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能源有望在2030年之前實現

2020-10-18 天文物理

天文物理

群星璀璨、萬物有理

一家私人核聚變公司在一個新反應堆中首次將氫的等離子體加熱到2700萬華氏度(1500萬攝氏度)——比太陽的核心溫度還要高。英國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表示,等離子體測試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核聚變能源生產商業電力的裡程碑,可能在2030年實現。該公司以真空室命名,在強大的磁場中包含聚變反應。6月初該公司宣布在實驗ST40聚變反應堆中製造超高溫等離子體。這次成功的測試——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等離子溫度——意味著該反應堆將於明年準備進行一次更熱的等離子體測試,溫度超過1.8億華氏度(1億攝氏度)。

博科園-科學科普:這將使ST40反應堆達到可控核聚變所需的工作溫度,該公司計劃到2025年再建一座反應堆,將產生數兆瓦的核聚變能量。託卡馬克能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大衛·金厄姆在接受Live Science採訪時說:這真是太令人興奮了。很高興看到數據通過,能夠得到高溫等離子體——這可能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科學事實還是虛構?

10個科幻概念的合理性。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是數家私人資助的公司之一,這些公司都在競相開發一種能夠為電網供電的聚變反應堆,這可能比法國的ITER聚變反應堆項目甚至有望實現其「第一個等離子體」要早幾年。再過十年,實驗的ITER反應堆才會準備好進行持續的核聚變——即便如此,這個反應也不會被用來發電。

引人注目

氫與重元素氦的核聚變是使我們的太陽和其他恆星持續燃燒數十億年的主要核反應——這就是為什麼聚變反應堆有時被比作「瓶中的恆星」。核聚變也發生在威力強大的熱核武器中,也被稱為氫彈,在這種武器中,鈽裂變裝置將氫加熱到聚變溫度,產生的爆炸威力是核裂變炸彈的數十萬倍。像ITER和Tokamak能源反應堆這樣的地球受控核聚變項目也將聚變氫燃料,但在比太陽內部更高的溫度和更低的壓力下。核聚變的支持者說,它可以通過從相對少量的重氫同位素氘和氚中產生大量電能,從而淘汰許多其他類型的發電。重氫同位素氘和氚在普通海水中相對豐富。氘會產生十億瓦特的電力,持續一年,而反應堆裡的重氫燃料在任何時候都只有幾克。

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數據,這足夠為超過70萬美國家庭供電。現有的核裂變電站在不產生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下發電,但它們的燃料是鈾和鈽等放射性重元素,產生的高放射性廢物必須仔細處理和儲存。從理論上講,聚變反應堆產生的放射性廢料可能比裂變反應堆少得多,而它們相對較小的燃料需求意味著,像車諾比災難或福島核事故這樣的核熔毀是不可能的。然而,曾在普林斯頓等離子物理實驗室(Princeton Plasma Physics Laboratory)擔任物理學家的經驗豐富的核聚變研究人員丹尼爾·賈斯比(Daniel Jassby)警告稱,ITER和其他核聚變反應堆仍將產生大量放射性廢物。

核聚變之路

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計劃建造的ST40反應堆和未來的反應堆採用了緊湊的球形託卡馬克設計,它的真空室幾乎是圓形的,而不是ITER反應堆使用的更寬的甜甜圈形狀。一個關鍵的進展是使用高溫超導磁體來產生強大的磁場,以防止過熱的等離子體破壞反應堆壁。託卡馬克能源反應堆周圍7英尺高(2.1米)的電磁鐵被液氦冷卻到零下423.67華氏度(零下253.15攝氏度)。先進的磁性材料的使用使託卡馬克能源反應堆比ITER反應堆的設計有了顯著的優勢,該反應堆將使用耗電的電磁鐵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幾度。

其他投資資助的核聚變項目包括正在開發的基於英國哥倫比亞的通用聚變反應堆,以及位於加州的TAE技術。總部位於華盛頓的Agni Energy公司本周早些時候報導稱,該公司在控制核聚變方面取得了早期實驗的成功,採用了一種不同的方法,被稱為「波束目標核聚變」(beam-target fusion)。一個最先進的私人資助核聚變項目是由美國開發的緻密聚變反應堆。美國國防和航天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加州的臭鼬工廠工程部工作。一個100兆瓦的聚變反應堆可以為10萬戶家庭供電,它的體積可以小到可以裝上卡車拖車,可以開到任何需要的地方。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Tom Metcalfe/Live Science

相關焦點

  • 不必再等50年,2030年第一座可控核聚變商業堆將有望交付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可控核聚變的嘗試一直進展緩慢,甚至一度被業內人士笑稱:可控核聚變離實用永遠只有50年。但隨著科學家的努力,可控核聚變研究在過去數十年內取得了可喜的進展。2019年,中國環流器二號成功交付和法國南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成功完成地面土建工程的新聞屢見報端。這次,也許可控核聚變真的要來了。
  • 終極能源?英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在英國核聚變發電創業企業、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CEO David Kingham看來,人類實現「終極能源」——核聚變發電的曙光就在眼前。這家2009年成立、位於英國牛津的核聚變明星企業近日宣布,其最新的ST40聚變反應堆已實現首次啟動,並正式生成第一批等離子體。今年秋季,ST40可以產生溫度達1500萬度的等離子體——這相當於太陽中心溫度。
  • 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於2025年投入運行 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利用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將於2025年投入運行。該反應堆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設計,將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的利用。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7日報導,經過二十多年的緊張工作,人們很可能已經進入了第一個核聚變反應堆的大門。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大於系統輸入的電能。
  • MIT科學家擬建新核聚變反應堆 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利用
    西媒稱,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將於2025年投入運行。該反應堆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設計,將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的利用。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7日報導,經過二十多年的緊張工作,人們很可能已經進入了第一個核聚變反應堆的大門。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大於系統輸入的電能。
  • 人類距終極能源還有多遠?英國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在英國核聚變發電創業企業、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CEO David Kingham看來,人類實現「終極能源」——核聚變發電的曙光就在眼前。這家2009年成立、位於英國牛津的核聚變明星企業近日宣布,其最新的ST40聚變反應堆已實現首次啟動,並正式生成第一批等離子體。今年秋季,ST40可以產生溫度達1500萬度的等離子體——這相當於太陽中心溫度。
  • 能源歸途:核聚變
    當前,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化學燃料、裂變核能、太陽能、風能和水能,以及地熱能等。這些能源在使用過程中都存在一些弊端,如汙染環境、資源枯竭、利用率低、受地域限制大等,難以長期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作為一種既清潔安全,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聚變核能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 MIT實現可控核聚變新突破 無限能源不遠了?
    而等離子體的高壓是實現可控核聚變關鍵因素之一。此舉標誌著受控核聚變距離成為一種實際可用的能源來源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由於具有清潔無汙染、原料幾乎取之不盡(可以直接使用海水)、安全性高等優點,核聚變被視為一種近乎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戴森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自古以來,能源問題一直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同時能源問題也是未來100年制約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人類對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目前的情況已經是「青山在」也無法滿足人類的能源需求。在核聚變的過程中可以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並且要比核裂變清潔得多,還有核聚變所需的氚在地球的海水中都可以找到,解決了原料問題。眾所周知,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是巨大的,而可控核聚變也被譽為能源領域的「聖杯」。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 核聚變:世界未來的清潔能源
    但我們想實現的,不僅僅是利用太陽能,而是在地球上造出一個「迷你太陽」,也就是核聚變。  如果我們能解決各種極為複雜的科學和工程問題,便能通過核聚變獲取清潔、安全、無窮無盡的能量了。只要每日從水中提取出一千克的氘(氫的一種同位素),產生的電量就足夠成千上萬個家庭使用。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還有建設戴森球的必要嗎?
    為了從根本上突破能源問題的束縛瓶頸,世界上一些國家開始在可控核聚變上下功夫,並且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突破。可控核聚變的原理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實現、所需能量輸入也是最低的聚變反應,就是氫的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與核電站發電所運用的核裂變原理不同,核聚變是在超高溫的環境中進行的,不會產生高水平的核輻射,也沒有核廢料的產生,是理想且又高效的清潔能源。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核聚變新用途:竟能獲取清潔能源
    所謂「微縮太陽」,指的是能夠提供充足、低廉的清潔能源的核聚變反應堆。由於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當今世界的全球變暖愈發嚴重,急需找到其它能源加以替代。否則,成百數千萬人的未來將岌岌可危:水源和食品短缺可能會導致饑荒和戰爭。人們一直將核聚變視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但說辭永遠是「再過30年即可實現」,已經成了一個行業內的笑話。
  • 韓國核聚變研究取得新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記者邰舉)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11月23日在大田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KSTAR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自2008年裝置開始運行以來,平均每年進行2000至3000次試驗。
  • 美國實現可控核聚變新突破 減輕化石能源依賴
    由於具有清潔無汙染、原料幾乎取之不盡(可以直接使用海水)、安全性高等優點,核聚變被視為一種近乎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近日,美國科學家利用基因改良的手段,使實際可用的能源來源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改良的原理和太陽內部的反應一致。
  • 可控核聚變的實現到底有多難?可能再過50年也難以實現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類在50年前就實現了載人登月,阿波羅11號實現了載人登月,這是一個偉大的壯舉。人類能夠在5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原因就是能源有了重大突破,能夠將更重的飛行器送入太空。可是50年過去了,現在我們想要實現載人登月,仍然是需要面臨很多的困難。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核聚變反應堆產生的能源這兩天幸福確實是來的真的有點突然了,而且還讓人目不暇接,咱們先是蹭的一下就上月球上挖礦去了,緊接著呢,就造出了世界算力最強的量子計算機,那這個新聞還沒被捂熱乎呢,又來了可控核聚變實現放電,說明我們的科技發展啊
  • 韓國核聚變新突破: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下保持20秒
    核聚變示意圖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11月23日在大田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自2008年裝置開始運行以來,平均每年進行2000至3000次試驗。經過10年25860次實驗取得了這一成果,韓國的核聚變技術由此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KSTAR項目於1995年開始建設,2007年完成,2008年開始運行。設備耗資約4億美金,研究團隊規模約為300人。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核聚變能具有資源豐富、安全、清潔、高效等多種優點,能基本滿足人類對於未來理想終極能源的各種要求。」 羅德隆說。  科學家設想,如果發明一種裝置,能夠控制氘和氚聚變,並穩定持續輸出能量,那就相當於人造了一個「太陽」。專家認為,如果在民用上能實現可控,將徹底改寫人類的能源版圖。
  • 核聚變是不是人類在地球上唯一能讓我們離開星系的能源?
    在前幾篇文章我們說到過核聚變是獲得原子能的一種方法,通過輕核聚合而引起原子核結合能變化。核聚變所需的燃料是氘,在地球上的儲量是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核聚變沒有放射性,所以相對目前原子能利用的核裂變,更加安全和潔淨。核聚變是未來能源利用的有效方案。在這裡就不作詳細解答了!
  • 一家公司表示,到2030年核聚變將會變成現實
    一家私營核聚變公司首次在新反應堆中將氫等離子體加熱到2700萬華氏度(1500萬攝氏度) - 比太陽核心還熱。位於英國的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表示,等離子體測試是其追求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聚變能源商業化的裡程碑,可能到2030年就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