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丨科技視界

2021-02-15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高翔說,受控熱核反應是聚變反應堆的基礎,聚變反應堆一旦成功,就有望向人類提供清潔而又取之不盡的能源。

  物理學家們研究發現,核能可通過三種核反應中的任何一種進行釋放:其一是核裂變,即較重的原子核分裂釋放結合能;其二是核聚變,即較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釋放結合能;其三是核衰變,這是原子核在自發衰變過程中釋放能量。

  目前,人類已經大規模獲取核能源的是核裂變方式,其是利用原子核裂變反應的能量來發電(核電站)或作為動力驅動,如核動力航母等。核聚變有望被大規模利用,還處於研究過程之中。核衰變主要應用於放射性研究及其應用中。

  我國已經是世界上裂變式核能利用大國之一。核裂變式核能利用的問題在於,存在強輻射威脅,防護要求很高,重核廢料也不容易處理,另外還存在核燃料鈾的開採和提料難等問題。與之相比,「人造太陽」不管是聚變中,還是聚變後,相關物質的核輻射威脅都要小得多,安全問題相對而言也更可控。

  由於可控聚變反應需要的條件比較高,一旦發生事故,只是造成反應的等離子體約束破裂,聚變反應也會因為反應條件喪失而終止。因此,聚變燃料的保存運輸、聚變電站的運行都比較安全。並且聚變反應堆不產生汙染環境的硫、氮氧化物,不釋放溫室效應氣體。

  科學界認為,若實現受控熱核聚變能大規模利用,將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社會的能源問題。並且核聚變在技術上已經有了可行性。20世紀90年代,在歐洲、日本、美國的幾個大型託卡馬克裝置上,聚變能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不論在等離子體溫度、在穩定性及在約束方面都已基本達到產生大規模核聚變的條件。這為人類利用核聚變能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聚變原料取之不盡。其主要燃料中的氘在海水中大量存在,據估計海水中大約每6400個氫原子中就有一個氘原子,海水中氘的總量約45萬億噸。而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完全聚變所釋放的聚變能相當於300升汽油燃料的能量,按世界消耗的能量計算,海水中氘的聚變能可用幾百億年。氚在自然界中十分稀有,但是可以由鋰製造,而鋰在地殼和海水中都大量存在。

  據測算,1千克核聚變燃料所產生的電能大約等同於1.1萬噸煤炭,這意味著未來人類將能夠實現廉價獲取更為綠色清潔的能源夢想,對這類能源的追求也是未來全人類發展的大方向。因此,核聚變能被眾多國家寄予了厚望。(記者 李鵬 本專欄與「科普中央廚房」「科學加」客戶端合作建設 || 責任編輯 王小寧)

相關焦點

  • 科技視界 | 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
    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什麼差距?   據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4月公布的消息,中國「人造太陽」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將於今年建成,HL-2M是在我國首個具有偏濾器位形的大型託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HL-2A)」基礎上新研製的又一大型託卡馬克裝置,其科研目標是探索可控核聚變研究,實現「人造太陽」的人類終極能源追求。
  • 人類距終極能源還有多遠?英國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人類距終極能源還有多遠?該公司計劃,在2030年之前實現商業核聚變發電。「無論是對英國還是全球核聚變能源發展而言,今天都是重要的一天。我們向世界展示了首個由私企設計、建造和運行的一流的可控核聚變裝置。」David Kingham稱,ST40將證明,在結構緊湊、成本優勢明顯的反應堆中可以實現1億度的聚變溫度。「這意味著,核聚變將在數年而非數十年後成為現實。」
  • 中國「人造太陽」達1億度以上運行,使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
    中國現在「人造太陽」達到1億度以上運行,這意味著我國核聚變技術又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什麼樣的裝置能耐如此高溫?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什麼差距?這意味著我國的核聚變技術又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的夢想又近了一大步。此前,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所2018年11月12日發布消息,我國「人造太陽」項目獲得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不過,按照現在的研究進展,人類實現聚變能的商業化應用至少還要等到2035年以後。
  • 核聚變發電的夢想離我們還有多遠?
    面對不可避免的能源轉型,核聚變技術的開發被提上了日程,我們如果能夠證明其可行性,就可以向核聚變發電產業邁進。問題是,核聚變發電的夢想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 採訪對象:Jérôme Paméla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法國總監問:為什麼要設立ITER計劃?
  • 中國「人造太陽」能達1億度以上運行,距利用核聚變能還多遠?
    中國現在「人造太陽」達到1億度以上運行,這意味著我國核聚變技術又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什麼樣的裝置能耐如此高溫?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什麼差距?這意味著我國的核聚變技術又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的夢想又近了一大步。此前,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所2018年11月12日發布消息,我國「人造太陽」項目獲得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
  • 人類距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
    美國的航母、潛艇甚至連火星探測車都用上核動力了,美國消耗的電能20%也來自核能,鋼鐵俠那麼大點的戰甲能上天入地的飛來飛去,靠的不也是他胸前的方舟反應爐嗎?但核裂變有兩個很大的缺點: 1. 產生很強的核輻射,還會有核洩漏的風險。
  • 六天中逆轉命運的中國核聚變
    1995年,美國國會突然把核聚變經費削減了1/3,因為美國在化石能源與潛在可再生能源上具有很大優勢,所以核聚變研究不太要緊。其實,美國政府從80年代開始一直希望企業能出錢,但企業認為即便建成了,也不經濟,所以沒有響應。
  • 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意味著什麼?
    對這幾種能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是人類獲取新能源的重要途徑。誰在哪個能源領域取得突破,誰就佔領了科技制高點,軍事制高點和航天制高點。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說明中國在核能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上走在了世界前例,其意義非常重大。這意味著中國將有可能率先擁有人類終極能源之一。那麼什麼是核能、核裂變和核聚變呢?所謂核能是指核裂變能的簡稱。它包括重核裂變與輕核聚變。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它的成功建設和運行,為中國的核聚變事業全面走向國際舞臺開拓了一條創新之路,使我國的核聚變研究躋身於世界核聚變研究的前沿。我國核聚變的逆襲之路在成功建設HT-7超導託卡馬克裝置之後,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又提出建設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的構想。
  • 新奧探索建緊湊型聚變裝置,為首個宣布研發核聚變的中國民企
    這是首個宣布研發聚變能源的中國民營企業。參會的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羅德隆主任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美國等國早就有企業研發核聚變反應堆,最著名的是美國通用原子能公司的DIII-D裝置;還有一些小企業建立了獨特技術的裝置。中國的EAST和國際共建的ITER實驗堆,都有中國企業參與製造;但能源企業研發核聚變裝置在中國還是首次,這有利於吸引社會力量參與。
  • 人類的下一個能源時代將利用什麼?核裂變還是核聚變
    後來人們又發明了核能,核能分兩種,一種是核裂變,一種是核聚變。核裂變其實好處是很多的,首先就是它的效率非常高,而且技術難度不高,現在已經大範圍使用了。比如核電站,核動力潛艇等等。其次核裂變是一個自動的無限進行的反應,一旦開始裂變了,它就不停自己就開始裂變了,你不用維持它的反應條件。
  • 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先世界,未來依靠核聚變能飛出太陽系嗎?
    人類社會每一次的科技革命本質上都是一次能源革命。核聚變反應按照目前的科學理論,人類能夠實現的能源最高的利用是可控核聚變反應。要了解可控核聚變之前,我們就得先搞懂核聚變反應。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所謂的核聚變指的就是原子核的融合,也被稱為核融合。
  • 中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戰略高層研討會召開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7月28日向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致賀信精神,中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戰略高層研討會於10月26日在河北省廊坊市新奧集團成功召開。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人造太陽」離我們有多遠?中國核聚變裝置環流器二號明年運行
    太陽的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環保無汙染,人們一直探索怎麼利用太陽能,比如我們生活中使用的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發電。太陽的能源是怎麼來的呢?太陽靠著內部不間斷的核聚變,源源不斷的向外輻射著能量。如果我們能模擬太陽,利用核聚變的原理在地球人造太陽,是不是就解決了困擾人類的能源問題?人類其實很早就利用了核聚變,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氫彈,但是氫彈的核聚變是不可控的。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核聚變反應堆產生的能源這兩天幸福確實是來的真的有點突然了,而且還讓人目不暇接,咱們先是蹭的一下就上月球上挖礦去了,緊接著呢,就造出了世界算力最強的量子計算機,那這個新聞還沒被捂熱乎呢,又來了可控核聚變實現放電,說明我們的科技發展啊
  • 美稱設計出能裝載在卡車上的緊密型核聚變反應堆
    剛剛過去的這一周,「核聚變」成為足夠吸引眼球的科技新聞關鍵詞。  10月15日,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已經設計出一款能夠裝載在一輛卡車上的緊密型核聚變反應堆,目前正在尋求商業或政府方面的合作夥伴,並宣稱將在五年內製造出原型。消息一出,輿論譁然,盲目叫好的有之,深度質疑的亦有之。「核聚變」究竟怎麼了?
  • 「科技探索」一分鐘了解最新科技,中國可控核聚變最新研究成果
    核聚變不會產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的核輻射,不產生核廢料,當然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基本不汙染環境)人們認識熱核聚變是從氫彈爆炸開始的。科學家們希望發明一種裝置,可以有效控制「氫彈爆炸」的過程,讓能量持續穩定的輸出。核能包括裂變能和聚變能兩種主要形式。裂變能是重金屬元素的原子通過裂變而釋放的巨大能量,已經實現商用化。
  • 「能源」新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進展,我們離永久能源還有多遠?
    核裂變是通過中子轟擊較重的原子核並分裂成若干質量更小的其它原子核,質量的損失換來的是巨大的能量輸出。核聚變的過程則恰恰相反,質量較輕的原子核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結合,太陽長久不歇的巨大能量正來自於其自身引力束縛下的中心高溫高密度熱核聚變。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資料顯示,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