常巨大。1千克鈾-235裂變釋放的熱量相當於燃燒了約2700噸標準煤。

核裂變,鏈式反應


原子彈與當前核能發電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能對核裂變進行有效控制。當用中子撞擊一大塊鈾-235或鈽-239時,一個原子核裂變並釋放出2~3個中子,這些中子又會引起另外2個原子核裂變,並釋放出新的中子,這些新的中子又引起周圍原子核裂變,釋放出更多的中子……就這樣,越來越多的中子被釋放出來並引起越來越多的原子核裂變,這個過程就像滾雪球或推倒多米諾骨牌,人們將其稱之為「鏈式反應」,原子彈爆炸時發生的就是這樣一個失控的鏈式反應。而核反應堆是通過插入控制棒的方法來吸收多餘的中子,使得平均起來每個核的裂變正好只引發另外一個核的裂變,這就成了可控的鏈式反應。

裂變核能作為一種安全、低碳、可靠的能源,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和採用,現已有60多個國家政府考慮採用裂變核能發電。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的核電裝機容量將至少增加40%。

聚焦核聚變

太陽之所以能發出巨大的光和熱,是因為其內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核聚變反應,從而釋放出大量的聚變核能。核聚變又稱「核融合」、「熱核反應」,與核裂變不一樣,它不是重原子核的分裂,而是由質量輕的原子(主要是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在超高溫條件下,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較重的原子核(氦)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1千克氘全部聚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000噸標準煤燃燒釋放的能量。

人類歷史上第一顆氫彈爆炸的場面

眾所周知,氫彈爆炸是人類首次運用氘氚核聚變的成功實踐。它需要原子彈才能引爆,這說明核聚變的反應條件異常苛刻,需要有超高溫和超高壓。首先,要使電子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讓原子核自由運動,這就需要大約10萬攝氏度的高溫讓電子發生逃逸;其次,由於所有原子核都帶正電,按照「同性相斥」原理,質量輕的原子核靜電斥力相對要小(這也是核聚變物質一般選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主要原因),兩個原子核之間靠得越近,靜電斥力越大。要使2個原子核發生聚變,就必須克服強大的靜電斥力,而這隻有在同時具備1500萬攝氏度的高溫和3000億個大氣壓的壓力條件下才能實現。氫彈能爆炸,就是因為在原子彈引爆的時候給它提供了瞬間的高溫高壓。但這是不可控制的爆炸性聚變,要想實現持續可控的聚變,就必須一直保持高溫高壓。但在地球上無法持續獲得如此巨大的壓力,怎麼辦?這只能通過提高溫度來彌補,不過這樣一來溫度要達到上億攝氏度才行。在這個溫度下,布朗運動會達到一個瘋狂的水平,氘的原子核和氚的原子核將以極快的速度赤裸裸地發生碰撞,根本沒有時間相互躲避,從而結合成1個氦原子核,並釋放出1個中子和17.6兆電子伏特的能量。

為了實現核聚變的持續可控,為人類提供不竭的電力,人們進行了許多富有成效的探索和試驗。2010年9月,我國首次完成了新一代核聚變裝置EAST的放電試驗,達到了預期效果。美國、法國等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發起了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我國也於2003年加入了該計劃。

聚變核能的優勢

聚變核能相較於化學能、裂變核能等其他能源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資源豐富燃料足 核聚變能利用的燃料是氘和氚,其中氘在海水中大量存在。海水中大約每6500個氫原子就有一個氘原子,如此算來,氘的總量大約為45萬億噸。按全世界消耗的能量計算,海水中氘的聚變能可用上幾百億年。氚可以由鋰製造,鋰-6吸收一個熱中子後,可以變成氚。地球上鋰的儲量雖然比氘少得多,但也有2000多億噸,用它來製造氚,足夠人類使用3000萬年。由此可見,核聚變能幾乎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清潔乾淨無汙染 實際上,核反應堆真正燃燒的東西很少。一般核能的功率密度是化學能的百萬倍,現有核燃料能夠燃燒的不到1%,剩餘99%多為乏燃料,由於這些核廢料具有高放射性,又不能用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消除,只能靠放射性核素自身的衰變,但其半衰期長達數千年、數萬年甚至幾十萬年。可見,核廢料的處理也是當今世界的一大難題。而核聚變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核廢料,不用擔心對環境的影響。

安全可靠能量大 燃燒的等離子體一旦形成,任何運行故障都能使等離子體迅速冷卻,從而使聚變反應在短時間內自動停止,這意味著核聚變反應堆本身具有內在安全性。另外,聚變產生的能量比裂變產生的能量大得多。1千克氘全部聚變釋放的能量是1千克鈾-235裂變釋放能量的4倍。

雖然目前核聚變還沒有完全實現持續可控,但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通過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夠實現聚變核能的和平利用,開始造福人類。

相關焦點

  • 核聚變:世界未來的清潔能源
    但懷疑者和支持者都意識到,核聚變目前仍面臨著兩大挑戰:一是如何延長反應時間,二是怎樣的設備結構才能將核聚變能量轉化為電力。  普林斯頓等離子物理實驗室的核聚變研究人員指出,我們至少還要25年時間才能建成首座商用核聚變發電廠。但考慮到核聚變帶來的巨大益處,我們還是要繼續努力的。
  • 核聚變能源有望在2030年之前實現
    英國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表示,等離子體測試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核聚變能源生產商業電力的裡程碑,可能在2030年實現。該公司以真空室命名,在強大的磁場中包含聚變反應。6月初該公司宣布在實驗ST40聚變反應堆中製造超高溫等離子體。這次成功的測試——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等離子溫度——意味著該反應堆將於明年準備進行一次更熱的等離子體測試,溫度超過1.8億華氏度(1億攝氏度)。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製圖:張芳曼  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更高效更清潔能源的探索,其中核聚變能被認為是終極選擇之一。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核聚變新用途:竟能獲取清潔能源
    所謂「微縮太陽」,指的是能夠提供充足、低廉的清潔能源的核聚變反應堆。由於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當今世界的全球變暖愈發嚴重,急需找到其它能源加以替代。否則,成百數千萬人的未來將岌岌可危:水源和食品短缺可能會導致饑荒和戰爭。人們一直將核聚變視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但說辭永遠是「再過30年即可實現」,已經成了一個行業內的笑話。
  • [科技日報]中外展開先進核聚變能源研究合作
    本報訊 (楊保國 記者吳長鋒)8月13日,中國科大校長侯建國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等離子體物理國家實驗室主任Stewart Prager教授、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李建剛研究員代表三方籤署在先進核聚變能源研究方面進行全面的協議,三方將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在核聚變理論、裝置實驗、聚變堆總體、聚變堆關鍵技術研發方面進行全面合作,同時將醞釀成立以培養人才為核心內容的先進核聚變能源協同創新中心
  • MIT實現可控核聚變新突破 無限能源不遠了?
    而等離子體的高壓是實現可控核聚變關鍵因素之一。此舉標誌著受控核聚變距離成為一種實際可用的能源來源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由於具有清潔無汙染、原料幾乎取之不盡(可以直接使用海水)、安全性高等優點,核聚變被視為一種近乎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
  • 人類的下一個能源時代將利用什麼?核裂變還是核聚變
    能源這個話題一直是我們人類社會的核心話題,我們社會的發展每天的生活都需要大量的能源,而且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快,能源需求量越來越大,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能源大部分都是化石能源。要知道化石能源是非常有限的,比如煤,看起來很多,但是根據人們目前的估算量,大概還能再使用200年。
  • 可控核聚變是怎麼回事?清潔無汙染,還能為人類源源不斷提供能源
    為什麼會將可控核聚變的實現作為第一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呢?其實,對於核聚變,人們還是有一定了解的。我們所熟知的恆星就是一種核聚變反應,核聚變會產生大量的能量,太陽通過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每秒鐘就可以滿足人類20萬年以上的能源需求。
  • 終極能源?英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在英國核聚變發電創業企業、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CEO David Kingham看來,人類實現「終極能源」——核聚變發電的曙光就在眼前。這家2009年成立、位於英國牛津的核聚變明星企業近日宣布,其最新的ST40聚變反應堆已實現首次啟動,並正式生成第一批等離子體。今年秋季,ST40可以產生溫度達1500萬度的等離子體——這相當於太陽中心溫度。
  • 核聚變是不是人類在地球上唯一能讓我們離開星系的能源?
    在前幾篇文章我們說到過核聚變是獲得原子能的一種方法,通過輕核聚合而引起原子核結合能變化。核聚變所需的燃料是氘,在地球上的儲量是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核聚變沒有放射性,所以相對目前原子能利用的核裂變,更加安全和潔淨。核聚變是未來能源利用的有效方案。在這裡就不作詳細解答了!
  • 什麼是能源核聚變?氫彈爆炸是聚變反應?如何使它們發生核聚變?
    2021-01-12 10:51:22 來源: 每天一大樂PLUS 舉報   核聚變就是利用氫
  • 核聚變是宇宙中最完美的能源?研究者:在這種能源面前不算什麼
    從目前的科研方向來看,科學家們認為核聚變能源就是未來最完美的新型能源。不過,科學家們似乎遇到了研究瓶頸期,幾十年過去了,核聚變能源的實現和普及還是遙遙無期。同時,以核聚變能源為主要能源的話,也支持不了人類去徵服星辰大海。那麼,宇宙中最完美的能源是什麼呢?科學家表示,宇宙中的「反物質」或許是宇宙中最完美的能源。它可以將100%的自身的質量轉化為能量,這意味著如果未來人類可以將反物質變成主要能源的話,人類必將迎來質的飛躍。
  • 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可控核聚變。就是源自其自身內部源源不斷的核聚變反應。太陽通過核聚變產生能量,把氫原子聚變成氦原子,這種發生在太陽核心的反應,每秒鐘消耗6.2億噸氫。這會讓你對核聚變的概念更加清晰——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
  • 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可控核聚變。就是源自其自身內部源源不斷的核聚變反應。太陽通過核聚變產生能量,把氫原子聚變成氦原子,這種發生在太陽核心的反應,每秒鐘消耗6.2億噸氫。這會讓你對核聚變的概念更加清晰——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
  • 核聚變是不是星際航行中最基礎的燃料能源?答案——是的
    首先要說:這是必然的,核聚變絕對是星際航行中最基礎最低級的能源了,不能再低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已知能源中比核聚變能量轉化率略低的就是核裂變,但核裂變的燃料補給太困難了,能用於核裂變的放射性元素可不是哪裡都有的,在星際航行過程中基本上難以補給,因此它不適用於星際航行。
  • 核聚變發電是什麼?
    核聚變發電是什麼?核聚變是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的反應。這種反應必須在極高的溫度下進行,所以又叫做熱核反應。核聚變放出的能量比核裂變還要大10倍,是一種嶄新的能源。核聚變的原料主要是氫、氘和氚。
  • 德國正在研製「核聚變機」, 這東西能解決世界能源危機!
    原標題:德國正在研製「核聚變機」, 這東西能解決世界能源危機! 話說當年德國要是老老實實的發展,估計現在我們早就可以上火星了吧!?德國人的腦迴路真的有點不一樣的感覺。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戴森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自古以來,能源問題一直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同時能源問題也是未來100年制約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人類對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目前的情況已經是「青山在」也無法滿足人類的能源需求。在核聚變的過程中可以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並且要比核裂變清潔得多,還有核聚變所需的氚在地球的海水中都可以找到,解決了原料問題。眾所周知,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是巨大的,而可控核聚變也被譽為能源領域的「聖杯」。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 核聚變反應堆 能源危機終結者:德國開啟全球最大
    6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夢想著掌握如太陽般製造能量的技術,獲得永不枯竭的清潔廉價能源形式:核聚變,這一願景仍似近實遠。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開啟的世界最大核聚變研究設備仿星器,有望加速核聚變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