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距終極能源還有多遠?英國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2020-12-04 澎湃新聞

人類距終極能源還有多遠?英國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2017-05-11 07:56 來源:澎湃新聞

 「(可控)核聚變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現實,而非數十年後。」在英國核聚變發電創業企業、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CEO David Kingham看來,人類實現「終極能源」——核聚變發電的曙光就在眼前。

這家2009年成立、位於英國牛津的核聚變明星企業近日宣布,其最新的ST40聚變反應堆已實現首次啟動,並正式生成第一批等離子體。今年秋季,ST40可以產生溫度達1500萬度的等離子體——這相當於太陽中心溫度。實現1500萬度之後,ST40的下一個目標是在2018年產生1億度的等離子體。該公司計劃,在2030年之前實現商業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對英國還是全球核聚變能源發展而言,今天都是重要的一天。我們向世界展示了首個由私企設計、建造和運行的一流的可控核聚變裝置。」David Kingham稱,ST40將證明,在結構緊湊、成本優勢明顯的反應堆中可以實現1億度的聚變溫度。「這意味著,核聚變將在數年而非數十年後成為現實。」

ST40

太陽和氫彈所經歷的,都是不受控制的核聚變過程。與之相對的可控核聚變,能夠持續、穩定、安全釋放能量,在清潔性和原料儲備上優於核裂變,一直被視作人類徹底解決能源危機的終極模式。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就在不懈追求這種如太陽般製造能量的技術。

反常規:球形託卡馬克裝置,通往核聚變的「捷徑」?

與青睞「大尺寸」的國家級大型核聚變項目或國際合作核聚變項目不同的是,託卡馬克能源公司另闢蹊徑,專注於設計和研發小型聚變堆——藉助球形託卡馬克(Tokamak)裝置和高溫超導體兩種新興技術,並儘量保持設備的小型化。

託卡馬克裝置是核聚變反應堆中最為常見的設計。這種形似甜甜圈的裝置是呈圓形線圈的中空金屬結構,利用磁場控制超高溫等離子體。球形託卡馬克則是一種更加靈巧的替代方案,是該領域的「後起之秀」。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認為,實驗和理論研究均已表明,相較於歐洲聯合環(JET)等更「常規」的託卡馬克裝置,球形託卡馬克裝置是通往聚變的「一條捷徑」。而小型裝置的建造時間更短,成本更低,商業前景廣泛。

該公司在公告中稱,隨著ST40反應堆啟動運行,接下來的步驟是安裝和調試一整套電磁線圈,這些電磁線圈對於達到核聚變所需的溫度至關重要。今年秋季,ST40將可以產生溫度達1500萬度的等離子體——這一溫度相當於太陽中心溫度。實現1500萬度之後,ST40的下一個目標是在2018年產生1億度的等離子體。這差不多是太陽中心溫度的7倍,同時也是受控核聚變必需的溫度。「1億度是一個關鍵閾值,這將成為一個打破紀錄的裡程碑事件,因為私人擁有或投資的聚變堆中等離子體從未達到這樣的溫度。」 David Kingham說。

託卡馬克能源公司的最終目標,在2030年將聚變能送入電網。它的前身卡勒姆(Culham)實驗室,是全球最強大的託卡馬克裝置歐洲聯合環和世界領先的磁約束聚變能量研究中心的所在地。其中,歐洲聯合環是英國核聚變研究的核心和基石。

「將我們的公司設立在卡勒姆附近並沒有錯。」David Kingham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歐洲聯合環項目上積累的經驗(也包括其它位於卡勒姆的球形託卡馬克裝置)幫助我們走到了今天。諸如歐洲聯合環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等大型政府項目,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核聚變的理解,也使得像我們這樣的商業公司更加接近聚變目標。」

該公司藉助球形託卡馬克裝置和高溫超導體兩種技術,並儘量保持設備的小型化

David Kingham說,他們並未將核裂變產業視為競爭者,相反,聚變和裂變之間可以相互獲益。「小型模塊化核裂變反應堆和我們正在開發的同等規模的小型聚變堆之間有著十分有趣的技術重疊。」

由私人資本支持的核聚變企業湧現,與政府主導項目一較高下

這並不是託卡馬克能源公司首次驚豔能源界。世界首臺完全高溫超導磁體的託卡馬克裝置、也是託卡馬克能源公司的第二臺反應堆ST25,曾在2015年倫敦皇家學會夏季科學展覽會上演示了連續29小時輸出等離子體,創下世界紀錄。

在發布關於ST40 的最新動態後,David Kingham說道:「我們依然需要大量投資,許多學術和行業上的深入合作,專業且富有創新精神的工程師和科學家,以及卓越的產業鏈來支撐。我們的方法是繼續將探索聚變發電的徵程分解為一系列工程挑戰,繼續募集資金以實現新的突破。在這條路上,我們已經實現了一半的目標,通過不懈努力,我們將在2030年之前實現商業規模的聚變發電。」

在核聚變領域,像託卡馬克能源公司這樣的私人企業往往比政府部門表現出更進取的風險偏好,執著於尋求更靈活快速的技術路徑。對於核聚變研究本身而言,這並不是壞消息,因為過去幾十年的核聚變研究,無形中給該領域貼上了「大型的、政治性的、麻煩的」等標籤。小型的、靈活的私人資本更擅長於在老問題上嘗試新的方法。「我們對核聚變的追求,是基於將其視為一項工程挑戰、一門生意,而非『大科學項目』。」David Kingham說。

相比之下,由大型公共資金資助的項目雖然時而有新的科學突破,但總體上進展緩慢,大型核聚變項目正變得越來越昂貴。比如,在堆積如山的技術難題、不斷攀升的巨額成本面前,當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ITER,不得不修改了既定的時間表,推遲了實現第一束等離子體的時間節點。該項目目前的計劃是在2035年實現點火運行,七個成員方——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分別負責設計和關鍵部件的製造,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這個大型而複雜的項目還是遭遇了不少困難。比如,有成員未能在規定限期內完成任務,他們各自的製造技術和標準也不一樣,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嚴重拖慢了整體進度。

近年來,由世界超級富豪贊助和支持的核聚變創業公司,正在向這一技術革命發起衝擊,欲與政府出資主導的大型核聚變項目一較高下。獲得加拿大石油公司Cenovus和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等投資方支持的通用聚變公司(General Fusion),從高盛、微軟創始人之一保羅·艾倫、俄羅斯國有企業Rusnano等處融到上億美元資金的Tri-Alpha能源公司,都是近年來一鳴驚人的新星企業,打破了核電行業歷來的沉悶氣氛。

十多年後將聚變發電商業化,託卡馬克能源公司的目標是痴人說夢嗎?至少,迄今為止它的確實現了此前設定的一系列小目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核聚變,託卡馬克能源公司,人造太陽,併網發電,託卡馬克,等離子體,ITER,JET,澎湃

相關推薦

評論(28)

相關焦點

  • 終極能源?英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在英國核聚變發電創業企業、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CEO David Kingham看來,人類實現「終極能源」——核聚變發電的曙光就在眼前。這家2009年成立、位於英國牛津的核聚變明星企業近日宣布,其最新的ST40聚變反應堆已實現首次啟動,並正式生成第一批等離子體。今年秋季,ST40可以產生溫度達1500萬度的等離子體——這相當於太陽中心溫度。
  • 科技視界 | 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
    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什麼差距?   據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4月公布的消息,中國「人造太陽」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將於今年建成,HL-2M是在我國首個具有偏濾器位形的大型託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HL-2A)」基礎上新研製的又一大型託卡馬克裝置,其科研目標是探索可控核聚變研究,實現「人造太陽」的人類終極能源追求。
  • 我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人類距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
    會產生放射性的核廢料,這些核廢料可能幾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後還有放射性。 現在的核廢料也沒麼好的處理方法,一般都是埋起來或者裝起來沉入海底。比如前段時間說日本要把核廢料倒入太平洋,我們大家都在噴日本沒人性,但也確實說明了這核廢料危害很大且很難處理。 核聚變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戴森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自古以來,能源問題一直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同時能源問題也是未來100年制約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人類對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目前的情況已經是「青山在」也無法滿足人類的能源需求。於是,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開始被人類大規模使用,還有風能、太陽能、潮汐現在也開始作為人類所需能量的來源,不過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隨之核能的出現讓人類看到了未來能量滿足的希望,尤其是來自氘核聚變的能量。
  • 美國中學生發明了可控核聚變裝置,這是人類能源的終極革命
    由於實驗規模不大,過程也相當安全,他的鄰居們也終於可以安心,而他所設計的裝置具有讓溫度升高至1億度K(凱氏溫標,攝氏-273度即為凱氏0度)的能力,核聚變反應堆發電是人類能源終極解決方案,也可以這麼講:誰先擁有了核聚變發電能力,誰將成為世界的霸主。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還有建設戴森球的必要嗎?
    特別是進入工業文明之後,人類社會對能源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而僅靠傳統能源的供應模式,無論是從供應數量、儲存總量、利用效率等方面,都越來越不適應這種日益增長的需求,於是在提高化石能源勘探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礎之上,逐漸發展了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核能等新型清潔能源,但是能源緊缺問題始終無法得到有效地解決。
  • 核聚變能源有望在2030年之前實現
    英國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表示,等離子體測試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核聚變能源生產商業電力的裡程碑,可能在2030年實現。該公司以真空室命名,在強大的磁場中包含聚變反應。6月初該公司宣布在實驗ST40聚變反應堆中製造超高溫等離子體。這次成功的測試——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等離子溫度——意味著該反應堆將於明年準備進行一次更熱的等離子體測試,溫度超過1.8億華氏度(1億攝氏度)。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印度可控核聚變項目提上日程:要在2035年實現用核聚變商業化發電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印度「防務新聞」網站12月30日報導,來自矽谷的美籍印度裔企業家阿卡什·辛格(Akash Singh)準備在2021年初涉足可控核聚變,並在印度投資建立一個核聚變實驗室,旨在2035年實現使用核聚變技術進行商業化發電,該項目目前得到了國際投資者的支持。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製圖:張芳曼  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更高效更清潔能源的探索,其中核聚變能被認為是終極選擇之一。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核聚變反應堆產生的能源這兩天幸福確實是來的真的有點突然了,而且還讓人目不暇接,咱們先是蹭的一下就上月球上挖礦去了,緊接著呢,就造出了世界算力最強的量子計算機,那這個新聞還沒被捂熱乎呢,又來了可控核聚變實現放電,說明我們的科技發展啊
  • 可控核聚變為什麼是終極能源?
    最近中國科學界可謂捷報連連,嫦娥取土待歸、九章計算出世、可控核聚變也有重大突破,前兩個都談過了,今天就來談一談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提到核聚變,許多人自然就想到了核裂變,我也簡單說一說。首先澄清這個人工太陽主要是說明這個設施的原理,並不是一個太陽的替代品,畢竟太陽壽命還很長,而且別說地球,即使可以利用整個太陽系也造不出來第二個太陽。
  • 印度可控核聚變項目提上日程:要實現商業化發電
    印度可控核聚變項目提上日程:要在2035年實現用核聚變商業化發電[環球網軍事報導]據印度「防務新聞」網站12月30日報導,來自矽谷的美籍印度裔企業家阿卡什·辛格(Akash Singh)準備在2021年初涉足可控核聚變,並在印度投資建立一個核聚變實驗室,旨在2035年實現使用核聚變技術進行商業化發電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可控核聚變?
    歡迎大家閱讀本期的鵬楊科普,在前兩天的文章中給大家說了一下人造太陽的事情,其中我們說到了可控核聚變的問題,但我們並沒有談到可控核聚變的用途,沒有說到我們人類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精力去實現可控核聚變,若是實現了到底能有什麼作用?本期的內容我們就主要來說說可控核聚變的用途。
  • 如果實現了可控核聚變,人類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可控核聚變技術,就是其中最具潛力的一個。所謂可控核聚變,也就類似於現在太陽的燃燒方式。太陽內部其實一直在進行核聚變,並向外界散發能量,人類研究的可控核聚變技術也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人造太陽」,是一種無限接近永動機的理想能源。作為可控核聚變原料的氘和氚在海洋裡有很多,至少能用幾百億年,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 可控核聚變是怎麼回事?清潔無汙染,還能為人類源源不斷提供能源
    所以,人們習慣於以能源的獲取能力作為衡量一個文明等級的標準。基於這一點,可控核聚變被視為第一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而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則是傳說中的戴森球。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目前人類關於可控核聚變的研究還處於發展階段,同時人類也未能達到第一宇宙文明的標準。 那麼,到底什麼是可控核聚變呢?
  • MIT實現可控核聚變新突破 無限能源不遠了?
    ,一種近乎取之不盡的能源距離現實可用更近一步。而等離子體的高壓是實現可控核聚變關鍵因素之一。此舉標誌著受控核聚變距離成為一種實際可用的能源來源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核聚變技術的研究有望減輕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高壓是核聚變發生的重要條件之一。麻省理工學院等離子體科學和聚變中心的研究人員目前成功在其Alcator C-Mod核聚變反應堆中實現了2.05個大氣壓的突破。這比上個世界紀錄(產生於2005年)提高了15% 。2.05倍的大氣壓相當於海平面以下10米的壓力。
  • 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丨科技視界
    高翔說,受控熱核反應是聚變反應堆的基礎,聚變反應堆一旦成功,就有望向人類提供清潔而又取之不盡的能源。  物理學家們研究發現,核能可通過三種核反應中的任何一種進行釋放:其一是核裂變,即較重的原子核分裂釋放結合能;其二是核聚變,即較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釋放結合能;其三是核衰變,這是原子核在自發衰變過程中釋放能量。
  • 終極能源-「核聚變」,離我們還有多遠?
    由於碳排放量持續上漲,許多國家不會再將碳作為主要能源。然而風能和太陽能又不是那麼可靠,地熱和水力發電又無法普及世界各地,而石油能源枯竭將是遲早的事。這些看起來有些誇張的問題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歸根到底,人類還是缺乏一種完美清潔的能源。那麼人類到底有沒有可能研究出一種清潔可靠又安全的能源呢?答案是:有!
  • 可控核聚變實現了,會對人類社會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嗎?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了,人類可能會更加謹小慎微地使用能量,因為我們的文明還不足以逃脫地球生態的自然選擇,破壞地球的平衡意味著災難甚至是滅亡。如果能達到卡爾達肖夫指數的2級文明(2級文明能夠利用行星所圍繞的恆星所有的能量),但實際上我們離達到1級文明(1級文明能夠利用行星的所有可用能量)還有幾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